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帕格尼尼的创作中全面展现小提琴技巧的作品是
- 2、帕格尼尼的故事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有哪些?
- 3、关于帕格尼尼的神秘传说
- 4、尼科罗·帕格尼尼详细资料大全
- 5、小提琴之王是谁?
- 6、萧邦和帕格尼尼的音乐特点
- 7、帕格尼尼有没有爱过谁?
- 8、世界文艺史上的三怪杰之三
- 9、帕格尼尼简介
- 10、李斯特的钟和帕格尼尼的区别
帕格尼尼的创作中全面展现小提琴技巧的作品是
帕格尼尼的创作中全面展现小提琴技巧的作品是《24首随想曲》。
一、作品创作时间
《24首随想曲》作品是帕格尼尼在19世纪创作的,被认为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巅峰之作。这24首随想曲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小提琴技巧,包括左手快速演奏、右手拨弦、高难度的和弦演奏、跳弓等等。每一首随想曲都充满了挑战,需要演奏者具备高度的技巧和艺术修养。
二、作品展现的技巧
《24首随想曲》不仅全面展现了小提琴的各种技巧,还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小提琴演奏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在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众多专业小提琴家的热爱和挑战。许多小提琴大师都曾录制过这部作品的专辑,以展示小提琴大师的技巧和艺术造诣。
三、帕格尼尼创作的作品
帕格尼尼的其他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技巧难度和艺术价值。例如《大教堂》、《威尼斯狂欢节》等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技巧展现。《24首随想曲》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小提琴技巧的作品,仍然被公认为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巅峰之作。
帕格尼尼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
帕格尼尼的演绎技巧
一、技巧精湛
帕格尼尼以其超凡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著称。他能够用独奏小提琴模仿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展现出惊人的技巧和表现力。他的演奏风格独特,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对后世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丰富
帕格尼尼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协奏曲、奏鸣曲、随想曲等。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诗意和情感,对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欣赏,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帕格尼尼的故事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有哪些?
帕格尼尼的故事帕格尼尼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帕格尼尼3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师从科斯塔。8岁时,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11岁就走上舞台演自己的《变奏曲》。从1797年开始,他的琴声就传遍了全世界,他高超的演奏技巧被称为“魔鬼的演奏”。帕格尼尼肖像帕格尼尼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也曾赌博,在音乐上享受人们的赞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卖掉他的小提琴来偿还债务以维持生计。在此期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坦达,坦达不仅抚慰了他的灵魂,还创造了更富有激情的演奏技巧。帕格尼尼的故事也让人们知道帕格尼尼是意大利的传奇。传闻他曾因杀妻入狱,在狱中发展出独创的“独行侠”。当时他爱上了一位女士,给她写了一封《爱情场面》,只有两根弦。后来,他还用特殊的G弦创作了“独奏练习”《》。帕格尼尼死于肺结核,享年58岁。在他去世之前,一个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有哪些?帕格尼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他不遗余力地创新小提琴演奏技巧。法国一位小提琴家曾说,帕格尼尼不仅是第一个发展。虽然帕格尼尼使用的一些演奏技巧在当时已经出现,但已经停滞不前,不再创新。在那个时候,杰出的小提琴家主要关心的是音调和弓的技巧,这是两个最基本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帕格尼尼肖像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正好打开了这个僵局。通过他的创新,小提琴作品的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作曲中,他用高难度且极其丰富的指法和弓法来取悦观众。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并不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他将小提琴的色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帕格尼尼也是一名优秀的吉他演奏家,创作了200多首吉他演奏作品。帕格尼尼精湛的演奏技巧让人叹服。他能用一个手柄上的四根弦弹奏三个八度音阶。这种特殊技能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他的灵活性可能是由于马凡氏综合症,他特殊的指法,像声音一样的演奏技巧,左手弹拨和指法八度在当时被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直到半个世纪后,其他小提琴家才完成了小提琴可比的跨越式发展,而现在这项技能是小提琴家的常规训练。现代人喜欢用帕格尼尼来形容那些达到艺术巅峰的人,是因为尼科洛帕格尼尼的成就太杰出了。演奏家帕格尼尼叫什么?帕格尼尼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演奏技巧高超。他在小提琴演奏上有许多创新。那么为什么叫帕格尼尼呢?帕格尼尼的老照片帕格尼尼不仅运用传统的演奏方法,还将吉他演奏技巧融入小提琴演奏中,使小提琴的整体旋律和表现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因为他被称为“音乐之王”。帕格尼尼3岁开始学习小提琴演奏技巧。8岁时,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12岁时,他登台表演,轰动了艺术界。他从13岁开始就在意大利巡回演出。1797年后,他的名声传到了英国、法国等地。那么为什么叫帕格尼尼呢?他出色的演奏技巧一度让生病的罗拉从床上跳起来,她为自己不能再做他的老师而感到羞愧。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尔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也非常震惊。他甚至说仿佛见到了魔鬼,所以他精彩的演奏技巧也被称为“魔鬼的演奏”。此外,帕格尼尼的手有意想不到的特殊指法。一个普通的小提琴手需要用两个手指同时在两根弦上弹奏八度,但他可以用四个手指同时弹奏四个八度。而且他原创的小提琴《独奏曲》很震撼,那为什么叫帕格尼尼呢?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给人热情、华丽、饱满的感觉,他不断创新演奏技巧,如双泛音、飞弓等。并运用了许多滑音和颤音技巧,所以帕格尼尼被尊称为“小提琴之王”。
