本文目录一览:
-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得意思?
- 6、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 8、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什么?
-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什么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文解释】: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那。
【现代解释】:许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解】:比喻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去多向别人学习,而不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着学习这些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说的,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一个人一定有什么地方比我优秀,那么他是可以做为我的老师,向他学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此则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思想主题: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什么意思?
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几个人同行,其中有必定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觉得它的隐身含义就是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多人同行,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这句话是唐代文人韩愈提出的。
选段: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出处:《师说》
文本解读
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应该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发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论语》述而篇原文节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得意思?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见贤思齐
[成语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典故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选择别人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近义词]力争上游、取法乎上、见德思齐
[反义词]见利忘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什么意思 孔子说:“三个人并排行走,必定有一个能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找出缺点来改正。” 好像是这么翻译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著学习这些优点,他们中的缺点我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帮我解释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焉,其,善是什么意思)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其”:代词,指“他们”。 “善”:好的,优点 全句意思是: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焉什么意思? 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就像“必定有我老师的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著学习这些优点,他们中的缺点我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说的意思就是学习他人之长,如果他人身上有不好的,我就应该检查自身,有了不好的地方改知,没有加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什么? 主张的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努力学习。 要善于从任何人那里发现对方的优势并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原文)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并强调选择的时候是根据当下现实为标准,不是根据个人喜好、师承等因素
详解:何谓三人?为何不是五、十人?二人呢?这些问题,大概从来没人能回答与正视过。其实,所谓三人,指的是“君、父、师”,三类最值得尊重的人,“三人行”,与“君、父、师”同行。人,要取法其上,难道和几个大淫贼同行,还“必有我师焉”?那是同性而不是同行。如果按上面及通常解释,三人都是植物人,那你和三植物人同行,如何“必有我师焉”?植物人依然是人,那么其善者人如何从?其不善者又如何改?这不是抬杠,而是原来的解释太愚蠢可笑。
“必有我师焉”,“必”,倘若;“有”,具有“;“师”,师法;“焉”,于此。孔子更注重在现实的当下印证,而对“君、父、师”,孔子并不一味肯定,觉得一定要有可师法的地方,而是更强调,如果没有其他标准,是不能确认其善与不善。这个标准,只可能是当下的现实。“君、父、师”,无论有什么理论和看法,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的现实成为永恒的准则,这样才存在后面“择”的可能。
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可以师法的地方,孔子给出如下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选取,以当下的现实为标准选取,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师承、派别去选取;“善”,完善;“从”,通“纵”,广泛;“从之”,使之从,使善者广泛,将完善的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中应用、检验;“改之”,使之改;将不善者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改”,除了修改,还有强调“重新、再”的意思,这种修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进行直到完善。
前两章说了“好学”对内圣外王的意义,本章更指出,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脱离这个前提,所谓师法,不过是尸法而已。而孔子、论语,永远活在鲜活的现实之中。
白话直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让我师法的在此:选取他们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应用、检验,选取他们不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
孔子说的意思就是: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师,
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
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
改正自己的不善。
意思就是:三个人一起行路,必然有一个人做我的老师,选择人善良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人不善良的人的地方改正它。
孔子说:“三个人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然后学习它,选择他们的缺点(发现自己身上有他们的缺点)然后改正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扩展资料:
所谓老师,乃是先知事理而能传授于他人者 。任何一个人,即使是再好学,再善学,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理。因而,众人在一起,知识只有交集,而没有究全的同集 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圆圈就会越来越大。
别人的知识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品德有善恶两个方面,取长补短,扬善弃恶,可以使自己获得教益,取得进步。
同时,这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孔子用这句话勉励其弟子,让其弟子懂得谦虚和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
出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扩展资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述而》
《论语·述而》选自《论语》第七章,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内容举例: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4、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述而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出处:《论语》:述而篇
文本解读
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