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波罗蜜多心经
- 2、心经简介
- 3、《心经》是什么?
- 4、心经多少字
- 5、波罗蜜多心经诵读9遍
-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 7、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好多字都不认识 谁能给个全拼音版的!
-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10、心经为啥不叫多心经?
波罗蜜多心经
波罗蜜多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菩萨智慧的精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波罗蜜多心经以简洁、深奥的语言,阐述了佛陀的教义,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引领我们走向觉悟无边的境界。
什么是波罗蜜多心经?
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的一部经典,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以简洁、深奥的语言,阐述了佛陀的教义,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波罗蜜多心经的核心思想是“般若波罗蜜多”,即智慧般若的境界。
波罗蜜多心经的修行方法
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内容,它告诉我们如何修行,如何走向觉悟无边的境界。以下是波罗蜜多心经的修行方法:
1.观察自己的思想
波罗蜜多心经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如果我们的思想充满了负面情绪,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不愉快。因此,我们需要观察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2.培养正念
波罗蜜多心经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培养正念。正念是指清醒地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盲目地跟随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走向觉悟无边的境界。
3.培养慈悲心
波罗蜜多心经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是指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感同身受,并尽力帮助他们。通过培养慈悲心,我们可以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走向觉悟无边的境界。
4.培养禅定
波罗蜜多心经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培养禅定。禅定是指通过冥想和专注,使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变得平静和安定。通过培养禅定,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而走向觉悟无边的境界。
心经简介
心经简介
【释名】
《心经》之梵名Praj?āpāramitā H?dayasūtra,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可简称为《般若心经》,阐述大乘佛教之空性与般若思想的经典;梵文H?daya译为「心」,原意心脏或肝脏,而引申为「核心」或「心要」,「心经」者,意谓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Praj?ā音译为般若[ [1] ],意谓证悟空理的智慧,亦称妙智慧;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其意为「度」或「到彼岸」;谓借般若智慧,由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Sūtra译为经,而经之字义为路、线、径,其引申义为经典。谓经典中有着恒常不变的道理。
【出处】
《心经》原本非独立之佛典,而是出自《大般若经》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Mahāpraj?āpāramitā Sūtra)。然而《大般若经》多达600卷,部帙甚多,《心经》乃萃取精要核心部份,易于读诵、持受、流通。
【版本】
目前七种汉译版本存于大正藏,包含两种略本及五种广本[ [2] ]。略本仅有「正宗分」部分;而广本则为完整形式的「序分」:由「六成就」[ [3] ]完成:「如是我闻(经文主干:即英文的Body)信受奉行」,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 [4]]。两种略本分别为姚秦? 鸠摩罗什(334-413)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402-412)及唐? 玄奘(602-664)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49),并以后者最广为流传。以略本推算《心经》最早单独流通的年代,应不会晚于5世纪初。
【略说义理】
《心经》依据空性之基础,系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之精要。本经是透过般若智慧由生死此岸度到达涅槃彼岸。 ( ) 含摄五蕴、三科(蕴处界)、四谛及十二因缘、十八界等思想,破除从凡夫、二乘、权教等执,以说明万法本性皆空,最终趣入「无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解脱与证得无上菩提之境界。
据斌宗法师(1911-1958)《心经要释》依天台教理解析全文,最为精审:《心经》,是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为其经所依的本体;以「照见五蕴皆空」为其修行的要领;以「度一切苦厄:包括分段生死(三界内的生死)与变易生死(三界外的生死)」,除无明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究竟涅槃」为目的。其中分为一、破凡夫之执,二、破二乘之执,三、破权教菩萨之执。
一、破凡夫之执:
(一)「迷心重」者,以「五蕴」(色、受、想、行、识中:前一为「色法」;后四为「心法」)破之。
(二)「迷色重迷心轻」者,以「十二入(处)」破之(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法、意「二入」属「心法」,其他「十入」属「色法」)。
(三)「色、心并迷者」以「十八界」破之(意根、法尘与六识等「八法」属「心法」;六根中之五根与六尘中之五尘,共「十法」,属「色法」:色法与心法几各居半,故破色、心并迷者)——以上具属破「凡夫之妄」。
二、破二乘之执:
(一)「无苦、集、灭、道」,破声闻的「四谛」法。
(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破缘觉十二缘起法。
