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南北朝纪年表里北魏一共14位皇帝?
- 2、北魏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3、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个
- 4、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
- 5、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介绍
- 6、北魏历史上都有谁?
- 7、北魏历任皇帝
- 8、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介绍
- 9、北魏历代皇帝,要全的,快
南北朝纪年表里北魏一共14位皇帝?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中,北魏的皇帝依次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脩。列表的共计十四位皇帝。当然,这个表格主要是为了用年号纪年,如果有未建年号的皇帝,则不列表。
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北魏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高宗文成帝拓跋濬、显祖献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元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明帝元诩、敬宗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脩。
根据帝王列表里北魏一共14个皇帝
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个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有13位皇帝。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13位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大都死于非命,皇帝是好危险职业
共19个,(不算追尊),列表如下:
1、
2、
3、
4、
扩展资料:
君主资料: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珪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部落长大。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代王位于牛川,不久改称魏王。
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
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永兴元年,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2、拓跋濬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字乌雷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闾氏。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出生于东宫。 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
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弑后,在尚书陆丽、刘尼拥戴下,即位为帝,年号兴安。即位之后,诛杀权臣宗爱。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时年二十六,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3、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迁都洛阳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阳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君主
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
北魏历代帝王顺序表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隐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等。
1、道武帝拓跋珪
前秦崩溃之际,15岁的拓跋珪复代国并改称魏,北魏开国。396年进兵中原迁都平成,推行汉化改革。仿汉制营造宫室、建立宗庙,完善职官制度,立官制、制礼仪、定律令。强制打破鲜卑的部落组织,重新编户进行统治。
2、明元帝拓跋嗣
道武帝被杀后,嫡长子拓跋嗣带兵灭掉拓跋绍之后即位。拓跋嗣文武双全,文治上重用崔浩、长孙嵩、安同等人,改革律法和完善官制,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劝课农桑。
3、太武帝拓跋焘
明元帝长子,心怀一统天下之志,亲自带兵灭掉胡夏、北燕、北凉等国,降伏西域的鄯善、龟兹、粟特等,驱逐吐谷浑和柔然势力,完成北方一统。内政上继续推行汉化和封建化,重视休养生息和劝课农桑,重视儒学推行楷书。
4、南安隐王拓跋余
太武帝拓跋焘庶子,被宦官宗爱拥立登基。由于得位不正,拓跋余一方面用金钱和官爵大肆收买人心,一方面却纵情声色犬马。国事都交给宗爱,封他为冯翊王,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倾朝野。
5、文成帝拓跋濬
拓跋焘之孙、拓跋晃长子,在拓跋余被杀后,由长孙渴侯、陆丽等人拥立为帝。即位之初诛杀宗爱,随后实行怀柔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人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拓跋珪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介绍
1、道武帝拓跋珪(371-409)是代国开国皇帝拓跋什翼健的嫡孙,父亲拓跋寔在拓跋珪出生之前就在内乱中死亡,六岁的时候前秦攻打代国,拓跋什翼健战败后被部下杀死,前秦趁机灭掉了代国。前秦皇帝苻坚原本要把拓跋珪带回长安监管,但是在代国旧部的游说支下六岁的拓跋珪得以留在代国故地。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叛乱四起,前秦分崩离析,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年仅16岁的拓跋珪趁机召集旧部重建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国!经过几年的征战,拓跋珪统一了代国故地,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后秦姚兴三足鼎立。公元395年拓跋珪在参合陂打败后燕主力,后燕一蹶不振,两年后拓跋珪率主力南下攻打后燕,占据了后燕绝大部分领土,将后燕分成南北两部,公元404年又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后秦姚兴,抑制了后秦的发展,北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拓跋珪开始志得意满,刚愎自用,为求长生不老服用寒食散,以至于脾气暴躁,猜忌多疑,滥杀大臣,最终在公元409年被儿子拓跋绍弑杀,年仅39岁。
