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 2、安史之乱背后的可怕真相
- 3、“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 4、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 5、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很残忍?
- 6、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
- 7、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 8、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哪一场,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 9、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张巡杀妾并吃人
张巡在唐史上的安史之乱中,流传着他死守睢阳的故事,其中张巡杀妾飨卒当时被人传为佳话。现代人眼光看这些事会觉得古人没人性,真的像鲁迅先生说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鲁迅的吃人是精神上的吃人,而古代是真的以肉体为食。
张巡与许远一起在睢阳抵抗安庆绪的部将尹子琦的十几万燕军。当时张巡与许远只有数千的士兵,但是尹子琦攻城数月都没有成功,后来索性就两军展开神经战,燕军驻扎在城外,等着城里的唐军粮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来投降。当时张巡经过400多次的交战,剩下的兵力都很薄弱,粮食也没有了,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根本没有作战的能力。
张巡认为睢阳若被攻下,那么江淮地区就要被叛军占据,这对大唐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张巡决定将自己的小妾杀了,给士兵们充饥,等待唐军的援军,结果城中就开始吃人,直到破城的时候睢阳只剩下400余人了。
安史之乱影响 1、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2、藩镇割据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3、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4、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5、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史之乱背后的可怕真相
提起唐朝,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太平、繁华、开放的朝代,似乎不少朋友都想回到过去目睹大唐的风采。不过唐朝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可怕之事接连发生,大家再也看不到兴旺的景象,遍地只有哀嚎声。下面就来讲讲安史之乱的血腥事件,以及背后的可怕真相,这是很多人并不知晓的历史。看到这些内容,相信大家会感叹自己生活在现代的幸运。
1、安史之乱有多血腥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张巡这样的小人物,也得到了在历史上露面的机会。唐玄宗的时候张巡考上了进士,安史之乱之初,他只担任县令职位,属于基层官员。如果没有战乱,这样的县令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留名的。当安禄山攻占洛阳以后,大量官吏选择望风而降,可张巡不仅没有投降,还组织起了数千人的队伍来对抗大燕的军队。
在张巡的带领下,大军攻入雍丘,赶走了安禄山的人马。叛将令狐潮多次被张巡击败,这哥们非常勇猛,身上被射了好几箭,却依旧能够一马当先。正是因为张巡的勇敢,使得令狐潮无法前进半步。由于张巡在雍丘的杰出表现,所以他被唐肃宗李亨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一下子就从县令变成了封疆大吏。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关键的事情,发生在睢阳。当时安禄山已经死了,他儿子安庆绪继承大燕皇位,派遣十多万人进攻睢阳。睢阳这地方十分重要,过了睢阳,就到了唐朝的赋税重地,所以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负责镇守睢阳的,正是张巡。张巡作战勇猛,带领城中的军队重创安庆绪的十几万大军,保住了睢阳城,因此被封为御史中丞。可问题是张巡所镇守的睢阳城,粮食并不够吃,而且没有援兵前来相救,所以粮食很快就没了。虽然作战勇猛,可是没有吃的,那日子也不好过啊。
因此安庆绪的人马也不急着攻城了,将睢阳城团团围住。张巡的人马为了找口吃的,几乎把城中的每一只老鼠都给吃光了。这个时候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张巡杀掉了自己的爱妾,将他的肉煮了送给将士们吃。这件事对城中将士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大家纷纷效法,回家把自己的媳妇儿给宰了以充军粮。霁云泣告之曰: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霁云所以冒贼锋刃,匍匐乞师,谓大夫深念危亡,言发响应,何得宴安自处,殊无救恤之心?---《旧唐书》
媳妇儿吃光了以后,这帮人又开始打城中其他人的主意。在张巡的示意之下,城中的老人和小孩,全部都拿来充做军粮,全城士兵都成了一个个恶魔,睢阳城中一片哀嚎遍野。可惜就算这么吃,到最后还是没有挽救睢阳城。最终城池被攻陷,49岁的张巡殉难。张巡所带领的这帮士兵,全都是从盛唐走过来的人。他们看过盛唐的繁盛,也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残酷。最终在睢阳城,干下了如此恐怖的事情,不能说对与错,只能说泯灭了人性。
