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万人空巷解释
- 2、万人空巷的意思怎么解释
- 3、万人空巷是指什么意思
- 4、(万人空巷)是什么意思?它来源哪里
- 5、万人空巷到底是什么意思
- 6、万人空巷的意思
- 7、万人空巷的意思
- 8、万人空巷的意思
- 9、万人空巷的意思解释
万人空巷解释
众人都聚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过来的盛况。
1.详细释义
巷是胡同的意思,是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通道。万人空巷是指人从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通道大量拥挤出来,离开通道,涌向某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形象描述动态情境的成语。巷不能解释为“街道里巷里”,而只是“巷里”,坊间道路称街,坊内道路称巷,不能混用的。有学者把巷解释为住宅,完全不符合巷为坊内道路的原本含义。
2.其他用法
这种新用法多用来形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效果好,吸引观众,表示的意义是众多人在家里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致使“街巷空了”,近似“使动”用法。有学者认为这种新用法是误用,也有学者提出这里“巷”应灵活解释为住宅文意才能通,不过巷和宅实在没有语义关系。
3.万人空巷的出处
“万人空巷”最早出自宋代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是说杭州千家万户都离家到钱塘江边观潮,以致往日热闹的街巷空无行人了。
4.万人空巷的造句
县令代法这年初秋的一天,平遥县县城万人空巷,全县的老百姓都拥到了城西的刑场,看新上任的县令陆全顺监斩前任县令冯鸣去了
节目寻找拉提卡后,萨利姆良心发现,最终帮助拉提卡逃跑并在杀害地头蛇贾伟德之后被枪杀在装满金钱的浴缸里,拉提卡踏上了寻找贾马尔之路,诬陷撤消后的贾马尔成为了全部孟买底层人民的希望,当晚万人空巷,节目最后一个问题正是贾马尔小时候经常幻想的
万人空巷是一个成语,形容场面繁忙或拥挤,通常用来形容人群聚集的景象。
1、描述人群聚集
万人空巷形象地描绘了大量的人群聚集在一处的场面。这个成语中的"万人"表示数量众多,"空巷"则暗示了街道上没有行人。它指的是人群如此之多,以至于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可以行走。万人空巷,汉语成语,拼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意思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2、形容热闹和繁忙
万人空巷也可以形容某个地方非常热闹和繁忙。当有重要的事件、庆典或活动时,人们会蜂拥而至,造成场面繁忙,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海涌动。街道上人流如潮,就像一条龙在街道上盘旋。人们有的在看衣服,有的在吃东西,热闹极了。
3、表达出人们对某事的关注与追随
万人空巷还可以表达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极高关注度。当某个名人、明星或英雄出现时,人们可能纷纷涌向该地,形成人山人海的景象。
这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这个人或事物的喜爱和崇拜。形容追随,描写追随的成语有头出头没,枝附影从,马首是瞻,附骥攀鳞,步人后尘,执鞭随镫,执鞭随蹬,鞍前马后,丹漆随梦,杖履相从,托骥之蝇,一步一趋。
拓展知识:
文化背景和类似成语,"万人空巷"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形容人群聚集的场面,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喜庆、热闹和团结的追求。与"万人空巷"相似的成语还有"如织"、"摩肩接踵"等,它们都描述了人群密集的情景,并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热情和活力。
万人空巷的意思怎么解释
“万人空巷”形容人多。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1、详细释义: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2、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3、示例: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放,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4、近义词:
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济济万人、盛况空前等。
5、反义词:
穷乡僻壤、十室九空等。
万人空巷的例句:
1、等李克跟赢异人的马车路过城门的时候,围观群众已经达到了万人空巷的规模。
2、在万达广场营销中心门外则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彩旗飘展。
3、乍一听到这个消息,天启国上上下下顿时炸开了锅,女人掩面哭泣,男人心花怒放,一瞬间万人空巷,竟是统统朝着苏家庄园涌去。
4、孙璞有些不安,他知道酒楼一定发生了什么紧要的事,否则不会万人空巷,引来涌动人潮。
5、王天杰他们所到之处,老百姓们无不夹道欢迎,可谓是万人空巷。
6、整个广场周围,普通修炼者和老百姓加起来,不下千人,足以说明姬家学院的考核之隆重,万人空巷也不为过。
7、圣历7609年9月15日,奥吉尔率领第一远征军抵达王都,王都展开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万人空巷,几乎全城的人都出动了,都来观看这位拯救了圣光世界的英雄。
万人空巷是指什么意思
万人空巷的意思是形容人群聚集,街巷空无一人的盛况。