2、明元帝拓跋嗣(392-423)拓跋珪长子,公元409年拓跋珪在宫廷政变中死去,太子拓跋嗣平息内乱,继位为帝,成为了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在位14年,任内团结各部落首领,下诏书招纳贤才,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北魏国力迅速提升,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饮马瓜步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422年,拓跋嗣趁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病死之际出兵南下,夺取河南之地,留下大将镇守河南,自己率军返回首都平城!拓跋嗣为求长生时常服用寒食散,日积月累之下毒性频频发作,身体日益虚弱,再加上南征刘宋积劳成疾,于公元423年病逝,年仅32岁。
3、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任皇帝,罗晋唐嫣主演的电视剧锦绣未央中那位皇帝陛下的原型。拓跋焘16岁继位,一生之中东征西讨,相继灭亡了胡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中国北方百余年来的分裂局面,;向北驱逐柔然,摧毁了柔然主力,解除了魏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向南攻打刘宋直至长江,饮马瓜步江,可以说是武功赫赫!晚年的拓跋焘和祖父拓跋珪一样滥杀大臣,但是杀完之后又会后悔。太子拓跋晃和中常侍宗爱不和,宗爱担心拓跋晃登基之后遭殃,于是挑拨拓跋焘拓跋晃父子之间的矛盾,脾气暴躁的拓跋焘屡次训斥太子,拓跋晃在忧惧中死去。后来拓跋焘后悔逼死了太子,宗爱得知之后担心自己被处死,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拓跋焘睡熟后将他杀死,时年44岁。
4、南安王拓跋余(?-452)拓跋焘之子,拓跋焘死后宗爱拥立拓跋余继位,拓跋余登基后不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宗爱总管朝政,权力极大。后来拓跋余担心宗爱作乱,企图限制他的权力,宗爱得知后派人暗杀了拓跋余,在位仅仅八个月。
5、文成帝拓跋浚(440-465),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拓跋晃长子,南安王拓跋余被宗爱弑杀后,拓跋浚在大臣拥立下继位,诛杀宗爱,平息内乱。拓跋浚任内北魏政局动荡不安,叛乱四起,虽然都被平定,但是北魏也元气大伤,此时南朝刘宋也陷入宫廷内乱之中,国力衰退,无力北伐,两国之间因此有了一段和平时期!拓跋浚在位13年,在公元465年病死,年仅26岁。
6、献文帝拓跋弘(454-476)文成帝拓跋浚长子,继位时年仅11岁,军队指挥权落入了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不把献文帝放在眼里,自立为王,朝廷内外事无巨细都由乙浑处理,献文帝束手无策,成为傀儡。危急时刻冯太后调动亲信包围乙浑府邸将其处死,临朝听政,处理所有的军国政务!献文帝不满冯太后专权于公元471年让位于儿子拓跋宏,自己遥控朝政,屡屡率军出征柔然!后来献文帝和冯太后矛盾激增,于公元476年暴毙于皇宫之中,年仅23岁!
7、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继位之时年仅5岁,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是北燕皇族后代,汉人,是一位政治女强人,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央集权,增强国力,自太武帝拓跋焘死后日渐衰落的北魏重新强盛起来。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死,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孝文帝受冯太后影响很深,崇拜汉族文化!亲政后进一步进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名,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因此孝文帝又叫元宏。他严厉镇压一切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为此甚至处死了反对改革的急先锋——太子元恂,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迅速强大。公元494年元宏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亲征南朝萧齐,战争互有胜负,战事不利令元宏郁郁寡欢,压力极大,就在这是元宏的妹妹带来了皇后失德的消息,元宏急怒攻心,一病不起,被迫返回洛阳,在行军途中病死,年仅33岁!
8、宣武帝元恪(483-515),孝文帝元宏次子,在位16年。在位前期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后期朝政黑暗,外戚专权,鲜卑皇室卖官鬻爵,大肆贪污腐败,国势由盛转衰。元恪还沉湎于女色,为此废除了“子贵母死”这一制度,胡灵太后因此活了下来,在宣武帝元恪死后祸乱朝政,为北魏分裂埋下了祸根!公元515年元恪病死,年仅33岁。
9、孝明帝元诩(510-528)宣武帝元恪次子,他六岁继位,母亲胡灵太后擅权乱政,公元525年爆发的六镇大起义,敲响了北魏王朝的丧钟。此时北魏朝廷仍处于争权夺利之中,权力的争夺使得母子之间再无亲情可言,公元528年胡灵太后派人毒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元诩时年19岁。
10、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彭城王元勰之子,孝明帝元诩被毒死后元子攸跟随尔朱荣率军攻入洛阳,被拥立为帝,但是元子攸只是尔朱荣的傀儡,没有实权。尔朱荣平乱后图谋帝位,却被元子攸先下手为强,被骗入皇宫伏杀,但是元子攸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三个月后他被尔朱荣的儿子尔朱兆俘虏后勒死,计在位3年,年仅24岁。
11、长广王元晔(509-532);
12、节闵帝元恭(498-532);
13、安定王元朗(513-532);这三位都是北魏皇室宗亲,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尔朱兆起兵讨伐,不再承认元子攸的帝位,拥立长广王元晔继位。元晔在位仅四个月就被废,第二年被尔朱荣部下高欢杀死,时年23岁;
14、孝武帝元修(510-534),北魏最后一任皇帝,公元532年继位,在位三年,迫于高欢的军事压力投奔关中军阀宇文泰,却被宇文泰杀死,时年25岁。宇文泰拥立元氏皇族元宝矩继位,割据关中;高欢在邺城拥立清河王元善见继位,割据中原;从此北魏一分为二,史称西魏(元宝矩),东魏(元善见),魏国名存实亡,权力掌握在宇文泰高欢等人之手。
北魏历史上都有谁?
