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皮格马利翁效应
- 2、何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对教师工作有何启示?
- 3、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简述
- 4、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 5、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 6、皮格马利翁效应
- 7、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 8、皮格马利翁效应?
- 9、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传说他在雕塑一座少女雕像时,爱上了这位少女,最后竟是这做少女雕像,变成真人,与他结为伴侣。这个典故被罗森塔尔借用来称谓教师的期望效应,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传递方式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可是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师在传递自己期望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高期望的学生与低期望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在分组活动时,通常会给较高期望的学生以提高水平的习题,而给较低期望的学生以复习和知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较差的学生接触多是个体和单独的,而与较好的学生的接触更多是在群体中;与较差的学生接触时除了谈论学业问题外,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生活问题,这反映出教师相当重视对低期望学生行为的控制;同时,研究还发现,教师批评能力高的学生多于能力低的学生,而表扬能力低的学生多于能力高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不能接受高期望的学生表现出较差的学习结果。
上述几种教师传递期望的途径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有利也有弊:比如分组练习时,不同层次的题目有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关注较低期望学生的行为控制,他们的日常行为趋于规范,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多的表扬能力低的学生,能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信心;反之,如果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这些行为是由于对他的期望较低而产生的,则会让这些学生失去信心,丧失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充分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教师期望呢?
三、怎样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大价值?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你向学生传达期望的第一步,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的行为习惯,了解他的能力层次、思维水平,你才能做出符合学生能力的行为预期,从而向他传递准确的心理期望。
(2).给予学生真诚体贴的关爱
传递教师期望的过程中,由于你对高期望值和低期望值的学生,传递行为会有所差别,为避免这种行为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在生活中,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去感化他们;在课堂上,用积极的氛围和真诚的爱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拥有幸福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将教师的期望内化成积极良好的一面。
(3).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调整期望
研究表明,教师期望较高的学生,往往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因此,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并适时将对学生的期望调整到较高水平,以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影响学生发展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师的期望,还有其它很多方面,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价值无疑能给学生的成长助力!
何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对教师工作有何启示?
(1)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2)启示: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①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起积极的期待。
②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简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这种效应可以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心理学等。
1、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念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和成就。具体来说,教师对某些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在表现和成就上也比其他学生好,而对其他学生表现出低期望,则在表现和成就上也较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念反映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包括表情、语调、肢体语言、给予的指令等。这些信号可以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行为和表现。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高期望,学生可能会感到受到重视和关注,对学习充满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低期望,学生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和不重要,对学习兴趣下降,表现和成就也会受到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所有学生表现出高期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教师应该发现和强调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强调他们的缺点和短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和成就。
此外,教师还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表现出低期望。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有偏见或偏见,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尽快加以纠正。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提供支持和鼓励、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利益等方式来消除偏见和偏见。
