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士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父亲为什么是曼努埃尔二世,哥哥是约翰八世?这些几世几世是什么关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4 06:15:38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君士坦丁十一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若是想要对君士但丁11世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那我们就要从拜占庭帝国后期的政治形势和他本人在位期间的事迹开始说起了。平心而论,其实当年君士但丁11世继承皇位的时候,拜占庭帝国其实已经是名存实亡的局面了。与其说他是拜占庭的皇帝,倒不如说是君士但丁堡市长来的更贴切一些。
虽然在在君士坦丁堡之外,还有一些领地,但当地大贵族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他们基本不会听从皇帝的号令。此时的帝国早已是风中残烛,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法与处在上升期的奥斯曼帝国相提并论。换言之,君士坦丁十一世手里已经无牌可打,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
当然,早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前,拜占庭帝国也曾向欧洲请求援兵收复失地,但西欧各国的援助行动几乎都宣告失败。仅举几例:
1389年,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之战中击败了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国的联军。
1396年,西欧十字军在尼科波利斯战役中又被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击败。巴耶赛特本来打算直接进攻君士坦丁堡,消灭拜占庭帝国。但奥斯曼此时遭到帖木儿军队的进攻,帖木儿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中击败了巴耶塞特二世,导致奥斯曼陷入20余年的政治动荡,使拜占庭暂时免于灭亡的命运。
可以说,假如没有帖木儿入侵延缓了奥斯曼人入侵的步伐,拜占庭帝国将在15世纪初就被消灭。
然而,拜占庭帝国的苟延残喘依然无济于事。此时拜占庭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兵源地和所有的农业区,只能依靠高利贷和变卖皇室土地度日,国防上完全依赖外国佣兵。
1423年,曼努埃尔二世皇帝将帝国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卖给威尼斯人后,拜占庭已经失去了所有财政收入来源,只靠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少许税收维生。1444年,最后一支拯救拜占庭的西欧援军在瓦尔纳战役中被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击败。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时面临着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但他在继位的4年时间内仍然努力拯救帝国,使其免于灭亡。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53年4月2日,奥斯曼苏丹穆罕穆德二世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奥斯曼陆军号称20万之众,还有数万海军的支持。守城的拜占庭军队算上雇佣兵在内仅8000余人,实力相当悬殊。此外奥斯曼人还有具有巨大优势的火炮支持。
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鼓舞下,守军击退了奥斯曼人三次大规模地面进攻和十余次突袭,挫败了多次海上进攻。奥斯曼军队的地道攻击也被击败,奥斯曼军中的重臣和将领们甚至一度请求苏丹退兵。
然而,守军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经过围城40天后,已经减员过半、弹尽粮绝。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坚持了53天,并在5月29日的决战时刻杀入敌阵、以身殉国,时年49岁。直到最后时刻,他都没有退缩,尽到了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
从这点来说,他的表现无疑比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崇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作为昏庸的代表,崇祯握有巨大的帝国资源,却一辈子都在打烂牌。君士坦丁尽管没有什么牌面可言,却还是做到了他所处情况下的最好结果。
总之,君士坦丁十一世是一个悲剧英雄,并非平庸之辈。他的努力已经无可挑剔,拜占庭灭亡的祸根早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统治时就已经埋下。他所拥有的一切战略资源都无法与上升期的奥斯曼人抗衡,帝国的灭亡已经注定。
所以,我们不应过于苛责这位末代皇帝,他为挽救国家灭亡所做的努力。一直到城破国亡,如此努力的皇帝都没有怨天尤人的咆哮一句:诸臣误我!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明君吗

不是。作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面对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领导下的军队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围攻。在1453年5月29日城墙作战期间,意识到自己末日将至,选择投身于敌阵中英勇战死。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军事能力怎么样?