2、最惨烈一战
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心里很清楚,要想重新树立权威、守失民心,必须迅速夺回都城长安。于是,唐肃宗调兵遣将,在长安附近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终于打开了通往长安城的门户。757年8月,唐肃宗在凤翔举行誓师大会,遣攻长安。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唐肃宗下了血本,投入15万大军,而且都是来自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的精锐部队。与此同时,唐肃宗还听取郭子仪的建议,向回纥借兵,回纥派其子叶护率领四千精骑助阵。唐朝名义上的主帅是广平王李俶,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是郭子仪。叛军方面,叛军西京留守名叫张通儒,手下有两名重要将领,分别是安守忠、李归仁,拥有10万左右的兵力,其中还有不少骑兵,气焰十分嚣张。早在这年的5月,郭子仪曾与叛军在长安附近的清渠交战,结果因遭受叛军骑兵的冲击,官军大溃,可见叛军战斗力很强。
贼军齐进,官军却,为贼所乘,军中惊乱,贼争趣辎重。交战之初,唐军就陷入了不利的情况,幸亏前军主将李嗣业站了出来,他赤裸上身,手持长刀,立于陈前,大呼奋击,连杀叛军数十人,才稳住己方的战阵。接着李嗣业率领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叛军虽然陷入不利,但他们并没有撤退,因为他们还有自己的杀手锏。原来叛军将自己的精锐骑兵埋伏在了军阵的东边,准备对唐军发起冲击,来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事不凑巧,叛军的打算落空了,唐军早就发现了叛军的骑兵,于是派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着回纥骑兵前去交战。
安史叛军的骑兵虽然精锐,但根本打不过回纥骑兵,最后被全部消灭。叛军闻讯后,军心大乱,此时李嗣业的前军与回纥骑兵绕道叛军阵后,与郭子仪前后夹击,叛军彻底崩溃。这场香积寺之战,前后持续了四个时辰,也就是八个小时,战场上血流成河,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
3、背后的可怕真相
在攻打陈州的时候,黄巢花了几乎一年时间在这里。大军每天的消耗,让黄巢头疼。于是黄巢派人将一些沿途的流民和昔日抓获的妇孺官绅,全部送到绞肉机里粉碎。此后再做成各种口粮给部队里的士兵们食用,这就有些太可怕了。如果不是正史里有记载,还真的不敢相信世上居然有人做得出如此残忍的事情。人吃人的记载在历史上时有出现,但是这种以机械化的方式粉碎,那在历史上是很少看到的。
以人充当军粮,这可不是黄巢的专利。黄巢饱读诗书,估摸着是从隋末唐初著名的食人魔朱粲那儿学来的食人手段。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新唐书》当初朱粲有20多万大军,属于正儿八经的集团化土匪。他们带着这帮人四处烧杀抢掠,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
由于如此暴虐,所以他统治下的地盘民不聊生,压根就没有什么粮食产量。因此朱粲的军队很快就没东西吃了。这个时候朱粲脑子一动,就让士兵们到大街上去抢妇女和小孩回来,把他们抢回来干嘛呢?居然是为了煮了吃。部下们有些心理承受不了,朱粲还充当起了心理指导员。他告诉大家,这人肉的味道是最香的,而且开了这个头,咱们就不愁吃的!因此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怎么可能会得到人心呢?所以朱粲很快就失败了。而黄巢和朱粲的命运很类似,他开了这么一个头以后,自己的军队也失去了人心,不久便一败涂地了。
都说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说老实话,这些文明史里面,掺杂了太多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说以人为军粮的现象,基本上每一个乱世都能看得到。比如说三国时期,袁绍军中就常常以人充当军粮,因此他被军纪严明的曹操给击败了。五胡乱华的时候,各路胡人集团就常常用中原汉人充当军粮。
除了军队,其实易子而食的现象,在各个时期也是屡见不鲜。不光是乱世,就算是太平时期,但凡遇到了灾年,也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历史本身并不恐怖,只是人各种行为,创造了恐怖的历史。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
在“安史之乱”这个时期,爆发了多年的战争,屠城和烧杀抢掠等惨绝人寰的事情大范围发生,这直接导致上千万人的死亡。造成“安史之乱” 的不是杨玉环,让杨玉环背锅是后世对她的污蔑,该为此事件负责的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后期昏庸无能,重用了奸臣杨国忠和胡人将领安禄山,这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大约造成了30万人的死亡,所以真的非常的惨烈,也导致了两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当时的李隆基对于杨玉环非常的宠爱,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杨玉环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人,所以才会得怪杨玉环。
安史之乱是非常惨烈的,因为当时战场上的血腥场面是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死亡人数达到30万人;是的,因为在一场战役中,他们会认为这是安禄山和杨国忠惹的祸,而这两位正是杨玉环的亲人,而且也会觉得杨玉环没有做到妻子的职责。
