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贵州省丹寨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蚂蚁
- 2、苗族芦笙舞是非遗吗
- 3、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
- 4、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哪些舞蹈
- 5、苗族芦笙舞属于哪个级别非遗代表性项目
- 6、芦笙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 7、苗族芦笙舞入选非遗了吗
- 8、水族的“芦笙舞和铜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
- 9、芦笙舞的种类
- 10、什么是芦笙舞
贵州省丹寨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蚂蚁
蚂蚁庄园题目:贵州省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芦笙舞的舞蹈特色:
1、音乐特征
芦笙舞曲一般都存引子(准备起舞)、主部(伴奏舞蹈)和结尾三个部分,主部作多次反复变奏。芦笙运用各种吹奏技巧,通过高低音芦笙不同音色的变化及特冇的和声配置,使音乐更加活跃生动。快舞曲与慢舞曲两种,快舞曲多用于节日的比赛,气氛甚为热烈,舞姿也较开朗活泼。慢舞曲在平时吹奏,音乐缓慢抒情,轻松愉快,舞姿柔戈而平稳。
2、动作特征
芦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他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除“探路步”“双踏浪”等稍为简单的动作外,还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一些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和组合。
苗族芦笙舞是非遗吗
苗族芦笙舞是非遗。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州省贵定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音为“打容打阻-阿冗”,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乡谷撒村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其起源于宋代。
鼓龙鼓虎-长衫龙包括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整个舞蹈分为三节,第一节表示群龙出现,第二节表示龙腾虎跃,第三节表示群龙抢宝。该舞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为一体。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式:
鼓龙鼓虎-长衫龙包括男子双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但多以男子群舞为主。这种苗族芦笙舞过去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后来则每逢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跳月等传统民族活动都要表演,成为开展娱乐竞赛、增进情谊的重要活动方式。
此舞用于丧葬时,于出殡队伍的最前列表演;用于祭寨神时,则于阳历二月初一这一天在杀牛祭祖踩场之际表演;用于立房时,往往在踩屋基时进行;用于跳月时,则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场”活动中表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
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
芦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历史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 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族、侗族、水族、 仡 佬族、彝族、拉祜族、 僳 僳 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
笙分葫芦笙与芦笙两大类。葫芦笙用葫芦做笙斗,一般插有5支带簧片的笙管,约16~66厘米;芦笙为木制笙斗,一般插有6支笙管,长约33~333厘米不等。两类统称为“芦笙”。至今吹奏葫芦笙而舞的民族有彝族、拉祜族、 僳 僳 族、纳西族等;吹奏芦笙而舞的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 仡 佬族等。芦笙舞历史悠久,在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两件青铜葫芦笙,是迄今中国最古老的葫芦笙实物。芦笙舞的舞蹈形象在古文物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就刻有正在吹葫芦笙而舞的形象。这些都证明在2000多年前中国南方就已经有了葫芦笙和葫芦笙舞。
起源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 辂 《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靡一时了。
;
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哪些舞蹈
贵州丹寨非遗项目有芦笙舞。
具体介绍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
苗族芦笙舞各地大同小异,一般是男子吹笙在前,妇女执帕摇铃随后,随笙乐而舞,左右交替前行。芦笙演奏与芦笙舞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等形式。
吹笙伴舞与吹笙领舞的芦笙吹奏者可为多人。吹笙伴舞是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是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结队绕圈舞蹈,场面蔚为壮观:吹笙自舞是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
舞蹈特色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等场景的再现。
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苗族芦笙舞属于哪个级别非遗代表性项目
苗族芦笙舞属于国家级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
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舞蹈特色:
锦鸡舞的舞步表现过程为:男性在前面吹芦笙,一些妇女则沿逆时针方向跳舞,从三、四、五、七拍不等的动作来跳,脚与上肢的动作自然摆动,腰、膝关节的扭动作为基本特征,脚按节奏变换姿势,手垂直于左、右侧裙子,裙子尾部运动的步伐,按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漫舞。
苗族姑娘的节日盛装上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腾。苗族女孩用不同颜色的丝绸,鸡羽毛模仿各种刺绣图案的服装,像美丽的雉鸡一样。
外套是一对翻领项圈,加入银饰点缀。腰围约两英寸宽的花带,在采取一块刺绣之前,采取了一些五颜六色的长脚踝长花带,形象比较合适,像金尾五彩五颜六色羽毛。
芦笙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芦笙舞是族的舞蹈。
芦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
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礼仪性芦笙舞
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
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苗族芦笙舞入选非遗了吗
是的,苗族芦笙舞已经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苗族聚居地区,无论是重大的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的娱乐活动中,都能看到芦笙舞的表演。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古代的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苗族先民就有吹芦笙、跳芦笙舞的风俗,苗族史诗《榜蚩尤》中记载的“蚩尤吹芦笙,黄帝打鼓跳舞”即是苗族芦笙舞的雏形。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苗族芦笙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民间舞蹈,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轻盈飘逸的独舞,也有气势磅礴的群舞。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手持芦笙,通过跳跃、旋转、翻滚等动作,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芦笙舞的音乐旋律明快、节奏感强烈,给人以欢快、激昂的感觉。
苗族芦笙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它还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在芦笙舞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如“龙抬头”、“蛇蜕皮”、“牛奔栏”等动作和形象,都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