三、破权教菩萨之执:「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至经文中:一、「色不异空」,总破凡夫之执色;二、「空不异色」,所以破二乘之执「空」;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是破权教以显「中道」。(或谓《心经》此四句原文依翻译,只系重覆说明色空不二之理,并无前所言者,致有争议。今无论版本是否有别?但从《大般若经》整体观之,的确有此分别义蕴在。今依天台教理以解析般若经义,理路清晰、明确,其价值弥见彰显。)
最后,密咒部份,所以彰显大乘佛教之显教义理及借持咒的神秘无形功德力以修持之。据「三般若」之理,修习此经,即是依「文字般若」(经文),起「观照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实相般若」(诸法空相)。《心经》「文简义富」,可以「以简驭繁」,最适合修持读诵,以获得般若波罗密多的诸多功德。
经文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中「三世诸法」可知不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包括十方),无不是依照此法门之理而得证无上菩提果(涅槃)的。此大乘经论之恒说,故非进化论之思维。(以现代话语来说,则可说般若真理,永不退流行,永远有价值。)
【内容价值】
据万金川先生于《梵藏心经自学》〈序〉中言:「《心经》这一部传诵千古而家喻户晓的佛典,其梵文原典与各式译本之多,在浩如湮海的三藏之中,堪称独步。近时由林光明先生在去芜存精的编辑原则下,所完成的百纳本《心经集成》,其间包括古今梵、藏、汉各式文本,乃至当代各种语文的译本,其总数便高达184种之多,由此或可窥见一佛教文本在流通上的悠久与深广。」
本经目前在佛教道场里,尤其日常课诵中所不可缺,可见它的崇高地位及重要性。尤其在大乘佛教盛行之地区,《心经》是最为普及并且深入人心的佛教经典。它是大乘般若思想中字数最少,但常为初入佛门读诵之经典。全文虽仅260字,而言简义赅,不仅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同时也含摄佛教的核心义蕴。了解本经,即可助于进入佛教义理或究竟涅槃等核心思想。
《心经》是什么?
《心经》的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之中,最经典的佛经之一,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却能够把佛法的深奥微妙诠释得最清楚的书。
常诵《心经》,不仅可以增长大智慧,福报,还可以去除贪、嗔、痴,以至于功德无量。常念诵《心经》的人,能够获得的智慧,当然,也有一些人所领略到的道理,超出了我们能够认识的极限。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坚持念诵《心经》,就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与觉悟。真正的证悟“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想要有所成就,就得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而这种容人容物观,也是《心经》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心经》的主要内容
《心经》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空”。佛陀一生讲法的内容,核心要义就是一个字:空。在《心经》中,这种意思表达得尤为突出。
我们看外物,一切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们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这是凡夫的境界。在佛陀看来,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变化。水会变成冰,种子会发芽,花会结果,这一切的变化,会导致原来的事物,变成你不认识的东西。
因为一切都存在着变化,如果你的心里,固守某个东西,当事物发生了变化,但是你的心,还在原地踏步,那么你就无法跟上它的“节奏”。当你认识到它的最终模样,无论它怎么变化,始终在你的“掌控”之中。
在认识到事物的最终模样之前,你先要让自己的心,空起来。佛陀在《心经》中所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经多少字
心经一共260字。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全文一共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所谓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指大般若部经典的核心经典,当然,你也不妨把它理解为修心的经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总体来说,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是目的地,是极乐世界,到彼岸便是目的;大智慧则是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大智慧而到达彼岸极乐。大智慧与那小智慧不同,与我们所谓的聪明更加不同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不同版本
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
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
波罗蜜多心经诵读9遍
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被誉为“大乘佛教的精华”。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教修行者必修的经典之一。波罗蜜多心经中包含了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佛教修行者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波罗蜜多心经诵读9遍,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全神贯注地聆听经文,深入体会每一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这样的修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提高修行的效果。
波罗蜜多心经的诵读,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佛教所传授的智慧和慈悲。这种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烦恼和困惑,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和平静。
