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具体是什么地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4 18:57:10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青藏高原在哪里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6° 00′~ 39° 47′和东经73° 19′~ 104° 47′之间。它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南至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公里,南北宽300-1500公里,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除西南边缘外,属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山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平均海拔远超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上的山高低不平,落差很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面积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0.93%,占西藏总面积的86.1%。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还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只有3000米。总的来说,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与高原边缘地区的起伏相比,高原有一个起伏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具体是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具体是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西南部最高的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 m,从高原往北和鸟瞰青藏高原往东地势急剧下降,往北到国境,往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一线等广大地区。除少数山地外,地势降到3000 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再往东地势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与台湾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东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浅海大陆架。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除与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外,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 青藏高原外围经常发生严重地震。这个高原在印度于五千万年前开始推挤欧亚大陆时隆起,喜玛拉雅山脉就是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之下形成。这座山脉在不稳定的结构地形推挤下,到现在仍在往上升。
  西宁游览日月山、青海湖,到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游览沿途的高原风光
  玛多县到黄河源头(牛头碑),途经鄂陵湖、扎陵湖,返回玛多县 )
  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结古镇到囊谦县,欣赏沿途的优美风光
  囊谦县到西藏昌都地区的类乌齐县,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类乌齐县到八宿县 (310公里)
  八宿县到林芝
  游览林芝的柏树王,下午整休
  林芝到拉萨市 ,游览沿途的巴松措
  游览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
  游览世界上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湖,
进青藏不管你是哪的,先到省会西宁后在往下走,过在成都走都江堰,汶川,理县,红原,阿坝这么进去。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水系状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
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
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
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成因

青藏高原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
首先,地壳运动是青藏高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撑导致的。在7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南部向北部运动,与亚洲大陆板块相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其次,地质构造活动也对青藏高原的彩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了地壳的拾升和挤压。使得高原地区的地壳表面上升。此外。地壳的扫曲和断裂也对地形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也是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之一。科学家认为,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的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地区从一个湿热的低海拔地区逐渐变成了干旱和寒冷的高原地带。这种气候变化对地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地壳运动的结果
一、板块碰撞
1.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大约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南方向北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由于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较轻,因此印度板块向上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初步构造。
二、地壳运动
1.高原隆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开始隆升。这是由于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挤压和岩石的抬升,使得青藏高原逐渐形成。
2.地壳伸展: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地壳开始发生伸展。这是由于高原上部的岩石受到挤压而断裂,导致地壳发生伸展和拉伸,形成了高原上的断裂带和裂谷。
三、构造变形
1.地壳变形: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板块碰撞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应力和应变,使得地壳发生了弯曲、断裂和抬升等变形。
2.地震活动:青藏高原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这是由于板块碰撞和地壳变形引起的地壳应力积累,导致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地区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流等。其中,高山和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等。
2.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呈现出高原性气候特点。由于高原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稀疏。
3.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高原上有许多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如藏羚羊、藏狐、高原野驴等。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地壳运动的结果。板块碰撞引起了高原的隆升和地壳的伸展,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多样,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地理区域。

青藏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的特点如下:
1、地质环境: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
2、地貌特征: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
3、地壳结构: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
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在360多个百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由于板块运动,造成板块多处张裂,随着几条地裂缝不断扩大最后联通演变形成海洋,我们成为古特提斯洋,到大约290个百万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古特提斯洋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并逐渐缩小,至210个百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古特提斯洋盆闭合。这个过程经历了大约150个百万年。
第二阶段:古特提斯洋闭合的同时,在这个合并大陆的南边再次发生2处大陆板块破裂,并演化成海洋,形成新特提斯洋,新特提斯大洋扩大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闭合。
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到闭合同样经历了大约150个百万年。因为当初大陆裂解成洋的时候存在多条板块离散带,随着大洋的消减缝合,也同时形成了多条地裂缝,初步形成了青藏高原的7大地体板块格局,由于这样的地体拼贴,造成了或者加剧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的不均一性。
第三阶段:大约65个百万年以前,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至欧亚大陆板块底部,导致岩石圈缩短和地壳隆升,这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碰撞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个百万年,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这个碰撞持续到了今天,致使青藏高原每年仍在变高。
青藏高原的基本地体板块的形成与碰撞造山,抬升到今天的高度,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基本动力。

青藏高原在哪个省份

青藏高原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
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的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黄土高原相接。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
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
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特征如下:
1、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的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这是由于其海拔高和远离海洋,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使得青藏高原温度最低。
2、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强主要表现在日照时间长、高原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透过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3、气温低、气压低
青藏高原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由于海拔高度较大,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但高赛地区气温则相对较低。
4、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的降水少,地域差异大。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加上高原内陆性气候的影响,导致高原上的降水稀少。
5、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是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6、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是青藏高原的季风特征之一,它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有关。冬季高原上出现冷高压,夏季出现热低压。
7、冬冷夏凉
青藏高原的冬冷夏凉是由于其海拔高和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以及太阳辐射强。这些因素使得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呈现出寒冷的冬季和温暖的夏季。
8、夜雨率高
青藏高原夜雨率高,降水量占总雨量的百分比超过80%。
9、寒冷干燥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空气中水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0、干湿季分明
青藏高原的干湿季分明是其气候特征之一。由于夏季热低压和冬季冷高压的影响,高原上出现了干暖降水天气,而冬季则主要以冷高压为主,形成了千寒大风天气。
11、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
青藏高原的空气稀道,气压低,含氧量少。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密度小,导致气压很低。同时,由于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也减少,使得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12、积温少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是积温少。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加上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的特点,积温少成为青藏高原的显著特征。
13、大气压低、氧分压低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是大气压低、氧分压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逐渐降低,氧分压也逐渐降低。

青藏高原简介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 *** 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

1、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 *** 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
3、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的特点

1、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
2、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祁连地层区、柴达木地层区、昆仑地层区、巴颜喀拉地层区、羌塘-昌都地层区、冈底斯地层区、喜马拉雅地层区。
3、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5、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6、水系状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资源:
1、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
2、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
3、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
4、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这里。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平均海拔第一的地区,山脉连绵起伏,高耸入云,被雪覆盖。












呵呵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这座高原大部在中国西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此外,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1]
  关于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部分,有学者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从地理学角度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 945km;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仑山-祁连山北侧,纵贯约13个纬度,南北宽达1 532 km;范围为26°00′12″N~39°46′50″N, 73°18′52″E~104°46′59″E,面积为2572.4×103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2]
  在行政区划上,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范围涉及6个省区、201个县(市),即西藏自治区(错那、墨脱和察隅等3县仅包括少部分地区)和青海省(部分县仅含局部地区),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西部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缘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的部分地区。
可以吧?
特点:
1、地质环境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3、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扩展资料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具体范围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包括 *** 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玛拉雅山,北有阿尔金山、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大多超过5500米,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错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