这句话通常用来描绘某事件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导致原本熙熙攘攘的街巷变得空空如也。它表达了一种人们纷纷涌向某地的热闹、壮观的场景。例如,当一场特别受欢迎的演唱会即将开始时,所有的观众都涌向演唱会场地,街巷中几乎没有人留下,就可以说这一刻“万人空巷”。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些重大、具有吸引力的事件,如大型庆典、节日活动、热门比赛等,是人们热情参与、集结一处的生动写照。同时,它也揭示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和追捧程度。
万人空巷造句
1、当国王的车队经过时,万人空巷,民众都站在街道两旁,争相一睹龙颜。
2、电影明星来访的那一刻,机场外万人空巷,粉丝们高举着灯牌,激动地尖叫。
3、传闻中的天外来物降落时,小镇万人空巷,人们都好奇地前往广场,希望能一睹奇观。
4、那年春节的烟花表演太精彩了,以至于开始前一个小时,河边就已经万人空巷。
5、当演唱会的大门打开,万人空巷,歌迷们如潮水般涌入,期待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
6、这家新开的餐厅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美味,开业当天万人空巷,大家都想一品为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万人空巷
(万人空巷)是什么意思?它来源哪里
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释义】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成语:万人空巷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典故: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万人空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万人空巷 [ wàn rén kōng xiàng ]
释义: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翻译:“家家户户都走出家门,看明朝的潮水。”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人山人海 [ rén shān rén hǎi ]
释义: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出处:《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这寺中每日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布施的财物不计其数。
翻译:“这寺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非常地热闹,施舍财物很多,都数不过来。”
二、万头攒动 [ wàn tóu cuán dòng ]
释义: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出处:《雪岩外传》第十一回:“到了云栖山门口,早就挤得人山人海,但见万头攒动,和啧啧称羡的声音。”
翻译:到了云栖山门口,这里早就挤得人山人海,聚集了非常多的人,并且都能听到人们称赞的声音。
三、比肩接踵 [ bǐ jiān jiē zhǒng ]
释义: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出处:清·戴名世《序》:“天下之谬悠庸烂者,比肩接踵,不可胜数。”
翻译:“天下庸庸碌碌的人一个接一个,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多的数不过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人空巷
万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典故: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子: 此时路旁看的,几于~,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反例: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呆着守着荧屏,路上显得静悄悄的。 (错在望文生义,不明白“空”的意思)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
“万人空巷”的古今义及其规范
汪少华
提要:“万人空巷”的“巷”,辞书释作“街巷”是错误的,应释为“住宅”。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住宅”古义,这一古义不被辞书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既然“万人空巷”意谓万人空宅,而现代传媒往往视“巷”为街巷,那么不妨“鹊巢鸠占”,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寂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而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
刘洁修先生(1985)指出:“由于汉语成语的历史性很强,势必在一部分成语中遗留下古字义,如果不能正确阐发,就有可能妨碍对整个成语的理解,甚至导致曲解。另一方面,整个成语可能同时并存古今义,其间的差别须要分辨清楚,否则也有可能把今义硬套在古义的例证之上。”成语“万人空巷”,恰好属于既有曲解又并存古今义的情况。
对于“万人空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释作“指众多的人都出来了,致使小巷都空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作“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街道空荡荡的”,《辞海》释作“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都把“巷”释作“街巷”或“街道”。其实这是误解。