军事能力尚可,但是面对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力日渐弱小的东罗马帝国始终坚持不下去,3000人在君士坦丁堡面对数以万计的奥斯曼军队,还有海军,无论如何都是抵挡不住的,不过守城这么久,他的决心和军事能力肯定可以。
一、能力的证明首先,君士坦丁十一世发疯了吗?还是说他眼高手低?似乎并不是如此。成为皇帝之前他便在1427-1433年间通过联姻,游说,和弟弟们进行交换成功获得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除Argos,Nauplia,Croton,Modon依然被威尼斯人掌控外),而在1444年他在希腊南部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攻入了雅典,扩张到了大约相当于1831年的希腊王国的范围。但是好景不长,雅典大公向奥斯曼苏丹求助,从瓦尔纳之战中抽出身来的奥斯曼军队迅速的横扫了摩里亚半岛,摧毁了君士坦丁-巴列奥略柯林斯地峡的城墙,将6万名希腊人掠为奴隶,让他二十年的经营化为乌有。虽然在希腊南部的事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也说明了他不是眼高手低的君主,他既有能力也有手腕,更不乏勇气,当时各方面的记载都认为他精明强干,善于团结下属,宽厚仁慈(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小亚细亚修筑城堡时,君士坦丁十一世把君堡内关押的土耳其人送出城外企图来交换苏丹不伤害附近的希腊人),深受帝国臣民的爱戴。基于这些,我认为向苏丹勒索不是他的一时发疯,或者意识不到与奥斯曼的国力差距(因为他在1446年已经尝过了苦果了)所致。
二、向西方的求援事实上,从14th开始帝国就已经频繁的向西欧求援了,君士坦十一世的祖父约翰五世在出访罗马期间于1369年10月17日在罗马圣智医院宣布皈依公教 1399年12月10日-1403年6月,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父亲曼努埃尔二世皇帝出访了威尼斯,帕多瓦,米兰,巴黎和伦敦,在巴黎期间,皇帝的博学多才令巴黎大学的教授们十分欢欣,但是在他住在卢浮宫里的一年半里,除了写了一篇关于圣灵的论文之外,没有取得任何的实质性结果,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十字军的失败的阴影依然笼罩,即使是处在三十年休战期的英法两国也都没有进行实质性帮助而只有一些口头承诺。而在1428-1448年间穆拉德二世先后粉碎了数次来自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瓦拉吉亚,波西米亚,教宗组织的西欧志愿军等方的攻击,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1444年的瓦尔纳十字军。事实上穆拉德二世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让其他基督教国家基本上放弃了击败奥斯曼的想法,可以说,几乎失去了信心。这或许就是其他基督教国家难以对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求救做出有效回应的重要原因
三、猜测接下来就是猜想了,对下面的猜测我不负责任,大家如果不认可也很正常,我这里只是想提供一个主观性较强的猜测。所以君士坦丁十一世为什呢要挑衅苏丹呢?我觉得是在赌博,想要以君士坦丁堡为赌注,赌城市能不能撑住奥斯曼人的围攻。下面是对君士坦丁十一世想法的猜测,首先他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当时的国势应该是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的:首先奥斯曼很强大,但是这个敌人虽然强大,但是内部是有其问题的,1451年苏丹继位之初便遭遇了联合叛乱,凯旋之后新军又差点发动兵变来要求提高待遇,当时的奥斯曼也还处在由圣战者公社转型为国家的阶段,并不是那么的稳固,很多地方是靠着军事威望在维系着统治。那么要想让敌人的内部矛盾激化,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送给他们一场失败,但是当时可能通过野战击败奥斯曼吗?当然不可能,君士坦丁十一世手上最好的底牌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的三重城墙和金角湾的铁索了
所以我猜测:他的想法是以坚城为凭,赌苏丹攻不下君士坦丁堡