“安史之乱”有多惨烈?错在李隆基变傻,却要玉环背锅?“安史之乱”后唐朝从巅峰开始走向低谷,所以就有很多的人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谋是谁,而有许多人就觉得是杨玉环造成的,但是这个“锅”是杨玉环背吗?下面由小资道来。
唐玄宗费尽心机获得杨贵妃,如获至宝,乃至把国号改成“天和”,对杨贵妃的宠溺做到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水平。“一骑红尘妃子笑,没有人知是荔技来”。由于杨贵妃喜欢吃南方地区的荔技,那时候可没有高铁动车和飞机场,唐玄宗命人以骏马传送应急文书的方法,日夜兼程把荔技急送至京城,每一年的荔技季,都需要累成狗好几匹骏马。
自打她进宫以后,就获得玄宗的独宠。杨贵妃不止是大花瓶,她对自身很有功底。唐玄宗恰好也是音乐发烧友,因此俩人有共同话题,是生活伴侣也是精神伴侣。
唐玄宗压根离不了她。她有2次惹玄宗气愤,被玄宗命人送到娘家人。自古以来君王惩罚嫔妃,从没有送到娘家人的,要不是打入冷宫要不立即处决,而玄宗把玉环送到娘家人的作法,更像平常夫妇,表明在玄宗心中,玉环是他的老婆。没了玉环在身边的玄宗,茶不思饭不想,总是闹脾气,或是高力士掌握他。提议他派人接回来妃,贵妃见了特使,一承认错误玄宗马上优柔寡断了,喜悦地接她进宫。
由于五十步笑百步,玄宗对李家倍加册封。玉环的三个姐姐无功功率却都受封妻子,每月各赠膏脂钱十万。远房亲戚弟兄杨国忠,原来是一个市井无赖,因和妃沾亲带故的关联,得到亲密玄宗,最终竟然拜相。每一次玄宗去华清池休闲度假,一直携带李家人声势浩大一起出发,沿路掉下的饰品满地,奢华到令人愕然。
李家在妃受宠期内,娶了俩位公主和两位郡主,乃至玄宗还下笔为陈氏编写官庙碑。李家对我国并无大功,却由于一个杨贵妃而鸡犬升天,如何不许别人有羡慕嫉妒的看法呢?
安史之乱有唐玄宗中后期政治腐败的缘故,但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杨国忠这个人,30岁以前一事无成,知名度偏差。之后参军,没获得器重。但就这样一个为人用户评价不佳的人,凭着妃的关联,亲密玄宗,顺水推舟,一路以火箭速度晋升,变成玄宗最仰仗的丞相。玉环针对自身这一亲威,没有调研实情,或是虽知实情却纵容他跟玄宗贴近,只有说她没有保身的远见卓识。
杨国忠是个自私心极重的人。在安禄山都还没下定决心谋反的情况下,他为了更好地主要表现自身有远见卓识,也为了更好地挤兑安禄山,一天到晚在玄宗耳边吹风机,说安禄山一定会造反,要立即除之。最终安禄山感觉很缺乏安全感,自身不动手能力,或许哪天玄宗就先把他灭了,因此只能先下手了。
尽管说没有杨国忠,手握着雄师的安禄山也是有很有可能谋反,但杨国忠在这件事情上发挥了催化机理。政界上没有单独的个人,全是以帮会存有的。全世人都明确杨贵妃跟杨国忠是一伙的,因此跟杨国忠算帐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了杨贵妃。
玉环是个醉心于文化艺术的女性,她对政冶一点都没什么兴趣。假如生在当代,她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异的作曲家或歌唱家。但遗憾的是,倾国倾城让她入不对帝王家。
对玄宗来说,杨玉环没有政治野心是最对他食欲的。由于他亲身体验过武则天、韦后、太平小公主这种政冶强女人是如何乱政的,他立誓不会再一错再错,因此他宠溺过的嫔妃,全是没有当政欲望
可是身旁君王身旁最亲近的人,要跟政冶彻底划清关联是不太可能的。杨玉环伴驾很多年,尽管没有惑主,但都没有进谏过玄宗,一天到晚一起四处去玩,莺歌燕舞,“君主此后不上朝”,玄宗明摆着颓废政务。但玉环没有劝他清正廉明,都没有劝他避开杨国忠那样的危险人物,由此可见,杨玉环并并不是贤妃,她不是玄宗的好妻子。
她就是一个钟爱享有的漂亮的女人,没有心机,没有远见卓识,不容易想得过多。对她而言,玄宗宠溺她,她是全天地最幸福的人。她的心理状态跟当代那类嫁给有钱人,随后放心享有宽裕的日常生活,每日疯狂购物的富太太是一样的。福兮祸所伏,厚积而薄发。只了解享有的当代富太随时随地有被老公背弃的风险,而玉环更悲惨,虽没有被皇上背弃,却被世人背弃。
她本有可能变成高阳公主、窦漪房那样的好妻子,但她很有可能不喜欢读史,不明白得宠更要不张扬,不明白牵制宦官,不明白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的大道理。马嵬坡之祸,在她受隆宠时已种上祸患。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安史之乱的吓人之处有社会动荡不安、封建割据雏形出现、加重了剥削几方面,具体如下:
1、社会动荡不安一场战争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时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安史之乱是一次空前浩劫,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所有繁华景象都被摧毁了,在《旧唐书·郭子仪传》有描写到安史之乱后的场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那时的社会有多吓人。据资料记载,黄河的整个中下游,人迹罕至,放眼望去,皆是荒凉一片,百姓无家可归,哀鸿遍野,那时的恐怖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2、封建割据雏形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众多朝代之中,唐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京城繁花似锦,但是安史之乱后,封建割据开始出现,唐朝慢慢衰弱。