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哪首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4 10:10:4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诗句出自杜甫《登高》。意思是:秋风很急,天空高爽,猿猴悲哀地啼叫着;水中的小洲一片凄清,满地白沙,只有那鸟儿在飞来飞去。诗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句法严谨,语言锤炼。

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

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为杜甫的《登高》。
一、古诗原文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古诗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三、古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四、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杜甫《悲秋》 翻译谁知道关于杜甫写的《悲秋》翻译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开始了他飘泊西南的晚年生活(759-770),其中在四川生活了八、九年,在湖南、湖北飘泊了两三年.在这期间,杜甫写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大多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慨叹坎坷艰难的人生.《登高》堪称这一时期杜甫作品的代表.其诗如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所作.诗人登高远眺,悬视万物,通过所见秋天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飘泊流浪、穷愁潦倒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形成一种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地处长江峡口,秋至而风急,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空旷.这一地区一向以猿多而著称,啼声哀怨,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诗人正值孤愁老病,猿声随萧瑟秋风而来,自然益觉哀转凄伤.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水中小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几只鸟正奋力飞翔,但因风急,难于直进,所以盘旋飞行,时进时退.
颔联则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萧萧”,传落叶之声;“滚滚”,壮长江汹涌之貌.诗人抬眼望去,满眼茫无边际,萧萧而落的木叶;低头而视,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在这样一幅苍凉宏大的景象中,诗人似乎聆听到了一曲慷慨而悲凉的秋天之音,自己因壮志难酬、韶光易逝而生的感怆也在无形之中传达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点题,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望,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悲”字对于揭示本诗主旨至关重要.“万里”,极言离家乡路程之远;“常做客”则极言飘泊时间之长.秋天并不一定可悲,但诗人孤老多病,飘泊无依,贫困潦倒,前途未卜,目睹西风萧瑟,万木摇落的景象,自然易生悲感.“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久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独爱登台.“赋到沧桑诗便工”,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加入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此而更见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饮.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家愁国难,悲恨萦心,故鬓发渐多,皓然如雪.“潦倒”,指衰颓多病,诗人原本借酒解愁,现因病而停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无限悲凉之意.
此诗以壮境抒悲思,用急风高天、森森万木、滚滚长江来衬托长年飘泊、壮志难酬的感伤,使自己老病交加、潦倒衰颓的身影欲显弱小、孤独.同时,又以峡猿哀啼、飞鸟徘徊、落木萧萧给高山大江涂上衰飒色彩,创造出一种既雄浑开阔又沉郁苍凉的特殊美学风格意境.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该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此言不虚.
《悲秋》——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翻译如下:
秋天的凉风吹到万里之外,成群的强盗到处横行霸道。等待着遥远的家书,秋天到了想家的心情愈加沉重。
满心愁绪的看见天上的鸟高高飞过,年迈的自己和众人一块踏上路程。本来打算投奔三峡,却因叛乱滞留,什么时候才回到京城。
原文:悲秋——【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原指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
“凉风万里”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哪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出自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767年重阳,杜甫当时在夔州。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登高见景,后四句抒发心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何风急?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是以风大闻名。“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鸟群迎风飞翔,来回盘旋,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景色环环相扣却又对仗呼应,实乃写景千古佳句。
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继续写景,在对仗的基础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绘,而是抓住神韵,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边是萧萧而下的落叶,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不绝,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自然生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汹涌悲怆。语义沉郁悲凉,对仗却十分工整,气势磅礴,如“百川归海”,实在是古今独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换明叙诗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对,也是有逻辑关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伤自然汹涌而至。写到这里,终于点出了“秋”、“登台”,为前面描写的景色做好注脚,同时“万里”、“百年”又与颌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萧条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互相结合,让诗意更加厚重深沉。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这种饮恨的心理实在难以纾解,诗是结束了,无限悲凉却溢于诗外。
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杜甫写的七律诗最好的是哪一首?

  一、杜甫一生写七律诗一百五六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高》,这首七律有“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美称。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作品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3、七律简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七言律诗第一是《登高》。
一、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诗的意思是什么?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三、出处
唐·杜甫《登高》
赏析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一、诗句意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二、诗句原文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注释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五、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六、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七、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登高翻译和原文及其注释

登高的翻译和原文及其注释如下:
1、原文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3、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都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处?

