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创作领域涉及哪些领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4 23:56:00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勃拉姆斯的简介

 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
  1、人物简介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在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艺术歌曲方面留下了众多杰作;他沿用了贝多芬式的音乐形式进行写作,同时作品也带有浪漫主义风韵;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勃拉姆斯作为莱比锡乐派的一员,曾与以李斯特和瓦格纳为代表的魏玛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
  2、重要作品
  (1)交响曲: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
  (2)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3)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册《匈牙利舞曲》。
  (4)声乐曲:《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Vier ernste Ges?nge)等艺术歌曲和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等。
  3、艺术成就 (1)他是严格按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采用混合配器法,使乐队色彩较古典时期更浓重,他写作了许多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并创有“幻想变奏”手法。
  (2)他是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了以《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为代表的艺术歌曲,曲中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
  (3) 音乐风格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显得庄重、内敛,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
  4、相关概念注解:、摇篮曲([德]Wiegenlied、[法]berceuse):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指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歌谣。音乐温存、平和,音域适中,律动规整,节奏模仿摇篮的摆动。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舒伯特和勃拉姆斯都作有著名的《摇篮曲》,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也是广为人知的摇篮曲。
  5、作品简介
  ① 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交响曲在勃拉的音乐中是占重要的地位的,但在数量与舒曼相同,只有四部,尽管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很大的雄心,但他还是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创作交响乐了,因此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发表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为了完成第一交响乐,勃花费十四年的功夫,这部交响乐被人们称为《第十交响乐》意见是继贝多芬九部交响乐后当之无愧的作品,即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无论是在思想构思,结构原则,主题形象和风格方面,都非常接近贝多芬的交响曲,创造性地体现了克服障碍而赢得巨大欢乐的思想。
  第三乐章用复之部写成:乐曲的开始主题,怀有淡淡的忧郁之情,也充满着秀丽、典雅的气氛,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印象贝多芬“命运”主题的痕迹,又近似贝“欢乐颂”的主题,换名话说在这在作者是有意地改造贝多芬作品中的旋律,用以作为人类友爱和光明战争黑暗这一象征,在这里,音乐给人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抚慰,带来了鼓舞的力量。
  ② 摇篮曲
  勃拉姆斯的器乐曲是古典主义,但他的声乐曲则完全属于浪漫主义领域,他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他创作的声乐曲具有优美、朴素的德国传统歌曲风格,如著名《摇篮曲》、《五月之夜》、《小夜曲》等等。
  《摇篮曲》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位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和天真浪漫的风彩打动了他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俩未能结合,贝尔塔与他人结了婚,当他们第二个孩子出世时,勃拉姆斯写了这首摇篮曲送给他们。
  这首摇篮曲与舒伯特的不同,伴奏部分没有舒那首模仿摇篮的摇动,而是描绘一种夜色朦胧的景象。听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
  ③《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曾经风靡欧洲这些乐曲原为钢琴曲,后来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相亮相演出,1869年勃拉姆斯出版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共十四首),很受听众欢迎,但也遇到不少麻烦,一些匈牙利音乐家指责他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人权,甚至于上诉到法庭,但由于勃拉姆斯在发表时只在这些作品上署名是“编曲”,并没有写自己作品的编号,所以得以胜诉,后来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为了避“剽窃”之嫌,创作的部分特别多,有的全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特点:节奏自由,旋律奔放,速度对比强烈,曲式较多回复三部曲式。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他经约阿希姆改编成小提琴曲后,得以流传的,此曲采用多三部式,首尾相同,中间部分分为两个小部分。
  第一部分、第三部:音乐具有典型的匈牙利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并有一种泼辣狂舞的特征。
  第二部分:活泼的快板,两个小段:
  1、华丽的舞姿,与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欢快而轻巧。
  2、慢与快的对比,松与紧的对比,体现了舞者不同的情绪与姿态。
  第三部分 重复再现第一部分。这时粗犷的音乐,显得更动人。

