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存浩,张存浩的主要成就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4 21:28:19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张存浩的介绍

张存浩(1928.2.23-),生于天津,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12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2主要研究方向: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3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年1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在北京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国家天文台此次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张存浩的社会任职

曾任中科院化学部副主任、主任,中科院主席团成员,《化学物理通讯(阿姆斯特丹)》国际编委,英国化学会法拉第会志国际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光谱化学学报》(纽约—牛津)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顾问。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执行局成员,《光谱化学学报》(纽约-牛津)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曾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 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同时任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86—1990 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1 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同年4 月底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第22、23 届常务理事,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分子结构和光谱委员会委员,《科学》、《化学物理学》、《中国激光》副主编,《光谱化学学报》、《法拉第会刊Ⅱ》 编委。

张存浩的主要成就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 50年代,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有所贡献,与合作者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制出高效熔铁催化剂。60年代,致力于固体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参与提出燃速理论及侵蚀燃烧理论,并开展激波管高速反应动力学等研究。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有所贡献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料理论,并建立理论模型。70年代,他领导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取得的成果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为发展中国国防高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与合作者从事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激发态分子光谱及化学,量子态分辨的分子传能及新型化学激光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激光化学和新型化学激光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80-90年代,研究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及氧碘化学激光研究激发态分子的光谱学和能量转移,进而参与设计双共振电离法,研究了扬-特勒效应及一种新型费米共振和分子电子态的亚转动能级分辨的传能精确规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等多项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 张存浩和同事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性能很好的催化剂——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创造了新的工艺——氮化熔铁催化剂流化床水煤气合成石油,取得了“小试”和“中试”的成功。张存浩在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也有所贡献。研究成果在产率、产品分布及催化剂寿命等方面都在国际上领先,每立方米煤气得到产品200克,而当时美国只达到150克。50年代末,张存浩很快转入火箭推进剂研制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他和楼南泉负责领导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方面的研究,在这项重要前沿课题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项在1964年完成的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当时国外几十家科研单位也在同时研究这一课题,而张存浩与何国钟推导的理论最为精确,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最能说明本质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与美国科学界人士的一次交流中,美国科学家惊叹:“没想到中国在20年前就有了这么完美的燃速理论。”60年代,他和沙国河、张荣耀等在国内开创了激波管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和气体爆轰波脉动结构的研究,水平较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大连化物所张存浩院士的理由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如何体现了张存浩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科学家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张存浩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在这五项奖励中,级别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金额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主要是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
  眼前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多数时候安然静坐.听到他的老伙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钟和博士石文波对他的溢美之词,他微笑着注视对方,不断谦逊地欠身点头回礼.
  他就是张存浩——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主任、党组书记.
  “请让我讲讲我们的故事”
  张存浩给人的印象,可以用他曾经的秘书郑永和不断提到的一个词——“风度”来概括.
  张存浩的目测身高约1米80,尽管背已略显佝偻,但举步之间,仍有儒雅的外交家风范.而他也的确是个出色的“外交家”.
  张存浩1948年赴美留学,先入爱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后转到密西根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1950年8月获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那时他刚年满22岁.早年的留学经历,赋予他熟稔的语言技能,加上他良好的个人修养,让他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能游刃有余.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他曾数次出国访问.每每在被外国科学家以封闭会议、不对外开放的理由拒之门外时,张存浩总是彬彬有礼地吐出一句:“请让我为你讲讲我们的故事.”然后他就会将中国科学家所做的研究娓娓道来.当他用娴熟的英语讲完故事后,会议的大门往往也随之向他敞开.
  张存浩谦逊、宽和的性格,不仅能博得外国人的好感,也同样让他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真正优秀的科学家应该既是充满自信的,又是高度谦逊的.”在《我和科学基金——十五年回眸》一文中,张存浩写道,“对同行、同事和下级的尊重就是一种应有的谦逊,它能够引导出更高的凝聚力.”
  作为张存浩在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的老下属和搭档,何国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尊重.20世纪60年代,张存浩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方面的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国家需要,他转向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火箭推进剂,何国钟成为他的搭档.他们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烧模型和理论,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这些成果,破解了当时我国亟待解决的火箭推进剂燃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当这个项目在1968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时,作为项目的带头人,张存浩将自己列在第四位,而将何国钟的名字放在了第一位.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何国钟,提起往事,仍对张存浩钦佩不已.
  除了不争抢功劳,他也不计较研究成果的署名.1984年,在张存浩的力荐下,当时还在中科院青海盐湖所工作的朱清时被调到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作为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激光光谱学的同行搭档,张存浩还尽力为其争取来了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和燃料激光机等仪器.在张存浩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朱清时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当得知朱清时在将要发表的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时,张存浩拒绝了.
  对于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张存浩的态度一以贯之的谦虚,他说:“这个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既是属于大连化物所这个小集体,也是属于国家这个大集体.我也并不觉得很兴奋,眼前的路还很长,还要戒骄戒躁.”
  在张存浩的夫人迟云霞眼里,丈夫是个绝对的好人.在两人59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来不像别的夫妻还拌嘴”.在被问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这项荣誉,最想对身边的夫人迟云霞说些什么时,张存浩侧身注视着夫人,双手团握住夫人的手,语气真诚:“我万分感谢我的夫人,没有她的支持,我万万做不到这一点.”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这样一个风度翩翩、圆融通达的人,在面对自己的理想时,却有着旁人无法撼动的坚定抉择.
  张存浩9岁时被送到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家抚养,一直到他考入大学.他的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姑母张锦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当他在美国读完硕士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他料定美国将会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想放弃深造的机会,立即回国.但他的姑母张锦坚持要求他念完博士,他没有向姑母妥协,毅然回国.
  在北京,他遇到了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所长张大煜,并应邀到大连参观.在大连分所,张存浩看到了很多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认定这里是做科研的好地方.再一次,他为自己的理想作出了抉择——谢绝北京大学等京区4个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告别姑父、姑母,只身奔赴大连.
  1973年,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任命张存浩为室主任.张存浩认为化学激光的能量来自化学反应,放大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实用性很强,正是国家战略需要的前沿课题.然而,要开始这项研究,却“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什么都没有”.但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研究,张存浩就愈不惧怕.他常说,“在科研上,一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时,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的研制在国外也刚刚起步.他大胆选择不依靠国外文献的路子,自己独立摸索进行燃烧体系研究.在研制过程中,张存浩对科技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时我们要走与外国人不同的技术路线,并不是我们想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外国人在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上常常是把走不通的路线发表了,而把走通了的路线严格封锁起来.所以在确定研究路线时,一定要解放思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原作者:詹媛)此后,他率领团队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其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他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他领导的团队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激光器整体性能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
  张存浩还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近红外化学激光的设想.而后,他又尝试利用拉曼介质与强激光相互作用,发展化学激光特定波长可变的技术.其成果被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肯定.
  “昨天还为朋友即兴演唱呢”
  一个人一生能在某个领域登峰造极,已极为不易,但张存浩的成就却不囿于物理化学领域.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具有非凡的科研管理才能.在郑永和看来,曾经的老领导张存浩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他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建立了合作关系,增设管理科学学部,新增了13个资助类别.他两次上书国家领导人,最终申请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年来,“杰青”项目共资助了3 003名科研人员.这项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发掘人才著称的资助项目,如今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品牌.
  在任期间,他还推动成立了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的第一个专业学风管理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在担任张存浩的秘书一职期间,郑永和常常为老领导目光之长远、视野之广阔、知识之渊博而感到震撼.在张存浩的儿子张融眼中,父亲不只在光学、动力学、热力学领域目光敏锐,他还热爱古典音乐,“会唱上千首歌”,还收藏着堪称古董的留声机和很多古典音乐唱片.“昨天还为拜访他的朋友即兴演唱呢.”
  科学之真,张存浩在物理化学领域登峰造极;人性之善,他竭力发掘、提拔人才;艺术之美,他对美术和音乐多有涉猎.但张存浩说自己至今仍然“闻过则喜,胜无骄败无馁”.时光虽无情,却无损老人对“真、善、美”的不懈求索.

