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矮星有多恐怖,宇宙无限大,那么当所有恒星能量用尽成了白矮星,宇宙会怎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5 21:37:30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有人说白矮星就是一个潜在的钻石星球

关注我了解更多课外知识!
要说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钻石绝对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说有一个由钻石构成的星球该是什么样子,没错,天文学家确实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个钻石星球,在2004年,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就发现了一颗白矮星,不过这颗白矮星内部已经结晶化成了钻石,也就是说这是一颗漂浮在宇宙中的超级大的钻石,这可比地球上几十克拉的钻石恐怖多了。
那么为什么白矮星变成了钻石星球呢?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产物,恒星在它的成年期,也就是主序星阶段主要是靠着恒星内部大量氢聚变反应,使自己发光发热,并且内部产生的很大的向外膨胀力来抵抗自身引力导致的坍缩。这个阶段恒星比较稳定,我们的太阳就是处于当前的阶段,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在这个阶段还可以维持60多亿年,不过随着恒星质量的增大,它想要维持这个平衡就需要燃烧的更快,所以大质量恒星寿命会急剧减少,甚至只有几百万年。
恒星内部氢元素在不断聚变成氦元素,当内核氢燃烧殆尽后,内部核反应产生的推力就无法抵抗自身引力,从而导致向内坍缩,然后继续向着更外层“燃烧”,所以恒星内部坍缩成压力更高的内核,外部逐渐膨胀,此时的恒星就会变成一个红巨星。根据推算,当太阳“老”去变成一个超级大的红巨星,它将膨胀几百倍并且占据地球以内的所有行星轨道,此时的地球即使没有被太阳吞噬,肯定也会被烤的极其干燥了。
当恒星内部坍缩致使温度升高至大概一亿度后,内部由氢聚变而来的氦元素也会开始发生进一步聚变,从而形成碳元素,直到内部的氦聚变和自身引力再次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此时的恒星就变成了一个密度高、温度高的低光度的白矮星,此后的时间里会慢慢冷却,光度降低,最终变成黑矮星,不过由于这个过程极其缓慢,所以黑矮星并没有被我们发现。
白矮星内部聚集着大量的碳元素,随着温度冷却,碳元素结晶后就会产生类似于钻石核心的白矮星,所以说钻石星体也许在宇宙中并不罕见,或许百亿年之后太阳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钻石星球。

对于恒星尸体——白矮星你知道多少?

比如我们这个宇宙一切都会死亡,包括大大小小的恒星。恒星大小不同,死法也不一样,死后的尸骸也分等级。恒星的顶级尸骸是黑洞,二层尸骸是中子星,三层就是白矮星,四层是黑矮星。这有点像富人和穷人,虽然都免不了一死,但死法各有不同。
白矮星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
我得了解就是,白矮星是一类行星的总称,白矮星的寿命都是比较长的,白矮星已经相当于人的老年状态,可以通过颜色以及温度来判断白矮星的年纪。
白矮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我们只能大致的判定它的位置,但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白矮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体之一。
与我们的太阳相比,白矮星有相似的质量,尽管它的体积要小得多——与地球相似。
白矮星是密度非常大且光度低的恒星残骸,是由低质量和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最后可观测阶段。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虽然大多数大质量恒星最终会变成超新星,但质量小于太阳质量8倍的中、低质量恒星最终会变成白矮星。
我们银河系中大约97%的恒星在生命的最终阶段都将变成白矮星。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显示,白矮星的温度可以超过10万开尔文(约17.95万华氏度)。尽管温度高得令人发指,白矮星的光度却很低,因为它们体积很小。
主序恒星,包括太阳,是由重力吸引在一起的尘埃云和气体云形成的。恒星在其一生中如何进化取决于它们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质量是太阳的8倍或更多,永远不会变成白矮星。相反,在它们生命的最后,会爆炸成一颗剧烈的超新星,留下一颗中子星或黑洞。
然而,较小的恒星则会走一条稍微平静的道路。低到中等质量的恒星,比如太阳,最终会膨胀成红巨星。在那之后,恒星会脱落它们的外层,形成一个被称为行星星云的环状物。最后被留下的核心将是一个白矮星,一个没有发生氢核聚变的壳。
较小的恒星,比如红矮星,不会达到红巨星的状态。它们只是简单地燃烧完所有的氢,以昏暗的白矮星结束这一过程。然而,红矮星需要数万亿年的时间来消耗它们的燃料,远远长于宇宙138亿年的年龄,所以还没有红矮星成为白矮星。

神奇的白矮星,体积和月球差不多,质量却比太阳大

7月1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团队,在当天的《自然》杂志上发文称发现了人类已知宇宙体积最小,质量却最大的白矮星,而且距离我们只有130光年左右。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有悖常理,怎么会有物体体积又小质量又大呢?