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念可以影响学生的表现和成就。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所有学生表现出高期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避免对学生表现出低期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出色的成绩,摆脱负面影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社交关系:
这个心理学效应的背后,其实有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某所学校进行考察,在他刻意隐瞒的目的下,他进行了一场长达多年的心理学实验。
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18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并且将这份名单交给校长,还一副很认真的态度对校长说:“这些学生都属于智商型人才,一定要重视他们。”
起初,这18名学生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只不过在罗森塔尔刻意的干涉下,这群学生接下来的生活便接受了最好的资源倾斜。多年过去,这18个学生都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无论在学业或者事业上,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篇1 A、想象客户会接受
《华尔街日报》在其百年纪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5%的美国消费者都抱怨商家服务不佳,并举出了诸如营业员上班时打电话及不理睬客户这样的例子。关于欧洲的消费者,我们也读到过同样的报道。想想看如果营业员能多花点心思去取悦客户的话,多少笔买卖原本是可以做成的。
错失交易机会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成功的原因却只有一个——客户满意!作为一名销售员,你的收入取决于是否使客户满意,而你的销售焦点对于在每笔交易中使客户满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项调查中,每当问到一名销售员“你为什么没做成这笔买卖”时,回答差不多总是“我就知道这位客户不会买的”。当问到怎么会知道这一点时,销售员就会说,“这么说吧,我就是有这种感觉。”
你怎能凭感觉来决定客户会买或不买呢?感觉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甚至房间里的温度太热或太冷,都可能会影响你的感觉。如果午餐时你喝了两杯咖啡,或如果你等着朋友晚上打电话给你,你的感觉都可能会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瞬间而过的念头会影响你的感觉,使其成为消极的决策因素。
失败的销售员的另一个标准回答则是“我只是无法想象出该客户买这样一件东西——这对她来说太贵了”。当问及是怎样知道这一点时,回答常常还是“嗯……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这样想的”。
在销售中,销售员同样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去影响客户,使之更容易与你成交。那么怎样影响他们呢?那就是,对他们怀着成交的热切期望。就是相信他们会与你成交,或者假定他们会与你成交。这种心理会产生奇妙的作用,微妙地影响客户的心理和行为,促使他更容易接受你的推销。
当然,这也离不开销售员充分的准备。你在做好各种准备和努力的同时,要在心理假定和相信:“客户一定会买的!我知道他有钱,他需要。这笔生意做对了,我的产品是最好的,我们公司是一流的。他没有任何理由失去这个对他有利的购买机会。他一定会买,一定会买!”有了这样的信心,你在外表就会表现出会笃定和信任的样子。这种信心和信任会感染客户,影响他的行为,使他更容易做出成交的举动。
销售大师乔、吉拉德也精通这个方法,他甚至自信到如此地步。
“当我每站在一个即将听我做销售展示的温暖身躯前,我就假定自己会做成这笔生意。”
“我甚至假设,给我最多钉子碰的客户,将来会变成我的重要客户。我认为,这些客户知道自己并没有拒绝购买的意思,一旦你帮他们做完销售展示后,他们就很有可能购买。因此,他们强烈提出反对意见,以免销售员看出他们的心事。基于此,我知道做完销售展示后,他们就无法拒绝我,我也会轻易地完成一笔生意。”
“有一位顶尖的人寿保险经纪人告诉我,即使客户爽约时,他也假定会成交。假定、假定、再假定,不论多么啰嗦厌烦,在整场销售展示中,我会不断地假定已成交。你也可以这样做,当然你首先应该把销售展示做好。从开始接触客户到成交,你都要这样假定。依我看,假定自己会成交的次数,愈多愈好。”
虽然我们客观上知道我们的推销不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在进行推销的时候,保持成交的信心却是必要的。如果你没有信心,对其他人就不会有影响力;而你信任他,却会促使他达到你的信任。
B、假定客户已经接受的说话术
在霍尔登的画廊里,有一次,一位夫人在专心地欣赏一幅画。霍尔登目光直视那位夫人,问道,“您喜欢这幅画吗?”她点了点头。这时霍尔登就以带有命令的口气差不多是喊叫着说:“那就买啊!”果然,她就买了。
当有人问他,这种方法是否总是奏效,他说不是,“但这次之所以奏效是因为通过他们的身体语言、手势、表情及给我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很喜欢这幅画,只需有人再怂恿一下就能做出决定。我想这也就是我的销售会在这一连锁店名列前茅的原因吧。许多客户都会回头再来找我购买,他们都说:‘怎么可能忘记你!’”
霍尔登巧妙地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知不觉中鼓励顾客做出决定。
美国有一位房产销售员也善于利用这种方法。在和客户的销售谈判中,当到了成交的最后阶段时,他就换了一种语气,好像对方已经是那套房子的主人似的,说:“它已经是你的了,你一定很满意。那么现在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座房子的另一些好处:它坐北朝南!何况税务部门以后会退还你缴纳的税金!所以,我得赶快把你的报税号码抄下来,填在这里。你很快就会收到退税了。请在这里签名!”
他很自信地引导客户签上了名字。“最慢4个月内就会收到钱。是不是很棒?请告诉我你的银行账号,我把资料填上去!”
销售员继续说:“这是一张房屋出租账号的专用申请表。如果你希望把房屋租出去,那么租房者就会知道他的房租该汇给谁。你一定希望每个月都有租金收入吧?这样行了吗?请在这里签下你的大名!”
就这样,销售员顺水推舟地让客户签上了名字。
他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我秉持的座右铭是:不要争辩,只管让对方‘相信’,订单就自然而然地来。最后的签名盖章,就像理所当然的一样。”
可见,客户仿佛被他催眠了一般,不知不觉中被他影响,最后与他成交。
在心里假定成交时,销售员可以运用一些说话技巧去影响客户,比如下面这些话。
“我会直接把发票寄给你。”
“请把名字签在这里。”
“你同意后,请在这里签字,用力一点写。”
“我要恭喜你作了明智的决定。”
“我会把它当成礼物包起来给你。”
你只要假定客户将要买你的产品即可,而不要去问客户“你的发票要送到哪里”,或“你今天想预付些订金吗”这类问题。
C、巧妙运用激将法
面对一个做事拖拉、犹豫的人,销售员有时可以告诉客户:你相信他是一个果断而非优柔寡断的人。这实质就是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客户实施一种“激将法”,使客户不好意思达不到你的期望,从而与你成交。
被誉为日本推销女神的柴田和子就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当她碰到扭扭捏捏、不愿填写投保书的人时,总是说:
“一个有出息的人,不必回家跟老婆商量。”
“只有能自我判断、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的人,才配称为人中之龙。”
“我听部长说,您可是一块可造之材。所以请您现在就下定决心吧!因为出人头地者决不迟疑。”
“您打高尔夫球输5万日元,打麻将输3万日元也不皱一下眉头,可是要您每月缴5万日元的保费却舍不得了。像这样弄不清孰轻孰重的人,怎么期望将来出人头地呢?”
