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传染病学 第十六节 鼠疫
- 2、鼠疫的解释
- 3、鼠疫的意思鼠疫的意思是什么
- 4、《鼠疫》名词解释
- 5、关于预防鼠疫的小知识简单
- 6、鼠疫是什么
- 7、鼠疫是什么意思
- 8、古籍中的鼠疫简介
- 9、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10、鼠疫有什么特点呢?
传染病学 第十六节 鼠疫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 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 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鼠疫的解释
鼠疫的解释[plague] 由鼠疫巴斯德氏菌 (Pasteurella pestis )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鼠、兔等感染后,再由跳蚤传给人。分三种,患者或头疼、发高烧、淋巴结肿胀;或咳嗽、吐暗红色痰;或呕吐、谵妄、昏迷 详细解释 急性传染病 之一 。也叫黑死病,分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三种。病原体是鼠疫杆菌,啮齿 动物 如鼠、兔等感染这种病之后,再由蚤传入人体。 词语分解 鼠的解释 鼠 ǔ 哺乳动物的一科,门齿终生持续生长,常借啮物以磨短,繁殖迅速,种类甚多,有的能 传播 鼠疫等病原,并为害农林草原,盗食粮食,破坏贮藏物、建筑物等(俗称“耗子”):老鼠。鼠胆。鼠目寸光。投鼠忌器。鼠辈 疫的解释 疫 ì 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瘟疫。鼠疫。防疫。检疫。疫情。 免疫 。 部首 :疒。
鼠疫的意思鼠疫的意思是什么
鼠疫的词语解释是:鼠疫shǔyì。(1)由鼠疫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pestis)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鼠、兔等感染后,再由跳蚤传给人。分三种,患者或头疼、发高烧、淋巴结肿胀;或咳嗽、吐暗红色痰;或呕吐、谵妄、昏迷。鼠疫的词语解释是:鼠疫shǔyì。(1)由鼠疫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pestis)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鼠、兔等感染后,再由跳蚤传给人。分三种,患者或头疼、发高烧、淋巴结肿胀;或咳嗽、吐暗红色痰;或呕吐、谵妄、昏迷。拼音是:shǔyì。结构是:鼠(独体结构)疫(半包围结构)。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ㄕㄨˇ一_。鼠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急性传染病之一。也叫黑死病,分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三种。病原体是鼠疫杆菌,啮齿动物如鼠、兔等感染这种病之后,再由蚤传入人体。二、国语词典病名。一种死亡率很高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常由老鼠身上的跳蚤传入人体。依症状不同可分为三种:一、腺鼠疫:头疼、发高烧、淋巴结肿胀,有时溃澜。二、肺鼠疫:咳嗽、吐暗红色的痰。三、败血型鼠疫:呕吐、谵妄、昏迷、体温不高。属法定传染病。词语翻译英语plague德语derSchwarzerTod(S,Med)_,Pest(S,Med)_法语pestebubonique三、网络解释鼠疫(阿尔贝·加缪创作长篇小说)《鼠疫》(LaPeste)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关于鼠疫的诗句在投入您那双患有鼠疫的手臂的丑恶搂抱之前来遭鼠疫找到鼠疫和忧伤关于鼠疫的成语老鼠过街狗头鼠脑雀鼠之争狗盗鼠窃猫哭老鼠捧头鼠窜关于鼠疫的词语鼠肝虫臂老鼠过街猫哭老鼠狗头鼠脑貊乡鼠壤孤雏腐鼠狐奔鼠窜鼠雀之辈雀鼠之争狗盗鼠窃关于鼠疫的造句1、结论通过对鼠疫患者血清抗体谱的分析,寻找到新的能在人体内产生体液免疫的蛋白。2、目的掌握二连浩特口岸地区生物群落状况,评估动物鼠疫流行的可能性。3、结论在保定市蠡县皮毛加工人群中尚未发现鼠疫隐性感染者。4、这一机制具有抵抗包括炭疽,结核,霍乱,鼠疫等在内的其他病原细菌中抗生素抗性传播的潜在应用。5、田存善,为抗鼠疫事,征辟五城兵马司书吏宋弘业。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鼠疫的详细信息
《鼠疫》名词解释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鼠疫主要通过鼠类等啮齿动物传播,因此它也被称为啮齿动物传播的人畜共患病。
《鼠疫》的作者是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是一位法国作家和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局外人》和《鼠疫》等。
尽管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加缪一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本人多次否认这个标签。在1951年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后,他与萨特等人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论战,并最终与萨特决裂。
加缪通过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文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异化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体与自我之间的疏离,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然而,他并不绝望和颓丧,而是主张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守真理和正义。
小说《鼠疫》的剧情简介:
这部小说讲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突然爆发瘟疫,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慌。政治家们无知且傲慢,他们试图掩盖事实,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甚至试图利用疫情获取私利。与此同时,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借助黑市渠道,突然成为城市的风云人物。
普通百姓们恐慌、无助、自私贪婪,沉迷于颓废的生活。瘟疫使城市被封锁,人们无法自由出入。被困在城市里的人们怀念着住在城外的亲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到奥兰公干的记者,他被迫过着孤独无助的生活,唯一的寄托就是参与自愿队来消磨时间。里厄医师成为救助病人的英雄,他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他的妻子却在疗养院,生死未卜。
最终,瘟疫被击退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逐渐淡化。然而,奥兰的居民永远不会忘记瘟疫给他们带来的噩梦。
关于预防鼠疫的小知识简单
1.预防鼠疫的小知识
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 *** 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种蚤类。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避免处理老鼠。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预防鼠疫的小知识
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 *** 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经鼠蚤传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种蚤类。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组织或者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 避免蚤的叮咬。
在农村避免处理老鼠。实行“三报三不”制度, 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3.关于防鼠疫的作文
曾经,世界上发生过多少疾病,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那些人都白白的牺牲了.实际上大多数的疾病传播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些动物也是非常无辜的,只是因为人类的贪吃或是无知才落得如此下场!