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北魏皇朝的世系表!第一个北魏也叫曹魏,因为皇室姓曹,且定都洛阳,所以称曹魏,也称北魏。第二个北魏国出自南北朝时期,皇族拓跋氏,鲜卑族,后改姓元氏,定都洛阳,因而也称北魏。第三个北魏帝国蒙姓,定都六合都,此魏国也称北魏。
曹魏皇帝世系表
魏武帝曹操-皇后卞夫人
魏文帝曹丕-皇后甄姬、皇后郭女王
魏明帝曹睿-皇后郭氏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陈留王曹奂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皇帝世系(蒙姓)
第三千一百五十二位皇帝蒙德华,娶妻蒙美姣,册封为中宫皇后。两人恩爱无比,一起统治着北魏皇朝。北魏中宫皇后蒙美姣是标准的美人身材,高大丰满,有168的身高。生皇太子蒙延爱,中都王蒙延稷,北魏王蒙延玉,桂王蒙延文,吴王蒙延克,皇太女蒙延娇,中宫公主蒙延丽,齐公主蒙延美,燕公主蒙延婷等诸位皇子公主。因北魏采用藩王制度,所以中宫皇后蒙美姣又是中都王太后,有统领中都国兵马的权利,又有指挥禁军的权利,可谓权利日盛。
魏元帝蒙德华
魏国皇后蒙美姣娘娘
北魏皇后蒙美姣
嫡皇后蒙美姣
上都皇后廖娴
妖族皇后白骨姣
魔族皇后蒙美妃
以上就是魏国皇帝的皇后列表,因为蒙魏属于历史小说,且皇朝不灭,所以仅列魏景帝蒙德华为代表!诸上三大北魏皇朝的相关皇帝及皇族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魏历任皇帝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敬寿帝拓跋余--景穆帝拓跋晃。
1、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开,字涉珪,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寔和贺兰氏的儿子。
2、太武皇帝——拓跋焘
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3、北魏拓跋嗣明
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4、南安王拓跋余(?―452年)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获封为吴王,后于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
5、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庙号高宗,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再弑之,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长子拓跋弘即位。
北魏历代皇帝列表 北魏历代皇帝介绍
1、道武帝拓跋_(371-409)是代国开国皇帝拓跋什翼健的嫡孙,父亲拓跋_在拓跋_出生之前就在内乱中死亡,六岁的时候前秦攻打代国,拓跋什翼健战败后被部下杀死,前秦趁机灭掉了代国。前秦皇帝苻坚原本要把拓跋_带回长安监管,但是在代国旧部的游说支下六岁的拓跋_得以留在代国故地。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叛乱四起,前秦分崩离析,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年仅16岁的拓跋_趁机召集旧部重建代国,同年又改国号为魏国!经过几年的征战,拓跋_统一了代国故地,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后秦姚兴三足鼎立。公元395年拓跋_在参合陂打败后燕主力,后燕一蹶不振,两年后拓跋_率主力南下攻打后燕,占据了后燕绝大部分领土,将后燕分成南北两部,公元404年又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后秦姚兴,抑制了后秦的发展,北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拓跋_开始志得意满,刚愎自用,为求长生不老服用寒食散,以至于脾气暴躁,猜忌多疑,滥杀大臣,最终在公元409年被儿子拓跋绍弑杀,年仅39岁。
