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息帝国,安息古国的历史?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5 08:48:0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安息国现在是哪个国家

安息国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
安息国一般指帕提亚帝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
帕提亚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

帕底亚帝国是从多少年前

安息帝国疆域图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
安息帝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
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
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成为首都。
相关评价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人们对西域部分国家所做的评价,《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彊,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史记·大宛列传》在介绍当时的安息国时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关于汉朝与安息国的交流,《史记》与《汉书》也都有相似的记载: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表演杂技、变戏法的人)献于汉,天子大说。
可见“大”、“奇”、“弱”,是当时汉朝对西域部分国家风土人情和军事力量分析时对安息国作出的评价。

安息国是指现在的哪里

安息国即帕提亚帝国(波斯语:_______________、Emper_turiAshk_ni_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
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最大的时候,疆域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

安息古国的历史?

您好,从下文我们来看安息古国的历史:
安息古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成为首都。
起源与建国
阿尔沙克一世在建立帕提亚帝国之前是伊朗民族古中亚部落帕尼的酋长,帕尼是游牧民族联盟大益的一员。随着帝国征服了其他使用多种语言的地区,中古波斯语、亚拉姆语、希腊语、阿卡德语、粟特语及其他语言都成为了常用的语言。
谁是阿尔沙克一世的继承者这个问题仍然未有准确的答案。比瓦尔和卡图赞断定是他的兄弟梯里达底一世继其位。一些帕提亚帝国皇帝自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这个说法曾得到钱币学及文献证据的证实,证据显示阿契美尼德王朝及帕提亚帝国的统治者都罹患遗传性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埃及托勒密三世从西面入侵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一世乘机在帕提亚和希尔卡尼亚巩固统治。托勒密王国与塞琉古帝国爆发的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也使狄奥多特一世叛离塞琉古帝国。
前210年或前209年,安条克三世夺还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的作战不果,他与阿尔达班一世订立了和约。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入侵加剧及在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战败,塞琉古人无力再干预安息人。弗里阿帕提乌斯、阿尔沙克四世和弗拉特斯一世先后接管帕提亚帝国,弗拉特斯一世已在没有塞琉古人的干预下统治安息。
扩张与巩固
弗拉特斯一世将安息人的疆域拓展至亚历山大之门以外,攻占地理位置不明的阿帕梅亚雷吉安纳。在弗拉特斯一世的继承人米特里达梯一世的统治下,帕提亚帝国的疆域扩张至最大,卡图赞将之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作出比较。
狄奥多特二世逝世后,帕提亚帝国与大夏王国的关系转差,米特里达梯一世攻占了欧克拉提德斯一世统治的大夏王国辖下的两个都区。帕提亚帝国接着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尼亚,他又在这里举行了宣誓仪式,以示安息帝权的开始。
安息人收复了西面的失地,东面却有一支部族崛起。在前177年—176年/前162年,居于现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的月氏被游牧民族组成的匈奴逐出,月氏只得向西迁移到伊犁河谷,后在前138—前129年之间再次受到乌孙人驱逐,只得南下巴克特里亚,取代了当地的塞克人,塞克人被迫往西迁移,入侵了帕提亚帝国东北边疆地区,使米特里达梯一世在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后回师希尔卡尼亚。
继中国汉武帝在前138年~前129年派遣张骞出使中亚后,汉朝再在前121年遣使张骞拜访米特里达梯二世。汉朝使者与帕提亚帝国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建立了正式的贸易关系,但两者没有订立军事同盟对抗匈奴帝国。
帕提亚帝国向进行丝绸贸易的过境欧亚商旅抽税而致富,丝绸是罗马人入口的商品当中最昂贵的产品。从中国入口的珍珠也是高价的商品,中国人则购买帕提亚帝国的香料、香水及水果。
帕提亚帝国以奇特的动物当作礼物送给汉朝宫廷,帕科罗斯二世在87年将狮子和瞪羚送给汉章帝。
除了丝绸之外,罗马商人购买印度的铁、香料及皮毛,穿越帕提亚帝国的商旅将西亚及罗马的贵重玻璃器皿带到中国。
帝国灭亡
由于罗马帝国的军事资源变得短缺,继承图拉真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不再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他重申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以幼发拉底河为边界。受到安息人反抗的帕尔塔马斯帕提斯被迫逃亡,罗马人策封他为奥斯若恩国王。使161年至166年罗马~安息战争爆发。
帕提亚帝国很快便被萨珊王朝取代。波西斯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不接受帕提亚帝国的统治,并征服周边地区。他在224年4月28日于伊斯法罕附近遭遇阿尔达班四世,阿尔达希尔一世击败了阿尔达班四世,并建立了萨珊王朝。不过,有证据显示在228年,沃洛吉斯六世仍在塞琉西亚铸造硬币。
萨珊人取代了安息人作为罗马的敌人,他们在霍斯劳二世统治时期短暂征服了东罗马帝国的累范特、安那托利亚及埃及,尝试恢复阿契美尼德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但在阿拉伯人大举进犯之前,这些地区被罗马最后一任皇帝希拉克略重新收复。