苗族芦笙舞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在苗族聚居地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参与到芦笙舞的表演中来。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庆典上,数百上千人同场表演芦笙舞的场面非常壮观。这种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使得苗族芦笙舞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追求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同时,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世,芦笙舞的传承也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
水族的“芦笙舞和铜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
水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
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
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
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 *** ,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律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异,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
小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
水族铜鼓舞
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
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急密如雨,嗄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
芦笙舞的种类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芦笙舞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舞 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讨花带子”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 姑娘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所以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娘舞着走呢!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月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彩;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滚山珠”是边吹奏着芦笙边作向前和向后翻滚或倒立、叠罗汉等动作。?“芦笙拳”的形式独具一格,这种舞蹈以舞芦笙者为伴奏和指挥,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挥下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的对击。? 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地区和云南省西部一些地区,曾用于喜庆丰收的酬神和送葬仪式中。清《滇南志略稿》载:“……每年秋后,宰牲祀神,吹笙跳舞而歌,谓之祭庄稼。”清乾隆《开化府志·九》记:“……送葬,女婿吹笙跳舞尸前。”葫芦笙舞已多为群众自娱性舞蹈。云南省有些地方除用葫芦笙作为舞蹈伴奏乐器外,还用笛子、月琴等同时伴奏,称为“打跳”或“打歌”。男女青年边唱边舞、肩部前后摆动,舞姿健美潇洒。四川省凉山地区,凡吉日均跳葫芦笙舞;每逢火把节更为隆重,届时昼夜欢舞,连续3日。舞时不歌,多为两人一对,互相对脚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腿部高抬重落,女子动作较小,腿部不高抬,众人围圈而舞,吹葫芦笙者在圈内领舞,亦有女子边弹月琴边舞,或边吹边领舞 。 在节日和劳动之余均跳葫芦笙舞。传说有80多套舞曲。舞蹈中的动作,大致可分为表现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模拟鸟兽的舞蹈。例如舞者?脚向里扫腿,勾脚向外蹁腿,是表现收割谷子;“斑鸠拣谷子”,表现了斑鸠觅食、嬉戏的姿态。舞蹈富于表现力,生动有趣,独具特色。男子在圈内边吹笙边舞,动作繁杂,女子拉手围圈,动作简单。舞蹈动作速度,一般先慢后快,动作幅度,逐渐加大。芦笙舞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其过程非常详尽。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其舞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芦笙舞,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充满民族团聚的欢乐,增强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澜沧江以西地区,都跳芦笙舞。而与其它民族杂居地区则较流行跳歌。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是苗族民间舞中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早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清《苗俗记》中也记有“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这说明1000多年前苗族芦笙舞即已盛行。也说明女子振铃击节而舞的舞蹈一直延续到清代,现多为徒手而舞的情况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出现了过去从芦笙舞未有过的妇女芦笙手。苗族芦笙舞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3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或在圈内领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逆时针环绕行进。有的地区还用3.3米高的大芦笙和芒筒伴奏,增加低音声部伴奏效果。每当盛大节日,成百个芦笙,上千的人群,层层环绕跳芦笙舞,气势极为壮观。在“跳花”、“跳月”、“踩花山”等民族节日,青年男女还通过芦笙舞选择配偶,如“讨花带”、“牵羊”等均为表现男女青年相爱的舞蹈。竞技性芦笙舞,在节日期间举行,以曲调多、技巧难度大取胜。舞蹈动作有连续旋转、矮步、倒立、翻滚等。舞时乐曲不中断。有的地区苗族老人亡故,有以芦笙舞祭祀亡灵、慰藉死者家属的习俗。其舞蹈动作沉稳。鼓点铿锵,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风格粗犷剽悍。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很高的艺术感觉,但从他们演练的舞步中让人领略到的是热情、是奔放、是令人心胸宽阔的想象...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而多姿的民族舞歩也是精粹。黔东南苗族优美的芦笙舞、铜鼓舞;黔西北的彝族琮琮的月琴和热烈奔放的铃铛舞;黔东北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都为民族文艺大花园增添了异彩。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但却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空舞蹈,以悼相播在夭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芦史舞蹈以示纪念。汉族史籍里也对苗族芦笙文化的生动记载:“参差六竹管,长声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芦笙的舞曲及舞步,各地大同小异。芦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芦笙演奏与芦笙舞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前两者吹笙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吹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群体结队绕圈踏声舞蹈,场面尉为壮观。吹笙自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个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配合默契。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芦笙舞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曲与萨笙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什么是芦笙舞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