首先,从情理上说,“巷”不应是“街巷”。“万人空巷”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既是倾巢而出,从表达效果上考虑,说家家户户都空了岂不直截了当,说街道上空了岂不迂远间接?“万人”极言其多,街道上人多毕竟不如家家户户人多。例如——
1、波兰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了我们以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现在还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在波兰各地多次看到的动人场面。尽管下着大雪,人们万人空巷地出来欢迎我们。他们从四面八方围拢上来,争着向我们献花,同我们握手。(周恩来《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3月6日第2版)
这是“万人空巷”规范用例,但它与上述权威辞典的释义是矛盾与违背的:由于此时“下着大雪”,大街小巷人数必定不多,本来就几近空空荡荡,若再以“街道空荡荡”、“街巷都空了”来形容波兰人民冒着大雪欢迎的动人场面,显然不合适,可见这“巷”不是“街巷”。“万人空巷”成语的最早例证,一般都引北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五首》之四:“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与苏轼同时代的梅尧臣有《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是时辄预车马来,倾市竞观民业抛。”稍后南宋陆游《岳池农家》:“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其中“倾市”“空村”亦是形容倾巢而出之盛况,相形之下,“万人空巷(街巷)”何如“万人空宅”?再者,形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可以说“填街满巷”、“填街塞巷”、“填塞街巷”、“塞巷”,也可以说“万人空巷”——
2、贵人之出也,万民并观,填街满巷,争进在前。(东汉王充《论衡·解除篇》)
3、太学生陈东与书生千余人,是日诣阕上书,明余及师道之无罪,不当罢。军民闻之,不期而集者数千万人,填塞驰道、街巷,呼声震地。(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
4、驱之市,日中而戮之,观者塞巷压层。(明苏佑《云中事记》)
5、街上人听见,一齐跑进来看,递传出去,弄得看的人填街塞巷。(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卷十四)
6、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7、田兴恕美秀而文,一时有玉人之目……年十八即握兵符,所至之处,万人空巷,环绕而视之。(晚清李伯元《南亭笔记》)
如果“空”的是此“巷”,“填”“塞”“满”的亦是此“巷”,岂非咄咄怪事?同是形容万人争睹,将第7例“万人空巷”与第2例“万民并观,填街满巷”互易,各不违原意,“万人空巷”未必不同于“万民填街满巷”,可见此“巷”必非彼“巷”,不可混为一谈。
其次,从语源上看,“巷”当释为住宅。“万人空巷”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郑玄笺:“叔往田,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孔颖达疏:“言叔之往田猎也,里巷之内全似无复居人。”说“巷无居人”,则巷为人所居处可知。尽管孔颖达释“巷”为“里内之途道”,但此处以“里巷”对应“巷”,不无启发。《南史·羊欣传》:“屏居里巷十余年。”《后汉书·延笃传》:“笃以病免归,教授家巷。”《宋书·颜延之传》:“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梁书·郑绍叔传》:“高祖将临其殡,绍叔宅巷狭陋,不容舆驾,乃止。”里巷、家巷、室巷、宅巷,均是连文同义。《礼记·祭义》郑玄注:“巷犹闾也。”《庄子·列御寇》:“处穷闾阨巷。”闾、巷对文同义。《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 室、巷对文同义。《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里、巷变文同义。《广雅·释诂二》:“闾,居也。”《说文解字》:“里,居也。”则“巷”亦居也。王引之(1827)对“巷”的这种易被混淆、忽略的意义揭示得尤为明辨——
古谓里中道为巷,亦谓所居之宅为巷,故《广雅》曰:“衖,凥也。”凥今通作居。衖、巷古字通。《后汉书·延笃传》:“笃以病免归,教授家巷。”家巷谓所居之宅也。汉司隶校尉鲁峻碑:“休神家衖。”《论语·雍也篇》:“在陋巷。”陋巷谓隘狭之居,《说文》:“陋,阸陜也。”今作隘狭。即《儒行》所云“一亩之宫,环堵之室”也,故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孟子·离娄篇》亦言“颜子居于陋巷”也。曹植《谏取诸国士息表》曰:“蓬户茅牖,原宪之室也;陋巷箪瓢,颜子之居也。”应璩《与尚书诸郎书》曰:“陋巷之居,无高密之宇;壁立之室,无旬朔之资。”则陋巷为隘狭之居明矣。《庄子·列御寇篇》:“处穷闾阸巷。”闾亦居也,《广雅》:“闾,居也。”《让王篇》曰:“颜阖守陋闾。”故穷闾或曰穷巷。《秦策》曰:“穷巷堀门、桑户桊枢之士。”《楚策》曰:“堀穴穷巷。”《韩诗外传》曰:“穷巷白屋。”’《史记·陈丞相世家》曰:“家乃负郭穷巷,以獘席为门。”则巷为所居之宅又明矣。今之说《论语》者以陋巷为街巷之巷,非也。