而失败不光会激化奥斯曼的内部矛盾,同时可以大大提振西欧各国的信心,为向西欧的求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只有让别人看到有胜利的希望,别人才会愿意加入你的事业。
四、结局
显然,赌博的结果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失败殉国
但是从过程来看,他其实已经很接近成功了,坚守了将近两个月后,苏丹的部队已经士气消沉,雅诺什匈雅提则遣使向苏丹宣布:既然匈雅提已经不再是匈牙利摄政王那么匈牙利与苏丹的三年和平条约将自动失效。威尼斯的舰队也已经上路了,苏丹的宫廷中,大维吉尔则一直建议苏丹放弃围攻,以免遭遇更多的耻辱的挫折,导致其威名的下降。在争论之后,苏丹决定:在5月29日凌晨发动最后的总攻。然后圣罗曼努斯门附近的小门科克波塔门的忘记
关闭和守卫此处的热那亚指挥官朱斯提尼亚尼的中弹导致的热那亚人的溃退决定了城市的命运。或许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经很接近成功了,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好似希腊悲剧里的英雄,无论曾多么的接近事业的成功,最终都遭遇了失败。
君士坦丁十一世只有过一次为帝国获得了近半伯罗奔尼撒的政治联姻,之后未有过婚姻,也未能留下继承人。
帝国灭亡了,但是巴列奥略家依然在意大利继续,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子安德鲁在罗马花天酒地、负债累累,还到处要钱说是要恢复帝国,可是不管是他妹妹所在的莫斯科宫廷还是教宗都不理睬这个名誉极坏的人(他甚至还夸下海口说让教宗给他200万杜卡特金币他就去收复摩里亚),然后在1494年为了偿还债务把对于帝国的宣称权(虽然挺滑稽)卖给了法王查理八世,之后查理八世还为他提供了一笔1200杜卡特的年金,但是在1498年查理八世去世后他又失去了赞助者,于是他又把这些宣称卖给了西班牙的统治者伊莎贝拉与斐迪南夫妇,但是后者拒绝支付他任何资金,当他在1502年6月去世的时候,遗孀不得不请求教宗为其支付了104杜卡特的丧葬费。
1536年蒙特费拉的巴列奥略分家绝嗣,并入曼图亚,意大利的故事宣告终结。
而直至今日,希腊人仍在纪念君士坦丁十一世。
五、小结
最后说一下,即使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下失败,罗马也不见得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但是或许可以迟滞个几十年,也有可能事情会有更大的变化。
至于该如何评价君士坦丁十一世,我觉得作为皇帝他已经做了他该做和能做的一切

如何评价君士坦丁十一世

不是,他的能力有限,不足以治理好国家,加上幼年不幸 心里素质不好,但是是为有骨气的皇帝 而查士丁尼是一位雄主 ,开疆拓土
天子死社稷,君王死国门,没别的评价,他当时已经被将死了
影响
有些东正教信徒把君士坦丁十一世视为圣人,但教会并未正式确认,他的勇气及坚持至最后一刻的表现被许多人视为伟大的英雄行为。
君士坦丁十一世阵亡后,其侄女索菲娅(索菲娅·帕列奥罗格)流亡到罗马,并由东正教信仰而皈依天主教。但不久她出逃俄国,与其国王伊凡三世结婚,并恢复了东正教信仰。由此,伊凡三世之后的俄国君主视自己的国家为罗马帝国之延续,是继西东罗马后的第三罗马,并自称沙皇(Царь),俄语中意为恺撒。俄国进入沙皇时代。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婚姻子女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一生中曾两次结婚,第一次在1428年7月1日,娶了玛德莱娜·托科。1429年11月,首任妻子去世,第二任妻子是加提卢西奥·卡特琳娜,她在1442年去世。有些记载说君士坦丁十一世无子女,有些则说他有一个女儿。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不接受提出的条件,反而派泰奥托罗坎率领一支舰队去攻击罗斯舰队。罗斯拉季亚船在博斯波尔海峡入口附近排成一线,拜占庭的军舰也排成一线。
按照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信号,拜占庭的两艘大桡战船首先进入战斗,随后拜占庭舰队的基本兵力投入交战。在攻击罗斯拉季亚船过程中,拜占庭人使用了石头、弓箭和希腊纵火剂。罗斯舰队采用的基本战术方法是将拉季亚船编成若干群,分别包围和攻击敌人的单艘军舰,强行靠近敌舰进行接舷战或用特制的大梁捣毁敌舰的水下部分。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父亲为什么是曼努埃尔二世,哥哥是约翰八世?这些几世几世是什么关系?

