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4 21:09:54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12条地球地理知识

12条地球地理知识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其形状为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总面积为51000万平方公里,地球的71%是海洋,29%为陆地。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洋盆地,海底山岭,海沟等地貌类型。陆地分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以及众多的岛屿,其上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

3.地球的总质量为5。976*10的27次方。巨大的质量使地球具有强大的向心引力,地心引力使所有质点都尽可能靠近地心,因而使地球成为球形,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指向赤道的惯性离心力分力促使海水自两极流向赤道,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因而地球形状不呈正球体而是椭球体。

4.地球的运动十分复杂。地球的绕轴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是最显著的,对地球物理特征最有影响。地球的自转是绕轴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两极为零。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5.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的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公转轨道面为黄道面。黄道面现在与赤道面呈23度27分的交角,即黄赤交角。黄道面对于地轴的倾斜意味着地球轨道一半偏向北方,一半偏向南方。春分至秋分间,地球位于轨道的偏南部分,秋分至次年春分间,则位于偏北部分。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半年在北半球,半年在南半球,并且以一年为一周期在23度27分纬线(即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这一现象决定了地球表面热量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表分为赤道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等5个热量带,以及每年分为春夏秋冬4季。南北半球季节出现正好相反,北半球为夏季和秋季时,南半球则相应为冬季和春季。

7.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运动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引力产生的力矩使黄道面向赤道面趋近。在地球自转条件下,黄赤交角不变,因此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从而导致春分点每年西移50.2564分,形成岁差。太阳和月球分别在一年和一个月内两次通过赤道面,引力方向改变使地轴长周期旋进附加了短周其的摆动,造成地极的移动。

8.地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圈层构成的。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汽。大气圈上界可达2000--3000公里,但其质量的3/4集中在贴地面厚8-18公里的对流层内。水圈 主要由海水构成,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积雪,冰川也是其组成部分。生物圈渗透在下层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其质量虽仅大气圈的1/300分或水圈的1/7000,但它对改变地球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9.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位只有在二月份是一般高的,在其他十一个月里,太平洋的水位要比大西洋高。

10.微生物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克沙子中,发现有十万个微生物,有些机体不要空气和阳光都可以生活。

11.全球陆地表面上冰的体积,总共有26,660,000立方千米,相当于24,000,000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绝大部分的冰都集中在南极地带——23,820,000立万千米。假使这些冰化成水,相当于全世界河流的六百五十年的流量,它们足可以使全世界海洋的水位升高六十六点三米。

12.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人活七十岁,加起来要走五亿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家园,对于地球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明白,知道并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下面分享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1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
7、 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2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根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关于地球的知识点3 1、臭氧洞正在减少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与2000年相比,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臭氧层减薄层)减少了400万平方米。据推测,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使这种“治愈”成为了可能,该议定书禁止使用破坏臭氧的化学品。科学家此前已经注意到臭氧层正在恢复。科学家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到2050年,全球臭氧消耗(不仅仅是南极)将至少比目前的水平差10倍。
2、 -89.2°C - 地球上记录的最低温度

-89.2°C - 这是地球表面记录的最低温度。这样一个寒冷的天气于1983年7月21日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站出现。然而,在2004 - 2016年南极极夜期间收集的卫星数据显示,东部南极高原上的东部广阔区域经常达到-90°C及以下的雪面温度。这些发生在靠近冰盖最高部分的浅地形凹陷处,海拔3,800至4,050米。
3、春天以每天50公里的速度移动

春天行走在地球上的速度约为50公里/天。科学家通过观察单株植物的花序并注意不同地区一个物种的开花时间来确定了这一点。有人指出,在冬季结束后,同一物种的花序在24小时内开花,距离已开花的植物50公里。
4、据说天山是人们不会因血压升高而受到威胁的唯一山区

血压升高是山区常见的疾病。但是在地球上,有一个地方的山区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在当地人口中,通常状态下的压力低于平原居民的压力。
5、基莫洛斯岛上的土壤由肥皂组成

