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怎样理解罗家伦的人生意义?
- 2、罗家伦为什么去台湾了
- 3、罗家伦的人物介绍
- 4、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枉生谁说的
- 5、五四精神中的英雄人物
- 6、罗家伦是谁
- 7、罗家伦的介绍
- 8、五四运动中的英雄人物
- 9、民国时期北大清华为什么录取零分考生?
- 10、你怎样理解罗家伦先生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怎样理解罗家伦的人生意义?
我不知道罗家伦,我只是谈谈我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意义是什么?意义是一个哲学命题,包含“功用”的意思,有点类似于经济学里的“价值”。比如说汽车对于人的意义就是“代步工具”,可以让我们运动得更快更省力,而汽车对于一条过路的狗的意义就是个危险。所以说“意义”必须有个主体,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人或狗。而如果单说“人生的意义”,就缺乏主体,会带来讨论上的困惑,人生对什么的意义呢?如果说人生对自己的意义,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这几十年的行乐。而这个提法也不太妥当,就好比说“汽车对于汽车的意义是什么?”因此我觉得每个人人生意义相对于他人和群体来说才说得通,中国传统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家族传承中的一环,我们完成这种代代相传的香火是意义所在,当然更高一层是完成家族文化的传承。当然,像司马迁这样不可能有后人了,他就把他的生命投注到一部《史记》当中,完成了他的人生意义。总体来说,我认为只要是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件相对无限的事物中,就完成了我们的人生意义。
罗家伦是一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他的人生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罗家伦的人生意义在于他在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中的贡献。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让教育回归到人本身的需求和发展上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其次,罗家伦的人生意义在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启示。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罗家伦的人生意义在于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提出了“文化农民”的概念,主张将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罗家伦的人生意义在于他对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贡献和推动,以及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启示,同时也涉及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罗家伦为什么去台湾了
1949年大陆解放之后,罗家伦去了台湾岀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在之后不久提任了国史馆馆,1969年12月…。
罗家伦去台湾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罗家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社会活动家。他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等职务。
1949年,罗家伦前往台湾,此后一直居住在台湾。他的去向和原因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罗家伦去台湾的具体原因和时间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有关,因此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和背景信息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解释。
罗家伦的人物介绍
罗家伦(1897~1969),现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5000~10000人的学术之都。正当他要将这一蓝图付诸实施之际,抗日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置。之后,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执著地谋求学校的发展,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统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曾占当时全国报考人数的2/3。1941年,罗家伦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从此离开教育界,担任一些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述有《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枉生谁说的
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枉生是罗家伦说的。罗家伦在文章《生命的意义》中,主张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枉生,而应“把自己的生命,换成有永久价值的事业”。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西进贤,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五四精神中的英雄人物
五四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
钱 穆
罗家伦
林语堂
傅斯年
马相伯
严 复
康有为
蔡元培
章炳麟
梁启超
林长民
王国维
陈独秀
李叔同
蒋梦麟
茅 盾
沈从文
章士钊
沈尹默
胡 适
郭沫若
叶公超
台静农
周作人
梁实秋
朱光潜
夏丏尊
徐悲鸿
郁达夫
张元济
老 舍
李大钊
赵元任
梁漱溟
冯友兰
林徽音
首先是李大钊 陈独秀等共产主义者,再就是左倾毛泽东周恩来,最后是后期同盟会的思想进步着,如董毕武
1、罗家伦
我们为什么先第一个说说罗家伦,主要是因为罗家伦首先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名称,罗家伦 (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其父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罗家伦幼年受其父影响。也算是书香门第,加之父亲的担任地方官职,有一定的参与意识。
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
说明这个时候的罗家伦是与时俱进的。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足见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罗家伦接任《新潮》主编。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此时的罗家伦已经完全继承 了父亲的参政衣钵,走上了所谓的革命道路。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1941年9月起,任滇黔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69年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状并发,病逝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72岁。
2、匡互生
匡互生,是我们要说的五四运动中的第二个学生领袖。因为在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而出名。匡互生,1891年11月1日生于湖南邵阳。1911年,匡互生曾跟长沙革命军攻巡抚衙门。也算是一个辛亥革命的参与者。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
说明匡互生很有正义感,这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中的参与很有关系。五四运动时,匡互生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他是五四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组织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北京学生集会游行,匡互生率先冲入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这是五四运动的高潮之一。
1919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回湖南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1922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25年春,匡互生在虹口老靶子路创办立达中学。1933年4月22日,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遗体葬于立达学园农场。
罗家伦是谁
分类: 娱乐休闲 >> 明星
问题描述:
只知道是辜鸿铭的徒弟
解析: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 *** 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罗家伦的介绍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1。“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蔡元培的学生1。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1。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1。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1。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五四运动中的英雄人物
五四运动时期革命战士
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州人。现代学者、书法家。
屈武(1898-1992),陕西渭南人
罗家伦
等
我们的
我
我
我们
你
我们
1、罗家伦(1896-196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逝世于台北。
2、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研究历史语言。逝世于台北。
3、段锡朋(1897-1948),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江西永新人,字书贻。逝世于上海。
4、许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创立九三学社,任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病逝于北京。
5、于方舟(1900-1928),原名兰渚,又名芳洲,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宁河县)。五四运动天津领导者之一。
6、郑振铎(1898-1958),作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7、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
8、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9、张国焘(1897-1979),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共一大成员。
10、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曾担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11、周恩来(1898-1976),天津觉悟社领导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
12、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会评议长。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后来领导了广州起义。
13、马骏(1895-1928),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4、孙越崎(1893-1995),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
15、何葆仁(1895-1978),复旦大学学生,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又称“五四风雷”。
民国时期北大清华为什么录取零分考生?