王说极是。《论语》说“在陋巷”,《孟子》作“居于陋巷”,可见“巷”为颜子所居之处。明赵釴《鷃林子·引》:“李文靖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颓垣败壁,不以屑意,堂前药阑坏,夫人戒守舍者勿葺以试公,公经月终不言。”既说“所居”,则“陋巷”与《论语》《孟子》同义。《郑风·叔于田》“巷无居人”之“巷”,亦指所居之宅。“叔于田,巷无居人。……叔适野,巷无服马。”共叔段前往郊野打猎,住宅内不再有人有马——都追随他前去争睹围观。类似场景,苏辙《次韵子瞻人日猎城西》描述为“城空巷无人,里社转相晓”,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形容作“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冈”。“城空巷无人”即是“巷无居人”,而“倾城”无异于“空巷”。值得注意的是出自《诗经》的“巷无居人”成为典故,魏晋至唐宋诗文屡见,除了形容出猎盛况外,渐渐转而形容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8、西晋左思《蜀都赋》:“若夫王孙之属、郄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9、《全齐文》卷六《数东昏侯罪恶令》:“晨出夜反,无复已极,驱斥泥庶,巷无居人,老细奔遑,置身无所。”
10、《旧唐书·王方庆传》:“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其略曰:‘……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贻众庶之忧,逞一情之乐,从禽不息,实用寒心。’”
11、唐白行简《李娃传》:“四方之士,尽赴趋焉,巷无居人。”
12、北宋李之仪《封四百户上柱国折公墓志铭》:“闻公之来,扶携出迎,不远数千里,至巷无居人;夜则望公所舍,焚香膜拜。”
13、南宋陆游《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西山下竹十万个,江面便可驰车辕。巷无居人亦何怪,释耒来看空山村。”
第13例上句“巷无居人”下句“空山村”,变文同义。“巷无居人”当然意味着“巷空”,换言之就是“空巷”——
14、北宋苏轼《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遥知千骑出清晓,积雪未放游尘兴。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15、北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蚕市》:“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16、南宋孙觌《梅露图后记》:“去郡之日,州人空巷追送,涕慕悲泣数十里,相属不绝。”
或用作“居人空巷”,例如——
17、南宋陆游《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余偶得五诗》之一:“居人空巷看,疑是湖中仙。”
18、南宋刘克庄《即事诗》:“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
或用作“居民空巷”,例如——
19、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五首》之四:“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万人空巷”与“居人空巷”等,字面大同小异,例证时代相去不远,有理由认为是同出《诗经》“巷无居人”一源。总之,从“巷无居人”到“空巷”“居人空巷”或“万人空巷”,其“巷”字意义用法一脉相承,与“街巷”无关。
巷,小篆从邑从共会意,《说文解字》释云:“里中道也……言在邑中所共也。”段玉裁注:“里中之道曰巷,引伸之凡夹而长者皆曰巷。……道在邑之中,人所共由。”因为“里中道”“在邑之中,人所共由”,所以可以扩而引申为“里巷”,即王引之所说“所居之宅”;也正因为是“里中道”,所以可以引申为“夹而长者”即“较窄的街道”。这两个引申义的不同就导致了上文2—5例与6—7例此“巷”彼“巷”的差别;在现代汉语中,“巷”只指“较窄的街道”,实际上又因成语“万人空巷”保留了“巷”的“住宅”古义,偏偏这一古义不仅不被权威辞典所揭示反而一直误解为今义。这歧中有歧,恰恰是造成“万人空巷”使用混乱的根源。
只知道“万人空巷”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而不知“巷”为住宅,往往并不妨碍成语的恰当使用,例如——
20、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传到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沸腾了,延安城沸腾了!13日晚的延安,万人空巷,举市同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欢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申奥成功 神州同庆》,《人民日报》2001年7月15日第6版)
21、当黑势力头子梁胜利被押解回许昌的这一天,市区内万人空巷,几十万群众聚集在押解车队途经的高速公路出口处,一些群众买来鞭炮点燃庆贺胜利,老年秧歌队扭上街头,表达扫除黑恶、云开雾散的喜悦之情。(《重拳利剑 打黑除恶》,《大地》2001年第9期)
22、在水面上燃放烟花,曾是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节的一个传统节目,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焰火代表队组织施放,每年的花样都不一样,可以说年年此时都引得斯市万人空巷,数十万人或步行或乘车前往市中心一饱眼福。(《瑞典市长盛起湖水就喝》,《人民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7版)
但是,在许多场合,“巷”是被视作街巷的,例如——
23、一部如《三国演义》、《英雄无悔》这样的产生轰动性社会效应的电视剧,一台如《春节文艺晚会》、《光明赞》这样的造成万人空巷的电视综艺节目,其观众的拥有量当以数亿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电视文艺》,《人民日报》1997年4月3日第11版)
24、这部22集电视连续剧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热烈,收视率最高时曾达到46.72%,创下了上海地区电视剧收视率的历史最高峰。每天晚上,上海街头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围在电视机前陪着主人公鼻涕一把泪一把,各大媒介纷纷开辟专栏,组织座谈,一时,这个电视剧中虚构家庭的起伏跌宕成为沪上百姓街谈巷议的一件社会性事件。(《家长里短惹出商家战火〈儿女情长〉播映权引发争购战》,《人民日报》1997年4月6日第4版)