一、白矮星的形成

先来说说白矮星的形成。白矮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的一个产物,一般恒星有三种结局,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其中类日恒星的结局是白矮星,质量大约是太阳8-10倍以上的恒星会在超新星爆发后形成中子星,而大于太阳质量25-30倍左右的恒星会形成黑洞。


当类日恒星演化到末期时,内核会大量堆积氦碳氧等物质,而内核与外壳之间的氢聚变也因为高温而更剧烈;

此时的外壳会因为大量的热产生膨胀,会变成红巨星,最后外壳脱离形成 行星状星云 。


此时的内核则会由于不再核聚变,无法产生新的热量,物质会因为无法对抗引力而坍缩,但最终电子简并力会支撑住整个星体而形成电子简并态物质,这就是白矮星。

而质量越大则会压得更紧密,也就是直径更小,这也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白矮星体积越小质量越大。


如果恒星质量更大些,那么会因为坍缩时会引发 超新星爆发 ,这就是核坍缩超新星,此时质量中等的就会形成中子星,而质量更大的则会形成黑洞。


二、白矮星双星

被发现的这颗白矮星被编号为 ZTF J1901+1458 ,天文学家利用帕洛玛天文台的兹威基瞬态设施的两台夏威夷望远镜——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

还有其他望远镜给予了辅助观察,研究者推论这颗白矮星可能是由两颗更小的白矮星合并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颗白矮星未必是由一颗恒星直接形成的,而是由两颗白矮星合并而成。事实上这里原本的确有个双星系统,而且两颗都是白矮星。

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并发生了合并事件。进一步研究表明,这次剧烈的碰撞事件,发生在不到1亿年前。


合并后形成的白矮星的质量在太阳的1.35-1.4倍之间,要知道由于最大的白矮星的质量也不会超过太阳的1.44倍( 钱德拉·赛卡极限 ),所以这颗白矮星的质量已经接近了白矮星存在的极限。


由于这颗白矮星距离我们只有130光年,如果它发生超新星爆发的话,我们将可以在130年后直接目睹到它发出的强光,其光度要比满月还亮十倍!


ZTF J1901+1458这种处于临界边缘的天体,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测对象,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类型的中子星或白矮星。

白矮星是什么?