关于帕格尼尼的神秘传说
帕格尼尼被称为小提琴上的魔鬼,关于他的神秘能力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
一个是说他因为杀死了一个背叛自己的女子而身陷囹圄,在坐牢期间,狱卒给了他一把只有G弦的小提琴,他反正闲着无聊,就在这把小提琴上练习了三年,三年后演奏技艺大涨,尤其是只用G弦就可以演奏完整的乐曲。出狱后,他在演出时,就经常出现琴弦“意外”断“了的情况,从断一根弦,发展到断三根弦,只剩下一根G弦,他还能毫不停顿地演奏完全曲。
惊叹于他的高超琴技,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帕格尼尼在监狱中时,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从魔鬼那里换来了高超的琴技。但他自己确变成的魔鬼的模样。
帕格尼尼身材高瘦,肩膀宽而平,因为自幼身体不好,各种病痛的折磨,加上有一次满嘴长出脓疮,几乎拔掉了全部的牙齿,所以脸颊深陷。这种样子确实有些像魔鬼的感觉,后来帕格尼尼甚至还在演奏时故意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配合群众的传言。
还有离谱的传言说,他之所以在G弦上有那么高超的琴技,是因为他杀死了背叛自己的女子,用女子的小肠做成了小提琴的G弦,所以这根G弦特别柔韧,能够承受帕格尼尼那变态的演奏。
更加离谱的传说是,帕格尼尼初生那天,接生婆在赶来路上摔了一跤,摔倒时口中诅咒着魔鬼,可巧,就在这时,帕格尼尼出生了,所以他才具有了魔鬼一般的技术。
还有人说,有一次帕格尼尼赶时间演出,他虽然感觉脚底有钉子,但没有时间处理,就跛着脚走路,有人就发现他的脚居然是一双长着羊蹄子的脚,以此作为他是魔鬼投胎的证据。
甚至还有人声称,自己看见帕格尼尼演奏时,是魔鬼站在他的身后,用双手操纵他的双臂,帮助他演奏出惊人的技巧。
这些都是传闻,也没人去考证,其实大家并没有真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帕格尼尼,只是惊叹于他的高超琴技,编出千奇百怪的故事,丰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何况,这些故事是不是帕格尼尼的经纪人故意编出来的,或者就是他自己放的烟雾弹也未可知啊。
尼科罗·帕格尼尼详细资料大全
尼科罗·帕格尼尼(Ni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义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尼科罗·帕格尼尼 外文名 :Niolo Paganini 国籍 :义大利 出生地 :热那亚 出生日期 :1782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 :1840年5月27日 职业 :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 :《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 主要成就 :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性别 :男 人物生平,童年往事,父亲,母亲,老师,艺术生涯,主要作品,演奏技巧,评价,演奏家,难以超越,名词,历史评价,声望无比,作曲家,童年出众,伤逝,奇闻轶事,独弦操圣手,吉它的探索,艰难的下葬, 人物生平 尼科罗·帕格尼尼是义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他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义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是小商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陀铃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在他7岁时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8岁就会写小提琴奏鸣曲。12岁,他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得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从十余岁起,帕格尼尼跟着许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对于这早来的成功,他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在他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赌博和酗酒,就在这个时候,荻达拯救了他,把他带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共学了三年。在这三年之中,他也弹奏吉他。1805年他担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 音乐之王 ”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帕格尼尼的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他还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基于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 帕格尼尼50岁左右时半身像 帕格尼尼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后来的钢琴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运用于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他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柏辽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包括《钟》、《狩猎》等名曲。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 *** 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 *** 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人格。 49岁的帕格尼尼在演出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著,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约瑟夫·托查的杰西(义大利制琴名师瓜尔内里·德尔·杰苏1739年制造的小提琴,托查为它取名为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的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还有音乐上的指导辅助。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拨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其中一段双音,像是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手指的灵性恢复,取决于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灵的复苏,缘于荻达心中爱的呵护。帕格尼尼的音乐再生,是荻达用爱心拯救复活的。在乡村别墅静养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学会了珍爱自己和他酷爱的音乐。