这些说法,是在无形中把对对方“果断”的期望传递给客户,使客户感到,自己应该是个爽快而果断的人,否则会让低看一眼,所以不要表现出优柔寡断和斤斤计较的样子。乔吉拉德也精通这种“心理战术”。
一位单独来看车的客户对吉拉德说:“在决定买不买车之前,我得和太太商量商量。”
吉拉德就说:“趁这个机会,咱们先看看订单吧。来,请在这儿签个名,我需要100块作定金。”然后说:“张先生,我知道像您这样能够独立做主的人真是不多见——现在很多男人都是让太太决定一切。”
如果碰上一位女客户,他可能会说:“李女士,我多么欣赏那些无须丈夫点头就能做出购买决定的现代女性啊。”这些话,都是鼓励对方独立而果断地做出决定。
如果在期待里夹杂着欣赏,只要对方不是特别排斥,那么就是对对方的行为形成了一种鼓励,会在心理上推客户一把,促使客户做出决定。
还比如,一位销售员对客户说:“朱经理,我听华美服装厂的张总说,
跟您做生意最痛快不过了!他夸您是一位热心爽快的人。”已经被别人夸成是热心爽快的人了,还好意思不“热心爽快”么?差不离的话,顾客大概就成交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 篇2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Phenomenon):当人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时,人也会跟着改变。
有个心理咨询师在一次研习课程开始之前,有个学员指着某个矮小的男学员说:“你绝对想不到这个X先生有多么风趣,他的幽默感真是超一流。”
于是,这个咨询师看着X先生,眼里就产生了变化。于是在课程一开始,便跟他打了声招呼,然后还说了句:“听说你很有搞笑的本事!”
这个X先生则腼腆惊讶的笑了笑,彷佛从来没人告诉他似的。
然后,整个研讨课程期间,这位咨询师就看着这个男士心情愉悦,笑话一个接一个的说,且一个比一个精采,所有人都被他逗弄的很开心。
上完课之后,咨询师向原先跟咨询师指出X先生的人说:“那人的确风趣。”没想到那人却却对咨询师说:“你已为我说的是谁?我说的是那个人!”一边说一边指向X先生旁边一个高瘦,脸带愤怒,始终没开过口的人。
一个人的心念改变,就能够改变自己。老师眼中聪明的学生,真的就变得比较聪明。老板眼中精明干练的员工,也将成为最有效率的员工。
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社会学中,称做情境定理:“当你相信情况为真,就为真。”人生在世,我们没办法决定事情的发生,但绝对可以决定回应事情的反应。
若我们都能够好好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将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度过许多生命中的困境,创造许多美妙的感受,丰富自己的人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 篇3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象牙“少女”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实现了,与她结为伉俪。这种由于真诚期待而出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在动物与学生中分别做了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组。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一群老鼠特别聪明,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一群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的训练。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们会经常碰壁。只有有一定记忆力、一定智力的老鼠才有可能先走出去。实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都先走出去了。事实上,这两组老鼠都是普通的老鼠,只是罗森塔尔教授在告知实验员时暗示了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于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不同,从而造成了奇妙的结果。
这种实验被罗森塔尔等人同样地运用于学生的研究之中。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做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最后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因此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其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暗示的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成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积极的暗示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暗示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暗示。
此外,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人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和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之为“人际期望效应”,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的一次试验。
他们当时找到一个小学,说要对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随机(也就是随便)挑了一些学生,告诉学校这些学生都是“最有发展前途者”。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再次来到学校观察,发现凡是被挑中的学生,都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他们变得更自信更乐观,而且成绩都提高了。
这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先是给校长、老师提供了一种积极意义的信号,让他们对那些选中的学生有了更高的期望,而学生又从学校老师这里感受到了这种“正能量”,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激励,所以他们进步比较快,这又反过来给老师和学校一种正反馈。
如此,形成了正向的循环。这个试验证明,人一旦与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形成了正循环,那人的发展就越好。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毕马龙效应、自验预言效应、期待效应等),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来自百度百科
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指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的研究。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得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当然,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
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