君士坦丁不是姓,是名。
就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名腓力,姓卡佩(一说姓罗贝尔)。因为之前有三个叫腓力的国王,所以才称腓力四世。腓力四世的长子路易登基时,因为之前有九个叫路易的国王,所以他叫路易十世。后来,路易十世之子约翰一世夭折,腓力四世的次子也叫腓力,登基为王,称为腓力五世。自然是因为之前有四个腓力。
在腓力四世的幼子查理四世(腓力五世的继承人)无男嗣去世后,由腓力四世的侄子腓力继位,称腓力六世。但是腓力六世和腓力五世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堂兄弟。
(太长不看.jpg)
外国不是按辈分排的,他们按名字排

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是不是好皇帝

还是可以……还在莫利亚地区打了几场胜仗,但关键是只剩君堡与伯罗奔尼撒半岛,有才能无法发挥……所以与查一比太扯了。
不是
感觉和崇祯皇帝类似
不是,他的能力有限,不足以治理好国家,加上幼年不幸 心里素质不好,但是是为有骨气的皇帝 而查士丁尼是一位雄主 ,开疆拓土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著名的要塞攻防战,在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攻取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彻底覆亡。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土耳其帝国首都。通过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场著名的攻防战。
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15世纪初期,衰落的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周围,很多城市都被土耳其军队占领了,最终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城池,实际上到穆罕默德1451年继位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1453年初,穆罕默德二世率领近十万海陆部队进攻君士坦丁堡,想要彻底消灭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拥有着强大的防御系统,易守难攻的城池,虽然城中的守军仅仅有9000人左右,但是依靠坚固的城池,君士坦丁堡军民与土耳其军队展开了激战。土耳其军队以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但是一时难以攻下。
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从1543年4月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了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军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带领下顽强防守,多次打退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军队的进攻,最终弹尽粮绝,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被攻陷。
君士坦丁堡战役背景
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在1453年,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土耳其部队和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战役的指挥者是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最终土耳其军队依靠绝对的优势兵力攻陷了这座拥有着强大的防御系统的城池。君士坦丁堡战役背景让人看到在这场战役土耳其军队取得胜利是必然的。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12世纪的时候,拜占庭帝国逐渐的进入到了封建社会,这个时候外族入侵加剧,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危机四伏,开始逐步地走向了衰落。1261年,拜占庭帝国内部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强大了起来,对拜占庭帝国虎视眈眈。
1359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联系。15世纪初的时候,衰落的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和附近的几个城市以及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进攻下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
1451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成为了苏丹,1452年对君士坦丁堡势在必得的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了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地区,君士坦丁堡虽然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易守难攻,但是却是一座孤城,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已经是时间的问题。
对君士坦丁堡觊觎很久的穆罕默德二世在做好各种准备之后,于1453年初,集结了十倍于君士坦丁堡守军的力量,向君士坦丁堡发起了进攻。
君士坦丁堡战役经过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世界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要塞攻防战,这次战役土耳其以十倍于自己的对手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对易守难攻的君士坦丁堡发起攻势,最终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这场战役从1453年的四月份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底,战役时间长达近两个月。通过君士坦丁堡战役经过可以看到这场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君士坦丁堡战役经过: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土耳其动用了步兵七万人,骑兵两万人和战舰320艘,而君士坦丁堡城中只有守军9000多人。1543年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军队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强大的攻势,土耳其军队用攻城锤、火炮和投石器猛烈的破击城墙,并且填平壕沟,架设云梯,还在城下挖掘坑道等,希望能够攻陷君士坦丁堡。
但是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率领之下,君士坦丁堡的军民打退了土耳其军队的一次次进攻,土耳其军在海峡上的封锁也被拜占庭帝国的海上援军冲破。
穆罕默德二世看到攻城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他买通热那亚商人,从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这样就可以实现水陆夹击。穆罕默德二世成功的将自己的军队调集进入到金角湾内,土耳其人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设置了大量的火炮,轰击君士坦丁堡。