把杜甫的《登高》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并不为过,从内容、格调、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综合来看,还真找不出有哪一首七律能超过它。
《登高》是杜甫对自己后半生的总结,把他那种沉郁、顿挫、厚重、悲壮的诗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赏析《登高》的艺术特色,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让大唐王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也让许多老百姓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其他军阀又效仿安禄山和史思明,导致此时的大唐王朝依然处在动荡中。杜甫无处落脚,食不果腹,只能南下四川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在严武的帮助下,他在成都建造了“杜甫草堂”,在这里度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日子。
不幸的是,765年初夏,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了靠山,再一次踏上流离失所的生活。只能去投靠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一带)的一个故友。这个故友是当地的都督,虽然生活相当困苦,但还是收留了杜甫,让杜甫在这里生活了三年。
767年秋季的一天,杜甫登上夔州城外的高台,看到萧瑟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有感而发,创作了《登高》,可以说,《登高》是杜甫晚年生活的自画像。
《登高》之所以有“七律第一”的美称,我以自己的理解,主要有三个优势。
其一,全诗8句是4副优秀的对联。
《登高》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联讲究对仗和对偶,上下联的字数、含义、词性、意境都要对上,才能称得上优秀对联。
反观《登高》,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完全是四副无可挑剔的对联,并且,上联最后一字都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都是平声,进一步深化了句子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二,观察细致,用词、用典非常精准。
杜甫写诗,就如同匠人对玉器精雕细琢一样,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惯,能提炼出最精准的字词用在句子里。《登高》56个字,每个字都无可替换。尤其是对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非常精准,让句子生发出一种饱满的艺术张力。
比如,第一句里的“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啸”和“飞”,第二句里的叠词“萧萧”和“滚滚”,第三句里的“悲秋”和“多病”,第四句里的“繁”和“浊”,根本找不出替换它们的形容词和动词,若强行替换,立马会让句子的意境和情感色彩损失不少。
其三,寄情于景,把“意象”抒情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在读者中间流传数千年,根本原因是古典诗词掌握了用“意象”来抒情的奥秘,“意象”本身就是抒情的载体。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一代代文人对一些常见事物经过长期渲染和美化,让它们带上了中国式的审美情感,成为一个鲜明的审美象征符号,能激发人们的审美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提起月亮,人们自然会想到思念和乡愁。说起太阳,就是温暖和光明的象征。提起梅兰竹菊,会想到君子风度。
杜甫在《登高》里,每一句都有鲜明的意象,如,第一句里的“风”和“渚”,它们本身是漂泊不定的东西,正好象征了杜甫此时的身世。第二句里的“落木”和“长江”,本身就是延绵不绝的东西,给人一种看不到头的感受。第三句里的“秋”和“病”,本身就是萧杀的东西,看到它们不由得产生悲戚之感。第四句里的霜鬓和酒杯,本身就是跟烦恼有关的东西,象征了孤苦。
这些意象自带抒情特质,只要看到它们,很容易感物伤怀,联想到杜甫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落魄形象。
形式上四联对仗的运用,内容上夔州景色的提炼描写,结合着古人悲秋的诗歌传统,杜甫用他的沧桑经历,感喟晚年境遇,给我们留下了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的名篇。
在那个登高的瞬间,我们和杜甫一起,看到了人世的渺小,看到了自然的永恒,看到了不一样的萧瑟秋天。
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年老多病的痛苦,和家人辗转飘零的辛酸,在面对国事衰微的时候,自己感慨万千。杜甫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他深深的爱国爱民之情。
无边订单潇潇下 不尽财源滚滚来
谢邀: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寓居夔州时写的一首诗。全诗通过登高远眺秋江景色,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忧国之念以及沉重的悲秋之情与萧瑟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倾诉了诗人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使全诗处处展现出一种沉痛而质朴的忧郁之美,全诗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明代学者胡应麟力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登高》原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写景,大意是说: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这两句开门见山,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这两句在布局上也堪称杰作,诗人匠心独运,诗句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中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中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遣词造句的功力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能使人的情思在第一时间进入诗人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传唱千古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的叫声,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猿声,听来令人动容。