当时史朝义有意保留安史旧部,形成了“河北三镇”,架空了地方军事、经济等,在其它地方也出现了割据的事件,虽然大部分的藩镇没有割据,但是小范围的割据让唐朝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对唐王朝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3、加重了剥削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唐朝社会是一片衰败的景象,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在战争中死去了,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税收又增加了,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长此以往,百姓与地方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深,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最后导致农民举兵反叛,虽说最后反叛被镇压下来了,但是也是两败俱伤的场面,不得不说,这真是太可怕了。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很残忍?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不在于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城,因为即使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用几十年时间也能逐步恢复过来。其实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触发了唐朝中后期的四大致命问题——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军事在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被尊为“天可汗”,高宗中期开始一度衰弱,吃了几个大败仗,西域、朝鲜半岛都有不少政权不服从唐朝管制,纷纷侵扰,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军事上也是人才辈出,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后期随着皇帝志得意满,朝政腐败,盛唐的军事实力似乎成了一个传说。而安史之乱,就是戳破这个泡沫的针,让外族认识到唐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无不胜,不可一世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又昏庸地自毁长城,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敌,三大名将陨落,潼关和“两都”长安、洛阳都落入敌手,原本可以快速解决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几十年,各地守军不敌叛军,纷纷溃败。最终肃宗李亨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向回纥借兵,并允诺城克之后,土地、士庶归唐朝,财帛、子女归回纥。因为这个承诺,回纥洗劫了洛阳,长安靠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经此一役,外族也就彻底认清唐朝已经早非当年的强盛。
此后,吐蕃还曾杀入长安,回纥也一度跟吐蕃联合,其他如南诏等小国也不断侵扰边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对藩镇已经开始放松警惕,这才有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至少还能受朝廷制约,除非真的谋反。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不一样了。随着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托玄宗,前往除了安禄山外最强的藩镇朔方,在朔方军将领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也就是说,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镇将领支持得来的。藩镇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朔方藩镇也就成为肃宗攻打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朔方藩镇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叛乱中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兵权和领地,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说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除了郭子仪真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忍辱负重,连李光弼后来都因为对朝廷不满,拒不执行军令,仆固怀恩更是最后直接造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之后的藩镇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唐朝的最强战力都在藩镇,他们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缴税收,直接父死子继,然后逼朝廷承认,朝廷偶有派兵征讨,这些节度使就互相帮助,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击败朝廷军队。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后双方各自让一步,藩镇承认错误,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严惩。就这样,藩镇割据一直闹到唐朝灭亡。
