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中秋节是谁起源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7 09:26:39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扩展资料: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吃月饼的来源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一举推翻元朝。于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中秋节起源于哪里?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传说: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唐朝初年。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参考资料:中秋节-百度百科
中秋节是唐朝初年开始的。
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3、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有关中秋的诗句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参考资料:中秋节百度百科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都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是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就是古老的“祭月节”,比月饼出现早得多。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当时正处于我国南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交流使得很多文化习俗都融合传播开来。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两汉之间的《周礼》。虽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但是在汉代的时候在先秦基础上增加了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中秋节真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时候中秋赏月风俗成为唐代长安一带的时尚,出现不少咏月的千古诗句。还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等神话故事结合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等到了北宋时期,正式将阴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此时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民俗节日。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这就是最早的月饼由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时期,中秋开始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所谓的赏月活动,“其祭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这就是大规模祭月的由来,出现了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此时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还出现不少时令鲜果干果。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唐朝初年,中秋节确定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宋朝,中秋节已经非常盛行,直至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了除春节外第二个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的风俗。它是古代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到了汉代,中秋节得到普及。
扩展知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中秋节是唐朝初年开始的。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3、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有关中秋的诗句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2、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齐已.《中秋月》)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代,到了明清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的记载中。关于中秋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在春天祭拜太阳,在秋天祭祀月亮。“夕月”是古代帝王祭拜月亮。这就说明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帝王祭拜月亮的例子。第二种说法是中秋节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成熟,人们庄稼瓜果大丰收,为了庆祝中秋的喜悦,就把“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到了唐代,农业、商业、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这一时期,国力强盛,一片歌舞升平,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这些条件为中秋节的定型起了积淀作用。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小故事,相传八月十五的时候,李玄宗已经位列仙班了,彼时他正在游览月宫,从月宫上看到了自己所统治的国家是这么的繁华。又想到了自己的生辰是八月五日。隐约中觉得应该将两者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庆贺自己的节目。这就形成了中秋节的初态,后来,随着两者的相熔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而到了宋代,中秋节更从上层走向大众,全民狂欢。这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熟,使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得到普遍传播。并且当时的勾栏、瓦舍开放,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可以饮酒娱乐,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子。
并且相传中秋节这一天,就连皇帝也会出来游玩,竟然皇帝都出来游玩了自然会带动下层的民众。所以这一时期中秋节成为全民狂欢的重要节日。
宋代的文学作品《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醉翁谈录》等,书中都有关于“中秋”的记载。
到了明清,因时代关系和社会中的功力因素,加上娱乐方式的多重化,世俗情趣的浓厚。中秋节开始成为与端午春节,并列的民俗大节。
《红楼梦》第75回和76回中,就有关于中秋的记载,基本概论为八月十五这一天荣国公府中秋夜击鼓赏花、饮酒听笛和月下连句。
直至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节日。人们在中秋期间与家人团圆,吃月饼、饮桂花酒、坐看赏月、唠叨家常。

中秋节的来历和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95个回答
百度网友c6aaf12
高粉答主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聊聊关注成为第1169位粉丝
1、来历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2、传说
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给人间带来旱灾。后羿射下9个太阳,挽救了苍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一个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长居于此。后羿心痛不止,于每年八月十五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3、故事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扩展资料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来历一: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二: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故事最广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三: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中秋节诗词
说到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您想到哪些呢?最让您难忘的哪几首呢?
1.《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节起源于哪一个朝代?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中秋节赏月的传说: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于嫦娥保管。
后羿恶徒逢蒙(传说后羿后来就死于此人箭下)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寻妻不得,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地呼唤嫦娥名字。
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
后来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源是?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1][2][36]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37]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46]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4]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1][2][36]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37]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46]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4]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回答于 2022-09-24

中秋节是谁起源的?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月、拜月活动。“中秋”一词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成为节日,普及于汉代,而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北宋时期,中秋节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明清时,中秋节在中国民间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
在这一衍变过程中,中秋节逐渐“收集”了各类习俗,从宫廷传入民间。
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舞火龙……中秋节的众多风俗都是从不同年代慢慢发展形成,并传承至今。各地中秋风俗虽各不相同,但千百年来中秋佳节,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与家人“千里共婵娟”。
一、中秋节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二、传说故事
在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嫦娥奔月”无疑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了。
这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很感兴趣。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传统的民间习俗之一,每到这一天一家人或者朋友们都聚在一起吃月饼,喝酒赏月。那么你们知道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吗?想知道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本文的分享。
  中秋节的起源1    一、中秋节的起源传说
   1、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2、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作纪念。

   二、其他说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起源2    中秋节的来由
  我公有运用旧历的风气。旧历即是太旧历,即月球历。旧历即是依查看月球运转顺序而拟订的历法,旧历反应月球朔望圆缺盈利和亏本进程。重在月。月朔即是朔,十仲夏中即是望。月球圆缺周期是29天12时44分,日要计整,以是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天,有些年,有个七月大,也会十五月球十六圆。这个月,实简直在即是指月球,指月球运转周期。人对天上大明是格外向往看重的,并以日为阳为男为刚,以月为阴为女为柔。以太阳运转顺序而拟订的历法叫太阳历,太阳历重年,太阳历特性是反应一年春夏季秋季冬瓜代变革及寒暑寒热各别。二十四骨气即是依太阳历而生的。

  年年旧历仲秋十五日,即是我国保守的中秋节令。又叫“仲秋节”,由于一年四序,一季季春,季春又分孟仲季,仲秋是秋季中月仲月,以是叫中秋或仲秋。仲秋十五,也是在秋季之正中。天高气爽,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也最时髦,人们把月圆看作是聚集标记,以是为称中秋为“聚集节”。
  中秋之以是变成节令,一以运用旧历而重月相关,一以月球有各类时髦的传奇传闻相关。如“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到了近现代,这故事被进一步粉饰,充分和兴盛,更说得绘声绘色了,月球嫦娥成了聪慧慈爱时髦的化身。产生了弄月祭月的风气,并愈演愈烈。古月不妨照本日,时人却不见古月。历代墨客诗人咏月诗词不下少,最可喜的,我国的继俄美之后,不妨走上月球,实简直在的探月了。月球再不那神奇了。但我国过中秋风气不减,馅儿饼还越做越大,越来越贵,对月越爱越赞叹。
  中秋节的'起源3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2、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