在荻达的调养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热那亚,并在卢卡重新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 童年往事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他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他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他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他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时帕格尼尼开始在义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意、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父亲 母亲 老师 艺术生涯 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萧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萧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义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赠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又险些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义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契约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义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1840年在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fu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主要作品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 No. 1 in E major (The Arpeggio) No. 2 in b minor No. 3 in e minor No. 4 in c minor No. 5 in a minor No. 6 in g minor (The Trill) No. 7 in a minor No. 8 in E-flat major No. 9 in E major (The Hunt) No. 10 in g minor No. 11 in C major No. 12 in A-flat major No. 13 in B-flat major ( Devil's Laughter ) No. 14 in E-flat major No. 15 in e minor No. 16 in G major No. 17 in E-flat major No. 18 in C major No. 19 in E-flat major No. 20 in D major No. 21 in A major No. 22 in F major No. 23 in E-flat major No. 24 in a minor (Tema con variazioni) Concerto for violin No. 1, in D major, Op. 6 (1817) Concerto for violin No. 2, in b minor, Op. 7 (1826) ( La Campanella , 'The little bell') Concerto for violin No. 3, in E maj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4, in d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5, in a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6, in e minor (1815?) — last movement completed by unknown hand. 6 sonatas, for violin and guitar, Op. 2 and 3 Op. 2, No. 1 in A major Op. 2, No. 2 in C major Op. 2, No. 3 in d minor Op. 2, No. 4 in A major Op. 2, No. 5 in D major Op. 2, No. 6 in a minor Op. 3, No. 1 in A major Op. 3, No. 2 in G major Op. 3, No. 3 in D major Op. 3, No. 4 in a minor Op. 3, No. 5 in A major Op. 3, No. 6 in e minor 18 Centone di Sonate, for violin and guitar Arranged works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G major (Violin Solo)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A major (Violin Solo with violin and cello aompaniment)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Cenerentola' (Non più mesta)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es'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Tancredi' (Di tanti palpiti) Maestoso sonata sentimentale (Variations on the Austrian National Anthem) Variations on God Save the King Miscellaneous works I Palpiti Perpetuela (Sonata Movimento Perpetuo) La Primavera Theme from "Witches' Dance" Sonata con variazioni (Sonata Militaire) Napoleon Sonata Variations, Le Streghe Cantabile in D major Moto Perpetuo in C major Romanze in A minor Tarantella in A minor Grand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A major Sonata for Viola in C minor Sonata in C for solo violin 60 Variations on Barucaba 12 Quartets for Violin, Guitar, Viola and Cello, opus 4 No. 1 in a minor No. 2 in C major No. 3 in A major No. 4 in D major No. 5 in C major No. 6 in D major No. 7 in E major No. 8 in A major No. 9 in D major No. 10 in A major No. 11 in B major No. 12 in a minor No. 13 in f minor No. 14 No. 15 in A Major 演奏技巧 评价 演奏家 难以超越 名词 历史评价 声望无比 作曲家 童年出众 伤逝 奇闻轶事 独弦操圣手 吉它的探索 艰难的下葬
小提琴之王是谁?
