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06:50:1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不包括行为主义,即对于动物或人的行为和反应的研究。下面是具体描述:
1.专注于无意识和动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还受到无意识和心理动机的调节。这一理论思想主要显示在其关于个人发展、梦境解释、自由联想等方面。
2.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强调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独特性,不受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左右。因此,在治疗、解释和评估人类内心和行为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强调个人的个体差异。
3.身心整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身体的疾病是心理问题的反映。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身体治疗方法与精神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治疗大多数疾病。
4.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相互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心,也关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同时个人也会通过言语、行为和符号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特点体现为对无意识和动机的研究、独特的思维方式、身心整合和公共与私人领域的相互作用,但并未涉及行为主义方面的内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或人的原始冲动以及和本能相关的欲望等。
每一个心理活动,没有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是由先前的事情所决定,包括口误、笔误、梦、各种神经症症状比如强迫、焦虑、疑病等。梦是通过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2、人格动力论也就是本能,有生的本能(性本能)和死的本能(攻击本能),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分精神投入和反精神投入,前者使本能满足,后者阻止。本能无法满足就会移置如儿童的社会化是性本能受到父母、社会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而种族偏见、战争则是攻击本能的移置。整个现代文化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由内部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冲突通常是由个人的童年经历和体验所导致的。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童年时期遭受到虐待或忽视,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对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那些个人无法意识到的想法、情感和欲望。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探索他们的潜意识来解决。他发展出了一种叫做自由联想的技术,通过让患者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来探索他们的潜意识。
第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望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认为我们的性欲望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形成的,而且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和行为是由三个部分所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我们的原始欲望和冲动的来源,自我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的部分,超我是我们的内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它的主要观点深刻而且具有启发性,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包括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含以下观点:人类心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部分,追求满足欲望的原则;自我是现实的、中介的部分,通过调和本我和外部世界的要求来满足欲望;超我是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对自我进行道德约束。弗洛伊德认为,冲突和焦虑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人们通过防御机制来应对。他强调无意识对个体的影响,通过解析梦境、自由联想和自由关联等技术来揭示潜意识。此外,弗洛伊德提出了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和生殖器期,这些阶段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强调了性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冲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和潜意。。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至于无意识则包括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2.本我、自我和超。。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人格。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所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而自我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自己,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其遵守事实原则或现实原则,指导人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而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后天习得的一般的所谓的良心是超我产生的来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有什么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的。它最初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被称作是西方心理学三大门派的第二大势力。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为古典精神分析学,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学的对象论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统称为无意识。弗洛伊德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在他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是研究意识范畴内的认识过程。当然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和夸大潜意识的作用,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否认意识是心理的实质,本身就是犯了非理性主义的错误。潜意识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动力,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
2、心理学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他早期的理论中把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性本能又称力比多,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满足。后期理论中,他则修正了本能论。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死本能则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在本能论中,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力比多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泛性论,在对传统主义提出反抗的同时,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自然属性和性心理发展自身的特殊性,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
3、梦论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梦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4、人格论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相对平衡时,则个体表现比较和谐。当三者失调时就容易导致个体出现焦虑
5、自我防御机制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同时受三个主人即本我、外在现实和超我的驱使。当自我软弱时,便会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为了减轻焦虑的威胁,自我防御机制将发挥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八种,即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行、移置、认同、升华、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6、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观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除症状,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人格上的成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设是:精神症状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要让来访者暴露内心的冲突,以便查找致病原因及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过程只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过失分析等来引导病人领悟病因,理解其意识的冲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开辟了无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突出了治疗的价值,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
当然,其理论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不过对于在当时能够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并提出这样的理论,已经很了不起了。

下列说法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

【答案】:D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①意识层次理论。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②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③焦虑、防卫机制。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④性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

简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
"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性欲有密切关系,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冲动e而非理性的,以寻求快乐为原则;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
人格这三个系统在人格发展的各阶段--从口唇期一直到生殖器期的五阶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梦的解释,生本能和死本能,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内容。
【2】弗洛伊德之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和德国心理学家荣格等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
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卑感,他们为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目标,所以人是不断地超越自卑。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活风格"。他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他认为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他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荣格则对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观点做了修正,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增殖,也表现为其他活动。荣格在分析个体的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作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集体无意识是荣格最具特点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论的观点也称为心理动力学观点。此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某种无法意识到的内在力量和冲突所驱动的。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紧张度。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驱力就会降低,个体继而停止反应。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与其他早期的心理学家不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毕生的医疗实践中,对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总结和多年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他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座冰山,只有暴露在海面上很小一部分是可以看见的。相对意识而言,精神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不断地受到无意识的思维、冲动和欲望的影响,这一观点影响了艺术、文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让弗洛伊德饱受争议的可能是他关于性本能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力量最强,对人类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他认为人的性欲在婴儿期就有,提出了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弗洛伊德对人性持消极和悲观的态度,认为人是受本能驱使的,对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形象提出了质疑。
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们,如阿德勒、荣格、霍妮和弗洛姆等人,已经不再严守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他们大多更关注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重要作用,不再过分强调性本能。然而,在各种心理动力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读出弗洛伊德思想的存在,因为这些理论仍然强调内在动机、冲突和潜意识的作用。另外,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临床对病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以解释一般人的心理,难免会有偏颇。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者尝试对正常人进行研究,扩大了精神分析理论的适用范围。
精神分析论是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中唯一经久不衰的学派,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是通过精神分析开始接触心理学,进而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部分:(1)本我。本我指人格中最难以接近的部分,主要是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等,它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自我位于意识层面,是个体能够觉知的部分,其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其工作原则遵循完美原则。人的心理既受意识影响,但无意识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了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这四个基本理论。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会是精神层次理论_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欲望、幻想、判断、情感、决定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这些不同的层次包括自我、本我、超我。
  一、精神三种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幻想、欲望、判断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二、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三、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层结构组成的。“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结构,是同肉体相联系的本能和欲望,按“快乐原则”活动;
“自我”是一个意识结构,是认识过程,按“现实原则”活动,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超我”是一个由社会灌输的伦理观所形成的结构,按“至善原则”活动,用来制约自我。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不是第一个把个体语言用于心理治疗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却对很多20世纪的心理治疗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后来的治疗系统或许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试图通过让病患谈论自己的问题来改变其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神分析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

他早期三册作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都是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所以又称为“性学三论”。

根据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帕波特(R.Apaport)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

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他的功能就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他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他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二,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按照“现实原则”起作用的人格结构称为“自我”。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

“自我”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三,动力学观点

第一,性本能即“力比多”,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营养本能,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观点的全部。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性心里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第二阶段,肛欲期(1-3岁),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

第三,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第四,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第五,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第一,因为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阶段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所以本我练就了一套方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例如“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一种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第二,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反应,尽到自己的职守。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他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形成了一种功能。

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不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