在《天将雄师》所提及的安息国是如今哪个国家

波斯是才是伊朗
帕提亚帝国(波斯语:????????? ??????、Emperaturi Ashkania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坐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国成为了商贸中心,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1] 。安息帝国的统治者以万王之王为衔头[2] 。安息帝国也会任命一些总督。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成为首都。
中文名称帕提亚帝国
英文名称Parthian Empire
简 称安息
所属洲亚洲
首 都泰西封
主要城市阿扎克、埃克巴坦那、苏萨
官方语言中古波斯语
货 币德拉克马
时 区UTC+3:30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阿尔撒息
主要民族帕提亚人
主要宗教祆教、巴比伦宗教
国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
开国君主阿尔撒息
建国时间公元前247年
灭亡时间公元224年
别 名安息、阿萨息斯王朝
帕提亚帝国(波斯语:????????? ??????、Emperaturi Ashkania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
现在的伊朗,大体上是它的大部分。
安息帝国(波斯语:????????? ??????、Emperaturi Ashkania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萨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领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总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阿尔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建立安息帝国。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座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国成为了商贸中心。
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她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在安息帝国的前半段统治时期,虽然宫廷履行伊朗的传统习俗,但也采纳了希腊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国的统治者以万王之王为衔头,自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他们仿效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纳一方霸主成为附庸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会由中央任命这些自治的总督。安息帝国也会任命一些总督,这些总督主要统领伊朗以外的地区,但他们的辖地较少,权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总督。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经成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国是安息帝国在西线的敌人,斯基泰人则盘据在东面。不过,随着安息帝国向西扩张,帝国也先后与亚美尼亚王国及罗马帝国爆发冲突。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互相争夺,争取将亚美尼亚君主成为他们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战役彻底击败克拉苏统领的罗马军队。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罗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区被安息人攻陷。罗马军官马克·安东尼对安息帝国进行反击,多名罗马将领也入侵美索不达米亚策应,塞琉西亚及泰西封的控制权数度易手,罗马人始终不能牢固地控制这些地区。安息王座争夺而引发的内战较外来入侵者更具威胁性,法尔斯伊什塔克尔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变,他在224年杀害了安息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阿尔达班五世。阿尔达希尔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纪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统治著伊朗和近东大部分地区,安息帝国的分支阿萨息斯王朝则仍在亚美尼亚继续其统治。
相对萨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语、希腊语及其他语言记载的本土安息文献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简、残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币、残存的羊皮纸文献,安息帝国的历史只能透过外来的资料而得知,这些外来资料主要是希腊和罗马史学,也包括中国货品在安息帝国流通而形成的中国史学。安息帝国的艺术品被史学家视为了解安息帝国社会和文化的有效来源,而关于这一方面的文献资料却匮乏。
详情参见维基百科:安息帝国

在西汉时期有个叫安息帝国的!请问他们是哪个民族,生活在哪里的?

安息王朝的建立与扩张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所记载的安息,即西方史书中的帕提亚。帕提亚本土位于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它先是米底和波斯帝国的属地,后来当亚历山大东侵后又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古帝国的一个行省。
安息西方称为帕提亚
相关历史地图为:
http://img.blog.163.com/photo/TzdIjD4T7G0MvGWnd5Lt2w==/1689131335240674512.jpg
更多历史地图
http://muxiang37.blog.163.com/prevAlbumsInUser.do?albumId=_fks_EdULSB9wGwgy5_Lck9BIAw==
http://bk.baidu.com/view/583880.htm
1.安息帝国