帕格尼尼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他最辉煌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技巧之精湛有24首小提琴独奏曲为证。
出生于义大利北部热内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拉琴的,肩膀;手肘;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还有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藉由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调半音以后,会使得升降记号大变,即使看谱已很困难何况是即时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大,一般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各位把手拉开看看吧!试试能张开到几公分呢?
帕格尼尼在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技巧如魔鬼般,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双泛音;双颤音;左手拨弦;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这或许跟他长相有很大关系.小提琴家都希望能亲眼目睹他的现场演奏,不过看过他表演的人现在至少200岁了,我们也只能从他留下的曲目感受他的技巧。
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协奏曲里包含各种艰难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第一号第三乐章"钟"更被李斯特拿来改编为钢琴曲演奏.第三乐章以轻快"飞跃断奏"开始,是大家最喜爱部分!接下来技巧"近马奏法"对乐坛贡献更是功不可没,所谓"近马奏法"顾名思义就是拉琴时弓靠近黑色琴马部份甚至超过,一般弓要维持在琴桥和琴马间,靠近琴桥则声音变硬变尖,靠近琴马则变软变模糊,由此创造出特殊音效.其他帕格尼尼创造技巧以左手拨奏及连续跳弓最常被运用。
第一号协奏曲是d大调,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四条弦调低半音,因此是看d大调谱按降e调指法,当今演奏家可能没这能力.他的技巧才会被称为是魔鬼所赐,好一个小提琴魔神!帕格尼尼的演奏相当商业化,他的技巧为他赚进无数钱财,音乐演奏会票价极高,但却场场爆满,听众无法抗拒他的魅力.此传奇人物生活相当糜烂,随著巡回各地演奏也到处谈恋爱,即使婚后依然如此,他自20岁以来就一直受到病魔缠身,可能是因为幼年时生活环境较差,年长后生活不正常所致,喉病和肺病一直伴随著他,病痛使他的个性古怪,死后留下东西并不多且大部分失传.从古至今多位作曲家曾根据他第二十四首绮想曲发展主题变奏曲,较知名的包括布拉姆斯,舒曼,拉赫曼尼诺夫等。
出生于义大利北部热内亚, 父亲安东尼欧. 帕格尼尼, 母亲狄蕾莎. 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 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拉琴的,肩膀; 手肘; 手腕关节异常柔软, 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 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敏感, 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 还有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 当然不是藉由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 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调半音以后, 会使得升降记号大变,即使看谱已很困难何况是即时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大, 一般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 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 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 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 各位把手拉开看看吧!试试能张开到几公分呢?
帕格尼尼在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 技巧如魔鬼般, 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 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 双泛音; 双颤音; 左手拨弦; 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 这或许跟他长相有很大关系. 小提琴家都希望能亲眼目睹他的现场演奏, 不过看过他表演的人现在至少200岁了, 我们也只能从他留下的曲目感受他的技巧.
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协奏曲里包含各种艰难技巧, 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第一号第三乐章"钟" 更被李斯特拿来改编为钢琴曲演奏.第三乐章以轻快 "飞跃断奏" 开始, 是大家最喜爱部分! 接下来技巧"近马奏法" 对乐坛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所谓 "近马奏法"顾名思义就是拉琴时弓靠近黑色琴马部份甚至超过, 一般弓要维持在琴桥和琴马间,靠近琴桥则声音变硬变尖, 靠近琴马则变软变模糊, 由此创造出特殊音效. 其他帕格尼尼创造技巧以左手拨奏及连续跳弓最常被运用.
第一号协奏曲是 d大调, 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四条弦调低半音,因此是看 d大调谱按降 e调指法, 当今演奏家可能没这能力. 他的技巧才会被称为是魔鬼所赐, 好一个小提琴魔神!