希腊的基莫洛斯岛面积仅37平方公里。但它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下雨时,岛上覆盖着肥皂泡沫。事实上,基莫洛斯岛的土壤由脂肪肥皂粘土组成,它是当地居民使用的天然肥皂。
6、板块的构造使地球免于过热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地球大陆的7个巨大板块正在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每年的.速度可达10厘米。由于这种构造的系统,碳循环不断地出现在全球范围内,防止我们的地球过热执行。碳是确保地球上生命持续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7、亚马逊有一条双胞胎地下河

哈姆扎河是一条有条件但尚未得到认可的河流,与亚马逊河平行流动,深度约为地下4000米。它的长度约为6000公里,宽度约为400公里。哈姆扎以非常小的速度移动,每年只有几米,这甚至比冰川的移动还要慢。在很深的水域,哈姆扎斯流入大西洋。
8、泛古陆回归

大约3亿年前,几乎所有地球的土地都被合并为一个泛古陆。在侏罗纪时期,泛古陆分裂成两个大陆,每个大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开。因此,北美洲和欧亚大陆起源于北部大陆劳拉西亚,而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和南极洲则来自南部大陆冈瓦纳。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在2.5亿年后,各大洲将再次团结在超大陆-新泛古陆。
9、在过去25年中,3万亿吨冰从南极洲消失

在研究已经过去的25年表明,南极已经减少了3万亿吨冰。仅在2017年,从历史上最大的冰山之一Larsen C的冰川架断下,它的重量超过1万亿吨,面积是牙买加岛的一半。
10、 2034年将再次看到覆盖地球的巨大阴影

一种独特的现象在2016年被同属于NASA合作的日本机构的“向日葵-8号”气象卫星拍摄:地球上的对角线全境,从左至右覆盖的巨大的阴影。该片段是在距离地球35000公里的日食期间于3月9日拍摄的。如果你还想再次看到这样不可思议的现象,需要等到2034年春天。

写十条有关地球的知识有哪些?

地球面积有多大地球表面的面积约5.11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3.6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1.49 500,000,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其中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有关地球的知识:
1、地球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约零下73.3摄氏度,但世界最冷的地点是俄罗斯的,沃斯托克站,它的最低温度为零下89.22摄氏度。
2、地球核心温度,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太阳表面最低温度约5500℃。地球内核最高温度约6800℃。
3、地球上的黄金并非来自地球,地球上的黄金是由中子星发生碰撞抛射而来。这意味着黄金的年龄甚至比地球还要古老。
4、人类未研究的海洋面积超过90%。海洋中含有13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人类已经研究过的蓝色海洋面积不足10%。海洋中物种非常丰富,目前我们已经确认212906种海洋生物,但是可能还有2500万种有待我们去研究。
5、地表最强生物水熊虫,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太空,在火山岩浆中都可以生存。它的寿命可能达到十万年。
6、地球在加速旋转,根据研究发现,地球的转动速度正在不知不觉中加快,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已经比过去短了数毫秒。
7、地球轨道上布满了各种太空垃圾。从1957年第一颗卫星发射以来,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物体总数为38000个。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三百年,地球轨道将会被垃圾填满。
8、春天行走在地球上的速度约为50公里/天。科学家通过观察单株植物的花序并注意不同地区一个物种的开花时间来确定了这一点。有人指出,在冬季结束后,同一物种的花序在24小时内开花,距离已开花的植物50公里。
9、在过去25年中,3万亿吨冰从南极洲消失。在研究已经过去的25年表明,南极已经减少了3万亿吨冰。仅在2017年,从历史上最大的冰山之一Larsen C的冰川架断下,它的重量超过1万亿吨,面积是牙买加岛的一半。
10、人类钻过最深的洞。1970年,苏联人在科拉半岛进行一项科研工作形成的科拉超深钻孔,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钻探的最深的一个钻井,深处达到惊人的12262米。