白矮星是个什么星?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参看“双星”)
白矮星是一种由简并态物质组成的小型致密星,因此又称为简并矮星,它们是通过电子简并压和自身引力相平衡的方式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白矮星的主要成分是碳原子核、氧原子核、电子,还有少量的氦、氖元素,它们的主要特征是高密度、高温、低光度,存在一个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其数值约等于1.4个太阳质量。
白矮星内部结构剖面图
通常认为白矮星是小质量恒星演化的结果,当恒星演化至红巨星阶段末期,由于内部核燃料即将消耗殆尽,从而无法维持结果的稳定,因此星体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剧烈收缩,结果可能会引发新星或者超新星事件将一部分质量抛射进宇宙空间,但是由于恒星本身质量不高,因此引力无法使大部分原子核解体病形成大量的中子,因此最终演化的残骸将会达到电子简并压和引力的平衡,白矮星就这么形成了。
白矮星的科学意义非常重大。首先,白矮星的存在证明了现有的小恒星演化模型的正确,从而间接证明了引力理论和量子相变理论的正确性;其次,白矮星为我们研究元素(主要是碳、氧)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再次,白矮星也为我们研究其他种类的致密星(例如中子星和黑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怪的“天狼星人”1862年,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克拉克父子用他们研发的一架折射望远镜证明了天狼星确有一颗细姨相伴,它实际上是一对双星。从此美国人的望远镜名誉雀起。更主要的是,大家从此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矮星”的新式恒星。由于从天狼伴星的巨细及质量不难算出,它的密度竟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东西把那儿一个粉笔头巨细的东西搬到地球大将重100多千克,一般人底子拿不动。以至于当年简直没有人信任这么的作业。
  荣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迈克尔逊接到一个在美国威尔逊天文台作业的兄弟的电话,通知他对于天狼伴星发现的作业,迈克尔逊惊奇地问:“你说是物质的密度能比铅还大一些吗?”当他得到必定的答复时,就直截了当地说:“那不也许,一定是这个理论在什么地方出了缺点!”当然,后来的现实标明,犯错的却是这位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的大科学家。
天狼星有颗微妙的伴星(下方的小点)
  在许多有关天狼星的故事中,最轰动一时的莫过于“‘天狼星人’访问了非洲”的新闻了。这是20世纪50时代,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在论文中宣告的轰动世界的消息。这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曾于20世纪30时代抵达非洲达贡区域(现属马里,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他们为了科学,摒弃了殖民主义的成见,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并与本地土著居民一起劳动、打猎、日子,为达贡人治病,在一起日子了20年后,他们总算取得了土著居民的充分信任。
  在他们回国前,达贡人的长老们向他们二人叙说了部落的“最高秘要”——达贡人所了解的地舆知识:地球和其他5颗行星相同,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作业;月亮则是一个干旱与死寂了的星球;木星有4颗卫星;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狼星是由一大一小两颗星构成的,小老婆绕大星转一圈需50年。长老们说:“这颗小老婆是世界上悉数作业的开始和归宿,它也是天上最小又是最重的星,在我们地球上还找不到密度有这么大的物质……”
  格雷奥勒与达特莱风闻后难以置信,连文字都还没有的达贡人,尚处于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他们从哪里知晓了如此丰盛的地舆知识?他们从哪里了解到有关肉眼根柢看不见的天狼伴星的情况?
  这个美丽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西方世界。20世纪60时代,美国考古学家坦普尔循着他们的足迹到了马里,他有目的地在达贡区域寻访,在8年时间里,他多次与长老及祭司们扳话,四处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什物,在回国后即写下了《天狼星的微妙》,书的副标题是:来自天狼星伴星上的智慧生命访问过地球吗?在书中,他有板有眼地叙说了当年“天狼星人”降临地球的景象。
  坦普尔因为此书而名利双收,很快成了当时的一个风云人物。但是,地舆学家很快发现了其间的缝隙,因为达贡人的那些“抢先的”地舆学知识,即使在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刚抵达贡区域的20世纪30时代,也已显得陈旧过期了,当时我们现已知道了九大行星,木星的卫星也抵达了9颗,此外还发现了火卫、土卫、天王卫与海王卫,达23颗之多。而且从天体演化的角度看,天狼星的伴星不会逾越4亿岁,在这么时间短的时间内,其周围即使有类似地球那样的行星,也根柢来不及演化出生命,更不要说是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
  合理的解说是:很可能在格雷奥勒和达特莱抵达之前,已有一些欧洲的传教士到过达贡区域,他们带去了地舆知识,达贡人又加进了自己的神话故事,这才促成了乖僻的“天狼星人”。
  白矮星有何分外的地方
  前面讲到,天狼伴星是一颗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很共同的恒星,它们表面温度很高,可以抵达近30000℃,而光焰无边的太阳,其表面温度只需5500℃支配。  在银河系内,我们已知的白矮星有几千颗。而天狼伴星(也称天狼B)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也是全部白矮星中离我们近期的一颗。据现代技术测定,它的半径只需5080千米,比地球还小了1300千米,而它的“体重”却与太阳差不多。如此一算,它的均匀密度竟高达38亿千克/立方米,是水密度的380万倍。也就是说,天狼B上一块山核桃那样大小的物质,在地球大将重达380吨,没有大型起重机休想搬运它。
  白矮星还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禀性,我们知道,一般的恒星,其大小与质量并没有分外的束缚,质量比太阳小一些(或大一些)的恒星,其半径可以比太阳略大(或小)一些,也可以大(或小)几倍。而在白矮星的世界里,一颗颗白矮星就像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钢球”,凡是半径相同的白矮星,“体重”一定完全相等。
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半径反而越小,(图上数字为太阳质量的倍数)  更不可思议的是,人间工厂生产出来的钢球总是越大的球越重,可在“宇宙工厂”中生产出来的白矮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个头”反而越小!例如质量是太阳0.6倍的白矮星,其半径是7700千米;与太阳质量相仿的白矮星,其半径为6510千米,这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是太阳1.2倍的白矮星,其半径就只有火星那么大,约3500千米。科学家们还由此算出,它的“体重”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半径将变为0。换句话说,白矮星的质量有一个不能逾越的“上限”——所以至今人们没有发现有质量是太阳1.44倍以上的白矮星。  研究表明,白矮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一种是通过“超新星”的爆发,它掀掉了正常恒星的外层物质,将剩下的核芯部分极大地压缩,这样就有部分残骸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天体。
  另外一种可能的产生方式是,很多不经过“超新星”爆发的中、小恒星,它们的内部一直在进行着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以维持恒星源源不断地发出大量光与热,尽管恒星质量巨大无比,而且恒星上至少3/4的物质都是氢,但毕竟是“坐吃山空”,终有“资不抵债”的时候,这时它们就“和平演变”为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在抛却表面物质的同时,也对内部施压,结果也变成了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白矮星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
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扩展资料:
德国研究者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白矮星:
北京时间2019年2月21日,当地时间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德国志愿科学工作者美琳达·策维诺特发现了迄今最古老、温度最低的白矮星。
这颗恒星被命名为J0207,位于摩羯星座,距地球145光年。它的温度为5800摄氏度,NASA相信,这颗星球已存在了30亿年。
在19日公布的声明中,NASA写道,策维诺特的发现“迫使科研者再度就行星系统重新思考,它也将帮助我们去了解太阳系遥远的未来。”策维诺特是一名业余科学工作者。她研究的重点是褐矮星,这种星比行星大,比恒星小。还在欧洲航天局ESA的研究期间,她就发现了非常亮、非常遥远的物质。
开始时,策维诺特认为从NASA得到的数据不准确,但还是将其发现交给了宇航员德贝斯和天文物理学家库赫纳。于是他们二人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布加瑟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使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望远镜观测白矮星的机会,并成功证实了这颗恒星的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矮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NASA:德国研究者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白矮星