帕格尼尼的演奏相当商业化, 他的技巧为他赚进无数钱财, 音乐演奏会票价极高,但却场场爆满, 听众无法抗拒他的魅力. 此传奇人物生活相当糜烂, 随著巡回各地演奏也到处谈恋爱, 即使婚后依然如此,他自20岁以来就一直受到病魔缠身, 可能是因为幼年时生活环境较差, 年长后生活不正常所致, 喉病和肺病一直伴随著他, 病痛使他的个性古怪, 死后留下东西并不多且大部分失传. 从古至今多位作曲家曾根据他第二十四首绮想曲发展主题变奏曲, 较知名的包括布拉姆斯, 舒曼, 拉赫曼尼诺夫等
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据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谣传他曾因杀死情人而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从而造就了他的g弦绝技。但不论谣传是否可信,帕格尼尼确实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就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吉它艺术的忠实探索者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著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中文名:尼科罗·帕格尼尼、外文名:NiccoloPaganini、国籍:意大利、出生地:热那亚、出生日期:1782年10月27日、逝世日期:1840年5月27日、职业: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代表作品:《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
扩展资料:
一、父亲
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在热那亚诞生。
他的童年时代过得极不愉快。
父亲——安东尼奥·帕格尼尼——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店里的收入就连供应全家粗衣淡饭的需要也嫌不够,何况他还是个赌起钱来不要命的赌徒,这种恶习使他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想发财。
这个人一碰就爱发脾气,肝火旺得很,难得有心平气和的时候,简直是这个家庭里的暴君。
安东尼奥对音乐十分喜欢,可是他那点能力充其量只够在家里或者朋友小圈子里拿起曼多林弹一段民间小调开开心而已。
当他在儿子身上发现了一种绝非寻常的才能时,他激动得差一点变成了个白痴。
从此儿子就成了他手里一副可以用性命去赌输赢的活的扑克牌。
他开始亲自教尼科洛,起先教孩子弹曼多林和吉他然后又教他拉小提琴,逼着他从清晨一直练到深夜,要是他觉得孩子似乎还不够刻苦,那就干脆不给他留什么吃的东西。
极其繁重的课业损害了尼科洛的健康;结核菌和神经衰弱症在他身上一步一步地蔓延开来。
本来已经削弱的体质很容易听从病魔的摆布。
麻疹和猩红热又差一点儿要了他的命;之后,尼科洛一辈子也未曾摆脱掉这种强直性的昏厥和肌肉不时痉挛的毛病。
二、母亲
母亲——捷列扎·鲍拉尔多——真心地疼爱着孩子,但这个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女人是个头脑简单的农民,一向笃信上帝而又讲究迷信,几乎从尼科洛刚刚哇哇落地起,她就十二分肯定地预言这个婴儿前程远大,将来会成为一位大音乐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帕格尼尼
萧邦和帕格尼尼的音乐特点
1、著名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音乐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2、帕格尼尼的音乐特点是具有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非常生动精彩,主奉小提琴奉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优缓深沉的委婉旋律。
萧邦和帕格尼尼是两位著名的浪漫派音乐家,他们的音乐特点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萧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感情内容,而帕格尼尼则以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生动精彩。
萧邦的作品常常强调波兰民族气质和感情内容,他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是有感于波兰起义失败,悲痛之余写下的。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他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帕格尼尼则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以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生动精彩,主奉小提琴奉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优缓深沉的委婉旋律。他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民族、民主文化潮流,反映了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帕格尼尼有没有爱过谁?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除了小提琴,他有没有爱情?