勃拉姆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

勃拉姆斯流传最广的作品是《匈牙利舞曲》第一号。这句话正确。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1860年,发表了反对以弗朗茨·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宣言。
1862年起,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维也纳,该地也成为了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同年,当选为维也纳声乐学院合唱团团长。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1年,接受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指导的邀请,在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
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
勃拉姆斯对后世的影响:
勃拉姆斯纪念馆位于汉堡彼得街,离作曲家出生处不远,由1969年成立的勃拉姆斯学会管理。该纪念馆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大房间,展出各种照片、画像及手稿,它们多为复制品,原件存于吕贝克的勃拉姆斯研究所或维也纳的音乐爱好者协会。
在纪念馆中,可以看到勃拉姆斯的父母亲、舒曼和克拉拉,他的两位老师科塞尔和马克森、约阿希姆、彪罗的肖像,还有他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合影。此外,该馆重要的手稿复制品包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弦乐四重奏》《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的简介

  1、简介:全名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2、重要作品:《第一交响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学院节庆序曲》。

德国三B作曲家是哪三位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约翰·雅克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13岁时在酒店里为人伴奏,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于生计,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写作了150多首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这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勃拉姆斯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起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舒曼发现了勃拉姆斯惊人的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他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耶稣受难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后来专心从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几个阶段: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乐观、倔强、勇猛、有力。60年代起开始研究民歌,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发个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于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89年之后的晚年又重新回归自我,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反映出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19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则倾向于古典主义,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在德奥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庄重严肃,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交响曲气势宏伟,抒情小品则优雅动听。
 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因而被认为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勃拉姆斯的爱情故事是勃拉姆斯的什么风格的音乐?