5月29日,土军水陆并进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夹击,虽然君士坦丁堡军民誓死保卫城堡,但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
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在1453年4月6日至5月29日之间,在近两个月的战火中君士坦丁堡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穆罕默德二世允许自己的军队在城破之后进行劫掠,虽然后来及时的取消了这一政策,但是君士坦丁堡还是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就是城破之日遭受到了土耳其军队的疯狂劫掠。
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拥有着坚固的防御系统,但是再坚固的防御系统也难以抵御有决心的攻城者的进攻。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就是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土耳其军队大批地涌入城中,而穆罕默德二世按照以往的惯例,允许自己的军队在城内强奸、劫掠,这使得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民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城中的建筑物也在土耳其军队的劫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穆罕默德二世看到了纵兵抢掠的后果是对君士坦丁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后来及时的叫停了军队的疯狂劫掠行为,因为穆罕默德希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他不希望这座自己千辛万苦攻下的城市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
虽然劫掠被及时的叫停,但是还是有大批的妇女被强奸,更有将近一半的人被掳掠为奴隶进行拍卖,还有很多的老人以及婴孩作为无用的人被土耳其军队杀害,君士坦丁堡的人民因此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让人看到了在那个年代,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也看到了作为征服者的土耳其军队的暴虐,这样的战争让人扼腕叹息。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著名的要塞攻防战,在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攻取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彻底覆亡。
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土耳其帝国首都。通过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场著名的攻防战。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
15世纪初期,衰落的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周围,很多城市都被土耳其军队占领了,最终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城池。
实际上到穆罕默德1451年继位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1453年初,穆罕默德二世率领近十万海陆部队进攻君士坦丁堡,想要彻底消灭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拥有着强大的防御系统,易守难攻的城池,虽然城中的守军仅仅有9000人左右,但是依靠坚固的城池,君士坦丁堡军民与土耳其军队展开了激战。土耳其军队以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但是一时难以攻下。
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从1543年4月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了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军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带领下顽强防守,多次打退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军队的进攻,最终弹尽粮绝,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被攻陷。 君士坦丁堡战役背景
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在1453年,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土耳其部队和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战役的指挥者是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
最终土耳其军队依靠绝对的优势兵力攻陷了这座拥有着强大的防御系统的城池。君士坦丁堡战役背景让人看到在这场战役土耳其军队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12世纪的时候,拜占庭帝国逐渐的进入到了封建社会,这个时候外族入侵加剧,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危机四伏,开始逐步地走向了衰落。
1261年,拜占庭帝国内部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强大了起来,对拜占庭帝国虎视眈眈。1359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联系。15世纪初的时候,衰落的拜占庭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和附近的几个城市以及伯罗奔尼撒地区,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进攻下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
1451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成为了苏丹,1452年对君士坦丁堡势在必得的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了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地区,君士坦丁堡虽然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易守难攻,但是却是一座孤城,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已经是时间的问题。对君士坦丁堡觊觎很久的穆罕默德二世在做好各种准备之后,于1453年初,集结了十倍于君士坦丁堡守军的力量,向君士坦丁堡发起了进攻。
君士坦丁堡战役经过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世界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要塞攻防战,这次战役土耳其以十倍于自己的对手拜占庭帝国的军队对易守难攻的君士坦丁堡发起攻势,最终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这场战役从1453年的四月份一直持续到了五月底,战役时间长达近两个月。通过君士坦丁堡战役经过可以看到这场战役的激烈和残酷。