保护动物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如果不从自己做起,并且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能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害.反之,你有意识的去保护动物,那么付出的代价将会降到最低!就拿非典来说吧,因为认为果子狸是野味,很多人都尝过,但并没认为吃它会传播疾病,终于爆发了非典,大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后果,但后悔都来不及了!为什么一定要吃山珍海味呢?为什么一定要吃好饭好菜呢?不如吃一些有营养,含有维生素的蔬菜以及绿色食品,对身体有益还不会饮食不均衡.再有就是鼠疫,鼠疫是怎么传播的呢?有的人将打死的老鼠直接扔进肮脏的地方,而死老鼠的尸体会产生很多的细菌,这些细菌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用水就产生了鼠疫.听大人们说,鼠疫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传播面积很广,死亡率非常的高.还有很多的疾病都是因为人类不爱护动物,不关心自己与动物之间的和平共处,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如:珍稀动物的灭绝,使得我们现在只能在图片上看到它们的样子;空气污染使得我们这个城市难得见到鸟儿飞翔……
人类,我们一定要爱护动物,不要因为对动物的残忍反而最后害到自己!让人与动物的世界能更加和平的相处,让我们人类与动物成为好朋友,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
4.鼠疫传染病可大可小,关键靠预防得好,怎么科学预防并控制鼠疫
鼠疫的预防有哪些呢?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
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
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
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5.谁有防鼠疫的资料
中新网9月2日电日前,甘肃发生人间鼠疫的事引起大家关注,医学专家表示,虽然鼠疫的烈性远超过非典,但它在动物和人之间交叉传播的几率还是很小的,而且本次人间鼠疫的宿主是野鼠非家鼠,市民根本无需见鼠色变。
新闻晚报报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施光峰表示,鼠疫是被列为甲类的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速度、病情的严重程度远甚于非典,在中世纪欧洲,鼠疫被视为“
黑色瘟疫”,一旦发生基本无可抵抗。
但施光峰表示,市民无需恐“鼠”过度。鼠疫在动物之间的传染常常发生,但从动物传染给人的病例却极少,从现有资料看,此次甘肃人间鼠疫的发生,主要是通过鼠疫杆菌传播的,其宿主是野鼠而非家鼠,市民大可不必见“家鼠”也色变。施光峰认为,即使家鼠受鼠疫杆菌传染,二次传染给人的几率还是很小的。
据介绍,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至20天,但它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日光直射4至5小时、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6.怎样预防鼠疫
预防鼠疫首先要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输入鼠疫。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分别隔离,并应在6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预防鼠疫还要大力开展灭鼠、灭蚤工作,加强个人防护,凡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等。
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和参加务人员。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疫菌苗,可降低发病率。
非流行区人高筒靴,戴面罩、厚 预防接种的主 防疫及进入疫区的 的地区,普遍接种员在接种后10天方可进入疫区。人体通常于接种鼠疫菌苗10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免疫期1年,需每年加强接种1次。
对接触者给予药物预防,可口服磺胺嘧啶或四环素。
7.老鼠如何预防如何能够预防鼠疫,有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方法呢
老鼠不仅能传播某些严重的传染病,而且会咬吃食物、偷吃粮食,咬坏家具,损坏庄稼,甚至破坏河堤,咬坏电线,造成火灾、水灾。
常用的消灭老鼠的方法有: ①投放毒饵。用杀鼠药剂制成毒饵,投放在老鼠洞口或老鼠出入、活动经过的地方,让老鼠吃后被毒死。
②毒塞鼠洞。用石灰、水泥等把老鼠洞毒死,将老鼠闷死在里面。
③利用鼠夹、鼠笼捕杀老鼠。先断绝鼠粮,再选用油炸、水果、油条等香甜食物做诱饵,引鼠上钩,一举杀灭。
④利用老鼠的天敌。猫、猫头鹰和蛇等都是灭鼠的能手,保护好这些动物,能帮助我们消灭老鼠。
鼠疫是什么
鼠疫
plague
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原为鼠类及野生啮齿动物间的兽疫,借助鼠蚤叮咬传给人,肺鼠疫患者痰中含菌 ,可通过飞沫以人-人方式传播 ,造成人间鼠疫大流行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有数次世界性大流行,中世纪的黑死病几乎毁灭欧洲总人口的1/4,最后一次大流行约在1860年,起源于中国云南省,1894年香港流行期间,耶尔森发现并获得鼠疫杆菌纯培养。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淋巴结肿痛(腺型)、肺炎(肺型)和出血倾向等,未治病例死亡率可超过50%。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当怀疑鼠疫时,可采取血、痰、淋巴结穿刺液等相应标本作涂片及培养,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到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对可疑菌落作涂片、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接种等确诊。血清免疫学试验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治疗可用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时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接触者应予检疫,封锁疫区,广泛开展灭鼠、灭蚤工作,疫区人群普遍接种鼠疫菌苗并加强个人防护。
鼠疫是什么意思
鼠疫是指由鼠疫杆菌感染人体而导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死病”,曾经造成了约2500万人死亡的惨痛历史。鼠疫病菌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感染人体后会引发高热、淋巴结肿大和出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鼠疫极易导致死亡。
由于历史上鼠疫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所以鼠疫成为了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对鼠疫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们感染鼠疫的风险。不过,鼠疫仍然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疾病,特别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可能会出现鼠疫的传播和暴发。
总之,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伤害,需要高度重视。为了避免感染鼠疫,我们应该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藏污纳垢的环境,定期消毒环境,注意个人卫生,衣物、饮食等方面也要讲究卫生和干净。同时,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古籍中的鼠疫简介