2、明元帝拓跋嗣(392-423)拓跋_长子,公元409年拓跋_在宫廷政变中死去,太子拓跋嗣平息内乱,继位为帝,成为了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在位14年,任内团结各部落首领,下诏书招纳贤才,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北魏国力迅速提升,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饮马瓜步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422年,拓跋嗣趁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病死之际出兵南下,夺取河南之地,留下大将镇守河南,自己率军返回首都平城!拓跋嗣为求长生时常服用寒食散,日积月累之下毒性频频发作,身体日益虚弱,再加上南征刘宋积劳成疾,于公元423年病逝,年仅32岁。
3、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明元帝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任皇帝,罗晋唐嫣主演的电视剧锦绣未央中那位皇帝陛下的原型。拓跋焘16岁继位,一生之中东征西讨,相继灭亡了胡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中国北方百余年来的分裂局面,;向北驱逐柔然,摧毁了柔然主力,解除了魏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向南攻打刘宋直至长江,饮马瓜步江,可以说是武功赫赫!晚年的拓跋焘和祖父拓跋_一样滥杀大臣,但是杀完之后又会后悔。太子拓跋晃和中常侍宗爱不和,宗爱担心拓跋晃登基之后遭殃,于是挑拨拓跋焘拓跋晃父子之间的矛盾,脾气暴躁的拓跋焘屡次训斥太子,拓跋晃在忧惧中死去。后来拓跋焘后悔逼死了太子,宗爱得知之后担心自己被处死,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拓跋焘睡熟后将他杀死,时年44岁。
4、南安王拓跋余(?-452)拓跋焘之子,拓跋焘死后宗爱拥立拓跋余继位,拓跋余登基后不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宗爱总管朝政,权力极大。后来拓跋余担心宗爱作乱,企图限制他的权力,宗爱得知后派人暗杀了拓跋余,在位仅仅八个月。
5、文成帝拓跋浚(440-465),太武帝拓跋焘长孙,拓跋晃长子,南安王拓跋余被宗爱弑杀后,拓跋浚在大臣拥立下继位,诛杀宗爱,平息内乱。拓跋浚任内北魏政局动荡不安,叛乱四起,虽然都被平定,但是北魏也元气大伤,此时南朝刘宋也陷入宫廷内乱之中,国力衰退,无力北伐,两国之间因此有了一段和平时期!拓跋浚在位13年,在公元465年病死,年仅26岁。
6、献文帝拓跋弘(454-476)文成帝拓跋浚长子,继位时年仅11岁,军队指挥权落入了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不把献文帝放在眼里,自立为王,朝廷内外事无巨细都由乙浑处理,献文帝束手无策,成为傀儡。危急时刻冯太后调动亲信包围乙浑府邸将其处死,临朝听政,处理所有的军国政务!献文帝不满冯太后专权于公元471年让位于儿子拓跋宏,自己遥控朝政,屡屡率军出征柔然!后来献文帝和冯太后矛盾激增,于公元476年暴毙于皇宫之中,年仅23岁!
7、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继位之时年仅5岁,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是北燕皇族后代,汉人,是一位政治女强人,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央集权,增强国力,自太武帝拓跋焘死后日渐衰落的北魏重新强盛起来。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死,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孝文帝受冯太后影响很深,崇拜汉族文化!亲政后进一步进行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名,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因此孝文帝又叫元宏。他严厉镇压一切反对改革的鲜卑贵族,为此甚至处死了反对改革的急先锋——太子元恂,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国力迅速强大。公元494年元宏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亲征南朝萧齐,战争互有胜负,战事不利令元宏郁郁寡欢,压力极大,就在这是元宏的妹妹带来了皇后失德的消息,元宏急怒攻心,一病不起,被迫返回洛阳,在行军途中病死,年仅33岁!
