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词语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 2、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 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4、“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 5、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6、什么是格物致知
- 7、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释
- 8、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 9、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词语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1、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 知识 。 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 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成语例句: 顾彼西洋以 格物致知 为学问本始, 中国 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注音: ㄍㄜˊ ㄨˋ ㄓㄧˋ ㄓㄧ 格物致知的近义词: 致知格物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阶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 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 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 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以下引自知乎:
作者:轻舒猿臂
朱熹是北宋五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北宋理学的大成。他十分重视《大学》。按照现代新儒家大宗师牟宗三的说法,北宋以来的理学家们各自秉承经典来做学问,周敦颐秉承《中庸》《易传》,张载也是。二程兄弟不同,明道宗主《论语》《孟子》,伊川尊崇《中庸》《易传》《大学》,朱熹是伊川一脉四传弟子,也是以《大学》为主,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狭义上说的主要就是他们的学问。朱熹很有规模,魄力很大,一生致力于四书,临死还在修订,可见他对四书用力之深。他认为《大学》是错乱了的,顺序需要重新调整,并且“格物致知”有断缺,于是凭著自己的理解,就补充了一段:“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也就是说,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认识了解万事万物,探寻其中的道理,主客观合一。然后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知道得多了,互相关联,一旦豁然贯通,就好像是渐悟之后的顿悟,豁然开朗,脱胎换骨。这就是格物致知。当然也可以做简单平实的理解,就是认识事物,探索道理。但题主既然问出这个问题,想必是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那我多说两句好了。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论题,出了朱熹,还有王阳明的回答更加别具一格。王阳明是谁我不说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也就有两个半,他是其一,世称”真三不朽“。他的格物说是这样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慢慢来,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他所说的物,指的是念头,是事情,是事物。孟子说每个人都具有道德的心,是本来善良的,这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外边得来的。这就是”心“,纯粹的,至善的,光辉辉的,没有私欲杂念。心要有所活动,就有了”意“,也就是意识活动,开始有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所投注的事物,也就是”物“,就是自己心里的念头。当然也指平时我们遇到的事情,接触的事物,但王阳明的特色就在这里,物只要指的是念头。格物指的就是正自己的念头,自己有念头,把不正的归于正,就是格物,其实就是诚意,就是正心。致知就是获得本来光明纯粹的本心,这个心是良知,也就是致良知。问题回答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多句嘴好了,有个”淮南格物“说,就是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提出的,他......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才在为理性知识而愁。”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话释义
《礼记·大学》:“先要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
扩展资料:
历史观点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格物致知
[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近义词]致知格物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致知格物
[成语解释]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
[近义词]格物致知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是:格是指推究。致是指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基本释义】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示例】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成语用法】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近义词】致知格物、实事求是。
【反义词】不学无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格物致知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4、“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该词语出自《礼记·大学》。
拓展知识:
格物致知解释
格:推究;致:求得。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出处
词语的出处是《礼记·大学》,原句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把万事万物认识、研究透彻之后知识自然就得到了。)
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的一部后,以至于今。朱熹对格物致知问题有相当深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朱熹专门写了一篇《补〈大学〉格物致知传》,提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认识论纲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
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拓展知识--成语出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拓展知识--成语寓意:
1、政德启示: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2、一般启示: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扩展阅读: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但是“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此语,这使得“格物致知”的含义没有确解,引发了后来的争论。
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的观点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代的陆九渊则持与朱熹相反的观点,认为“格物致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
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即物穷理”,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王守仁因此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