诵读波罗蜜多心经9遍,需要耐心和专注。每一次的诵读都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分心。这样的修行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佛教中,波罗蜜多心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通过诵读波罗蜜多心经9遍,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行效果,净化心灵,摆脱烦恼和困惑。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佛教所传授的智慧和慈悲,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彻底的洗礼和平静。所以,我们应该将波罗蜜多心经的诵读,作为我们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观音菩萨妙行般若,返观五蕴内外空澈,
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得大自在离脱苦呃。
色身躯体不是原本,因缘促成聚散分合,
聚之有形散之无形,贪恋现象确是执着,
血肉笼罩一旦看破,虫后是蛹蛹后是蛾。
色本是空空等于色,生死轮回新车旧辙,
色蕴若能如此看破,受想行识依次解脱。
般若真空无有生灭,也无垢净增减之说,
真空境内无有一物,一切感受皆心映射,
无有黑暗无有光亮,无有老死也无解脱,
苦集灭道种种灾祸,智慧所得全然超脱。
观音菩萨依此般若,再无挂碍心境空阔,
生死恐怖不再困扰,寂灭永安达成极果。
三世诸佛依此般若,皆得菩提无上正果,
无有生死无有烦恼,世世轮回全然看破,
无有一法与之相比,此法生佛也生功德,
再无苦脑再无大患,如来真语绝无妄说。
般若心咒简要概括,持诵方便广积功德,
自性自性妙用自性,早证菩提离苦安乐。
阿弥陀佛!我的空间有篇文章专门讲心经的。
心经今译文:
1.向那智慧的完美致敬,向那可爱的、神圣的致敬!
2.阿伐罗其塔(Avalokita)---神圣的主和菩萨---在超越的智慧深道里移动,他从高处往下看,只看到五项要素,而他看到在它们自己的存在里,它们是空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今译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体是空,而空就是形体,空和形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形体和空也没有什么不同,任何是形体的都是空,同样地,感情、知觉、内在冲动和意识,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达摩(Dharmas:宇宙或个人存在的基本法则)都是以空为其特征,它们不是被产生出来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洁净的;不是缺损的,也不是完整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在空里面没有形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没有冲动、也没有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头脑:没有形体、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知的东西或头脑的对象:没有“视器官”的要素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头脑意识”的要素;没有无知,也没有无知的绝灭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腐败和死亡的绝灭;没有痛苦、没有起因、没有停止、也没有途径;没有认知、没有达成、也没有“没有达成”。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由于这个没有达成,所以一个菩萨——透过依靠智慧的完美——没有思想覆盖地住在;由于没有思想覆盖,所以他不会恐惧,他已经克服了会使人类烦恼的东西,最后他达到了涅盘。
所有在三个时期里面显现出来的佛,因为他们依靠智慧的完美,所以完全清醒到极致的、正确的和完美的成道。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垧,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今译文:
所以一个人应该知道彼岸的智慧,将它视为伟大的符咒,伟大知识的符咒,至高无上的符咒,无与伦比的符咒,是所有痛苦的缓和剂。在真理之中——因为还有什么东西会弄错吗?这个符咒是借着彼岸的智慧所讲出来的。它就象这样在进行:经历过、经历过、经历过而超越、完全(经历过而)超越,喔!好一个醒悟,一切万岁!这就是完美智慧的核心之全部。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没有开始也没有坏灭。人的色身肉体有生有灭,但真性则无生无灭。
不垢不净,垢乃污垢,净乃洁净。佛教用莲花比喻真心,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真心如莲花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
扩展资料:
原文: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的涵义:
第一层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
第二层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
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心。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要相信这个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不生不灭,没有开始也没有坏灭。人的色身肉体有生有灭,但真性则无生无灭。
不垢不净,垢乃污垢,净乃洁净。佛教用莲花比喻真心,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真心如莲花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
扩展资料:
心经的涵义:
第一层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
第二层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
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心。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的第一句话,要相信这个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中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指心经前面所讲的色、受、想、行、识等诸法,其本性为空,空性是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的。如同金黄做的耳环、戒指、项链,外在形象不同,而本质都是黄金。外在的耳环、戒指、项链有制造(生)损坏(灭)、干净与否(垢净)、或轻或重(增减),而金元素的本质却不会有生灭、垢净、增减的。
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这心体离一切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湛寂灵明,假名本觉。