安息王朝的建立与扩张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所记载的安息,即西方史书中的帕提亚。帕提亚本土位于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它先是米底和波斯帝国的属地,后来当亚历山大东侵后又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古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世纪中叶,中亚的巴克特利亚(大夏)、索格底安那(粟特)、马尔吉安那和帕提亚等地区掀起反抗塞琉古统治的斗争。安息国家的建立,就是帕提亚游牧部落反抗塞琉古统治的结果。帕提亚游牧部落东伊朗语支的帕勒·大益人(达赫人),起初在里海以东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草原游牧,公元前3世纪初期进入帕提亚与属于北伊朗语支的土著居民融合,统称为帕提亚人。其语言称为帕提亚语(汉译梵文为钵罗婆语)。帕勒部落首领阿尔萨息领导了部落群众起义,于公元前247年称王,号阿尔萨息一世(公元前247~?年),建立阿尔萨息王朝,定都尼萨城(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西北)。司马迁《史记·大宛传》按阿尔萨息的音译称其国为安息。公元前239年,阿尔萨息东帕提亚总督,击败塞琉古二世率领的军队。阿尔萨息死于与大夏的战斗中。其继承者提里达特(?~前211年)在阿帕奥尔特纳山兴建新都达拉城,但不久后又迁都赫卡铜皮洛斯("百门之城")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是安息帝国的兴盛时期。安息国王弗拉阿特一世(公元前176~前171年)占领"里海门"和附近的拉格斯,并利用塞琉古王朝的内讧,向西扩张。公元前155年左右,国王密特里达提一世(公元前171~前138年)占领米底大部分地区,公元前148年攻下爱克巴坦那和整个米底,第二年迁都爱克巴坦那。公元前141年,他又占领两河流域的重要城市塞琉西亚,并在对岸修筑军事要塞,这即后来成为安息都城的泰西封。巴比伦尼亚并入安息版图。在东方,他从大夏手中夺取了马尔吉安那的安条克城(木鹿),建立了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西至两河流域的帝国。密特里达提一世统治后期,中亚游牧部落塞种人入侵,他将西部地区委①有学者认为此城即《汉书·西域传》中的番兜和《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和椟;但也有学者认为番兜即尼萨城(Parthaunisa)。
托其部将,自己回到东方,与入侵的塞种人激战,再也没有返回西方。他死后,其子弗拉阿特二世(公元前138~前127年)继位。他大部分时间也是在与塞种人作战中度过的,其叔阿塔巴努二世(公元前127~前124年)继位后也不断与游牧部落作战,但此时与之作战的已不是塞种人而是吐火罗人、阿西人和帕西安人,即我国史书所载的月氏人。月氏人在公元前128年以前就已征服了大夏。公元前124年,阿塔巴努二世战败,不久后逝世。游牧部落洗劫了安息大片土地后退回中亚。
阿塔巴努二世之子密特里达提二世(公元前124~前88年)是安息伟大的政治家。他废除其父阿塔巴努二世对两河流域统治的残暴政策,并对军队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改革前,安息军队是较原始的民兵,主力为重装步兵。改革后建立以重装骑兵为主的军队,号称"铁骑兵"或"无敌兵"。公元前115年左右,他夺回马尔吉安那的安条克城,此后该城一直使用伊朗语的名字,称为木鹿。他迫使塞种部落转向南方,定居在今锡斯坦,承认安息宗主权。塞种部落首领苏林成为安息贵族,其地位仅次于安息国王,是安息第二号人物,获得为新王加冕和指挥军队的世袭特权。安息占领木鹿绿洲,阿姆河流域成为安息领土。公元前94年,安息又占领亚美尼亚,并扩张到南高加索和小亚一部分,领土达200万平方公里。
安息国都随着国土的扩张而西移,公元前3世纪中期在尼萨,公元前2世纪在赫卡铜皮洛斯、爱克巴坦那,直到公元前90年,才最后选定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亚对岸的泰西封城。
安息的政治与经济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但无定制,既传子侄,也传兄弟。国王继位必须经两个贵族会议(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的共同选举,权力受两个贵族会议的限制。贵族,如卡林、苏林、伊斯帕赫帕特等控制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他们甚至在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取代后仍保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宫廷官吏有大主管("百官之首")与王家禁卫军首领等。