三、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宦官专权,因为皇帝信不过藩镇又不能不靠藩镇。安史之乱中,有一场著名的邺城之战,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会攻安庆绪的大本营邺城,结果肃宗担心任命任何一个节度使为主帅都会难以控制,就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节制九大节度使。结果指挥失当,唐军惨败。虽然宦官往往会瞎指挥,但皇帝还是对宦官绝对信任。因为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
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大元帅由皇子兼任,李辅国实际上就是执掌全国兵权),李辅国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后自己做了宰相。从李辅国开始,宦官权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师徒相传控制禁军,到后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杀皇帝,废立天子,还发动政变,杀尽朝臣。这都是由安史之乱开的坏头。
四、大臣党争
这条和安史之乱关系少一些,但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都密不可分。由于在外藩镇无视皇帝权威,在内宦官大权独揽。原本应该主管朝政的宰相们权力大大削弱。简单来说,没事可干了。
于是,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击,以求获得那些已经被削弱很多的权力。他们攀附宦官或者藩镇,今天甲党官员依靠宦官将乙党首领贬出长安,明天乙党首领依靠当地藩镇的势力卷土重来再踢走甲党。周而复始,朝局更加动荡。
就是这样,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最终让唐朝遭受重创,始终不能恢复,最终走向灭亡。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发动的政变。在这之前,唐朝空前繁盛,而在这之后,唐朝走向衰败,因此称之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前后经历了八年,民不聊生,多少百姓在其中牺牲,十分残忍血腥。
因为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入了皇宫,在皇宫里就杀了许多人,而后又追击唐玄宗,与唐玄宗的护卫进行战斗,又死了好多人,最后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玄宗又和安禄山发生了战斗,这死亡人数简直是数不胜数。
因为权力,安禄山追杀史思明,安禄山的儿子又与史思明儿子斗争,互相戕害,最后二人皆死于非命,令人感叹。
因为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带着部下叛乱的,当时为了镇压这次叛乱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
唐朝的安史之乱!喜欢读历史亦或者是对历史没有兴趣的旁观者,对于安史之乱应该都是有所耳闻,自然也是有所了解的。因为安史之乱之中有一个著名的而且也是十分关键人物,那就是杨贵妃。剖去杨贵妃的传奇来讲,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自然也是不断的被后人评说,议论纷纷。分析唐朝管理制度上的优劣。至于说,安史之乱的血腥程度,自然也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在这一场战争当中,据不完全的统计,至少有3500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一数字,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十分庞大的天文数字。
安史之乱的发生朝代是唐朝,在性质方面,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内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却可以在世界上面排名。由此试想,这一场战争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被迫逃离家乡,农民自己的土地无人耕种,只能任由其荒废。
唐朝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国度,在这里的产生的唐诗都具有时代的印记。唐诗记录了唐朝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感春伤秋,还是感怀农民的辛苦,都是可以预见的。在悲情的基调成为唐诗的主要色调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一场战争是有多么的惨烈,规模是多么的庞大,影响了多少人的正常生活。
这一场内战结束于自身的瓦解,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最后让自己的儿子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戏剧化的是,安禄山的儿子死于安禄山朋友的手中,安禄山所谓的朋友又循环死于他自己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一场血战,以如此悲剧的情节结束了!留下更多的是农民的艰辛!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哪一场,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乱,对唐朝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使得唐朝由昌盛走向了衰败,经过了这场战役也是大堂,要继续存活了100多年。
