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彭桓武怎么读?
- 2、彭恒武纪念馆在什么地方
- 3、乱世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中)
- 4、彭桓武有孙辈
- 5、彭桓武的人物生平
- 6、彭恒武有子女吗?
- 7、彭桓武的人物轶事
- 8、彭恒武的彭恒武-人生历程
- 9、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
- 10、彭桓武的人物评价
彭桓武怎么读?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答:彭桓武读作Péng huán wǔ。
您的采纳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祝您好运!谢谢!
彭恒武纪念馆在什么地方
抱歉,我还没学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您可以问我一些其它的问题,我会尽力帮您解决的。
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蔡家田垸。根据查询彭恒武纪念馆百度百科显示,彭恒武纪念馆坐落在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蔡家田垸,也是彭桓武的祖籍地,展陈的是“两弹一星”功勋彭桓武和麻城籍已故的省军级老首长的不平凡业绩。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
乱世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记“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中)
? ? 我们常把工作勤勤恳恳作为一个很高的标准,但 在工作面前,那种废寝忘食的勤奋对于彭老却是常有的事,而勤奋也是他留给大众深刻的印象,即使接触不多的人也会为之感染。庆祝世界物理年开展的期间,虽已处耄耋之年,却仍亲自于人民大会堂作学术报告,夙夜在公,这种勤奋着实让人感动。
? ? 彭老先生在后来的回忆时总是觉得自己艰苦的程度还不够,认为自己锲而不舍还有些不足,对科学研究还是缺乏细致的深入,要向周培源先生学习那种勤能补拙的精神,若再勤快一些,还能取得更多不斐的成就。彭老先生能在取得这样成就的同时还时刻检讨自己,实属不易。
? ? 从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与物理结缘,直到一代大师人生谢幕,生命划上句号前,他从来没有间断过物理研究和与物理有关的活动的参与,时光便是最好的见证。老年丧妻、暮年失子的彭老先生说自己并不孤独,还有随他一生的理论物理和他相伴,万物皆可抛,唯有物理深入骨,因而他并不孤独。
? ? “人,总是要走到他的终点,但彭桓武是后辈景仰的并不多见的科学家,他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杨国桢如是说。彭老先生在核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束囿于某个方面,这可能和他不同时期研究方向的转变有关。当然,这也缘于他对重要并有兴趣的物理现象做出的深入浅出的探讨。彭老先生研究领域极其宽泛,在激光物理、分子物理、原子物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显著的成就。
? ? 悄悄的您走了,正如您悄悄的来;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先生因病与世长别,捐赠自己毕生家产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有着彭老亲笔签字的《彭桓武遗嘱》上这样写道: “丧仪从简,不举行任何会,骨灰不存任何公墓。‘两弹一星’金质奖章赠给国家一级的军事博物馆。书赠理论所图书馆。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与桌和转椅,应归还理论所,并告知公司停止上网……”
? ? 彭老先生对待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肃,一种近乎执拗的严谨,唯说自己懂的东西,不懂的从未胡乱言。他认为自己年岁已大,有些陈旧观念追赶不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情况也不明悉,因而于自己悬车之年时提出不带研究生,随后又提出不去参与中科院研究所的职位评定。一生严于律己,事事皆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生朴素求实,事事皆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
? ? 彭桓武学生的学习能力令人难以置信,可谓是博览五车、学识渊博、理解力超凡。这点在薛定谔与爱因斯坦的书信曾夸赞过彭桓武可见一斑。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幼时彭桓武先生常常待在父亲书柜,一呆就是一天的求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清华大学求学时,彭桓武就利用无课闲时去图书馆,观阅中外典籍。所借书籍虽大多与课程无关,但每次也总凑满借书规定的上限。仅一年光阴,年岁尚小的彭桓武便读完了怀特海的《科学和近代世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可谓是亘古通今、通晓中外。曾经借阅《荀子》精读,发现一章可能在流传中有言序颠倒,并尝试更正。他也从“道心维微,人心维危。维精维一,允执厥中”中学到了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以至于之后选择了物理这条道路。
彭桓武有孙辈
有孙女。彭桓武后代有儿子彭征宇,孙女彭立远。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蔡家田垸。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彭桓武的人物生平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在前苏联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实习反应堆理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等课程。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的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假设的统一论文,文中提出了可能在宇宙学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的设想。2005年,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 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彭恒武有子女吗?