安息地方行政机构较为复杂。国内有许多附属国,如波斯、埃里迈达、埃德萨、米谢那、阿特罗帕特斯米底、赫卡尼亚、塞伽斯坦等。这些国家由安息宗室或本地世袭王朝统治。各国都依附于中央政权,但依附程度有所不同。其他地区则划分为若干行省(18、19个或更多个)。行省的最高官吏为总督。行省之下划分为区,区之下为"设防的村"。区长和村长称为基兹帕特。
安息时期还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每个大行政区设长官(马尔兹班,意为大将军或统治者)管辖,大行政区辖内的行省总督必须服从他的指挥。
安息城市分为两大类,即希腊化城市和古代东方型城市。希腊化城市,如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幼发拉底河中游的杜拉欧罗波斯等。这一类城市保留一些城市自治权(设议会和人民大会),但最高行政权属于安息国王任命的将军(或总督)和市长,如《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古代东方型城市,如尼萨和木鹿等。这一类城市中无民选官吏和自治机构,直接由中央政府派总督、行政区长官以及其下属控制。这两类城市都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安息在赋税方面,土地税是主要税收,此外还有人头税、特别税、手工业税、住宅税、港口税、奴隶买卖税、牧场税等等。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支柱。密特里达提二世改革后,安息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重装骑兵由贵族组成,轻装骑兵由同盟的游牧部落组成。安息骑兵机动性好,长于野战,善于组织集团进攻和战略反攻。在战争中,国王则求助于大贵族带领私兵助战,这种临时征集的民兵组织纪律和战斗力较差。安息建国后,生产力有一定提高,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它同古代波斯帝国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中亚的马尔吉安那木鹿绿洲农业较发展。农作物有稻、麦和葡萄等。《史记·大宛传》说:"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安息向西扩张后,农业素称发达的两河流域,成为安息的经济中心。中亚的草原和山区,盛行带有氏族制残余的游牧经济。里海南岸半草原地区还有落后的游牧部落,游牧经济仍占相当重要地位。两河流域和伊朗的手工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传统的技艺,丰富多采;出产物品,花样繁富。木鹿城是绿洲的手工业中心。城内有专门的手工业区,比邻近地区先进得多。据考古发掘,最早的铁器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以前,铁矿石来自吐斯(今伊朗北部),说明其制铁历史悠久。在尼萨王宫(方宫)发现的角杯为安息手工业制品著名代表。角杯最初是用动物角做成,后来也有陶质或金属仿角形杯。最有名的是尼萨象牙角杯,用几块象牙骨料做成,以金属架固定,雕刻有各种图案。
安息的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都很繁荣。其商业中心,东部为本鹿,西部为泰西封。公元前2世纪末,安息控制了丝绸之路及其中介贸易,获取巨大收益。《史记·大宛传》说:安息"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城邑如大宛,其属大小数百城","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其人??善市贾,争分铢"。
安息钱币以银币为主,分为德拉克马(每枚约四克)和四德拉克马(为德拉克马币的四倍)。此外还有各种大小铜币为辅。钱币为圆形无孔,正面中央是王像,钱币铭文为希腊文或钵罗婆文,周边是联珠纹图案。每逢新王登基或喜庆,按王像铸造新币。《史记·大宛传》所载:"以银为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与考古发现的钱币相符。安息钱币铭文是研究安息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土地制度方面,主要根据杜拉欧罗波斯的土地抵押文书、阿弗罗曼(为今胡泽斯坦的古代城镇)的土地买卖文书和尼萨王室经济文书所知,安息有王室土地、袄教神庙土地、贵族土地、村社土地和私有地等多种占有形式。王室土地分为许多地产,地产大小与所辖村庄多少有关。每个地产又分若干葡萄园。地产和葡萄园有各种类型,交纳不同的赋税。王室土地税收有专门官吏负责,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袄教神庙土地为王室捐赠的"祭田"。这些地产和葡萄园都须向"王库"缴纳赋税。王室土地还分成小块地出租给世袭佃农,按永佃制原则耕种。这些佃农或是自由民或是奴隶,他们必须按时向国家缴纳地租。依照法律,其土地可以转让、继承、出租,甚至出售。村社农民占有的土地,可以由阿弗罗曼文书得知。其(甲)文书记载的是被出卖的土地为私人继承份额,由两兄弟共同占有。(乙)文书则证实拥有永佃权者所占有的土地可以转让他人。这说明公元前1世纪左右,安息农村已出现急剧的财产分化。