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中期,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似乎与时代思潮背道而驰,但勃拉姆斯却成为维也纳的音乐代表之一。在古典音乐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时候,勃拉姆斯用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中,他并没有直接使用旧的古典交响曲进行创作,而是在古典交响曲中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现状和以往音乐的理解。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有完整的交响思维。他对古典交响乐进行了严格的改编,这也透露出他对古典音乐的信仰。勃拉姆斯用交响乐冷静地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但在这种冷静的背后,人们感觉到了某种铭刻在内心的东西被隐藏了起来,一种无声的悲观和坚持无声地渗透到人们的内心。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其实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也有所体现。在他看似古典的交响乐节奏中,是一种对过去信仰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反映了人们内心最薄弱的一点。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是对以往交响乐的继承,也是对这类音乐的发展。它重新诠释了交响乐的本质,让人们重新进入交响乐的世界,感受过去和未来对心灵的冲击。勃拉姆斯的爱情故事简介古典主义怀旧保守,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勃拉姆斯的爱情也像他的音乐风格一样,充满了美好的感情和无限的想象,却无法突破他内心的怀旧和保守。勃拉姆斯的爱情和他的伯乐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勃拉姆斯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钢琴师,勃拉姆斯鲜为人知。直到有一天,舒曼听到了勃拉姆斯的演奏,惊叹于他的演奏,并号召妻子去聆听这位演奏家带来的美妙感受。也是在这场演出中,勃拉姆斯遇到了他一生喜欢的人,但舒曼是他的伯乐,是他狂热崇拜的对象。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深深地埋藏在她的心里,尽管她热烈地爱着他。两年来她从未透露过这件事。舒曼患精神病去世后,勃拉姆斯的爱情状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他不断提醒自己压抑这种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在作品中倾吐自己的感受,不断从作品中透露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直到最后勃拉姆斯把身后的音乐全部交给克拉拉,但两人依然保持着纯洁的恋爱关系。勃拉姆斯的爱是伟大而纯粹的,他内心没有太多的表达。他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份感情带来的美好,享受着这份感情带来的纯粹。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结局。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简介通过对勃拉姆斯的简介可以看出,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创新时,他却逆着时代的节奏。他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怀旧和对过去的思考。勃拉姆斯在遇到舒曼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钢琴演奏者,舒曼和克拉拉对他的音乐赞不绝口,极力推崇勃拉姆斯的音乐和演奏形式。从此勃拉姆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勃拉姆斯。因此,勃拉姆斯一直是舒曼的狂热崇拜者。他感激这位伯乐,无论出身如何,同时深爱着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勃拉姆斯还是压抑了自己的感情,最终将感情转化为音乐创作。勃拉姆斯的交响乐早已成为过去,直到这个浪漫主义革新的时代,但他仍然对过去心存感激。他怀念那种深沉的英雄情怀,于是勃拉姆斯作为时代的冲浪者开始挑战命运的潮流。勃拉姆斯开始用古典音乐形式写作,但他并没有完全遵循古典音乐的表达方式。他将浪漫情怀融入对古典音乐的深深怀念,他再次展现了交响乐带来的魅力,引发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思考。从勃拉姆斯的简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怕挑战的人。在浪漫主义横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交响乐的意义。他在审视过去,给未来带来新的希望。勃拉姆斯的故事是什么?勃拉姆斯一生没有太多传奇经历,也没有太多无奈和磨炼。但是勃拉姆斯的故事,就像勃拉姆斯的作品风格一样,在他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种坚持和执着,默默地注视着对未来的期待。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后移居维也纳。很长一段时间,勃拉姆斯都不被人注意,他只是静静地在酒吧里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只要坚持,事情总会有转机的。舒曼带来了勃拉姆斯的转折点。当舒曼第一次听到勃拉姆斯演奏时,他开始对这个年轻人感到惊讶。从此,勃拉姆斯的事业和爱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造成了他创作作品的情感寄托。舒曼开始强烈推荐勃拉姆斯。在音乐大师的推荐下,人们开始熟悉勃拉姆斯,安静地听勃拉姆斯的音乐。人们在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浪潮下开始惊叹这位造物主。他以一种全新的理解唤起了人们对古典交响乐的怀念,这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寄托。与此同时,勃拉姆斯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这种感情只能压抑而不能表达。只能悄悄地放在心底,悄悄地用音乐表达出来。勃拉姆斯的故事看似简单平凡,偶尔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涟漪。正是这种平静和压抑,长期以来催生了勃拉姆斯的音乐形式,也正是这种共同的趋势,在不寻常的思潮下显得尤为突出。勃拉姆斯用对过去的怀念来表达对未来的想象,他心中的故事和感受都已经宣泄到了他的音乐节奏中。勃拉姆斯音乐特征分析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似乎极其矛盾,格格不入。谁也不会想到古典交响乐会再次登上舞台,谁也不会想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会交织在一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勃拉姆斯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勃拉姆斯是古典交响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他把自己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浪漫主义的思维严格地融入到了创作中。所以纯粹从勃拉姆斯的作品来看,它就像一部带着面纱的交响乐,有交响乐的形式,但交响乐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当你听到勃拉姆斯的音乐时,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指引着你的内心,那可能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在勃拉姆斯的世界里,由于对美好感情的寄托和对感情的不断失落,勃拉姆斯在作品中宣泄了自己隐藏的感情。他的音乐是一个悲观的世界,但这种悲观是成熟的,是自我牺牲和自我包容的,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勃拉姆斯的音乐特征反映了他的情感经历和他自己对感情的理解。他不是刻意追求什么。过去总是令人难忘的。有了这份留恋,未来还是值得期待或者美好的。他的作品温暖而美丽。在这种温暖美好中,勃拉姆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来自于对过去的呐喊和对未来的信心,但他在回归生活的时候依然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勃拉姆斯摇篮曲创作的背景1864年,勃拉姆斯恰好在汉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叫贝尔塔斯的女孩,一个来自维也纳的女歌手。当时,女孩的天真和魅力到处吸引着勃拉姆斯,让他感受到一种稳定的力量。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成了后来促成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来看看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背景是什么样的!原来,对女孩一见钟情的勃拉姆斯,后来被阻止再见女孩。为了见她,勃拉姆斯跪下乞求。虽然他们见了面,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障碍。后来贝尔塔斯无奈嫁给了费伯先生,勃拉姆斯却没有放下贝尔塔斯。她在养二胎的时候,给她发了一首摇篮曲,可以让孩子和自己都开心。这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的背景。痴情的勃拉姆斯一直放不下,摇篮曲的歌词和曲调也成了后来人们追捧的对象。歌词里,既有对宝宝幸福、快睡的呼唤,也有对爱人的关心。这是勃拉姆斯自己的想法,跟着感觉走导致了他的艺术成就。因为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也成为了今天人们心中永恒爱情的音乐家典范。他用纯洁而伟大的歌词和曲调赞美爱情,送给他最爱的女孩,让现代人在摇篮曲的感染下享受爱情的滋味。

勃拉姆斯的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1、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2、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  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3、生平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4、重要作品
(1)交响曲: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
(2)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3)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册《匈牙利舞曲》。
(4)声乐曲:《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Vier ernste Ges?nge)等艺术歌曲和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