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土耳其动用了步兵七万人,骑兵两万人和战舰320艘,而君士坦丁堡城中只有守军9000多人。1543年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军队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强大的攻势。土耳其军队用攻城锤、火炮和投石器猛烈的破击城墙,并且填平壕沟,架设云梯,还在城下挖掘坑道等,希望能够攻陷君士坦丁堡。
但是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莱奥古斯率领之下,君士坦丁堡的军民打退了土耳其军队的一次次进攻,土耳其军在海峡上的封锁也被拜占庭帝国的海上援军冲破。
穆罕默德二世看到攻城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他买通热那亚商人,从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这样就可以实现水陆夹击。穆罕默德二世成功的将自己的军队调集进入到金角湾内,土耳其人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设置了大量的火炮,轰击君士坦丁堡。
5月29日,土军水陆并进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夹击,虽然君士坦丁堡军民誓死保卫城堡,但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
君士坦丁堡战役发生在1453年4月6日至5月29日之间,在近两个月的战火中君士坦丁堡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穆罕默德二世允许自己的军队在城破之后进行劫掠,虽然后来及时的取消了这一政策,但是君士坦丁堡还是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就是城破之日遭受到了土耳其军队的疯狂劫掠。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拥有着坚固的防御系统。但是再坚固的防御系统也难以抵御有决心的攻城者的进攻。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就是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土耳其军队大批地涌入城中,而穆罕默德二世按照以往的惯例,允许自己的军队在城内强奸、劫掠。
这使得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民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且城中的建筑物也在土耳其军队的劫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穆罕默德二世看到了纵兵抢掠的后果是对君士坦丁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后来及时的叫停了军队的疯狂劫掠行为。因为穆罕默德希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他不希望这座自己千辛万苦攻下的城市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虽然劫掠被及时的叫停,但是还是有大批的妇女被强奸,更有将近一半的人被掳掠为奴隶进行拍卖,还有很多的老人以及婴孩作为无用的人被土耳其军队杀害。
君士坦丁堡的人民因此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君士坦丁堡战役结果让人看到了在那个年代,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也看到了作为征服者的土耳其军队的暴虐,这样的战争让人扼腕叹息。

如果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崇祯两人调换位子,历史有没有可能重写?

先说从1449年开始统治拜占庭帝国的崇祯帝。1449年时拜占庭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它的最高统治者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君士坦丁堡市长”更为恰当。从下图不难看出,此时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小部分希腊地区,君士坦丁堡之外的其他大贵族则是各自为政、基本不听从皇帝的号令,真正属于皇帝本人的只有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弹丸之地。此时的拜占庭已经是风中残烛,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显然无法与新兴强权奥斯曼帝国相提并论。这意味着,留给崇祯帝的回旋余地已经极其微小,在不借助外援的情况下将不可能抵御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此外,由于缺乏政治军事经验,崇祯帝猜忌多疑、暴烈严苛的性格也极易激化他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更加不利于维护统治。崇祯帝虽然是勤政而有大志的皇帝,但却急功近利、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除了少量亲信之外,他对臣属都缺乏信任,面对君士坦丁堡内的多种国内外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以他的能力将难以与之和谐相处,动辄撤换普世牧首或守城将领的事情也将成为常态,他更不可能像君士坦丁十一世那样屈尊请求外援、甚至亲自充当大使了。总之,让个人能力更差的崇祯帝代替君士坦丁十一世来统治国力更加衰弱的拜占庭帝国,历史将不会改写,他也不大可能像君士坦丁十一世一样亲临战阵奋勇杀敌,也很难有效组织君士坦丁堡的防御战。在大皇宫或圣索菲亚大教堂内自尽殉国,想必是他更可能的结局。
相较之下,1627年开始统治明帝国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情况要好得多。从下面这幅万历时期的明朝地图可以看出,虽然明朝此时已经丧失了对大部分西北地区的有效控制,但它仍然是东亚第一强国,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数十万军队。除了人口和领土之外,明帝国的地缘战略形势也明显优于被奥斯曼帝国完全包围的拜占庭帝国。它具备足够的战略纵深对抗敌国入侵,除了后金之外并无外敌、它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的海上通道也并未被彻底封锁。当然,晚期明帝国在吏治、税制、兵制等方面也都存在严重弊病,但这些矛盾仍然有望缓和甚至消除。更重要的是,1627年时民变仍未发生,明帝国内部形势总体上较为稳定。
除了较为优越的物资基础和地缘形势之外,作为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统帅,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比才能不足的崇祯帝更适合力挽狂澜。君士坦丁十一世即位时45岁,他在摩里亚专制国统治期间就通过诸多战争和外交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并切实赢得了民众和宫廷的支持,这样的群众基础是崇祯帝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崇祯帝一样勤政,但他的战略规划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