关于地球的知识

关于地球的知识有名字的来源,环境介绍,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以及地球的演化等。
1、名字的来源
地球这个名字来源于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球体哲学上“完美性”和数学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这个名称和概念。
2、环境介绍
地球属于银河系之中的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天然卫星。地球是发现第一个具有生命个体的行星。
3、地球的起源
依据地球形成的位置,地球起源分为两大学派:传统学派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内形成的;现代学派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
4、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5、地球的演化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地球常识

1.有哪些地球小常识
地球的体积正在缓慢膨胀,直径增长约为每年0.5毫米。
地球上每天来自大气圈外的陨石碎片约6吨。陨石燃烧的灰尘约0.8吨。
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上百万次,其中破坏力强的有10次左右。 过去50年间,地球原油储量减少了20%。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14960万千米。 地球与月亮的平均距离:38~41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0075千米。
地球公转一周: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的体积:11000亿立方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05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陆地面积:1495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海洋面积:3610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生物圈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500米,其中含氮78%,氧21%,氢1%,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3.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
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
4.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还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使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5.关于地球的简单知识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1]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6.世界地理知识集锦
1、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2、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最低的大洲欧洲3、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最小的大洋北冰洋4、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5、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6、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东亚 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7、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
8、世界(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东南亚9、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10、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1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国家(1中国 2印度 3美国)12、世界石油储量(出产、输出)最多地区中东地区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多的大洲非洲(28‰),最少的大洲欧洲(3‰)。14、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大部;北美洲东部。
15、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四大地区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16、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 17、世界最高大而绵长的两条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18、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日本,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泰国。19、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20、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21、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数目最多的大洲非洲22、(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23、日本之最: A 最大的岛本州岛 B 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 C 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24、东亚之最: A 最大的半岛朝鲜半岛 B 最大的群岛日本群岛 C 唯一内陆国蒙古25、东南亚之最: A 最大的平原湄公河平原 B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 C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D 唯一内陆国老挝26、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27、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世界林业节:每年3月21日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 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6月17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每年9月16日 世界动物日:每年10月4日28、重要地理数据: A、赤道半径6378km B、赤道周长40000km 1度纬线或经线长=111km C、地球极半径6357km D、地球平均半径6371km E、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 F、地球上陆地面积占29% G、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中,海洋水占96% H、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7/10万 I、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29、重要地理公式: G、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K、人口密度(人/km2)= 该地区人口数量(人)/ 该地区土地面积(km2) L、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即(-0.6℃/100m)30、易混淆的概念: M、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N、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地点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 O、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用曲线连起来,就是等压线 P、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Q、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用线连接起来,就是等降水量线31、重要地理界线(世界)1: R、热带和(北)温带(北)回归线, 热带和(南)温带(南)回归线 S、(北)寒带和(北)温带(北)极圈,(南)寒带和(南)温带(南)极圈 T、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U、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V、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Z、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得雷克海峡32、重要地理界线(中国)2: a、地形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b、地形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e、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限:秦岭——淮河33、A、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B、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结合和利用的程度。 C、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R)为主要指标。
外流河:P-E-R=△S 内流河:P-E=△S D、Chinese、English、Russian、French、Spanish、Arabian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4、世界最大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内陆湖 里海, 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
35、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36、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世界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埃塞俄比亚37、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00km,(亚马逊河6400km;长江6300km;密西西比河6200km)38、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
7.有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简单小知识

1. 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2. 关于地球的简单知识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1]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3. 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所以 ***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4. 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扩展资料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地球
5. 有关地球的小知识 不用太多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理物理学联合会公布了地球部分参数。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扁率:1∶298.257 222 010 1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1)纬线与纬度人们把地轴的中心叫地心。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表面上,凡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就称为纬线圈或纬线由于赤道面垂直于地轴,而所有纬线都与赤道相平行,所以任何一条纬线都代表地球上的东西方向。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在赤道为0°,在北京约为40°,在南北两极为90°。自赤道到南北两极的纬度分别有0°至90°。由于赤道面把地球等分为两部分,赤道以南称为南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所以,纬度也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称0°~3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低纬度;30°~6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中纬度;60°~9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高纬度。
(2)经线与经度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3)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6. 地球的科学小知识
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学科。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
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7. 要一些关于地理的小知识,简单一点
1.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水体,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冠水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气中水占0.04% 。
2。“华东地区”一般指哪几个地区?
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上海市。
3。太阳系是以 太阳为中心,由行星 、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一个( 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
4、太阳的组成?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并以氢为主;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长江流域: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源头冰川起点海拔6543米,冰舌末端海拔5400米,是世界大河中源头海拔最高的河流,冰川的潺潺融水即是长江的最初乳汁。长江奔流万里,横跨中国中部。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流延展至甘、陕、黔、豫、浙、桂、闽、粤等8个省、自治区。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6、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7、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8、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
9、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用地图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七大洲和四大洋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1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和地球相关的知识