公元1世纪后期,两河流域形成由商人构成的中等地主阶级。他们通过买卖、放贷,兼并许多自由农民的土地。土地急剧集中,强制性的大规模奴隶劳动逐渐为定居在土地上的奴隶、分成制农民和自由农民劳动所代替。尼萨文书记载奴隶被固定在土地上耕种份地,交纳租赋。杜拉欧罗波斯23号文书提到土地和奴隶一起出卖。大地主开始大批释放奴隶,将其变为贫困的"自由农",他们或充当雇工,或成为分成制小佃农。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制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并有相当大的发展。
尽管如此,安息仍存在大量奴隶。奴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班达克和安沙赫利克。班达克本意为被束缚的人,一般译作臣民、仆从,是安息奴隶的泛称,但仍有臣民之意。安沙赫利克意为外邦人,初指战俘奴隶,后来指安置在土地上而享有某些独立经济的奴隶。农庄、矿山、手工业和家务都有奴隶劳动。安息王室、大贵族、神庙、大官吏都是大奴隶主。安息大贵族苏林就是著名的大奴隶主。奴隶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可以赠送、抵押或出卖,到后来班达克和安沙赫利克的差别越来越少。杜拉欧罗波斯10号文书还提到村社农民破产,抵押其全部财产沦为债奴的情况。
安息的对外关系公元前2世纪,欧亚大陆并存着三个强大国家:安息、中国的汉朝和欧洲的罗马。
当时中国汉朝势力已达到中亚,与安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均已发生联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夹击匈奴。这一次出使虽未达到原定目的,但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许多情况,其中包括安息。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共击匈奴。其副使到达安息。据《史记·大宛传》记载,他在安息边界受到热烈欢迎:"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天子大悦"。这位安息王就是密特里达提二世。他是第一位与我国建立正式关系的伊朗君主。
公元前2世纪,罗马势力侵入西亚。罗马向西亚扩张的目标有二:一是两河流域,这是西亚政治经济的重心,财富和资源丰富;二是高加索山以南的亚美尼亚。占据这块高地,居高临下,可以钳制安息。安息为了回击罗马向东扩张,进行了断断续续达200年之久的抗击罗马的战争。
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东侵,同安息交战,安息势力一度后退。
公元前54年至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五个罗马军团,五万余人,渡过幼发拉底河,侵占安息要塞,追击安息骑兵。安息将领苏林采取诱敌深入战略和机动灵活的战术,于公元前53年5月6日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雷城与之交锋,击败罗马军,罗马精旅丧失殆尽。克拉苏撤出卡雷城后被安息骑兵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克拉苏见突围无望,下山谈判,结果在混战中被杀,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军旗被掳。据说,安息王得到克拉苏头颅后,因他生前贪婪无厌便下令在其口内填满黄金,并嘲笑说,"以遂汝欲"。这次战争阻止了罗马向幼发拉底河的扩张,动摇了罗马在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统治地位,从而建立起安息同罗马在西亚的均势。安息大败克拉苏之战,成为军事史上诱敌深入,以退为进,组织反攻,赢得胜利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36年,罗马将军安敦尼率军10万,再度入侵安息。安息王弗拉阿特四世(公元前37~前2年)大力反攻,罗马惨败,损失四万二千余人。但是,罗马对安息的阴谋活动,如勾引安息内奸、准备入侵等活动从未停止,而安息也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反击。
公元51年至63年,罗马东侵亚美尼亚,安息出兵应战,争夺激烈。最后,双方签订和约,亚美尼亚国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罗马皇帝加冕。实际上,安息仍占优势。公元114年至116年,罗马皇帝图拉真又率军侵占亚美尼亚,并进占两河流域和泰西封城。但此时,犹太人发动反罗马起义,图拉真被迫撤军,死于西里西亚。此后,双方仍常启战端,但无决定性战役,均势局面迄于安息王朝灭亡。

