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4 10:57:54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分类: 外语/出国
问题描述:

要简洁,中心意思
解析:

原句应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自】《诸子喻山水》【作者】先秦:先秦诸子【节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扩展资料
《诸子喻山水》是一篇从先秦诸子著作中选取的有关章节组合而成的课文,以山水为中心,设喻说理,展示了诸子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蕴含了许多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生真谛。
第一则(譬如为山) 事情成败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喻立志
第二则(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君主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大的胸襟,才能治理好国家 ,喻治世
第三则(海不辞水) 治国治学要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势,喻为学治世
第四则 (子曰)仁者稳重宽容,智者善动敏锐
第五则(子在川上曰) 时光易逝,一去不返,要不断进取 ,喻惜时
第六则(徐子曰) 要务实求学,循序渐进,名副其实
第七则(孟子曰) 为人立志高远,治学讲求方法,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第八则(上善若水)由水德引申出上善之人的七种美德。
第九则(江海所以能……)海纳百川,为人谦逊,处下不争。
第十则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以水为喻,阐明为政"贵柔"的思想,柔能胜强、克刚。
第十一则 夫兵形象水) 要实行灵动的战略战术 ,喻用兵方法
参考资料诸子喻山水_百度百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上善:最完美;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出处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原文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为: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罗运华书法(章草)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心存善良,则遇到事情平淡如水,所以水是万物之源,它既不争抢,但是也会救人害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释义: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诸葛卧龙所注《人力无为。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居福地,心魔渊,与伪善,言伪信,政自治,事利能,动善时。夫无不争,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Update:
水乃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一十五章《刻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水”这个自然元素,能够为万物提供生命所需的水分,具有善于利用的特点,但是并不争夺或妄图控制其他事物。这种“善于利用而不争”的特点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要顺应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和变化。此外,“水”也被看作是一种柔顺的力量,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帮助万物生长发展。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因此,它接近于“道”。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解读: 本章以水为喻,讲了“谦下”、“不争”的道理。水,柔静温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卑下,这正与天道相吻合。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品格应该是像水一样为人处世,才能没有过错。

“居善地”,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但在境界上却达到了很高的位置;“心善渊”的意思是,老子认为,悟道人的心就像深渊一样,看上去是空的,但内心中却有深邃的思想。如果一个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自己的心放空,心里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高的位置也没有那么重要,那么内心的纠结就会变少,事情也能做得更好。

“与善仁”的意思是给予的时候要怀着仁慈之心,尽量给予,不要索取;“言善信”就是说说话要有诚信,不要朝令夕改;“正善治”就是善于治理,是说一个人要管理他特别擅长操作的事情;“事善能”的意思是在做事的时候特别有本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动善时”,行动起来要善于根据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再去做相应的事。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极高明的行事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道理悟透了,形成自己的品性,你做事时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指水具有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与其争斗的特性。这句话表达了水的特性和智慧。水是柔软而又强大的,能够适应各种形态和环境,流动到低处,滋润万物,给予生命以滋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老子·八章》,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不仅滋养万物,还选择安于卑下,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通俗地讲: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
力量最大的人,会像水一样地貌似平凡,给人以很谦虚的感觉,就像水一样的渊博而沉静,形态可应对方需要,随时进行万般的变化,所以不招怨恨,当外界需要他滋养万物时,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会像海一样赢得万物所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
上善若水:
指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后也用来赞美人的无私奉献和宽厚、包容、谦卑的高尚品德。
上善若水寓意:
水利万物,生发万物,滋养万物,却一无所争。水清洗污移,涤除垢渍,接纳令人厌恶的腐臭烂淤而无恨无怨。水的品质几乎和道一样尊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将水当作最高尚的人格的写照,并告诚人们,说话做事要如流水一般善于引导别人、潇洒脱俗、悠然自得。
作为统治者,施行政务时要如水一般放低姿态,要具备水滴石穿的精神,逐渐使政令深入人心,要以柔制刚,而不是使用强硬手段逼迫民众听从支配。水有灵性,知道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绝对不会和人争斗,如此一来,不仅成全了他人,而且也保护了自己,所以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嫉妒及仇恨。
朱元璋评价:
人能访有德之人,相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处则居之,其心善行广矣。若与善人论信行,则政事无有不治者,故善治。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诸事,皆善能为造。及其动也,必合乎时宜。前心善渊者,以其积善多而行无竭也,若渊泉之状。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翻译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注解: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世间最犀利的莫过于纯净无杂质的液体,它能够避开所有的直接的对立的冲突,它能处于不被注意不妨碍四周最意想不到的的地方——所以象它这样才是世间的致理。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就是说人间最大的善就是像水一样是涓涓细流,是从小事积少成多。
翻译: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原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
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这是什么意思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现在的人们不能发挥个人和社会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当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会呈现出这样无道的愚昧状况.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计划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