应该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毕竟在这场战乱当中也牺牲了非常多的人。也能够续命大唐。我觉得它是唐朝最血腥的一场战争。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导致导致这场战乱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我觉得应该是安史之乱,把安史之乱是唐朝最血腥的一场,占了最后虽然打赢了,但是也元气大伤。
唐朝也没怎么发生战争,要说最血腥的就是安史之乱了吧,那算是唐朝最大的战役了。
这场战役就是香积寺之战,这是唐朝“安史之乱”中最血腥、最惨烈的一场胜仗。在香积寺之战中,唐军以李嗣业为前锋,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在长安城的西郊,也就是香积寺以北、沣水以东的地区攻打叛军。后来这些安史叛军打不过这些唐军的回纥骑兵,军心大乱,就被前锋李嗣业和中军郭子仪前后夹击。李嗣业和郭子仪在四个时辰也就是八小时内斩首6万叛军,虽然非常血腥,但是他们却为大唐续命了一百五十年。
话说安禄山起兵发动了叛乱,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叛军气势如虹,破了唐军很多关卡,很快就把洛阳和长安给攻陷了。安禄山便趁着叛军胜利了,直接在洛阳割据政权称帝,立国号为大燕。反观唐玄宗,他则急忙逃亡去往蜀地,大唐的百年根基可以说是毁得差不多了。为了防止叛军彻底夺走大唐的政权,唐肃宗就发动了这场香积寺之战来拯救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唐朝。
为了彻底挫一下叛军的士气,唐肃宗可谓是下了老本。他不仅找来了国内的15万精锐部队,而且还找回纥借了骑兵。在前锋李嗣业、中军郭子仪和后军王思礼的带领下,这些精锐部队在长安西郊发起了香积寺之战,虽然他们一开始微微受挫,但是在李嗣业的调整之下,回纥的骑兵势如破竹,彻底压制住了叛军。最后唐军以四个时辰杀敌六万的战绩完胜叛军。
经过香积寺之战后,唐军成功收复了长安,而且唐朝被安史叛军割据的局面也逐渐逆转。也是因此,唐朝才得以续命一百五十年。
安史之乱有多少人被吃?张巡为什么把爱妾肉赏给士卒?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本走上了巅峰的唐朝,就此跌落谷底,后续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峰,而在安史之乱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据说抵抗叛军的大将张巡曾经将自己的爱妾杀掉,将她的肉分给士卒吃,而且这还不是个例。究竟安史之乱有多可怕,还有多少人被这样吃掉呢?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而且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
但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虽据理力争,卒无济于事,因此睢阳只剩下一半存粮,相当于现在的180万升。就算多了张巡的3000人后,即使支持不了半年,也应可支持五个月。
故粮尽之日,应在七八月之间。但是七月的解围尤其重要,当时尹子奇被射瞎一目,仓皇败退,而睢阳粮尽,正可乘机调粮。中原城邑众多,宁陵等地仅数十里之遥远,野麦已苞可食,皆应有得粮的希望。而七月六日尹子奇重新围城,同时即发生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的惨状。
我认为此时的主要问题已不在粮食,而在疾病。杀戮太甚,死者枕籍,又值盛夏,极可能发生疾疫流传。且守军接战数十场,常主动出击,而未闻败绩。守军远远少于叛军,若主动出击导致自己死伤严重,则张巡岂敢如此?故守军由6800锐减为一千人,疾疫应起了更大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疾疫而只是饥饿,则一千兵,吃上万人,天天饱餐人肉,会疲惫至此?
张巡杀妾则在七月粮尽之时。当时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张巡便献出爱妾。我认为此处,当高度注意痍伤气乏四字。唐军与叛军大小数百战,战事非常频繁,死人自应无算。饥饿难耐,尽有尸体可食,何必生杀侍妾!然人肉治病之说,早有源流。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张杲《医说》,谓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着《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
张巡所杀之妾,许远所杀至僮,皆生人中之尤为鲜活者,与死尸截然不同,此必与起将士之羸病沉疴有关。则其杀人之心,固有愚昧之嫌,但一则出于对士卒的热爱,二则绝非以人肉充军粮,自古以来对他的非议和诟病,实非公断。
然而凡食三万口之说,又从何说起呢?闰八月后,一千多守军,有贼牛战马垫肚子,若还不够,哪里需要吃那么多人。就算上七、八两月,善藏腌制,也决计吃不到三万人!我认为,城中百姓原有五万余,尹子奇两次退兵时,若干百姓逃难而去是极有可能的,剩下的三万百姓赶上七、八、闰八这最艰苦的三个月,士兵以贼牛战马自飨,尚难自给,绝不会分口粮与百姓。
故百姓人相食是一定的。实际上,睢阳存粮不足,最初就有预估,上半年能否公平分给百姓,都是个极大的未知数!张巡的第一宗旨是守住睢阳,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故直到最后都不愿放弃睢阳而东奔。因此,张巡首先要保障的,是他的士兵,而不是睢阳百姓。对士兵的热爱,让他献出了爱妾,但要说他带头吃掉了三万百姓,这殊不足信。
爱妾也是生命,不过妾实际上是高等奴婢,中国在20世纪前,从未根除奴婢传统,奴婢几乎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张巡的人的观念欠缺,后人如王士祯就编了一个爱妾转世报仇的故事来批判他,这是很中肯的。但是如王夫之等人,非要说张巡不应该吃掉满城的人,就有些失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