8、宣武帝元恪(483-515),孝文帝元宏次子,在位16年。在位前期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后期朝政黑暗,外戚专权,鲜卑皇室卖官鬻爵,大肆贪污腐败,国势由盛转衰。元恪还沉湎于女色,为此废除了“子贵母死”这一制度,胡灵太后因此活了下来,在宣武帝元恪死后祸乱朝政,为北魏分裂埋下了祸根!公元515年元恪病死,年仅33岁。
9、孝明帝元诩(510-528)宣武帝元恪次子,他六岁继位,母亲胡灵太后擅权乱政,公元525年爆发的六镇大起义,敲响了北魏王朝的丧钟。此时北魏朝廷仍处于争权夺利之中,权力的争夺使得母子之间再无亲情可言,公元528年胡灵太后派人毒死了亲生儿子元诩,元诩时年19岁。
10、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彭城王元勰之子,孝明帝元诩被毒死后元子攸跟随尔朱荣率军攻入洛阳,被拥立为帝,但是元子攸只是尔朱荣的傀儡,没有实权。尔朱荣平乱后图谋帝位,却被元子攸先下手为强,被骗入皇宫伏杀,但是元子攸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三个月后他被尔朱荣的儿子尔朱兆俘虏后勒死,计在位3年,年仅24岁。
11、长广王元晔(509-532);
12、节闵帝元恭(498-532);
13、安定王元朗(513-532);这三位都是北魏皇室宗亲,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尔朱兆起兵讨伐,不再承认元子攸的帝位,拥立长广王元晔继位。元晔在位仅四个月就被废,第二年被尔朱荣部下高欢杀死,时年23岁;
14、孝武帝元修(510-534),北魏最后一任皇帝,公元532年继位,在位三年,迫于高欢的军事压力投奔关中军阀宇文泰,却被宇文泰杀死,时年25岁。宇文泰拥立元氏皇族元宝矩继位,割据关中;高欢在邺城拥立清河王元善见继位,割据中原;从此北魏一分为二,史称西魏(元宝矩),东魏(元善见),魏国名存实亡,权力掌握在宇文泰高欢等人之手。
北魏历代皇帝,要全的,快
北魏
公元386——534年,共149年。
北魏共有15个帝王(包括幼主元钊,安定王元朗),其中病死的4帝,国亡而逃奔长安后被毒杀的1帝,内乱中被杀死的4帝,被沉杀的1帝,被毒杀的3帝,被废黜后后事不明的1帝,被绞杀的1帝。所附的冯太后为病死,胡太后被沉杀于黄河中。
道武帝(拓跋珪)
道武帝,名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十六国时代王什翼犍孙(一说为什翼犍子),前秦衰落后复国称帝,在位24年,被子拓跋绍刺杀,终年39岁,葬于金陵。(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古盛东城西北)
明元帝(拓跋嗣)
明元帝,名拓跋嗣(公元392—423年),北魏道武帝长子,道武帝被子拓跋绍杀死后,他继位,在位15年,病死,终年32岁,葬于金陵。太武帝(拓跋焘)
太武帝,名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小字佛狸,北魏明元帝长子,明元帝病死后继位,在位29年,被宦官宗爱谋杀,终年45岁,葬于金陵。
南安王(拓跋余)
南安王,名拓跋余(公元?—452年),太武帝第6子,宦官宗爱弑太武帝后,迎他继位,在位7月,又为宗爱谋杀,葬处不明。
文成帝(拓跋濬)
文成帝,名拓跋濬(公元440----465年),太武帝从孙,南安王侄,南安王被宗爱刺杀,众大臣又杀宗爱,迎他为帝,在位14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金陵。
献文帝(拓跋弘)
献文帝,名拓跋弘(公元454—476年),文成帝长子,文成帝病死后继位,在位6年,为冯太后毒死,终年23岁,葬于金陵。
孝文帝(元 宏)
孝文帝,名元宏(公元467—499年),献文帝长子,献文帝在位时就禅位给他,从此他开始改为汉姓,在位29年,于南征途中病死,终年33岁,葬于长陵。
宣武帝(元 恪)
宣武帝,名元恪(公元483----515年),北魏孝文帝次子,孝文帝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33岁,葬于景陵。孝明帝(元 诩)
孝明帝,名元诩(公元510—528年),宣武帝次子,宣武帝病死后继位,在位14年,为胡太后毒杀,终年19岁,葬于定陵。
幼 主(元 钊)
幼主,名元钊(公元526—528年),孝文帝曾孙,胡太后毒杀孝明帝后,立他为帝,在位1月,被尔朱荣沉溺于黄河中,终年3岁,葬处不明。
孝庄帝(元子攸)
孝庄帝,名元子攸(公元507—530年),献文帝孙,尔朱荣杀幼主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又被尔朱兆绞杀,终年24岁,葬于静陵。
长广王(元 晔)
长广王,名元晔。生卒年不详,太武帝曾孙,尔朱兆杀孝庄帝后,扶他继位,在位3月,又为尔朱世隆所废,下落不明。
节闵帝(元 恭)
节闵帝,名元恭(公元498—532年),字修业,文成帝孙,尔朱世隆废元晔后,立他为帝,在位2年,被高欢废黜后毒死,终年35岁,葬处不明。
安定王(元 朗)
安定王,名元朗(公元513—532年),字仲哲,北魏皇族章武王第三子,节闵帝堂弟,被高欢拥立为帝,在位2年,又被高欢废黜毒杀,终年20岁,葬于邺效外。
孝武帝(元 脩)
孝武帝,名元脩(公元510—534年),字孝则,孝文帝孙,高欢废元朗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被宇文泰毒死,终年25岁,葬于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