宇宙无限大,那么当所有恒星能量用尽成了白矮星,宇宙会怎样?

可能会坍塌,也可能会缩小。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也会出现星球之间力的作用不稳定。
宇宙会处于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状态,可能会出现人类史上的灾难,宇宙上的磁场发生混乱。
当所有的恒星能量用尽了,那么宇宙河传将变得不可逆转。
宇宙无限大,那么当全部行星动能耗尽变成白矮星,宇宙会如何?根据科学家的观查,我们的宇宙已经处于少年儿童,还在不断的膨涨中,现代科技感觉宇宙起源于138亿光年前,在138亿光年前,有一个质量无穷、机械能无穷、发热量无穷、密度无穷,容量无限小的一个点爆炸了,发生爆炸事故之后造成极大的动能,根据138亿光年的时间也,慢慢地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宇宙,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中,宇宙里造就了很多天体,比如大行星、大行星、大行星、超级黑洞这种,这类天体都是宇宙膨胀之后诞生的,可是根据科学家的观查,在宇宙里有且只有大行星能够发光发热。
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大行星,依据科学家的计算,自然光早就点燃了50亿光年,也是有50亿光年的使用期,自然光之所以能引燃这么长时间,根本原因是太阳内部可控核聚变的反应,依据核聚变反应,大行星能够引燃很长一段时间,可是可控核聚变需要一定的规范,务必分子相互之间互撞,在碰撞时需要产生新的分子,而且还会有赔本,这类亏本的质量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类机械能便以发热量跟光的形式推送出去,根据科学家的计算,4个氢原子可控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在这其中质量亏损0.0276个单位,相当于1克氢赔本0.0069克。
然后以能量释放出去,我们的太阳每秒钟能够释放出600万多吨的能量,虽然自然光还可以引燃50亿光年,但是最终它依然会走向死亡,权威专家感觉质量小一点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白矮星,质量中等的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中子星,质量大的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超级黑洞,倘若宇宙里每一个大行星都燃烧殆尽,那么是不是宇宙就修成正果了啦?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宇宙里每一个大行星大约在100万亿年以后,就会全部丧命。
到那个时候宇宙会是什么样的呢?权威专家感觉宇宙会变成一个极大黑暗空间,并没一丝光明,死寂一样的安静,大行星燃烧殆尽之后,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和跳虫,而超级黑洞能够吞噬宇宙里一切化合物,那时大行星、白矮星、中子星都能被黑洞吞噬,而且两个黑洞碰撞之后也会形成一个超级黑洞,宇宙最终的运程可能被黑洞吞噬,到最后宇宙里仅存超级黑洞,别的一切物质和天体都没有了,如果真的是那般,结论真的是太可怕了,那时大家还会继续灭亡,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了。

白矮星是什么?