25、《大宅门》的播放真可以称得上是万人空巷,不仅火爆老北京,就连在上海,也打破了央视一套近几年来的收视纪录。(《〈大宅门〉铁定拍续集》,《江南时报》2001年5月26日第8版)
26、我不敢说这部剧将来播放时会万人空巷,可绝对会得到认可的。(《张国立身兼三职苦熬百日》,《江南时报》2001年5月20日第8版)
用的都是同一个成语,A类用法(第20—22例)表明家家空空荡荡,B类用法(第23—26例)显示家家满满当当,可见“万人空巷”这一成语的用法确有规范的必要。我曾于1995、1997年先后发表《释“万人空巷”的“巷”》、《话说“万人空巷”》,旨在订正辞书的讹误,试图从根本上为“万人空巷”正名;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近编撰的辞书也意识到讹误或吸收研究成果而作了订正,如2000年版《应用汉语词典》释为:“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释为:“人们都从家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然而一两部辞书、一两篇文章远远不能促使人们形成共识,并且这种努力似乎是徒劳的。《辞海》对“万人空巷”的解释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照此解释,B类用法如“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致使万人空巷”就是合适的;而《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却提示:“不能理解为‘大街上没有人’”。治丝愈棼,混乱依旧,当然是由于以往权威辞典释义的不正确所导致的标准混乱。同时,新出辞典正确释义却也形成客观标准的不一致,一般读者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在于现代人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对此,杨曾宪先生(2001)撰《“万人空巷”“坑”万人》作了揭示——
翻阅旧报,从一家晚报报屁股上发现一条颇觉新鲜的消息。据称,今年(1997年——引者注)高考语文题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相当多的考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作出了肯定判断,结果统统为此丢了3分。宝贵的3分,对某些考生来说,这不啻于中国队在世界杯外围赛中丢给卡塔尔的3分!不禁令人喟叹:这“万人空巷”真是“坑”了万人!但这能怨谁呢?
主考官当然不会错。“万人空巷”语出宋代大诗人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说的是为了看钱塘大潮,当时的杭州城内各个里巷内的人,全部都走空的盛况,即“倾城而出”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明确解释为:“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把这样一个形容词理解为人人都在家里呆着,南辕北辙,该扣分。但这能怨莘莘学子吗?
就在本次高考后,笔者又一次地在报上见到几乎同样的造句,用来形容人们看电视足球转播的情景。无怪有人推测,主考官之所以出那样一个造句,矛头所向,就是大众传媒的“误导”。
这个造句,如果没有提示,我也将照错不误。而自己毕竟也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科研究人员,这岂不丢煞人也。……但谁知,刚刚顺过劲来的我,拿着这道题戏问几位著名文科教授、研究员时,却又“大跌眼镜”了——他们很直觉地判断,不对,然后认真地推敲:不准确吧?街上总需要有警察有公交车吧?现代城市怎么会万人空巷呢?待我告之答案、大家翻过字典后,这次是该教授们喟然了……。这使我又“扶正”自己的眼镜,调整思路,对“万人空巷”对错产生了疑问,并联想开来。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鲜活载体,社会发展了,语言自然应变化。恪守“万人空巷”原义,在城市规模成倍增大、高楼林立的今天,无论虚指还是实指,都预示着它将死亡在辞典里。何况,即便需要时我们还有一个“倾城而出”的成语呢!因此,今天当记者们望文生义地用它来夸张地形容“万人入室”,应当说是对旧成语一种创造性的活用,值得肯定才是;虽然,眼下它并不规范。但规范也是为了语言交流,在语言交流中,只要能指所指,人人共识,便是正确。这个“万人空巷”造句,既然从教授到传媒到莘莘学子皆能理解它的意义,为何一定要让它非错不可呢?汉语史中约定俗成将错就错的先例多的是,像前文所用的“每况愈下”便是。
我对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人民日报》作检索,34例“万人空巷”中B类用法有2例;对2001年1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人民日报》报系作检索,34例“万人空巷”中B类用法有9例;借助“雅虎”作调查,“万人空巷”B类用法则有愈演愈烈之势——
27、在《美丽人生》电视剧播出时间,日本万人空巷,大家都赶回家观看此剧,连日常的社交活动都暂告停顿。人们不但为剧中凄美的爱情所感动,更为天皇级艺员木村拓哉和常盘贵子的演技所折服。
28、到了晚上黄金时间,几乎万人空巷,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位高低贵贱, 难以数计的人们都坐在家中收看《还珠格格》,议论《还珠格格》。
29、每个看过法国世界杯的球迷都不会忘记,伊美之战中埃斯蒂利首开纪录时的情景,当时伊朗国内万人空巷,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用伊朗人的话来讲,“我们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战争”。
30、与此同时,在边城哈尔滨,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家属区也是万人空巷,大家都守在电视机旁。当看到25架直九直升机呼啸飞过天安门广场时,每一个哈飞人都感慨万千。