有儿子
彭桓武43岁结婚,62岁那年妻子刘秉娴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彭征宇也远赴美国。
彭桓武的人物轶事
彭桓武的父亲彭树棠是麻城县(现湖北麻城市)王岗乡(现麻城市铁门岗乡)人,系晚清举人,肄业于两湖书院。因德学兼优,1897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学校读书。回国后任湖北省师范庚壬堂监学。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东北三省边务工作繁重,急需人才。张之洞调娴熟日语、精通法学的彭树棠任延吉边务公署参事兼延吉开埠局坐办,掌管涉外事务。彭树棠恪尽职守,对延吉边界白俄屡次挑衅都运筹帷幄消患于无形。后任民国第三任长春县县长,以敬业为民、两袖清风赢得长春人民的爱戴,人们尊称他为“长春彭”。1915年10月6日夜,彭桓武出生。由于是早产儿,彭桓武一生体弱多病,但这从小彭桓武酷爱数学和计算。时任长春县县长的父亲,在他幼年时就教他简单的加减。4岁时,他已学会四则运算。1930年,彭桓武来到北平求学,因勤奋好学一年内连升三级。 1931年9月,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一起被誉为“清华四杰(彭王林杨)”。周培源更是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彭桓武考上了周培源的研究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时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数次提到这位得意的中国学生。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不久,帮助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W.海特勒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据《薛定谔传》,薛定谔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1947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钱三强是彭桓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日后同被誉为中国原子弹的元勋。两人在1939年相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彭桓武与钱三强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当时的都柏林,找一个到中国的轮船座位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彭桓武写信请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一个科学家朋友布莱克特帮忙,在一条英国的运兵船上找了个舱位。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彭桓武的老师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就多次提及彭桓武,称:“他比其他学生更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彭桓武一辈子也没弄明白军、师、旅、团、谁大谁小,一辈子也没有明白部、局、处到底是谁管谁,他给自己的评语是:“人情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一个中学生。”除此之外,彭桓武的非凡还表现在他一方面记性好,一方面又忘性大。他记性好表现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在原子弹、氢弹进行理论攻关时,他经常在小黑板上推导出一长串的公式,手中的粉笔从不打绊儿,甚至到80多岁,物理学上那些繁杂的公式,他都能毫厘不差地背下来,这令他的同事们惊叹称奇。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个忘性大的人。时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当别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他不久前所做的一些事情时,他就像第一次听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显出同样的兴致勃勃和一脸的无知,问道“真有这样的事吗?”他曾试图把忘性大的罪过归咎于62岁那年得的一次脑膜炎,可马上就有同事站出来替脑膜炎“喊冤”。因为在此之前,就有人问他钱伟长戴不戴眼镜。与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同一小组做实验达4年之久的他竟然回答不出来!
彭恒武的彭恒武-人生历程
彭恒武,1915年10月出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
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
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本文由我为大家搜集的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彭桓武自幼聪颖好学,1931年9月考入清华物理系,得到著名学者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人的指导和鼓励,在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成为佼佼者,被人们称为“清华四杰”。周培源教授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天,彭桓武考取了周培源教授的研究生;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
1938年,彭桓武考取“英庚款”留学资格并来到爱丁堡大学,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1940年底获得博士学位。1941年他决定回国。然而,此时的欧洲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直通亚洲的`水路被封锁,于是他决定从大西洋经美国过太平洋回国。但美国签证申请表中众多的傲慢条款,彰显了对弱国的蔑视和侮辱,彭桓武毅然拒绝:“对不起,我不能签!”回国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并以他们姓名字头命名为HHP理论(Hamilton, Heitler, Peng)。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1945年,他与玻恩合作,以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探索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此时,彭桓武在欧洲科学界已经声名远扬,然而他无时不牵挂着祖国。1947年,他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登上一艘英国运兵船回国,执教于云南大学,此时距他1938年去国已历9年。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他在海外已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为何要选择回国时,他说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归国后的彭桓武将满腔的报国情怀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祖国。1949年,他重回清华执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培养了第一位研究生——黄祖洽(后当选中科院院士)。从1961年开始,彭桓武投身到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等工作之中,在荒滩戈壁、青海湖畔,留下了无数不眠之夜。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自此,“彭桓武”这个名字伴随着这颗小行星一直在天际运行,就像这个名字将永远在中国的科学史上闪耀一样。
彭桓武的人物评价
中科院外籍院士李政道:桓武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更为祖国的强盛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人才。他是一位真人真学者,我非常敬佩他。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将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同辉。 中科院院士钱三强: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彭桓武那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做贡献的实践,科学求真的态度,学术民主的方法,奖掖后进的用心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乐观旷达的性格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努力学习的。 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彭先生事实上已开始琢磨氢弹会是怎么样?正是在彭桓武的指导培养下,在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的组织攻关下,中国氢弹试验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彭桓武先生一向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他提出理论物理研究所不仅要做理论物理,还要开展理论生物和理论化学研究。他亲自推动全国的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促成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系列会议。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