浩瀚宇宙,无奇不有。而最新研究发现,在这宇宙中竟然出现了以白矮星和黑洞中心为轨道的双星系统。
距离地球大概14800光年的领域里,也就是球状星团47 Tucanae范围内,存在着这么一个双星系统,即围绕白矮星与黑洞旋转的双星,科学家对这个特异的双星系统进行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这颗白矮星是一颗恒星在消耗完能量后形成的,而它与最近的黑洞只有将近100万公里,也就是地月距离的2.5倍左右,这点距离放到浩瀚宇宙中是非常近的。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黑洞如此之近,就不怕被黑洞吞噬吗?
答案出乎意料,黑洞并没有把白矮星“吃”掉,而白矮星也没有向黑洞靠近。科学家非常好奇,认为这个黑洞的巨大引力与一股神秘的力量发生了抗衡,这颗白矮星接近黑洞的距离,足以让黑洞把白矮星上的物质给吞噬,这就好像你拉着风筝,风筝却一动不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科学家经过不懈地研究,依然没有找到让人满意的答案,他们认为问题出在这个黑洞,在过去,它撕裂了一颗巨大的红巨星,碎片的一部分自然被黑洞吞噬了,而另一部分则逃离了双星星系,到最后只剩下白矮星的核心,从此便成为了黑洞的“星球侣伴”,但这也只是一个猜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
除此之外,科学家认为,这颗白矮星附近的中子星也可能参与了这场抗衡,众所周知,中子星在快速旋转时也能产生巨大的引力,中子星对白矮星产生了作用力,使得白矮星能够运行的轨道上保持平衡,,但这种观点也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至今,科学家也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解释为什么宇宙会存在这种现象,但他们依然在对这个黑洞的双星系统进行探索研究。
超新星的形成过程就好像是在宇宙中的超级烟火,场面非常壮观。超新星不仅是恒星生命死亡后的能量事件,宇宙中现在甚至可能有上千对恒星在跳着这壮丽的火之舞,它们或存在着彼此相撞的危险,而这种相撞有些会导致灾难。夏威夷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巴恩斯曾经研究恒星碰撞时会发生什么。
我们还没有看到过恒星碰撞,一对近到可以发生碰撞的恒星,即使在最大的望远镜中也只能被看到一个光点,所以科学家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研究。天体物理学家可以推断出任何两种恒星碰撞会会发生什么,模型可以假设相应条件,然后看发生什么,可以把它想象成研究车辆相撞,在停车场上让它们一次又一次相撞看看结果会是什么。最具爆炸性的碰撞来自于两颗互相环绕的中子星,它们互相牵引,互相环绕,相互环绕时影响周围的时空,产生能量波,这使得它们减速,于是它们越来越近。当它们靠近时,相互环绕的每秒数百甚至数千圈,最终的结果十分剧烈。
两颗中子星以接近光速相撞,虽然最终的碰撞不到一秒,其释放的能量比太阳的一生所产生的能量都要多。要感谢计算机模型,我们可以预测会发生什么,如果一个高密度白矮星(太阳大小般的恒星死亡后会变成白矮星)撞上我们的太阳,会是一次可怕的撞击,当它们足够近时,白矮星的引力场会使太阳变形,太阳将不会再是球形,它会在白矮星靠近时变成鸡蛋形,当白矮星以超音速撞进太阳时,它的引力会引发整个恒星的剧烈震颤,这时会产生巨大的热核能量,最后使得太阳爆炸!
让人惊奇的是,从白矮星撞进太阳到它消灭太阳,整个过程只有一个小时。如果这真的发生,地球上的生命将注定灭亡!幸运的是,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上恒星并没有那么多,恒星门在环绕星系核心旋转时相互碰撞,交错,交通情况很复杂,但因为恒星间的空间十分巨大,碰撞的机会并非很大,太阳一生中与其他恒星相撞的几率也只有十亿分之一!
白矮星是块大钻石啊。中等质量恒星发生氦闪后成为渐近支红巨星,氦元素会聚变为碳氧元素但是1m左右的恒星不再能够支持碳氧继续聚变。渐近支红巨星短暂的生命结束后。恒星会剥落轻元素外壳形成行星状星云。而中心的碳氧元素内核则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坍缩。直到与电子简并压力重新形成力平衡。这时候白矮星的物质状态就是碳氧元素核的晶格点阵以及自由电子云。这时候白矮星由于高密度而使其表面温度达到一万开尔文以上。密度则在800千克每立方厘米以上。但是当密度超过一顿每立方厘米的时候,电子热运动速度将接近光速,产生的压力比慢粒子要小。所以白矮星不可能具有无限大的质量。这个质量极限大约在1.44m。即钱德拉塞卡极限。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的白矮星将会进一步坍缩为中子星。
白矮星是个什么星?
古怪的“天狼星人”1862年,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克拉克父子用他们研发的一架折射望远镜证明了天狼星确有一颗细姨相伴,它实际上是一对双星。从此美国人的望远镜名誉雀起。更主要的是,大家从此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矮星”的新式恒星。由于从天狼伴星的巨细及质量不难算出,它的密度竟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东西把那儿一个粉笔头巨细的东西搬到地球大将重100多千克,一般人底子拿不动。以至于当年简直没有人信任这么的作业。
  荣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迈克尔逊接到一个在美国威尔逊天文台作业的兄弟的电话,通知他对于天狼伴星发现的作业,迈克尔逊惊奇地问:“你说是物质的密度能比铅还大一些吗?”当他得到必定的答复时,就直截了当地说:“那不也许,一定是这个理论在什么地方出了缺点!”当然,后来的现实标明,犯错的却是这位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的大科学家。