对了,你喜欢勃拉姆斯吗_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1833―1897年),全名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勃拉姆斯依然保持着古典主义的创作特色。他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非常广泛,在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钢琴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浪漫主义生机盎然、日益成熟的时代,勃拉姆斯的音乐虽产生于门德尔松、舒曼等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后,但他的个性风格与艺术趣味独树一帜,和当时欧洲推崇的“综合艺术”“标题音乐”等新潮流相反,勃拉姆斯将自己的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主要有:独奏钢琴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Op.9(1854年)、《原创主题变奏曲》 Op.21.l(1859年)、《匈牙利歌曲变奏曲》Op.21.2 (1859年)、《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 (1861年)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I、II》Op.35(1862―1863年)。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一直与古典主义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他摒弃浪漫主义音乐过分追求自我感受的即兴性,努力建构古典的大型音乐建筑,重铸古典主义音乐的磅礴恢宏之气。
  
  一、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古典特色
  1.具有古典的“纯音乐”理想
  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潮流时期,他却毅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追求传统、严肃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纯音乐”。勃拉姆斯之所以选择亨德尔主题作为其大型变奏曲的主题,主要因为亨德尔的主题中具有巴洛克风格,能更好地表达传统、严肃、朴素、古典的思想。《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虽取自炫技主题,然而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中,把朴实而严肃的风格融入其中,这是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纯音乐的必然结果。
  2.具有多样性统一的变奏技巧
  勃拉姆斯多样却又统一的变奏技巧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认可,譬如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奥诺德?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风格与思想》一书中,有篇文章叫《革新者勃拉姆斯》,文中高度颂扬了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他认为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湖南师范大学教师邹艳香在《勃拉姆斯〈舒曼主义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中认为,勃拉姆斯“总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重复主题中的乐节、动机和其他结构成分,如果可能的话,就采用展开性变奏”。譬如,在《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中,勃拉姆斯紧紧抓住主题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特征进行各种变奏,不但有节奏变奏、旋律变奏、曲式变奏、织体变奏、和声变奏和调式、调性变奏,并且经常把两种,甚至更多变奏因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变奏。勃拉姆斯就是把主题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并加以发展,使每一段落在具有独特风格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3.具有古典主义的均衡结构
  古典主义一向追求“均衡”和“统一”原则,勃拉姆斯在变奏曲的创作中就一直继承发展着这个原则。他曾说:“变奏曲应当更简洁一些,更严格一些。”譬如《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0P.35的主题共12小节,前面4小节和后面8小节分别加以反复,得以形成24小节,勃拉姆斯在整个变奏曲中大致上保持着这一结构形式。
  4.具有深入严谨的对位手法
  对位法一直对勃拉姆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卡农和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就是他运用历史悠久的对位法原理进行的一次实验。例如《舒曼主题变奏曲》变奏十四的二度卡农、变奏十的倒影、变奏八的八度卡农,《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变奏二十的内声部旋律化等,都体现了“Brahms”(勃拉姆斯)式的严谨变奏。舒曼在恩德尼希精神病院时写给勃拉姆斯一封未发出的信中曾评价勃拉姆斯的对位法,说从整个变奏曲可以明显看出,勃拉姆斯对对位法是做了深入研究的。
  
  二、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浪漫主义特点
  虽然勃拉姆斯追求的是古典主义的理想,但他的钢琴变奏曲不可避免地受到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他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与古典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并在这一变奏曲式的写作上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所说,“他所掌握的形式对他来说并不是枷锁,而是创作新的音乐形象的动力。”勃拉姆斯的钢琴变奏曲最初是以装饰变奏为主,主题鲜明,之后逐渐走向性格变奏,其中《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其地位之重要,正如周薇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所言:在钢琴艺术史上堪与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狄亚贝利变奏曲》匹敌。在此之前,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作品大多是在小范围的沙龙里演出,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以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却纯粹是为音乐厅的音乐会而创作,所以演奏效果大气辉煌。然而, 这两首所不同的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纯粹是一首炫技性作品,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却是性格变奏,每一段都十分精彩。变奏曲式对于作曲家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即在有限的材料上进行无限变化,这对作曲家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都是重大的考验。
  总而言之,英国作家保罗?霍尔姆斯也曾说,“勃拉姆斯是唯一把古典的宝藏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的人,与他同辈的人,无一像他那样更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无一像他那样用真正的交响思维重建古典音乐的全部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勃拉姆斯创制了最后的、真正伟大的古典艺术。他犹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执著地奔向自我选定的目标,把古典的传统上升到一个新的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吴继红.勃拉姆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马休斯.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于少蔚,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3]保罗?霍尔姆斯.勃拉姆斯[M].王婉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体教育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勃拉姆斯的创作领域涉及哪些领域