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然而无论是朱熹,还是陆、王,“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理的认识上,这与清末时期以“格致”来统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具体释义: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就是要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文化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镀金时代。上一轮狂飙突进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让中国成功实现了“逆袭”,1979年到20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说,前30年经济建设的爆发力是很强,但现在持续力弱下来了,而文化的力量正是体现在行政力、控制力、持续力上。”郑宇民口中的行政力与控制力不难理解,而持续力,郑宇民认为这是文化最核心的作用,即“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农民休耕,渔民休渔,事实上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表现,有文化的农民才会知道休养生息,有文化的商人才会知道兼济天下,有文化的主政者才会知道创造一个持续性、共享性的发展生态。”
郑宇民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的智慧对事物的把握调度、界定、应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从而真正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穷究事物原理则总结理性知识"格物致知"词自《》格至物犹事致推极知犹识格物致知儒家十重要哲概念北宋朱熹认"致知格物者言欲尽吾知即物穷其理"朱"格物致知"概括、精确表述推极吾知识欲其所知尽穷至事物理欲其极处于朱熹解释我理解格物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明白探究竟;致知即做真明白行事决湖涂古欲明明德于者先治其欲治其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其欲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知至意诚意诚身修身修家齐家齐治治平
格物致知自于儒家经典《》世儒者认儒家入门篇入门初级高级程说《》儒家问概括格物致知儒家全部问基点
格物致知位所由古至今问题讨论产种解释说格物致知格近代佛教些德持说;说格物致知客观唯主义唯物本体唯;说格物致知唯物主义观点其实些论辩都涉及根本问题格物致知发点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发点先解《》宗旨纵观《》儒家概括概括某种角度概括《》强调重点仁推广太太极致意思极致呢道化度于极致推行道(明明德于)关健要解道体明德所讲格物致知体明德《》篇重点
说通格物致明德格物致知
明儒王明阳格物致知经格竹认格外物根本所直究源提知行合著名论断说格物达自性德本具证悟说立刻主流儒士目异端
事实二者辩诤没必要本体论言二者所说事逻辑二者迥同首先王阳明于格物理解与前同认格物追究具体事物自身道理观点切物自性思维起点按照理解格物能格体所终结论虽批评朱熹观点依止事实与程朱理并没本质同程朱理观点通格物显映体
王阳明讲知行合由于格物致知作作事实本体目异端按照王阳明逻辑要明明德于则先要悟道推仁于世格物啊岂悟即根本必格物致知种先顺序所王阳明实际推翻《》逻辑说意思虽定道理释解经文错误实际自相矛盾处讲经遇问题比说讲孝道儒士认要格孝道明《论语》说君本说面孝明德按王阳明说要明见性自懂孝道解释道理说性本善面逻辑清楚点硬撑觉同问初办呢具体修行--所终能离渐修程朱释格物致知要点
于格物致知解释程朱准比较妥朱熹些解释确实种外求觉问题太提倡理理虽本质神道理智化体仍属范畴
格字意思古候说、至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意思由木本义衍木与木意思点区别段玉裁说木说木丰美面赞意思所引申、至种积极意思面《书·舜典》说光四表格于取意思
另外格纠意思《论语·政》说耻且格侧重性修养王阳明实际取意思说格格除格物格除物
根据儒家思想格物致知格实际明通意思参究外事明通体修根本论儒家佛教都用修物含物意含事意王阳明物理解太狭隘所走岐路《孟义·尽》注云:事《周礼·官·司徒》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物犹事且物包含事物本质内容《易·家》:君言物取意思
物与我相存《易·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修养性本自事要谈物呢早期儒家认道广悉备及于于关说事物外相虽本身事物理(本体)却宋儒说理王阳明说良知与外物息息相关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格物致知
佛教讲净观先修外净观想除内贪执修净想表相意识别产净观念于自贪性本身认识足事实住于禅定净观功格物致知道理象王阳明辛苦格竹累病仍所获
于格特致知歧产我认于性认识(或者说立论)同造世许儒士尤其王阳明与早期儒家些同早儒家认明明德习程孟降明明德则发现本善性程说前者认明德习认明德性本善观点同终导致格物致知解释同
我倾向于前者认明明德指习与习结觉更符合孔原意性本善固道理性本善能孤立讲讲性本善定与习关否则讲性本善等于没讲
所格物致知讲习诚意(庸道)习用于修身齐家习用于行治平习用于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儒家仁义全体思想
若何思何虑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
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
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
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
“格”字的意思在上古时候很多,一说是“来、至”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这个意思是由“木长”这个本义衍生的。“木长”与“长木”的意思有一点区别,段玉裁说,木长是说木的丰美。这里面有赞的意思。所以这里引申出来的“来、至”,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在里面。《书·舜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格也有“纠正”的意思,《论语·为政》说“有耻且格”。这里侧重心性上的修养,王阳明实际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格”就是“格除”,“格物”就是“格除”心中之物。
根据儒家的思想,“格物致知”的格,实际是“明通”的意思。参究外事,明通心体。这是修心的根本方法,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用这个方法修心。这里的物,含“物”意,也含“事”意。王阳明因为当时对“物”理解太狭隘,所以走上岐路。《孟子正义·尽心上》注云:“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为“物,犹事也。”而且,这个物,还包含事物的本质内容。《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就是取的这个意思。
物,就是与“我”相对的存在。《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么修心养性,本来是自心的事,为什么要谈到他物呢?这是因为早期儒家就认为,天道“广大悉备”,及于人,就于人心有关了。也就是说,事物外相虽然不是心本身,但事物的“理”(本体)却是心。这个心到宋儒说为“理”,到王阳明说为“良知”。人的心与外物息息相关。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格物致知”。
佛教讲不净观,也是先修外在的不净观想,以去除内心的贪执。如果修不净想只是在表相上,意识分别上产生一个不净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贪性本身认识不足,事实上也就无法住于禅定,那么这个不净观就不成功。“格物致知”的道理是一样的。象王阳明那样,辛苦地去格竹子,累得病了,最后仍然一无所获。
对于“格特致知”分歧的产生,我认为是对于人性的认识(或者说是立论)的不同造成的。后世许多儒士,尤其是王阳明,与早期儒家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儒家认为“明明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孟子以降,明明德则是一个“发现本来善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认为“明德”是学习的果,后果认为“明德”是性之本善。这个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对“格物致知”解释的不同。
我倾向于前者,认为,“明明德”是指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觉得这样更符合孔学的原意。性之本善固然也有道理,但性之本善是不能孤立讲的,讲性之本善,一定与学习有关,否则讲一个性之本善,等于没讲。
所以,格物致知,是讲学习,诚心正意(中庸正道),是学习用于心,修身齐家,是学习用于行,治国平天下,是学习用于大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儒家仁义的全体思想。
若此,天下何思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