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哪个对
- 2、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 3、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正确
- 4、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 5、“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对?还是都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这两个都有,请问到底是哪个对?
- 6、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哪个对
- 7、是名副其实,还是名符其实?副和符好像都说得通。各位大侠,求解!!
- 8、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 9、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更对?
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哪个对
这两个词语都是正确的。“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都是正确的表达,意思略有不同。“名符其实”强调的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名称或名声所代表的事物与实际情况一致。“名副其实”更强调名声与实际之间的相符关系,名声所代表的事物与实际情况一致。
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两者都是正确表达,属于近义词,没有本质区别。
名符其实:一般是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示例:而况教育能不能名符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
名副其实: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副:符合,彼此相称;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实:实际。
名符其实、名副其实的词语出自:汉·曹操《与王修书》,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天的形势》:“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扩展资料:
原来,对于“名”和“实”的关系,古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名实不副”和“名不副实”,是说“名”与“实”不相符合;“名实相副”和“名副其实”,是说“名”与“实”互相符合。这四个词语中,表示“符合”意思的字,古人都习惯用“副”而不用“符”。
尽管那时“符”字已经产生,而且也有了“符合”的意义。大家知道,成语具有稳定性,一旦定型之后,其中的用字往往不能随意改动。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名副其实”最早见于北宋范祖禹的《唐鉴》,沿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所以在1947年出版的《汉语辞典》中,只能查到“名副其实”,而见不到“名符其实”的踪影。
解放以后,情况有了些变化。许多人对一些旧词古义,已经不甚了解。看到“副”字,只知道是“正副”的“副”或者“一副手套”之类的“副”,不大会想起它还有“符合”的意思,表示“符合”一般都用“符”字。于是“名副其实”渐渐被写成了“名符其实”。
“符”(fú)和“副”(fù)两个字,读音虽然不同,但毕竟比较接近,不咬准了念,不细心辨别,可能还听不出来。起初曾有学者撰文批评,指出“符”字不对,应当用“副”。后来用“符”的人日益增多,连一些知道“名副其实”的人也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写起“符”来。
实际存在的语言现象,往往是难以否定的。所以,1970年代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在“名副其实”条下注了一句:“也说名符(fú)其实。”承认了它的合法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符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副其实
真正的写法是“名副其实”,是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释义:名,是名声、名义的意思;副,在这里是相称、符合的意思。“名副其实”就是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出处:孙中山 《与段祺瑞书》:“使一切公仆各尽所能,以为人民服役,然后民国乃得名副其实矣。”
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
造句:
1、据报道:褐藻胶还有阻止生物肠胃对放射性锶的吸收作用。由此可见,海带是位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夫”。
2、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花。
扩展资料:
名副其实近义词
1、名不虚传 [ míng bù xū chuán ]
解释: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出 处:《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译文:皇帝大笑,对左右说: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2、货真价实 [ huò zhēn jià shí ]
解释: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现在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译文:他这是招揽生意的一个方法呢,但是不知道有没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
“名不副实”,出自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意为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副”虽然是“相符”、“符合”的意思,但“名不副实”是成语,成语之所以是成语,就是说它是现成的,是不容修改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应该用“名不副实”而不是“名不符实”。
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两个词语都有。
名符其实:出自汉·曹操《与王修书》,一般是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副,符合,彼此相称。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实:实际。
真正的写法是“名副其实”,是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
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都可以。
1、名副其实
拼音:míng fù qí shí
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出自汉·曹操《与王修书》:“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译文:为后世美谈,名实相符,超过别人很远。
2、名符其实
一般是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出自汉·曹操《与王修书》:“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译文:为后世美谈,名实相符,超过别人很远。
扩展资料
反义词
名不符实,读音míng bùfú shí,汉语成语,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出自《人物志·效难》。
近义词: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成语解释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2、徒有虚名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出处:《北齐书·李元忠传》:“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
译文:考虑一家不过升斗而已,空有虚名,不能救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副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符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不符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徒有虚名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正确
都是正确的。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是一对近义词,意思都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名副其实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含褒义。
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把“学习雷锋标兵”朱伯儒的事迹材料报送邓小平,请邓小平题词。邓小平认真阅读后,思考片刻,然后提笔在宣纸上写道:“向 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他把这份题词交给办公厅的同志,说:“请不要急于拿去发表,应该请语言学家推敲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办公厅的同志去请教语言学家王力先生。
王力先生接过题词,一字一字地推敲。不住地点头说:
“好,写得好!不过,‘名符其实’的‘符’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如果就这样写,用字不规范,最好用‘副’字。”说着,用铅笔在“符”字旁边写了一个“副”字。
办公厅的同志回来后,拿着改过的宣纸给邓小平看。并告诉他说:
“王力先生说,‘名符其实’的‘符’字不规范,应该用这个‘副’字。”
邓小平十分高兴。说:
“改得好,改得好。虽然过去用这个‘符’字,但现在不用了,就是错别字了。老师写了错别字,贻误了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国民的文风。这叫上行下效嘛!你去替我好好谢谢王老!”