解析:
帕格尼尼,19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天才,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他精湛绝伦的琴技常常令观众如醉如狂,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种种绯闻使他的人生犹如一个传奇,以致人们发出他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的疑问。本书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帕格尼尼生活和艺术中的点点滴滴,其情节起伏就像观赏西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引人入胜。
1802至1805这几年间,关于帕格尼尼停留过的地方,没有任何确切的事实、文献资料或第三证人可资证明。所有想要填补这段空白的研究都有缺陷,最后都失败了。
然而,还是有许多未经证实的说法流传着:“一段爱情奇遇诱使他来到某位美女隐秘的城堡中,他坠入她的情网,以音乐歌咏着她的美色和爱情的喜悦。”“她在比萨附近有座城堡,是位令人着迷的吉他演奏家。”“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爱情,她让他变得温柔害羞。这段爱情使他迷恋,他感觉置身在另一个世界中,两人被深深攫获了。因此他自然觉得,他们两人必须消失一段时间,在荒僻的地方藏匿并保护他们的爱情。”
唯一可靠的传记(GeraldinedeCourcy,1957)质疑这段浪漫传奇的真实性,但作者也没有提出任何可资反驳的依据。他认为帕格尼尼可能避开了所有的义务,好不受任何干扰,让自己的小提琴琴艺能够更臻完善。
但是没有一本帕格尼尼生平的传记否认过他早年沉迷于赌博的事实。“有些晚上,他在赌博中输掉好几场音乐会的收入。”帕格尼尼自己也承认:“我经常一个晚上就输掉几场音乐会的成果,”但这句话还有下文,“……常常看着自己因为漫不经心而变得窘迫尴尬,只有我自己的技艺才能不断救我于脱困。”
当然,有一些重要的轶事也印证了这种影射。“有一天,当他应该在里窝那演出时,却在赌桌上输掉了他的乐器,一把不错的安德列亚?阿马蒂琴(Farga的书中记载的是把贝尔贡齐制作的小提琴)。这使得他不得不接受一位富有的法国音乐之友皮埃尔的帮助,他在那晚借给他一把绝妙的瓜尔内里小提琴。音乐会后,当帕格尼尼满怀感谢地要将这把琴物归原主时,后者却因他的技艺而激动不已,将这把琴送给了帕格尼尼。他认为这把琴从这时起,不该再被其他的手‘玷污’了。”但帕格尼尼在讲述这件事时,却从未提及赌博一事。“我的一次出游———算不上艺术之旅,只能说是个散心的旅行,又让我再一次来到里窝那,我在那儿必须举行一场音乐会。一位富商皮埃尔先生,他也是位音乐爱好者,因为我没有把琴带在身边,他便借给我一把瓜尔内里小提琴。但在演奏会结束后,他拒绝收回这把琴。‘我不想玷污它,’他叫道,‘所以亲爱的帕格尼尼,请您留下这件乐器,并且记住我!’”
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即长年田园般的爱情生活及自愿专研琴艺,都不太能让人信服,于是又出现了第三种关于帕格尼尼失踪的可能性。
可能由于每晚在赌桌上,不能都如此幸运地收场,而帕格尼尼也不能靠着“自己的技艺”脱离困境,最终因为负债累累而锒铛入狱。但这也只是一个无法被证实的推测。
不过,至少在1804年9月到1805年1月的短短几个月中,有个不太浪漫但十分有说服力的说法,解释了帕格尼尼为何音讯全无。里窝那爆发了黄热疫病,其他城市立刻封锁边界,而帕格尼尼这时大概呆在热那亚的家里,直到1805年1月才回到卢卡。
但奇怪的是,从这时候起,帕格尼尼呆过监狱的传闻便甚嚣尘上。
女公爵昏倒了
传说第一位因聆听帕格尼尼演奏而激动昏倒的人,是皮翁比诺和卢卡的女王陛下埃莉萨公爵。女公爵生于1777年,全名玛丽亚?安娜?埃莉萨?波拿巴,后来嫁给他哥哥拿破仑的战友。1805年起,身为15万臣民的统治者,野心勃勃的她想彻底改革这个没落的意大利行省。之前她在巴黎呆过六年,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参加文学沙龙的活动上。
1805年7月14日,当她乘坐那辆六匹马拉的敞篷君主马车,和随从进入卢卡城时,那些在路边欢呼的人群便已发现,他们的新女王并不是个美人儿。埃莉萨就像她故乡科西嘉岛上的农家女儿一样骨瘦如柴,白色的缎料衣服更凸显她深沉的肤色。至于她略嫌过长的脸庞,和古典的标准美女还有段距离,大家宁可称之为富有性格。
来到卢卡14天后,埃莉萨就解散了两个原有的乐团,任命了一个自己的小型宫廷乐团。从那时候起,当她造访行宫时,这个乐团便随侍在侧。埃莉萨每周有两个晚上会举行音乐会,女公爵希望消遣解闷,要求经常更换节目内容。有一次,女公爵中午才提出需求,想在晚上听一场小提琴和英国号的音乐会,乐团指挥多梅尼科?普契尼———也就是那位著名作曲家的祖父———无法胜任,但帕格尼尼在两个小时中便谱写完成了这首曲子。
女公爵对这位年轻音乐家着迷不已,立刻任命帕格尼尼为宫廷太傅,并要她的夫婿向他习琴。更令人吃惊的是,女公爵提拔帕格尼尼为留在她身边的侍卫长。
流传下来的证据显示埃莉萨专制、暴躁,而且嗜权。但每当帕格尼尼演奏时,她一定会昏厥过去。那么宫廷音乐会的音乐家们就必须终止演出。所以当帕格尼尼演奏时,她会离开房间,至少让其他的听众能够欣赏音乐,而她则在自己的寝宫继续享受轻微的昏厥。
世界文艺史上的三怪杰之三