安息衰亡公元1世纪初,贵霜帝国崛起。公元2世纪初,由于贵霜的扩张,安息边界已退至马尔吉安那。因此,《后汉书·西域传》称安息东界为木鹿城。公元163年至165年罗马又东侵,攻占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并再陷塞琉西亚和泰西封,直达米底。但因罗马军中出现鼠疫,士兵大量死亡,被迫撤军。公元166年,罗马与安息议和。安息因长期作战,耗尽国力;王室争权,内讧不休,政治分裂加剧,安息王朝越来越像一个联邦了。阿塔巴努五世在位时(公元209~224年),罗马再度入侵,他虽击败罗马,收复失地,但此时已面临严峻形势,波斯地区出现新兴的萨珊王朝。公元224年,阿塔巴努五世与波斯地区的王公阿达希尔会战中战败被杀,其子阿塔瓦斯德(公元227~228年)退往伊朗北部山区抗战被俘,解往泰西封处死。安息王朝终于为萨珊势力所灭亡。
安息时期的伊朗文化安息立国期间,其文化有显著进步。但由于安息境内民族复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其文化表现出缺乏统一的特色;同时,因各个民族的相互接触、融合,在文化上又表现出混合主义倾向。
安息在建国初曾创制历法,称安息历,它是以公元前247年为纪元始。
安息朝时期,希腊语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但使用更广泛的是帕提亚语,汉译佛经称为钵罗婆语(《杂阿含经》)或波罗婆语(《孔雀王经》)。钵罗婆文是以表意的阿拉米亚文字书写的帕提亚语。在钵罗婆文献中加入一些完整的阿拉米亚语的词、词组和句。钵罗婆文书写在羊皮卷上,也写在陶片上或刻在碑石上。《史记·大宛传》载,安息"画革旁行以为书记"是就一般常见的书写于羊皮卷的文字所说的。苏联学者发现的尼萨陶片文书(约两千五百件)是研究钵罗婆语的重要资料。同时,西亚各地继续使用阿拉米亚文,巴比伦尼亚继续使用楔形文字。
除尼萨陶片文书外,学者还发现用希腊文书写的米底农业法规和国王给个别城市的信件以及史诗和编年史,后来成为萨珊朝此类作品的蓝本。
安息各地区的艺术也各有特色。
建筑以当地原来形式为主,大建筑物部分吸取希腊形式,但按安息形式加以改造。建筑材料在东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建筑遗址相当丰富。雕塑种类繁多。东部(尼萨)流行木架粘土的彩色雕塑,代表中亚风格,同大夏有某种类似,也受到希腊化影响。此外,还有石雕和银雕,也受到希腊化和中亚风格的影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奔鹿铜镜,题材受到西徐亚的"野兽风格"的影响。尼萨方宫发现的角杯(酒器,约四十件),其中最有名的尼萨象牙杯为手工业制品的精品,其上雕刻有奥林匹克12神只等,显然受希腊化的影响。在尼萨还发现大量印章。
绘画有大型的神庙壁画,为宗教性质的作品。有的城市盛行装饰壁画,现保存有杜拉欧罗波斯的壁画残片。
铁花技术比较高超,也很驰名,遗物较多。
混合主义也表现在宗教方面。各种地方神崇拜颇为流行。太阳神受到普遍奉祀,但各地命名也不相同。其次是奉祀丰产女神。在杜拉欧罗波斯城内,犹太教神庙、基督教教堂、希腊神庙、闪族神庙和祆教神庙并存。木鹿城内有基督教教堂、佛教寺院和祆教神庙。
安息时期虽未确立祆教的国教地位,但安息国王和伊朗人都是祆教徒。
公元1世纪,安息编成祆教经典《阿维斯陀》最早的篇章。在伊朗东部地区,除占主导地位的祆教外,还流行佛教。早期来我国的佛教徒,很多是安息人或操伊朗语的中亚人。
公元1世纪前后,安息王朝进入"反希腊化"时期。一些城市废除外来名称,如马尔吉安那的安条克改为木鹿,阿拉科细亚的亚历山大改为排特(来自当地名称潘哲维依)。约公元前1世纪末,安息钱币德拉克马在文书中改称朱津(Zuzin)。沃洛加西一世时(公元51~79年)钱币铭文不用希腊文而改用钵罗婆文。
安息文化承前启后,继承中亚、波斯、巴比伦和塞琉古文化传统;同时开启了亚美尼亚、萨珊朝波斯和中亚的后来文化,因而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大宛国
【说明】《大宛列传》是记述西域诸国史实的传记。其中详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小月氏、安息、条枝、大夏八国之事;附记扜罙、于窴、楼兰、姑师、黎轩、身毒、驩潜、大益、苏薤九国之事;偶涉西南夷駹、冉、徙、邛、僰氏、笮、嶲、昆明、滇、越十国之事,而以大宛、乌孙事为主,且以大宛事开篇,以大宛事终篇,故名曰《大宛列传》。文中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物产风情,着重写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展示了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微妙关系,说明中国与西域诸国有着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存在着政治和人员的往来关系。在叙事中,含蓄地表达了司马迁对汉武帝连年用兵和好大喜功的讥讽与感叹。但是,汉武帝坚持派张骞打通西域之路,努力控制河西走廊,对于汉朝和中亚诸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强大,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本文记事详略适宜,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或以序事带议论,或以议论带序事,纵横错杂而出,其中段落井井,照应楚楚,结构奇绝”(吴见思《史记论文》),确为一篇好文章。
大宛这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来匈奴奴隶名叫甘父的一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
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向张骞问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对联汉击匈奴的明确态度。