张存浩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要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3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做贡献。
这道题六分,答三点即可。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关键词作答
如果满意请好评哦,不明白欢迎继续追问

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截至2023年12月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如下:
1、2000年,袁隆平,吴文俊。
2、2001年,王选,黄昆。
3、2002年,金怡濂。
4、2003年,刘东生,王永志。
5、2005年,叶笃正,吴孟超。
6、2006年,李振声。
7、2007年,闵恩泽,吴征镒。
8、2008年,王忠诚,徐光宪。
9、2009年,谷超豪,孙家栋。
10、2010年,师昌绪,王振义。
11、2011年,吴良镛,谢家麟。
12、2012年,郑哲敏,王小谟。
13、2013年,张存浩,程开甲。
14、2014年,于敏。
15、2016年,赵忠贤,屠呦呦。
16、2017年,王泽山,侯云德。
17、2018年,刘永坦,钱七虎。
18、2019年,黄旭华,曾庆存。
19、2020年,顾诵芬,王大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

南京大学出了哪些名人?

南京大学12位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
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
扩展资料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国际物理学大奖排名

01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02 昂萨格奖 (LarsOnsagerPrize), 该奖项地位仅次于诺贝尔物奖。
03玻尔国际金质奖,每三年发一次
04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奖-卡斯特勒奖
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张存浩、程开甲获奖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和物理学家程开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代表了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在这五项奖励中,级别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奖金金额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颁奖。主要是奖励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杰出科学家。据科学网消息,体现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授予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从2000年至今总计空缺了九次,连续三年没有人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简介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他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他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上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科学》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他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了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甲院士简介程开甲,男,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院士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上世纪40年代初,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与导师波恩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机理,在Nature、PhysicalReview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50年代,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上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中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中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存浩院士为什么强调优秀集体的重要性

1、优秀集体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员工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2、优秀集体具有凝聚功能。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3、集体具有激励功能。团队精神要靠员工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员工看齐。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还能得到团队的认可,获得团队中其他员工的尊敬。
4、团队具有控制功能。员工的个体行为需要控制,群体行为也需要协调。团队精神所产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而是由硬性控制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的意识;由控制职工的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这种控制更为持久有意义,而且容易深入人心。
看看我们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团队存在重要性,就比如:打篮球吧!两队各五人,每个人的任务也都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发挥好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了和队友之间是否达成默契了。配合好最终都会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相反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想谋得私利,那么说明你的这个团队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体现不出你所想要的结果,队友之间只存在利益,没有以上说明的团队精神和它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