和地球相关的知识如下: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天体,赤道处的周长约为4万公里,两极之间的距离约为1.27万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流动的岩石组成,这些岩石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地核位于地球的最中心,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高达5700摄氏度左右。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一周的运动,一年的时间为365.25天。
4、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中的液体铁产生的,它像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伤害。
5、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成四个层级: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对流层是我们生活的空气层,其中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里。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是一个干燥、稳定的气层,适合飞机飞行。
6、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海洋等不同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之间通过水循环、能量流动等方式相互关联和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7、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铁、铜、铝等金属矿产。这些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8、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物种,包括细菌、植物、动物等。这些生物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多样性网络,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等重要的资源。
9、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10、地球上的环境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人类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地球构造的特点:
1、地球最外层的海陆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15公里,但相比其他行星来说,地球的地壳厚度算是比较厚的。
2、地球内部有多个层次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厚的层,占据了地球整个内部结构的70%以上,主要由硅酸岩、镁铁质岩石和较少的铝质岩石组成。
4、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5、地球的磁场主要由地核中的电流产生,对地球生命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6、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表面被分为数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组成,彼此之间相对移动。这种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地形地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7、地球的内部能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矿物资源等都是地球内部能源的来源。这些能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
8、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地球的海洋和大气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大气则包裹着整个地球,对地球的气候、环境、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家园,对于地球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明白,未知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并不断探索,这样才能让我们进步,下面分享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1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
7、 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2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有关地球的知识和内容3 1、人类可以升到一万九千米的高空,直至到达极限。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人类就必须穿上羽绒服,因为我们的身体不能承受大气层的低压。若人类乘坐飞船继续向上飞,在某个时刻就会感觉到那上面其实很乱的,就目前来说,地球正被三万八千个物件环绕着,形成所谓的“太空垃圾”。
2、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地球属于比较亮的行星中的一个,这是因为有非常大一部分的太阳光通过地球表面的海水折射出来。
3、宇宙虽然广阔,但大部分还是处于人类未知状态。包括在我们所处的行星上仍然还有好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有将近95%的海洋领域需要被研究。还有在地球上90%的火山都位于水下,每升海水中含有一百三十亿分之一克的金子。
4、所有地球表面的水只有3%是淡水,是能够被人类饮用的。剩下的97%则是咸水,而在如此少量的淡水中,还有三分之二以冰冻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的冰川。
5、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船只在百慕大三角附近消失,有时甚至有飞机,哥伦布就曾经记载过这里乱转的指南针现象以及潜伏着巨大的危险。然而事实是,在这里所发生的事故并没有比发生在大西洋其他地方的事故要多,百慕大三角大概并没有像看起来那样存在特殊性与高危险性。

6、地球自转一圈需要23小时56分4秒。因为这个数据对于一天来说很奇怪,所以我们就把它凑成24小时。每年一整天的 时间都会上涨一百零二毫秒,两亿年后一天将不再是24小时,而是25个小时了。
7、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能生活着差不多八百七十万种不同的物种,其中六百五十万种生活在陆地上,而其他二百二十万种生活在海洋里。这项研究院于2012年由一些来自于一个国际项目的科学家们发表,这些科学家来自于82个国家。其中一些物种至今仍未被发现,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至今仍生活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物种。同理,也许在广袤的宇宙中,存在着与我们人类相似的高级物种,或者也许就在地球上,在那片未知的海域深处。
8、一个理论讲,狮身人面像本来是一个阿努比斯雕塑,这雕像后来才被改成我们今天熟知的狮身人面。然而对于这个言论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有个迹象表明这个理论有点道理,事实就是,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实际上更应适合搭一个更大的头,但是这种事情又有谁知道呢?
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和谐共处,毕竟我们对于地球尤其是海洋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地球简介20字左右