天狼星有颗微妙的伴星(下方的小点)
  在许多有关天狼星的故事中,最轰动一时的莫过于“‘天狼星人’访问了非洲”的新闻了。这是20世纪50时代,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在论文中宣告的轰动世界的消息。这两位法国人类学家曾于20世纪30时代抵达非洲达贡区域(现属马里,当时是法国殖民地),他们为了科学,摒弃了殖民主义的成见,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各种困难,并与本地土著居民一起劳动、打猎、日子,为达贡人治病,在一起日子了20年后,他们总算取得了土著居民的充分信任。
  在他们回国前,达贡人的长老们向他们二人叙说了部落的“最高秘要”——达贡人所了解的地舆知识:地球和其他5颗行星相同,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作业;月亮则是一个干旱与死寂了的星球;木星有4颗卫星;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狼星是由一大一小两颗星构成的,小老婆绕大星转一圈需50年。长老们说:“这颗小老婆是世界上悉数作业的开始和归宿,它也是天上最小又是最重的星,在我们地球上还找不到密度有这么大的物质……”
  格雷奥勒与达特莱风闻后难以置信,连文字都还没有的达贡人,尚处于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他们从哪里知晓了如此丰盛的地舆知识?他们从哪里了解到有关肉眼根柢看不见的天狼伴星的情况?
  这个美丽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西方世界。20世纪60时代,美国考古学家坦普尔循着他们的足迹到了马里,他有目的地在达贡区域寻访,在8年时间里,他多次与长老及祭司们扳话,四处搜集有关的资料和什物,在回国后即写下了《天狼星的微妙》,书的副标题是:来自天狼星伴星上的智慧生命访问过地球吗?在书中,他有板有眼地叙说了当年“天狼星人”降临地球的景象。
  坦普尔因为此书而名利双收,很快成了当时的一个风云人物。但是,地舆学家很快发现了其间的缝隙,因为达贡人的那些“抢先的”地舆学知识,即使在格雷奥勒与达特莱刚抵达贡区域的20世纪30时代,也已显得陈旧过期了,当时我们现已知道了九大行星,木星的卫星也抵达了9颗,此外还发现了火卫、土卫、天王卫与海王卫,达23颗之多。而且从天体演化的角度看,天狼星的伴星不会逾越4亿岁,在这么时间短的时间内,其周围即使有类似地球那样的行星,也根柢来不及演化出生命,更不要说是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
  合理的解说是:很可能在格雷奥勒和达特莱抵达之前,已有一些欧洲的传教士到过达贡区域,他们带去了地舆知识,达贡人又加进了自己的神话故事,这才促成了乖僻的“天狼星人”。
  白矮星有何分外的地方
  前面讲到,天狼伴星是一颗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种很共同的恒星,它们表面温度很高,可以抵达近30000℃,而光焰无边的太阳,其表面温度只需5500℃支配。  在银河系内,我们已知的白矮星有几千颗。而天狼伴星(也称天狼B)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也是全部白矮星中离我们近期的一颗。据现代技术测定,它的半径只需5080千米,比地球还小了1300千米,而它的“体重”却与太阳差不多。如此一算,它的均匀密度竟高达38亿千克/立方米,是水密度的380万倍。也就是说,天狼B上一块山核桃那样大小的物质,在地球大将重达380吨,没有大型起重机休想搬运它。
  白矮星还有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禀性,我们知道,一般的恒星,其大小与质量并没有分外的束缚,质量比太阳小一些(或大一些)的恒星,其半径可以比太阳略大(或小)一些,也可以大(或小)几倍。而在白矮星的世界里,一颗颗白矮星就像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标准化”的“钢球”,凡是半径相同的白矮星,“体重”一定完全相等。
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半径反而越小,(图上数字为太阳质量的倍数)  更不可思议的是,人间工厂生产出来的钢球总是越大的球越重,可在“宇宙工厂”中生产出来的白矮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个头”反而越小!例如质量是太阳0.6倍的白矮星,其半径是7700千米;与太阳质量相仿的白矮星,其半径为6510千米,这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是太阳1.2倍的白矮星,其半径就只有火星那么大,约3500千米。科学家们还由此算出,它的“体重”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半径将变为0。换句话说,白矮星的质量有一个不能逾越的“上限”——所以至今人们没有发现有质量是太阳1.44倍以上的白矮星。  研究表明,白矮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一种是通过“超新星”的爆发,它掀掉了正常恒星的外层物质,将剩下的核芯部分极大地压缩,这样就有部分残骸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天体。
  另外一种可能的产生方式是,很多不经过“超新星”爆发的中、小恒星,它们的内部一直在进行着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以维持恒星源源不断地发出大量光与热,尽管恒星质量巨大无比,而且恒星上至少3/4的物质都是氢,但毕竟是“坐吃山空”,终有“资不抵债”的时候,这时它们就“和平演变”为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在抛却表面物质的同时,也对内部施压,结果也变成了白矮星。