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他沿着南山行进,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每当穷困危急之时,就射杀飞禽走兽当饭吃。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张骞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都一一向汉天子陈述了情况,说: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有很多好马,马出汗带血,它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那里有城郭房屋,归它管辖的大小城镇有七十多座,民众大约有几十万。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们骑马射箭。它的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东边是扜罙、于寘。于寘的西边,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于寘东边的河水都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黄河水由此流出。那儿盛产玉石,黄河水流入中国。楼兰和姑师的城镇都有城郭,靠近盐泽。盐泽离长安大约五千里。匈奴的右边正处在盐泽以东,直到陇西长城,南边与羌人居住区相接,阻隔了通往汉朝的道路。
乌孙在大宛东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人们随着放牧的需要而迁移,和匈奴的风俗相同。拉弓打仗的兵卒有几万人,勇敢善战。原先服从于匈奴,待到强盛后,就取回被束缚在匈奴的人质,不肯去朝拜匈奴。
康居在大宛西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与月氏的风俗大多相同。拉弓打仗的战士有八九万人,同大宛是邻国。国家小,南边被迫服侍月氏,东边被迫服侍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大约二千里,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与康居的风俗大多相同。拉弓作战的战士有十多万。它靠近一个大的水泽,无边无岸,大概就是北海吧。
大月氏在大宛西边大约二三千里,处于妫水之北。它南边是大夏,西边是安息,北边是康居。是个百姓不定居一处的国家,人们随着放牧的需要而迁移,同匈奴的风俗一样。拉弓打仗的战士也一二十万。从前强大时,轻视匈奴,等到冒顿立为单于,打败月氏;到了匈奴老上单于时,杀死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骨做饮酒器皿。开始时,月氏居住在敦煌、祁连之间,待到被匈奴打败,大部分人就远远离开这里,经过大宛,向西去攻打大夏,并把它打败,令其臣服于月氏,于是建都在妫水之北,作为王庭。而其余一小部分不能离开的月氏人,就保全了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边大约几千里的地方。它们的习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它的城镇如同大宛一样。它所管辖的大小城镇有数百座,国土方圆数千里,是最大的国家。靠近妫水,有集市,人们为做生意,用车和船装运货物,有时运到附近的国家或者几千里以外的地方。他们用银作钱币,钱币铸称象国王容貌的样子,国王死去,就改换钱币,这是因为要模仿国王的面貌。他们在皮革上画横作为文字。它西边是条枝,北边是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边数千里,靠近西海。那里天气炎热潮湿。人们耕种田地,种植稻子。那里出产一种大鸟,它的蛋就象瓮坛那样大。人口众多,有的地方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使管辖他们。把它当做外围国家。条枝国的人 擅长魔术。安息的老年人传说条枝国有弱水和西王母,却不曾见过。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的妫水南面。其地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有城镇和房屋。与大宛的风俗相同。没有大君长,往往是每个城镇设置小君长。这个国家的军队软弱,害怕打仗。人们善于做买卖。待到大月氏西迁时,打败了大夏,统治了整个大夏。大夏的民众很多,大约有一百多万。它的都城叫蓝市城。这里有贸易市场。贩卖各种物品。大夏东南有身毒国。
张骞说:“我在大夏时,看见过邛竹杖,蜀布,便问他们:‘从哪儿得到了这些东西?’大夏国的人说:‘我们的商人到身毒国买回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那里的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大致与大夏相同,但地势却低湿,天气炎热。它的人民骑着大象打仗。那里临近大水。’我估计,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处于汉朝西南。身毒国又处于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郡的产品,这就说明他离蜀郡不远了。如今出使大夏,要是从羌人居住区经过,则地势险要,羌人厌恶;要是稍微向北走,就会被匈奴俘获。从蜀地前往,应是直道、又没有侵扰者”。天子已经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都是大国,出产很多奇特物品,人民定居一处,与汉朝人的生活颇相似,而他们的军队软弱,很看重汉朝的财物。北边有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他们的军队强大,但可以用赠送礼物,给予好处的办法,诱使他们来朝拜汉天子。而且若是真能得到他们,并用道义使其为属,那么就可以扩大万里国土,经过辗转翻译,招来不同风俗的人民,使汉朝天子的声威和恩德传遍四海内外。汉武帝心中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于是命令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遣秘密行动的使者,分四路同时出发:一路从駹出发,一路从冉起程,一路从徙出动,一路从邛僰启行,都各自行走一二千里。结果北边那一路被氐和笮所阻拦,南边那一路被嶲和昆明所阻拦。昆明之类的国家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常杀死和抢掠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能通过。但是,听说昆明西边一千余里的地方,有个人民都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蜀郡偷运物品出境的商人中有的到过那里,于是汉朝因为要寻找前往大夏的道路而开始同滇国沟通。最初,汉朝想开通西南夷,浪费了很多钱财,道路也没开通,就作罢了。待到张骞说可以由西南

