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和造句
-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及翻译
-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
- 7、翻译: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释义 : 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拼音: [xué ér bù yàn , huì rén bù juàn]
作者: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出处〗:《论语·述而》
完整内容: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8)
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一、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三、造句
同学们都应该有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的精神。
扩展资料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解读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好学。
四、作品介绍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意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语出《论语·述而》。
意思:自己学习永远不满足,教诲人永远不疲倦。~( ̄▽ ̄~)~
学习要不厌烦、讨厌,教学生要不感到疲倦、劳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教诲学生从不倦怠。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扩展资料
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解读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好学。
造句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学而不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语出《论语·述而》。
原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读解: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当今,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论语·述而》作品介绍: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厌:满足;诲: 教导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和造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拼音】: xu r bù yn,hu rn bù jun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近义词】: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反义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 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及翻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二、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原文创作背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出自经典作品《论语》,实际上它是近现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所提出的。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中国明代末年儒学家和哲学家,他强调了知行合一的观念,主张通过实践和实践来体验和实现自己,并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这句话含义深远,表达了对于学习的持续热爱、追求和进取的态度,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即为人师者应尽心尽力地去教导他人,不厌其烦、不辞劳苦。
尽管这句话不是来自经典文献,但它被广泛引用和传播,成为了中国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呼吁人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并将所学知识不断传递下去,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的具体体现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位优秀的教师会不断学习,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并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们对每个学生都持续关注和指导,耐心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推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导师与学徒的关系: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会耐心地教导年轻的学徒,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他们不仅告诉学徒如何做,更重要的是为学徒创造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厌其烦地引导学徒,直至他们成为自己的好手。
3、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尽责地将自己的知识和价值观传授给子女。他们不仅是孩子的榜样,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不断向他们灌输知识和道德准则,以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品德和才能的人。
4、社区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经常为他人提供教育支持。无论是帮助成年人学习基础技能,还是指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志愿者们都会毫不辞劳苦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
厌:通“魇”,满足;诲:教导。
诗句意思是: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翻译: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出自:《论语?雍也》
原文选段: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扩展资料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人物成就: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
翻译: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评析】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感到厌倦。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学而不厌的关键,还是要培养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比如打麻将,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连续打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浓厚到像对待麻将的喜好一样,还有什么东西会学不好呢?
“诲人不倦”,是指我们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离不开一个兴趣。两个喜欢打麻将的人,不管他们学问高低,只要谈起麻将来,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来不会感到厌倦。当然,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学而不思则罔(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茫然无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务学,其思考便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也会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学,又重思,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 音 xué ér bù yàn,huì rén bù juàn
释 义 厌:满足。诲:教导。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 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 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此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据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述而篇》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为政篇》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公冶长篇》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百度百科——论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出处: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译文: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扩展资料: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它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要不断地追求,永不满足;教育别人时,要有耐心,不知疲倦。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也将秉持这一精神,为您提供持续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