十大最恐怖星云

十大最恐怖星云有:吸血鬼恒星、索隆魔眼、猎户座的蝙蝠NGC 1788星云、小幽灵星云NGC 6369、黑寡妇星云、土卫一米马斯、僵尸恒星、猎月、NGC 3393星系、地狱系外行星CoRoT-7b。
一、吸血鬼恒星
我们的银河系存在一系列所谓的“蓝离散星”,通过吸收其他恒星的物质,保持年轻的外貌。蓝离散星通常在密集的星团中形成,所含的恒星据信形成时间大致相同,其中大部分是银河系内最古老的恒星。
但蓝色也说明内部存在年轻恒星。科学家认为这些吸血鬼“偷盗”附近恒星的气体,让年老的恒星增加质量,进而让寿命延长数亿年。
二、索隆魔眼
索隆魔眼”这个名字来源于魔幻大片《指环王》,实际上是指南鱼嘴,它是南鱼座中最亮的一颗星,距地球大约25光年。
其炽热的“虹膜”实际上是一个形成行星的物质构成的环,环绕这颗恒星。环内的一个小亮点是类似木星的行星南鱼嘴b。这幅照片是第一幅展现环绕另一颗恒星的行星可见光照片。
三、猎户座的蝙蝠NGC 1788星云
2010年3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观测猎户座一个漆黑的角落时拍摄了一幅“宇宙蝙蝠”照片,也就是NGC 1788星云。与利用自身加热气体发光的星云不同,这个星云利用冷气体和尘埃反射和散射内部年轻恒星的光线发光。
这幅照片由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拉希拉望远镜拍摄,结合3种可见光波长揭示“蝙蝠”的明亮面部以及两侧的黯淡“翅膀”。
四、小幽灵星云NGC 6369
小幽灵星云NGC 6369是很多业余天文学家的最爱。从地球上观察,它是一个黯淡气体云,环绕一颗恒星尸体,座落于蛇夫星座。在这幅“哈勃”2004年拍摄的照片中,小幽灵星云展示了其更多细节,揭示了已死恒星放射出的气体的演化。
恒星产生的紫外辐射剥离气体中的原子,让附近区域离子化,形成明亮的蓝绿环。外缘的红色区域离子化程度相对较低。
五、黑寡妇星云
银河系中潜伏着一巨大的"黑寡妇"(蜘蛛名),它不断地产出年轻星云,同时通过密集的放射线将身边的物体一一击破。黑寡妇星云位于圆规座,由分子气体构成,外形好似一只可怕的蜘蛛。恒星产生的辐射将周围气体吹进两个方向相反的“气泡”,形成球茎状的“身体”和“蜘蛛腿”。
这个巨大的黑寡妇星云是由尘埃、气体和星球组成的一团云,为于银河系平面上方,距离地球10000万光年。这团星云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它藏在银河系中心喷射出的尘埃网中。
六、土卫一米马斯
土卫一米马斯是土星众多卫星中的一个,表面坑坑洼洼。照片展示的大陨坑名为“赫歇尔”,直径大约在80英里(约合130公里)左右,相当于土卫一直径的三分之一。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赫歇尔”的撞击几乎撕裂了这颗直径250英里(约合400公里)的卫星。
七、僵尸恒星
当一颗类日恒星死亡时,它会吞噬外层气体,最后留下的尸体被称之为“白矮星”。有时候,恒星尸体也会因为吸收附近恒星的物质起死回生。这种僵尸恒星被天文学家称之为“Ia型超新星”。
在消耗附近恒星的大量物质并达到质量极限时,白矮星会发生爆炸,形成超新星。照片展示的天体被称之为“第谷超新星残余”,是Ia型超新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八、猎月
一轮猩红的月亮悬在瑞典上空。这种月亮被称之为“猎月”,是获月(通常在秋分前后出现)后出现的第一个满月。在北半球的这个时候,月亮升起的时间比往常早。秋季满月提供了充足的光亮,帮助猎人在日落后追捕猎物,因此被称之为“猎月”。
九、NGC 3393星系
在NGC 3393星系内,两个黑洞相互对抗并吞噬对方。8月,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项目的科学家公布了这幅合成图片,展现螺旋星系NGC 3393。在这个星系中部,两个相隔仅490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上演同类相残的“宇宙惨剧”。
十、地狱系外行星CoRoT-7b
2009年,科学家第一次对CoRoT-7b进行描述,它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系外多岩行星。CoRoT-7b距离母星150万英里(约合250万公里),是水星与太阳间距离的1/23。
这颗行星同样受潮汐能影响,一侧始终朝向所绕恒星,另一侧则永远处于黑夜之中。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朝着恒星的一侧温度达到4220华氏度(约合2327摄氏度)。

关于白矮星,我想知道更多

上边的朋友别乱下载些无聊的垃圾了,要想知道白矮星,那你就做时空飞行器去看一下,不要蹲在地球上瞎说,什么思想,垃圾呀。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中心密度和密度剖面关系,对不起帮不上你的忙了。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
白矮星的表面密度是比较低的,这类恒星的外层不会出现任何简并物质,但是,非简并层的实际厚度是很薄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恒星里里外外都当作简并态来处理。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宇宙最恐怖的星球