为什么北大清华录取民国零分考生?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有非常好的破格录取传统。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独立入学考试。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先生也参加了标记中文的工作。他看到一个考生叫罗嘉伦,作文很优秀,他给了满分。后来得知,罗嘉伦虽然语文很好,但数学得了零分,历史地理成绩很差。我该怎么办?在招生会上,胡适坚持录取偏科严重的考生。好在主持招生会的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数学零分的罗嘉伦被招进了北大。史静大学堂科学教学楼旧址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北京大学,罗嘉伦和傅斯年一样有名。1928年,罗家伦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1932年,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7年5月,罗家伦出任驻印度大使。两年后,他回到了台湾省。历任国民党中央编译委员会主席、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胡适承认的不止罗家伦一个。1934年,合肥的才女张充和报考了北京大学。四科中,除了数学,张充和其他三门都考得不错,总分超过了录取线。但是当时北大有规定,所有科目零分不准录取。当时胡适已经是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他爱张充和他很有天赋,立即向数学阅卷老师提出了请求,要求他在张充和反正是试卷。但是这个老师也是坚持原则,坚决不改的。胡适跑到学校开会闹事,最后北大录取张充和才算尘埃落定。北京大学不拘一格的人才风格甚至感染了清华大学。作为破格录取的受益者,罗嘉伦还破格录取了清华大学的许多大师级人物。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虽然我语文和英语考得不错,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后来已经成为大师的钱钟书回忆说,我数学考砸了,但是语文和英语还可以。为此,时任校长罗嘉伦专门把我叫到校长蒙他被特许进入办公室谈话。我向罗嘉伦鞠躬致谢。鞠躬是必须的。而且我觉得所有看过围城的朋友都应该感谢罗嘉伦总裁。1931年,吴晗报考清华大学。这个年轻的浙江男人他的数学成绩比钱钟书差他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今天,吴晗没能连普通大学的录取线都达不到,但他有幸生活在民国,——年考入清华。事实上,破格录取的趋势在民国初年的大学中屡见不鲜。1930年,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臧克家的数学得了零分,他的作文只是三首诗。生活总是在追逐神光,但谁把神光当成神光,谁就会沉入无底的海洋。有了这三首诗,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当家,破例收了臧克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诗人。民国时期,北大清华这样的知名学府录取罗家伦、吴晗这样的偏才、怪才,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当时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全国没有统一考试,这些学府有自主招生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录取一些优秀人才。当然,民国时期破格录取的对象基本都是穷学生,无权无势。不拘一格的校长教授感兴趣的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地位。所以,哪怕稍微偏一点,他们也愿意向他们敞开校门;目前破格录取的对象多为权贵阶层——的后代。这种对权力取向的破例承认,使人们在受到批判和鄙视的同时,对过去的时代充满期待和敬意。
你怎样理解罗家伦先生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知道罗家伦,我只是谈谈我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意义是什么?意义是一个哲学命题,包含“功用”的意思,有点类似于经济学里的“价值”。比如说汽车对于人的意义就是“代步工具”,可以让我们运动得更快更省力,而汽车对于一条过路的狗的意义就是个危险。所以说“意义”必须有个主体,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人或狗。而如果单说“人生的意义”,就缺乏主体,会带来讨论上的困惑,人生对什么的意义呢?如果说人生对自己的意义,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这几十年的行乐。而这个提法也不太妥当,就好比说“汽车对于汽车的意义是什么?”因此我觉得每个人人生意义相对于他人和群体来说才说得通,中国传统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家族传承中的一环,我们完成这种代代相传的香火是意义所在,当然更高一层是完成家族文化的传承。当然,像司马迁这样不可能有后人了,他就把他的生命投注到一部《史记》当中,完成了他的人生意义。总体来说,我认为只要是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件相对无限的事物中,就完成了我们的人生意义。
读了罗家伦大师写的《生命的意义》以后,感触颇多。他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论及到宇宙间生命的产生到消亡,重在强调生命的积极一面,即:人要有所为,积极入世。然而,我觉得他的论述不全面。比喻说:古往今来,很多人选择“无我、忘我”之境,从生命实体的追求到从生命实际中释放出来,融情与自然,融情于思想之境界,有种佛家之超然之境。更多的来说,好多人对生命的意义从来都没有想过,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只是文人墨客的事。思想层次越高的人,才会想这些问题。我认为好多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比如哲学、伦理学、佛学、人文学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
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云。
生命犹如过往云烟,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就象一样东西走红一样,红极而白,不被看好,但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看好。生命就是这样,当你有了,你就没有了。
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灿,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
生命是一个旅程,如果能够乘兴而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是幸福而饶有风味的。
如果能够体会乘兴而行是一种奔放的生活情趣,那么尽兴而归即体现了果敢、利落、勇于放弃的生活态度,蕴着处世济身的大智慧。
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来,你突然想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沿着石阶走了很多层,清脆的鸟鸣和清新的空气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那么,你尽可以将你的脚步打住。站在山腰看日出一点也不逊色,展现在你眼前的未尝不会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你没有必要将自己搞得太累,太牵强,你要做的是唱着歌下来,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迹痕,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夕阳的迷雾仍在搂抱着眷恋。
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
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