31、足球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有重要足球节目时,许多城市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人都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转播。
32、碰到这种世界性的争夺,焉有不看之理?于是,奥运会期间,万人空巷,妇孺老少各自守在电视机前,不分白昼。
33、记得还在学生时代,一到那动人心魄的主题曲一响起,顿时就万人空巷了。几乎所有的人全都聚集在电视机边,随着那跌宕起伏的剧情如痴如醉。
34、这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电视台从早到晚直播实况;全国各地万人空巷,人人盯著电视画面,倾听大会辩论。
35、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
形容电视吸引力之大,个个都回到家里或屋里看电视;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人人都在家中守岁,这两种情况下,大街小巷空阒无人,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恐怕最为贴切。正如杨曾宪先生所说,“今天当记者们望文生义地用它来夸张地形容‘万人入室’,应当说是对旧成语一种创造性的活用,值得肯定才是”;“这个‘万人空巷’造句,既然从教授到传媒到莘莘学子皆能理解它的意义,为何一定要让它非错不可呢?”的确,“万人空巷”这一成语的用法不能不予以规范。但我认为,这规范并不是要继续坚持排斥B类用法,恰恰相反,既然“万人空巷”意谓万人空宅,而现代读者往往视“巷”为街巷,那么不妨“鹊巢鸠占”,认可“万人空巷”B类用法的合理地位,凡是A类用法的“万人空巷”一律改作“万人空宅”,这么一来岂不清清楚楚了么?
如此处理是有比较充足的理由的。成语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因有意的变通或无意的误解,造成一些字面或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叫成语俗化,例如:爱莫能助、出尔反尔、文质彬彬、痛心疾首。俗化了的成语,有的通俗易懂,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有的则扩大了其表意作用,丰富了语汇。因而我们大可不必否定B类用法“万人空巷”的合理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语言应用中“万人空巷”古(住宅)今(街巷)义并存,因而不能不加以区别。朱熹对于成语“差强人意“的处理办法,值得借鉴。“差强人意”语出《东观汉纪·八·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差”是甚、颇之意,“强”是起、振奋之意。宋人还这样用,如刘克庄诗:“饱阅交情悲世道,差强人意赖君诗。”但朱熹在使用时改变了词义:“奉常差强人意,但觉亦欠子细商量,甚恨前此匆匆不能甚款也。”(《答吕子约十一月二十七日》)“差”是稍微、大致之意。朱熹又以“甚强人意”“殊强人意”等替代古义的“差强人意”,使两者有所分工,如《与李诚父书》:“胡公论事皆合公论,甚强人意。”《训门人二》:“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朱熹的做法给我们的启发是,可以也应当将一身二任的“万人空巷”改为“万人空宅”与“万人空巷”,使两者有所分工。
综上所述,成语“万人空巷”使用规范应是——对于形容大街小巷空阒无人、家家满满当当的B类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对于形容倾巢而出、家家空空荡荡的A类用法,不再用“万人空巷”而一律改作“万人空宅”。如此规范,理由概括有五:(一)权威辞典释义的不正确导致并且继续造成标准混乱;(二)语言文字工作者、传媒从业人员普遍不了解“万人空巷”的“巷”为住宅,而一般民众“巷即街巷”的潜意识更是根深蒂固;(三)大众传媒(包括党报、权威报刊)“万人空巷”B类用法不仅无法消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四)形容电视吸引力之大以及除夕夜阖家团聚、大街小巷空阒无人,用“万人空巷”非常贴切,生命力强;而“万人空宅”既能恰切表达“万人空巷”本义,又消除了歧义;(五)成语俗化是合理的,可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还能扩大表意作用,丰富语汇;且前人词语分工做法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王引之 1827 《经义述闻》卷3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道光七年本
汪少华 1995 《释“万人空巷”的“巷”》,《古汉语研究》第4期
汪少华 1997 《话说“万人空巷”》,《咬文嚼字》第10辑
刘洁修 1985 《成语》104、88—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曾宪 2001 《“万人空巷”“坑”万人》,杨支柱编《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中国民航出版社
郭美宗 1996 《浅谈成语俗化》,《文史知识》第2期
作者简介
汪少华,1961年生,杭州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训诂学方向博士生,主要从事训诂和古籍整理研究。
(《汉语学报》第4期/2001年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万人空巷
拼音: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典故: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处: 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子: 此时路旁看的,几于~,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反例: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呆着守着荧屏,路上显得静悄悄的。 (错在望文生义,不明白“空”的意思)