围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五蕴诸法, 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待而有者。
原文注解大意
不生不灭
1、“不生不灭”, 五蕴真空, 便无法可生, 若法不生, 自无可灭。 一旦明了般若妙法, 无妄想心, 就不会有生有灭, 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
不垢不净
1、“不垢不净”, 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 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 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 无离贪嗔, 能证人空, 名为清净; 凡夫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 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 名为净。
2、 空是既不可谓净, 也不可谓垢的。 凡夫若一念头不觉, 生出妄心便是垢; 圣人了达空性实相, 不受拘于五蕴, 不受诸法色相影响, 则是净。 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 垢也没有, 净也没有, 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1、“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 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 含容万物, 蕴育万机。 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 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
2、从极的角度看, 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 而是修行而显, 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 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 凡夫似乎心量狭小, 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 六尘牵缠束缚, 不能修行观照, 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
3、无论凡夫, 无论圣人, 佛性本有, 真心俱在, 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部分原文内容
1、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2、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好多字都不认识 谁能给个全拼音版的!
bo ruo bo luo mi duo xin ji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guan zi zai pu sa xing shen bo ruo bo luo mi duo shi zhao jian wu yun jie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蕴 皆
kong du yi qie ku e she li zi se bu yi kong kong bu yi se se ji shi kong
空, 度 一 切 苦 厄。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色 即 是 空,
kong ji shi se shou xiang xing shi yi fu ru shi she li zi shi zhu fa kong
空 即 是 色。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xiang bu sheng bu mie bu gou bu jing bu zeng bu jian shi gu kong zhong wu
相。 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减。 是 故 空 中 无
se wu shou xiang xing shi wu yan er bie she shen yi wu se sheng xiang wei
色,无 受 想 行 识。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chu fa wu yan jie nai zhi wu yi shi jie wu wu ming yi wu wu ming jing nai
触 法。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识 界。无 无 明, 亦 无 无 明 尽。 乃
zhi wu lao si yi wu lao si jin wu ku ji mie dao wu zhi yi wu de yi wu suo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 无 所
de gu po ti sa duo yi bo ruo bo luo mi duo gu xin wu gua ai wu gua ai gu
得 故。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无 挂 碍 故,
wu you kong bu yuan li dian dao meng xiang jiu jing nie pan san shi zhu fo
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盘。 三 世 诸 佛,
yi bo ruo bo luo mi duo gu de a ru duo luo san miao san pu ti gu zhi bo ruo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故 知 般 若
bo luo mi duo shi da shen zhou shi da ming zhou shi wu shang zhou shi wu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 是 大 明 咒, 是 无 上 咒, 是 无
deng deng zhou neng chu yi qie ku zhen shi bu xu gu shuo bo ruo bo luo mi
等 等 咒。 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duo zhou ji shuo zhou yue jie di jie di bo luo jie di bo luo sheng jie di
多 咒。 即 说 咒 曰: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
pu ti suo po he
,菩 提 萨 婆 诃。
南无阿弥陀佛!