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猿的哀鸣与诗人人生境遇的哀伤相互渗透,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而愈显悲凉之气,尽管如此,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
接着,诗人将溢满于胸的、无处排遣的苦闷情绪寄托在飞鸟的意象中。“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飞鸟在一片萧瑟的荒无人烟的沙洲之中飞舞盘旋,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诗人近距离的视听感受,也是一幅视野相对狭窄的山水画卷。
郁结在诗人心中的悲情是什么呢?原来写这首诗时,杜甫寓居夔州,他已经阔别家乡多年,他此刻回乡的冲动格外强烈,由于夔州地形的关系,只能走长江水路。当时时令已是重阳,长江进入枯水期,夔州境内瞿塘峡有滟滪堆,枯水期船很难通过。
要回去只能等待来年夏日的丰水期。这样还要近一年的时间,所以诗人心中十分急切。一想到归期无望,不禁悲从中来。在这个客居他乡的重阳节里,诗人万般无奈之下,选择登高抒怀。
登高望远,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高台之上常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 、忧愤、哀怨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诗人于是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颔联承接上句,诗人的哀伤情绪一直在蔓延着。萧萧落木,在意象上暗喻落叶归根,落叶归根,而诗人却困踬夔州,徘徊不前,归家无望,这样写既衬托词人内心的悲情,也是对开篇句中的哀情的补充。
这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诗人从大处落笔,不作局部刻画,使得画面景象宏大,气象开阔,诗意也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草木零落的景象和长江汹涌澎湃的景象,也无形中传达出时光流逝,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
颈联既点明自然的季节,又点明生命的时序。而且还点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怀。因为诗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温暖,人生多半是离家万里、客居他乡,飘零寓居,更何况现在是年已过百,疾病缠身,乡愁愈加袭人。
秋的萧瑟与悲凉在诗人目力所及的范围,甚至在诗人遥想的空间,都透着彻骨的悲凉。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际遇融进伤感的诗歌中,所以在前两联所描绘的壮阔秋景是诗人心中深沉的悲凉的外化。
虽然悲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但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伤来形容,然而在诗人眼中,他满眼都是苍茫寥廓的秋景,这让诗人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诗句中,使人深切地感到了诗人那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孤独的诗人在重阳节登台原本是为了排解佳节思亲思乡的苦痛,但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没有能够宽慰诗人那颗苦痛的心灵;相反,这悲凉萧瑟的秋景和声声的猿鸣将诗人的愁推到了极致,正所谓这万古愁尽在不言之中。
此联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生活的集中写照。杜甫从空间、时间两处着笔,把飘零寓居的羁旅愁思和暮年多病又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浑阔远的对句之中,可谓情景交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老态尽显。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都浓缩在“艰、难、苦、恨”四字中,这四字顿挫起伏,诗人郁闷的心情,一字一顿地吐出,其苦之状难以形容。
诗人一人登台,独自饮浊酒,并无亲朋好友相伴,此情此景下,诗人慢慢举起解愁的酒杯,身体的不适、心情的苦闷、处境的艰难,使得昔日可以借酒消愁的杜甫都难以下咽,一个“新”字突出了此次诗人登台的苦痛。
《登高》一诗围绕欲回家乡而不得的悲哀来写,意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深沉,既体现了唐诗的气象,也创造性地将抒写客愁发挥到极致,是杜甫诗歌艺术性高度的标志。
全诗以壮阔凄清的秋景开始,最后归结到人生暮年的诗人形象上,秋景的凄清与人生的悲凉相互呼应,诗人越越发显得衰弱渺小、无依无助,不用“悲”难言其苦状。
《登高》篇不仅是感伤,更是年老体衰,孤苦无依时,作为诗人生存信念的,终生为之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破灭了,体弱多病、风浊残年的诗人已无力为理想疾呼,只剩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悲怆。写完这首诗的3年后,一代诗人杜甫带着无尽的遗憾,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无尽凄凉中与世长辞。

风高天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思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思是:风猛烈的吹着,天又高又远,猿猴啼叫的声音显得很凄厉,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鸟在猛烈的风中飞舞盘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出自于《登高》。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