用法: 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
巷不是街,而是人们居住的里弄,所以万人空巷指人们都从家里出来到大街上,以致巷子都空了。
简单来说,就是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万人空巷的意思
万人空巷的意思是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现多指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万人空巷读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解释:街巷里的人都出来了,形容欢迎、庆祝、游乐等盛况,近义词:万头攒动,反义词:穷乡僻壤。
造句
1、我所有的财产都付之一炬,我从此万念俱灰。
2、根据他们提供的解梦大全,被溺表示“现实生活中无法抗拒的情形,感觉无助,万念俱灰,或是无法控制”。
3、快乐是万念俱灰、悲苦、恐惧、嫉妒、愤怒、憎恶不存的状态。
4、民众迎接奥运棒球队的人潮,真是万人空巷。
5、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6、或许万念俱灰只是他情绪波动的一个极端吧。
7、喜讯传来,首都北京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
8、囚犯万念俱灰,心想,这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了。
9、不要万念俱灰,喜庆总会在你对它毫无指望的时刻来临。
10、失败不会使我万念俱灰,灰心丧气,它只会让我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有勇气,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万人空巷的意思
?万人空巷?(wàn rén kōng xiàng)的意思:
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读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近义】万头攒动敬举
【反义】穷乡僻壤
【用法】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哄动一时的情景。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结构】复杂式
【正音】空:不能读作“kòng”。
【辨形】巷:不能写作“相”。?
?万人空巷 错误用法
很多人都会把万人空巷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人,比如:这条巷子真的是万人空巷,一个人都没有。 这是一个望文生义的错误的用法。?
?万人空巷 词语造句:
1. 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2. 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颂稿碰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3. 在这场万人空巷的赛事举办之际,酒吧老板,家电卖场司理和啤酒商们都如饥似渴地欢迎那些慷慨年夜方的主顾们。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万人空巷的意思
万人空巷的意思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拼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近义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反义词:穷乡僻壤、十室九空。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盛况。
万人空巷的例句
1、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2、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放,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3、听说山伢子带回来一个洋媳妇,观看的人万人空巷,那么宽的街道都已人满为患了。
4、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5、这雄壮的队伍在大街上走过,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们,几乎万人空巷。
万人空巷的意思解释
万人空巷的意思:成千上万的人都从街巷里走出来了,使街巷都空了。形容隆重的节日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盛况。
读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句:元宵之夜,古城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涌向夫子庙观灯赏月。
近义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
反义词:穷乡僻壤、十室九空、人迹罕至。
万人空巷造句
1、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放,在全国各大城市产生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2、电视里传来足球队夺冠的消息,一时万人空巷,人人出来庆贺。
3、这雄壮的队伍在大街上走过,路两旁挤满了欢迎的人们,几乎万人空巷。
4、听说山伢子带回来一个洋媳妇,观看的人万人空巷,那么宽的街道都已人满为患了。
5、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