观(guān)自在(zìzài)菩萨(púsà),行(xíng)深(shēn)般若(bōrě)波罗蜜多(bōluómìduō)时(shí),照见(zhàojiàn)五(wǔ)蕴(yùn)皆(jiē)空(kōng),度(dù)一切(yíqiè)苦(kǔ)厄(è)。舍利子(shèlìzi),色(sè)不(bù)异(yì)空(kōng),空(kōng)不(bù)异(yì)色(sè);色(sè)即(jí)是(shì)空(kōng),空(kōng)即(jí)是(shì)色(sè)。受(shòu)、想(xiǎng)、行(xíng)、识(shí),亦(yì)复(fù)如是(rúshì)。舍利子(shèlìzi),是(shì)诸(zhū)法(fǎ)空(kōng)相(xiāng):不(bù)生(shēng)、不(bù)灭(miè);不(bù)垢(gòu)、不(bù)净(jìng);不(bù)增(zēng)、不减(bùjiǎn)。是(shì)故(gù)空中(kōngzhōng)无色(wúsè)。无(wú)受(shòu)、想(xiǎng)、行(xíng)、识(shí);无眼(wúyǎn)、耳(ěr)、鼻(bí)、舌(shé)、身(shēn)、意(yì);无色(wúsè)、香(xiāng)、声(shēng)、味(wèi)、触(chù)、法(fǎ)。无(wú)眼界(yǎnjiè),乃至(nǎizhì)无意识(wúyìshí)界(jiè);无(wú)无(wú)明(míng),亦(yì)无(wú)无(wú)明(míng)尽(jìn);乃(nǎi)至(zhì)无(wú)老(lǎo)死(sǐ),亦(yì)无(wú)老(lǎo)死(sǐ)尽(jìn)。无(wú)苦(kǔ)、集(jí)、灭(miè)、道(dào)。无(wú)智(zhì)亦(yì)无(wú)得(dé),以(yǐ)无(wú)所(suǒ)得(dé)故(gù)。菩(pú)提(tí)萨(sà)埵(duǒ),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gù)。心(xīn)无(wú)挂(guà)碍(ài),无(wú)挂(guà)碍(ài)故(gù)。无(wú)有(yǒu)恐(kǒng)怖(bù),远(yuǎn)离(lí)颠(diān)倒(dǎo)梦(mèng)想(xiǎng)、究(jiū)竟(jìng)涅(niè)磐(pán)。三(sān)世(shì)诸(zhū)佛(fó),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gù)。得(dé)阿(ā)耨(nòu)多(duō)罗(luó)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提(tí)。故(gù)知(zh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是(shì)大(dà)神(shén)咒(zhòu),是(shì)大(dà)明(míng)咒(zhòu),是(shì)无(wú)上(shàng)咒(zhòu),是(shì)无(wú)等(děng)等(děng)咒(zhòu)。能(néng)除(chú)一(yí)切(qiè)苦(kǔ),真(zhēn)实(shí)不(bù)虚(xū)。故(gù)说(shuō)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咒(zhòu),即(jí)说(shuō)咒(zhòu)曰(yuē):“揭(jiē)谛(dì)!揭(jiē)谛(dì)!波(bō)罗(luó)揭(jiē)谛(dì)!波(bō)罗(luó)僧(sēng)揭(jiē)谛(dì)!菩(pú)提(tí)娑(suō)婆(pó)诃(h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随便,反正是音译,但是大部分地方都用蜜的。
“蜜”。你在题目中用的很对。
“波若蜜”是智慧的意思。
同意与花。音译。因为玄奘大师翻译的一般都是“蜜”所以。一般我们都用这个“蜜”。
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的意思是:大
般若的意思是:智慧
波罗蜜多的意思是:至彼岸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运用大智慧度彼岸的心经.
此岸即碌碌苦海,彼岸即极乐净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原出于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其中包含了一切佛菩萨六度万行之智慧与功德,也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而之心经亦为【大般若经】中之肝要与其结晶之精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二百六十字,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短的经文。佛教信徒对此经无不熟,无不能念诵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组织严密有序,尽是般若思想心要。由于此经简短易记,故很适合现代修读,常持诵此经,即等于具体的诵完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
心经为啥不叫多心经?
因为波罗蜜多是一个完整的词,不可能拆分的,心经是一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六波罗波密之一,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
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多心经是什么东东?
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多心经是什么东东?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心经为啥不叫多心经?因为波罗蜜多是一个完整的词,不可能拆分心经是一个词。
般若波罗蜜多,六波罗波密之一,亦修唯识行,于修习位所修的十种胜行之一。“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了”。
般若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空,而不起人我见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法空,而不起法我见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就是了达人、法俱空,而不起人、法二种我见的智慧。见《成唯识论》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