安息帝国如何灭亡的?怎么没有详细记载?

安息帝国,又称帕提亚帝国,于公元前224年寿终正寝了。同处于波斯帝国的发源地、位于伊朗高原南部的安息帝国法尔斯省,从塞琉古王朝起,就一直存在着一个半独立的地方小王朝。公元226年,这里的诸侯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起兵推翻安息王朝,夺得安息的首府泰西封,以此地为京城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萨珊王朝。这个王朝得名于其创立者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其统治长达4个世纪,也是伊朗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前伊斯兰王朝。
具体来看,正是长期的内部斗争及长期与罗马的战事削弱了帕提亚帝国的实力。同古代的波斯帝国不同,安息帝国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帝国,相反其国家的特点就是分散和多元。国王直接统治之下的地区都零星地分散着。领土大部分都由国王的代表即各个贵族武士家族或是臣服的藩王、亲属以及各地统治者所控制着。
所以国王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实际上是十分的有限。而文化上,由于受到之前亚历山大建立的马其顿帝国的影响,所以安息帝国仍然在文化上奉行的是希腊文化以及希腊化的那一套,比如说政府的行政、商业以及法律事务都要使用希腊文,铸造的硬币上面也标注有希腊文,古典作家甚至以强调安息国王亲希腊而感到自豪,希腊式生活也成了安息宫廷中的时尚,甚至在历法上,安息帝国也继续使用的是希腊化的历法。
所以这就与之后取代安息帝国的萨珊波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可是在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强调王室成员与过去的古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以及贵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其实有关安息帝国的灭亡是有记载的,只不过一方面留存的史料多有矛盾之处,一方面是国内对此的了解比较少,即便是在史学界,对这一地区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比较有限。但是在世界史学范围内,更多的研究成果以及考古挖掘有待验证这一时期的历史。

安息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安息帝国发源于今天的伊朗东北部,鼎盛时包括今天伊朗全境和一些周边地区,与罗马帝国以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其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繁。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

介绍一下安息帝国

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公元224)| Parthian Empire | 也即安息 伊朗古代奴隶制王国。建于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帕提亚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在波斯帝国和塞琉西王朝时期是一个省。Parthia之名源自波斯游牧民族——帕尔尼部落(Parni)之名,帕提亚人属于白匈奴的一支;汉朝取其开国者Arsacids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公元前3世纪前期,游牧的达海部落联盟的帕尔尼部从今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帕提亚,与当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247年,帕尔尼部的首领阿萨息斯杀死塞琉西王朝的总督,以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为都城,建立阿萨息斯王朝。汉朝取阿尔撒息王朝的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称之为安息,西方史家称之为帕提亚(Parthia)。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其疆域最大时北至里海,南至波斯湾,东接大夏、古印度,西至幼发拉底河即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全境,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

安息国怎么灭亡的???????

安息帝国强极一时,但在公元3世纪仍然灭亡,主要原因有:
1、与罗马的长期战争,耗尽了国库
2、王室、贵族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3、地方贵族割据
4、安息帝国的王族是“外来民族”,本土的波斯人并不忠于他们
——南部波西斯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在宗教势力的拥护下,吞并周边地区,取代安息,建立了萨珊波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