鼠疫在古籍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鼠疫抉微·病情篇》,其中提到:“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这描述了鼠疫爆发前,老鼠大量死亡,人们接触这些老鼠,导致鼠疫爆发。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到:“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这里描述的是古代对于疫病的认识,包括大疫和小疫的区别以及疫病的季节性。
《鼠疫约编》中提到:“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这是对鼠疫名称的最直接解释。
《鼠疫治法》中提到:“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这强调了卫生的重要性,包括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总的来说,古籍中对鼠疫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症状、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中医·鼠疫鼠疫(plague)为病名。是指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的烈性传染病。疫疠之一。又名核瘟。见《鼠疫抉微·病情篇》。鼠疫的病因鼠疫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鼠疫的症状鼠疫症见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肿痛红热,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遇有病情,急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鼠疫的治疗治宜清血热,解疫毒,活血化瘀为主。关于疫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西医·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
详见百科词条:鼠疫 [ 最后修订于2016/7/8 20:02:56 共44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鼠疫的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鼠疫大多是通过跳蚤叮咬传播,跳蚤作为中间媒介将鼠类身上的鼠疫耶尔森菌传染给人类,除此之外,还通过呼吸道传播、皮肤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比如吃了一些未煮熟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肉类,不小心误饮用了被老鼠分泌物污染的水或者食物,或吸入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气溶胶,人就会被感染鼠疫。在确诊为鼠疫感染后,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老鼠或跳蚤叮咬的方式进行,若是患者接触带有鼠疫杆菌的分泌物或受到污染的食物,人体也会感染鼠疫。所以想要防止被感染,患者应该将跳蚤、老鼠消灭,能够有效预防鼠疫的传播。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和各型患者都可以作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有3种。1.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2.经皮肤传播,少数可因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污染。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造成人间的大流行。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点1,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2,经皮肤传播,少数可因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而感染。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造成人间的大流行,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各型患者均可以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经跳蚤叮咬传播、经直接接触传播、经飞沫传播、实验室感染。
1、经跳蚤叮咬传播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2、经直接接触传播
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可发生肠鼠疫。
3、经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4、实验室感染
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事故造成感染。
鼠疫的基本原因: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极度肿胀,即为“腺鼠疫”。如果此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将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
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趾端坏死等表现(故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当人类与肺鼠疫患者密切接触,吸入一定数量的鼠疫菌后,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此外,鼠疫菌经过不同途径侵及人体不同部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的同时也导致全身严重病变,以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有什么特点呢?
近年来,我国鼠疫的流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病例数量逐年减少:我国近年来鼠疫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这得益于我国在预防和控制鼠疫方面的持续努力和有效措施。
2、地域分布有限:鼠疫的地域分布已经相对受控。疫情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北方草原地区的边远地区。
3、高风险职业人群易感:鼠疫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鼠类)传播,而与其相关的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农牧民、猎人等易感。这些人群接触野生啮齿动物的机会较高,需要特别关注和采取预防措施。
4、防控措施加强:我国在鼠疫的防控方面加强了措施,包括加强对鼠类和跳蚤的防治,提高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改善卫生条件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鼠疫的传播风险。
5、提升监测和应急管理能力:我国加强了鼠疫的监测、报告和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了健全的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了卫生部门的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并控制鼠疫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鼠疫的注意事项
1、防止接触传染源: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啮齿动物,如鼠类、野生动物等。尽量减少与老鼠和它们的粪便、尿液、唾液或体液接触的机会。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地方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彻底清洁,有效消灭细菌和病毒。
3、鼠类和跳蚤控制: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杂物,堵塞鼠类进入的缝隙。采取有效措施灭鼠、除虫,防止鼠类和跳蚤的滋生和传播。尽管鼠疫的流行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继续保持警惕,加强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