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
- 2、《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译文
- 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
- 4、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寓意是什么
-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意思
- 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意思
- 7、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
- 8、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9、流水落花春去也
- 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原文】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五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潺潺:形容雨声。阑珊:衰残。一作“将阑”。罗衾(音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凭栏:靠着栏杆。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一首诗词的开头,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清景无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松鹤长寿,鱼樽独醒。
轻舟已过万重山,
青楼十二,白日难照。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投以酒色迷眼豪,
对方勉力引领郎。
雁门紫塞追风雪,
青海白沙绕骖騑。
花从天上流,月照离人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人间的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意思:流水和落花都随着春天的过去而消逝,这就是人间的世事变迁。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对人间世事变迁的感慨。
全诗如下: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全诗的解释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词句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潺潺:形容雨声。阑珊:衰残。一作“将阑”。罗衾(音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凭栏:靠着栏杆。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其创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就不要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以清澈自然、明白如话的语句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其创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就不要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以清澈自然、明白如话的语句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全诗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全诗出处』
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全诗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全诗注释』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创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全诗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译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
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
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
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
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
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
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
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
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
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
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
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
“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
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
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
江南饯送,下泣言离。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
’李后主盖用此语耳。
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
”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这又正是它千百年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 *** 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 *** 。
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
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亦即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被人轻贱的俘虏的生活巨变,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
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间”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其痛苦,并得以在创作中极其真实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动人力量;另一方面,从帝王到俘虏的生活经历虽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经历生活的巨变却是一般人也常有的,这就使得那些虽然没有李煜那样独特经历的人,也能受到感染,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正谷)
【赏析二】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
两说都可通。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 *** 者也”( 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
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
含思凄婉,未几下世。
“真是亡国悲痛,千古遗恨,语意凄黯,声调惨然。
至今读之,那如泣如诉的悲剧性叙述诗句,黯怆欲绝,还深深地打动人心,产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上片写梦醒后感情上的急剧波动;下片写凭栏时对人生的留恋。
上片前三句和后两句是采用倒装句法,为使梦中之欢和醒后之悲,两者相反相成,互为映衬,从而造成心理时空上的转换和交替。
以实写之现实愁苦来造成反差,引导出虚拟之梦境欢娱,以突出自己被俘之“客”身,竟要作“贪欢”之美梦的潜意识活动。
梦是潜意识的心灵投影,梦是自由而模糊的感情联想。
词中正是通过“梦里”的“贪欢”,把词人内心深处虽然微弱但却顽强、不甘心死亡的生存意志艺术地表现出来了。
诗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
伤春晓凄凉,罗衾冰似铁,听春雨潺潺,春光迟暮尽,以衬托俘虏和帝王两种人生选择的天渊之别,及其内在转化的人生悲剧。
一个人只有在梦中忘掉自己俘虏的身份,才会有享受片刻欢乐的自由感。
这中间包孕着多少人生喟叹的痛苦心声啊!郭麐所云:“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
”(《南唐二主词汇笔》引)它中间蕴含多少春花秋月、凤箫歌彻的甜美回忆啊!这儿现实与梦境之间所经历的时空转换,实质上也就是保留在诗人知觉中的众多现象相互交织而发生的必然本质联系的一种方式。
然而,随着这种假想的满足而来的真实感受,却是听雨声、伤春意、感寒重。
“一晌贪欢”,不可得也。
但是,人中我们仍然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主体意识的清醒、求索和冀盼。
也就是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呼唤。
词的下片,从“独自暮凭栏”一句,引入江山故国之情思。
“暮”,多本作“莫”。
诗人提醒自己切莫独自凭栏徒增感伤。
但现据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云:“下片从‘凭栏’生出,略点晚景,‘无限关山’以下,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
今从《全唐诗》写作‘暮’。
”妙哉,斯言!暮色苍茫,仿佛“无限关山”都披上了一层浓郁而感伤的暮蔼色彩,显得朦胧而模糊,闪烁着神秘和隽永的光泽,此情此景,谁能不感慨万千呢?这儿的“无限关山”作为诗情常有的象征意蕴,是与“一晌贪欢”有着内在机制联系,甚至可说,是为其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诗人多少物质享受和人间欢乐都曾经发生在那一大片可爱的“无限关山”的江南故土上,这是其内心视觉正在不断捕捉的系列动人景象,象彩色银幕一样绚丽缤纷。
至此我们才会深深感到“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实在悲愤无比、沉郁之极。
这决不是一般的“别易会难,古今所同”的轻微叹息,而是对国破家亡一种极其委婉而凄惨的 *** 和呼唤。
其中蕴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等丰富的杂糅感情,一字一泪,一声一泣,令人品味不尽,感慨难已。
词的结尾,更是把这种血泪写成绝望之歌,推向感情的最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里以“流水”、“落花”、“春去”等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来反复暗喻南唐的灭亡和欢乐的消逝。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流水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
将四种之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人的生命至此,如果还重视自我主体的价值和尊严,那么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天上人间”一声呼唤,正透露了其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情结,也就是一种绝望者的希望。
其实,对死的恐惧也就是对人生的清醒认识。
词人是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人世间啊!但是,梦境中天堂般的帝王生活已永不复返了,现实中地狱般的俘虏生活又不愿再继续下去,活下来已没有必要了。
死,就是一种优化的选择了,就是人生最合情理的归宿。
从中我们不是分明感受到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人类精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吗?