交响曲、艺术歌曲、室内乐。2016云南特岗教师音乐学科规定:勃拉姆斯的创作领域涉及交响曲、艺术歌曲、室内乐。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哪个国家的人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
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1860年,发表了反对以弗朗茨·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宣言。
新的道路
1853年,和赖门伊一起进行巡回演出,二人在汉诺威偶遇小提琴演奏者约瑟夫·约阿希姆,约阿希姆因欣赏勃拉姆斯的作品而将他引荐给舒曼和李斯特。
6月,在魏玛结识了弗朗茨·李斯特;9月30日,在杜塞尔多夫拜会了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自此成为好友;10月28日,舒曼在《音乐新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在未来的音乐成绩

求勃拉姆斯的生平简介和著名作品 越多越好

  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han?s ?b?a?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二、人物生平
  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姚阿幸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1856年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往来于汉堡与代特莫尔德大公国之间,他在汉堡担任女生合唱团的指挥,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宫廷音乐教师兼指挥。1862年,他第一次访问维也纳,在那里过了一个冬天。次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合唱团指挥,尽管他很快就辞职了,但是还是在维也纳久居下来。
  勃拉姆斯刚刚三十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他经过不懈的学习,发现这种控制可以从过去世代的大音乐家那里学到;因此,他对古代音乐极感兴趣,他搜集的书籍和手抄本,他进行的研究成果,简直就等于是音乐学论文。但是他同时还学到:要使想象力驯服,就需要妥协和牺牲。勃拉姆斯的每个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给人以即时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谨慎地掩盖着的记忆滋养起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抒情性和戏剧性少,更多的是史诗性。他的敏感性使他能够觉察过去最优美的东西。由于他对现代抱对立的态度,他要求表达过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显迫切。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相关书籍
  勃拉姆斯是舒曼的热心崇拜者,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对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看到青年勃拉姆斯怎样对抗、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确实令人吃惊。这些钢琴作品对那得到奇妙发展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不予理睬。它们具有着自己的独特钢琴艺术风格。一直跟踪他一生的巨大的冲突—贝多芬的阴影—在这里,在他事业的开始时已经显而易见。他的钢琴音乐的努力写作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清楚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要求交响曲式表现的深刻欲望,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样,仿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曲”。勃拉姆斯写钢琴曲和混合室内乐虽然轻而易举,但他写作古典主义时期两个最大的形式—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却极其小心谨慎而且耗费时间。在评价勃拉姆斯时这一事实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和舒曼一样,本能地为小型的、亲密的形式所吸引。他所写的四重奏的数量很多,但除了集留下。这位抱负不凡的交响曲作曲家在其所处的音乐环境中得不到鼓舞;因为除了大胆的交响诗和其他新的交响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还在写的很多交响曲,不是破裂为无数片断,就是像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一样精确地把交响曲的一切“规则”付诸实用而已。
  勃拉姆斯完全知晓交响曲的时代同舒伯特一道成为过去了,但由于他对那个英雄时代怀着深厚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促使他对命运本身挑战。勃拉姆斯的思想的严格性、他对伟大的古典交响乐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响音乐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风格惊动了另外的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一位同代人怎么能够躲过瓦格纳和李斯特一代在音乐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时在维也纳流行的刊物《沙龙报》担任音乐评论的胡戈·沃尔夫Hugo Wolf曾写出下列的话,表示他的惊讶:贝多芬之后音乐中的革命运动(在这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家的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勃拉姆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态全然不顾,继续写他的交响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的伟大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但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一种悲观主义和舍身忍让的成熟世界观。勃拉姆斯、反对当时的音乐潮流,倒不是极端反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而是反对当时音乐中文学和哲学的倾向;他们要使音乐重返到纯音乐国里去。浪漫主义的连续几代人中,争取贝多芬的遗产成了占有世界的斗争,原来曾经是交响乐的美妙统一的结合体,而今,戏剧的、色彩丰富的因素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尽管浪漫主义的口号喊的是要求更加紧密的结合。
  勃拉姆斯1897年4月3日死于维也纳,死后被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