? ? ? 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怪杰,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上帝给了他们一分才情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几倍于天才的磨难。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 ? ? 帕格尼尼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一生遭遇了很多苦难,但这并没妨碍他成为一个音乐界的巨人。
? ? ? 帕格尼尼在四岁的时候,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让他命悬一线。七岁时不小心患上了肺炎,不得不放血治疗。帕格尼尼一直与病魔做着斗争。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帕格尼尼在四十六岁时,牙床上突然长满了脓疮,逼迫着拔掉所有的牙齿。牙病刚好,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行走成了问题。到了五十岁时,关节炎,肠道炎等多种疾病同时折磨着他的身躯。雪上加霜的是,帕格尼尼的声带也坏了,只能无奈地靠着儿子,按他的口型翻译着他想表达的意思。在重重病魔的吞噬下,帕格尼尼在五十七岁时,不幸吐血身亡。
? ? ? 在残酷无情的现实中,帕格尼尼忘记了疼痛,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他三岁开始练琴,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废寝忘食地练习,长达十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平的上帝给他关上一扇门时,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帕格尼尼在十二岁时,举办了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名,从此轰动了音乐节界。之后,他优美的琴声,遍及了英,法,德等国。人们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的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
? ? 帕格尼尼不仅用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而且还发挥着他独一无二的指挥艺术。不断创造出了《随想曲》《女妖舞》等名曲。歌德曾评价帕格尼尼“在琴弦上展现火一样的灵魂”。
? ? 在弱者眼里,苦难是鞋里的细沙;在强者眼里,苦难是一颗华丽的珍珠。是苦难,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如帕格尼尼一般,经历诸多苦难,而对自己的理想不折不挠地奋斗?对于帕格尼尼来说,苦难是他热烈的情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苦难,才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也正是这些磨砺,才让他的意志开始变得坚强,内心变得勇敢,从而战胜了命运的灾难,谱写出了人生动人的华章。
? ? ? ? ? ? ? ? ? ? ? ? 资料来自网络
帕格尼尼简介
尼科罗.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 1782年10月27日 --- 1840年5月27日 ),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尼科罗·帕格尼尼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
李斯特的钟和帕格尼尼的区别
《钟》这首曲子的原作曲是帕格尼尼,是用小提琴曲演奏。后来李斯特把它改编成了钢琴曲。所以,李斯特和帕格尼尼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小提琴曲,一个钢琴曲。
李斯特的《钟》和帕格尼尼的《钟》在几个方面上存在区别。
1. 原作 :李斯特的《钟》是钢琴曲,而帕格尼尼的《钟》是小提琴曲。
2. 曲风变化:李斯特的《钟》是他的曲风开始转变为华丽且炫技的作品,而帕格尼尼的《钟》则是其早期作品,两位作曲家整体的曲风差异也较明显。
3. 难度与技巧要求:李斯特的《钟》是较为困难的的作品,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而帕格尼尼的《钟》在技巧上相对较为简单。
4. 演奏形式:李斯特的《钟》是专门为钢琴创作的作品,而帕格尼尼的《钟》则是小提琴作品,两首曲子在演奏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5. 影响力:李斯特的《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对演奏者技巧的展示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它在钢琴演奏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李斯特的《钟》和帕格尼尼的《钟》在原作、曲风变化、难度与技巧要求、演奏形式和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