宇宙最恐怖的星球
宇宙最恐怖的星球,宇宙是浩瀚庞大的,它充满了未知与恐惧,太空有很多区域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未知的或者已知的领域,那么作为宇宙最恐怖的星球是什么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宇宙最恐怖的星球1
1、太阳:你会被一棵巨大火球燃烧殆尽。
虽然太阳是我们能够生活在地球的关键,但它也是太空中的一个巨型核爆,能够毁灭所有物种。太阳温度达华氏1万度 (约摄氏5537度),重量相当于33万个地球。如果你是着站在太阳表面,热气将会撕裂你的原子,并被太阳风吹散至整个太阳系。(听起来有点浪漫耶)
2、土卫二:你会被水气切割成片,然后喷到外太空。
土卫二是土星第二大的卫星,表面有一层冰,但那层冰并非贴在星球表面,它比较像是一种大气。由于那层冰会射出水气,科学家推论冰层的表面之下有一片巨大海洋。水气喷发时速高达每小时800英里 (1287公里)。
3、木卫一:你会被熔融海和辐射蒸发掉。
木卫一是木星最大的卫星,也是整个太阳系中最活耀的火山群,整颗星球都被不断射出岩浆的熔融覆盖,最高可以喷至200里的高空。
4、木卫二:你会被盐水活活冻死。
整颗木卫二表面都被冰覆盖,就像一颗巨大的大理石球。科学家推论冰底下是一片盐海,但在你钻破那层冰前就会先被活活冻死。
5、木星:你会被压力压爆,外加被暴风电死。
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木星,如果你决定去木星旅游,你会立马被全太阳系最巨大的压力压到内爆,外加被大气层里的数百个风暴给电死。
6、海王星:你会到处飞的被碎冰打死。
海王星是除了冥王星之外距离太阳最远的星球,因此极度严寒。表面的风速更是高达每小时700英里。
7、彗星:你会变成肉乾或冰棒。
如果你有机会站在彗星上,有两种情况:如果彗星刚好距离太阳很远,你会被冻死;如果距离太阳很近,你会被烧成肉乾。
8、土星:你会被风速拉扯成碎片。
围绕土星的风速高达每小时1118英里,你会被风力碎尸万段,同时被巨大的压力压到内爆。
9、水星:你会被冻死,烫死,窒息而死。
水星基本上没有大气层,所以你会马上窒息。幸运的是,你不用体验窒息而死的痛苦过程,因为你不是先被冻死就是被烫死,看你在水星的哪个位置。水星面向太阳的那一面高温达华氏800度;另一面则是零下-290度。
10、海卫一:你会秒变冰棒。
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海卫星,海王星最大的卫星之一,海卫一,是全太阳系中最寒冷的星球,低温达华氏-460度,这种低温甚至会让原子停止运动。
宇宙最恐怖的星球2 1、CoRoT-2a行星全年处于恒星强大X射线辐射的控制之下,如此强烈的作用导致该行星上每秒失去大约500万吨物质,这显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亡星球。
2、Gliese 1214 b是一颗被活活蒸煮的星球,强大的压力使得该星球如同行星压力锅,如果你进入这颗星球,那么将很快体验到在压力锅内的感觉。
3、在古代传说中,极光是死者的灵魂,如同处于一颗充满极光的世界中,那么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整个星球都弥散极光的系外行星,亮度是地球极光的.100至1000倍。
4、PSO J318、5-22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世界,因为它脱离了恒星的控制,在宇宙中任意飘动,但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颗失败的恒星,总之它是一个“独行侠。
5、系外行星HD209458b拖着一个巨大的“尾巴”,科学家发现该行星大气被强大的恒星风剥离,形成酷似彗星的巨型尾迹。
6、一颗“填满”钻石行星可能听起来相当奢华,科学家认为富碳恒星系统可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因为氧无法参与水分子的形成。
7、科学家发现Kepler-19b的轨道非常异常,时快时慢,这说明还有另一个神秘的天体影响着该行星的轨道。
8、HD189733b距离地球大约60光年,哈勃望远镜观测发现这颗行星可能笼罩在恒星氢核聚变中,因为它们靠得太近了,表面已经被完全“烧焦”。
9、这是一颗神秘的“僵尸星球”,12年前科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发现了其踪影,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一直没有找到它,2009年,该星球又一次神秘出现了。
10、一颗类太阳恒星接近死亡的过程中,会变成一颗红巨星,然后演变成一颗白矮星,恒星死亡意味着周围轨道上的行星将面临地狱般的空间环境剧变,科学家发现白矮星周围充满了各种行星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