名符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名副其实:谓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
所以两者是近义词
求采纳
两个都是正确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不过,只有名副其实才是成语。
两个成语都是正确的写法,形容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是反义词组。
【名符其实】
读音:míng fú qí shí
出处:汉·曹操《与王修书》:“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翻译:他的名声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与实际相符,比其他人要高远的多。
【名副其实】
读音:míng fù qí shí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翻译:死后的谥号有“恭”、“毅”二字,完全符合他的声名作为。
扩展资料近义词:
当之无愧 [ dāng zhī wú kuì ] 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出 处: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尊翁一生,清慎勤三字,可当之无愧。
反义词:
有名无实 [ yǒu míng wú shí ] 空有名义或名声而没有实际。
出 处: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多数政治,在将来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现在却是有名无实的。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对?还是都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这两个都有,请问到底是哪个对?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但是,有的词典肯定了“名符其实”,更造成了用字的混乱。副,形声字,从刀声。本义为劈,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的是“合二而一”,由此引申出“相称”的意思。“名副其实”、“名实相副”,即名与实相称之意。“副”字的其他义项如副职、副手、副业的“副”,是假借义。这些义项的“副”,本字为“”,后借“副”代“”,“”字遂废。有人不了解“副”字的本义,反而觉得“名实相副”不通,以为“副”字错用了,就写作“名实相符”,犯了想当然的错误。符,形声字,从竹付声。《说文解字》:符,信也。汉代用竹片做成符节,长六寸,两片相合,作为信物。朝廷遣使去州府传令,使节持符去,与州府所持符相合,相当于今之使者身份证书。符的“符合”义与副的“相称”义近,但不同,故不可以“符”代“副”。副、符二字读音不同。副,音fù(富);符,音fú(伏)。音义皆异,不可互代。
两个词语都有,以前就有,不是第7版才有的,
名副其实出处是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符合。
名符其实意思是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这样来说两个词语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都对
两个都对,副,就是符合的意思。副是假借字,就是当初交际语言里有了这个词,但是书面上还没有这个字,于是就找了一个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来代替,于是副就产生了假借义,后来又造出了符合的“符”的符字。“莫”也是这种情况,莫的本义是表示日暮黄昏,后来产生了“不要、没有”等假借义,久借不还,后来人们又造出了“暮”这个词来表示黄昏,于是“莫”和吗“暮”在古汉语里都可以表示日暮黄昏的意思。
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多元码)可以迅速查出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906页:
【名符其实】míngfúqíshí 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míngfùqísh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也说名符其实。
由此可见,两者可以通用。不存在【名符其实】错误之说。
可以确定,两个词都对。
理由:
所谓成语,因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因此,“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都符合成语的定义。且都出自于汉末时期。
名副其实,最早见于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稍晚的刘邵在《人物志·效难》中也有:“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从上可以看出,最初是先有“名实不副”、“名不副实”而后才衍生出“名副其实”。
而“名符其实”最早见于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可以看出,“名符其实”其实是“名实相符”的活用。
所以,有人说“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纯粹属于武断和臆想。
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哪个对
两者都是正确的。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用来表示某事物的名称与其实际相符或相称,即名与实相符。具体来说,“名符其实”中的“符”是符合的意思,而“名副其实”中的“副”也是符合的意思。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在表达上只是用了不同的汉字。
是名副其实,还是名符其实?副和符好像都说得通。各位大侠,求解!!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都是对的,互为近义词。
1、名副其实 [ míng fù qí shí ]
基本释义:也说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符合。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白话译文:死后被授与恭毅两个字,这名称实在是名副其实。
2、名符其实 [ míng fú qí shí ]
基本释义: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同“名副其实”。
出处: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符其实。”
白话译文:君王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在本州流传着好的名声,忠诚是成功的业绩,是世间称颂的事情,这样的名声和实际相符。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当之无愧 [ dāng zhī wú kuì ]
基本释义: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出处: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
白话译文:夫人对他人相当宽厚的对待,凭这个原因完全当得起仁厚的名称。
2、名不虚传 [ míng bù xū chuán ]
基本释义: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出处:西晋 陈寿《三国志·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白话译文:帝王大笑,左右观察后说:“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例句: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
名符其实还是名副其实
名符其实和名副其实都可以。
两者属于近义词,没有本质区别,意思都是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副在名副其实中是表示符合的意思。名符其实的符也有表示符合之意,只是在正规成语用法中,建议写为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的区别:
1、意思不同:
名副其实的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名符其实的意思是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2、词性不同:
名副其实含褒义,可作谓语、定语。名符其实为中性词,可作谓语、定语。
3、侧重不同:
名副其实侧重于名声,和实际行为相符合。名符其实侧重于实际,配的上名声。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哪个更对?
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两个都是对的,是一对近义词,只是名符其实不是成语,而名副其实才是。
名副其实,拼音为míng fù qí shí,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出处: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白话译文:您修身养性,洁白无瑕,功绩人人皆知,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比别人强多了。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名义和实际相符。
例句: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花。
扩展资料:
名副其实的反义词是名不副实。
名不副实的拼音为 míng bù fù shí,意思是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
白话译文:只怕自己没有突出的才能而空有虚名,羞愧自己没有特殊的才能。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符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副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