地球简介20字左右
地球简介20字左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很多知识是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地球的简介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地球。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地球简介20字左右的相关内容。
地球简介20字左右1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两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的资料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

扩展资料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知道了日地距离,再从地球上测得太阳圆面的视角直径,从简单的三角关系就可以求出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由此可以算出太阳的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
天文学家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利用地球的质量和它环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及周期,还可以推算出太阳的质量为1.989×10千克,这个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并且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茫茫宇宙之中,却也不过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而已。
地球简介20字左右2 地球资料简介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是正圆,而是有着500万公里的起伏变化,日地距离最远时为15210万千米,在天文学上这个时候的地球处于远日点;最近时为 14710万千米,这时地球处于近日点。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扩展资料: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后来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3、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
地球简介20字左右3 地球的起源
与其它类地行星类似,地球起源于约45.4亿年前。大约46亿年前,氢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在其中心形成了我们的太阳。其余部分围绕太阳,并形成原始行星盘。随后原行星盘内的冰粒、尘埃、气体等等开始吸积,最终演化成了我们的地球。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洋。

地球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了解1米的概念,以及1000米=1千米(公里)远的概念。我们常人的`身高不足2米,可以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远?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从而可以得出其周长约为40030千米。如果您现在乘坐一架速度约为每小时1000千米的民航客机的话,那么需要花费约40个小时才能环绕地球一周。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构成由内向外是:地球的最中心是含有铁和镍的固体内核以及外围包围的液体外核、往外是富含铁和镁的硅酸盐岩石的地幔、地球固体最外层的是地壳、地面大气层最低层的是对流层,对流层与我们的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往外是平流层,这一层中含有臭氧,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再往外高一点的是中间层、其次为热层,这一层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具有大量的等离子体。最后一层为散逸层,是外太空的起点,含元素中最轻的两种气体:氢(H)及氦(He)。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太阳每日东升西落,1天约为24小时。从北极向下看去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当然南极看的话就是顺时针的。
不过有趣的是因为地球与月球潮汐加速的缘故,现在地球的太阳日已经比19世纪略长一些,每天要长0至2毫米左右。
日月对海洋的引潮力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令地球一日的长度每100年增加1.6毫秒,导致一年的日数减少,有证据表明泥盆纪中期的一年有400日。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便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约为365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年。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具有大约23度的转轴倾角,因此围绕太阳公转时,就有了季节之分。当太阳直射到赤道时,为春秋季节。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便处于夏季,而南半球处于冬季。
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
在类地行星中,月球是一颗拥有球形状态的天然卫星。目前月球的自转周期恰好与它的公转周期一致,大约都为27.32天。这也使得月球总是一面朝向我们,因此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几乎(要考虑天平动)只能看见它的一面。由于地月间的潮汐相互作用,月球会以每年大约38毫米的距离逐渐远离地球。
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00倍,凑巧的是它与地球的距离也是400倍远,因此从地球看到的月球和太阳目视大小几乎相同,这就创造了日全食和日环食。月球的月相变化是由于其公转地球造成的,当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我们从地球上几乎看不到月球(因为月球被日光照亮区域几乎为0);当地球位于月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的夜面就可以看见满月。
月球的形成目前有好几种假说,其中大碰撞说是目前青睐的科学假说。该假说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般大小(比地球小一半)的天体忒伊亚与早期的地球撞击,残留的碎片吸积后形成了月球。
月球的直径大约3474.8千米,而地球直径约为12742千米。因此大约3.7个月球并排一线才有地球直径那么的宽大,同时也知晓其体积约为地球的0.0203倍,意思是大约49.3个月球才能装满一个地球。另外其质量的话,大约需要81.3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