杰出的诗篇总是“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
“真实情感”和“人类情感”的历史统一,两者互为包孕和超越。
“真实情感”一定要升到“人类情感”的美学高度,才能使自己的这种人生体验激志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震荡。
李煜这首《浪淘沙》如果不是扣紧他的帝王身份,而是仅以此为参照,着重从诗美意象来体验和领悟,那么他此时艺术表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感情。
明代李攀龙说:“结云‘春去也’,悲悼万状,为之泪不收久许。
”(《草堂诗余隽》卷二)我们就会因此在悲痛的情绪中慢慢地品尝到一种真正的诗的味觉美感。
(吕美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哪首诗?全诗是什么?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为: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流逝了,是不可能再来的,也是追不回来的。结合李煜后来的遭遇,写的应该是面对故国的沦陷和美好时光的逝去的无限哀愁和悲伤。
我对解签也不在行啊,但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意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人生总是要向前走的,留念已经不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意义和益处,要向前看,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最精彩的人生,最好的就在你的前方等你。
本意是韶华逝去的意思。 是李煜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至于说道解签就不是我的强项了……
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原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末二句与首二句紧紧呼应,含有不尽的余味,留给读者想象的广阔天地。
扩展资料: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意思
它的意思如下: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这句话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这首词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明白如话,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意思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流水落花春去也”意思是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天上人间”意思是一是天上一是人间。出自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
1、“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原句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怀旧》。意思是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流水”二句,既与上片“春意”遥相照应,又象征着国亡身俘命运的不可逆转,正是人间天上,永无相会之日。全词从“梦里贪欢”的幻觉,“别易见难”的哀叹,到“流水落花”的象征,吟唱出凄凉绝望的人生悲剧。
意思是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天上人间,意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原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扩展资料: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流水落花春去也
1、一,“落花流水春去也”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全诗原文如下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
2、“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帘。
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出自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意思是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4、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据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
5、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赏析“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天上人间。
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
7、“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
8、该句诗出资唐代诗人李煜的浪淘沙,具体原文如下浪淘沙唐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是李煜。
9、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五代南唐词人李煜的词浪淘沙的最后两句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子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
10、出处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
11、出自五代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
12、quot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quot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原文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3、词牌名是浪淘沙 浪淘沙令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4、比喻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亦即由至高无上的。
15、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
16、狂歌痛饮,无根女儿,桃花颜色不再,尽成朱迹江南风情万种,人人都说江南好,殊不知江南惆怅多一朝红颜老去,一朝物是人非,几多愁苦,全都融入这江南美景里,文人墨客,皆来此怀伤,无非源自此理流水落花春去。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写过去生活有如春去难寻。“流水落花”乃“春去”之事,以水流不回,花落不上故枝,比喻春去不可复返,江山不可再见。
“天上人间”乃是猜想的春去所在,即说,春光逝去,像流水飘着落花地把春光全部带走了,不知回到了天上,还是落花随着流水,飘零在人间?表示一种迷离惝恍的心境。词中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用雨潺夜寒的烘托,流水落花的比喻,天上人间的对照,皆形象有力地写出了他囚居生活的处境和心情,写得沉哀入骨,感染力极强。
出自唐朝诗人李煜《浪淘沙》
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句诗的意思是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该诗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全诗原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话文释义: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