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巴纳母效应
- 2、巴纳姆效应是什么
- 3、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 4、100个心理学效应丨004巴纳姆效应
- 5、巴纳姆效应
- 6、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愿意接受那些过度概括和普遍
- 7、巴纳姆效应
巴纳母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概念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或“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巴纳姆效应的描述为: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如果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即使描述的内容很空洞,你会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之为巴拿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儿,我们总可以收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再加上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类的描述。
此外,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就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东西。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不良影响?
巴纳姆效应有利有弊,比如设计广告时运用巴纳姆效应可以增强顾客的代入感、认同感,从而产生购买行为,但我们要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就要避免掉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学会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l
二是加强学习,培养敏锐的判断力,遇事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避免盲从。
三是以人为镜,恰当的选择比较的对象,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四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巴纳姆效应是什么
巴纳姆效应的由来
巴纳姆效应(英语: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为表对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称佛瑞效应、Forer effect)是一种现象,人们会对於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於很多人身上。巴纳姆效应能够对於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人格测试等被普遍接受提供一个不十分完全的解释。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同样的道理,巴纳姆效应还能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说明的描述符合自己的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格的描述,并认为那个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100个心理学效应丨004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含义如下: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相关内容
巴纳姆效应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人格测试与决策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决策,不能使决策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于巴纳姆效应的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考虑对立面就能有效地应对巴纳姆效应,避免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愿意接受那些过度概括和普遍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
定义编辑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实验编辑
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1] :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1]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福勒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1] 。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1]
产生原因编辑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1] 。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1] 。
此外巴纳姆效应也反映了一种对一般性、非精确描述的高度自我认同趋势。借助统计学上的概念,类似于“第一类错误”,即取违的错误。而作为整个对比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学术上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2] 。
应用编辑
传统星相学、占星术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引诱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一般说,求助算命的人命运多舛、情绪低落,屡遭生活挫折使他们丢失安全感,听天由命的依赖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算命先生则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由于求助算命者常把算命先生视为先知先觉、神的使者,当算命先生“道破既往、点中自己心愿”就会感到“准”。故此,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 [3] 。
聪明的企业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在广告上做文章。有些企业有好产品也有钱做广告,在当今广告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却不一定做得出好广告,因为很多广告词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过,大众往往会有听觉疲劳。汇源果汁的广告效果就很好,为其营销起到了助推作用。其广告词“不加不加就是不加”,通俗口语化的用词简洁,女声播放活力而俏皮,反复强调了“不加”,于是听众就有悬念继续听下去,到底不加什么呢?原来是不加色素、防腐剂、糖,这使听众的购买欲得到提升,色素、防腐剂、糖这三项在其它各种果汁饮料中基本是无法杜绝的,只是含量多少的问题,对人体潜在一定化学副作用,糖虽然不是化学物质,却是造成糖尿病的直接杀手。汇源百分百能够不加这三项添加物,就会吸引很多顾客尝一尝。具体味道如何?与大多数含有很多“香精+糖水”的果汁饮料是否可以明显喝出不同滋味,只能让顾客细细品味与评判了。就汇源果汁的广告词本身而言,已经捕捉到广大顾客一般性的普遍心理,容易产生巴纳姆效应和促销作用,这一点不容置疑 [3] 。
如果企业做广告的用词不妥,则可能在民众中引发另一种“巴纳姆负效应”。同样是因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道中了群体的“某个特点”,但由于弊大于利,产生的就是负效应,将会在公众中产生不良影响。2003年,日本丰田公司霸道汽车的广告页上,制作了两只石狮蹲居于路侧,其中一只石狮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车作行礼状,广告词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面对这样的广告画面,有中国读者站出来发言,认为这有辱中国民族尊严,因为石狮是图腾级别的守护神,象征着民族尊严。随之《解放日报》以“日本丰田汽车霸道广告有辱民族尊严”为题报道了该事件,被很多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触动了国人敏感的民族情绪,对日本丰田的声讨声接连不断。事件很快惊动丰田总部,多位高层要员旋即召开媒体座谈会,并且向中国发布了道歉书。日方丰田汽车销售总经理古谷俊男通过新闻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说:“虽然我们在投放广告之前没有任何恶意,但由于我们表达的不妥帖,在中国消费者中引发了不愉快、不好的情绪,对此我们表示非常遗憾。公司在事件发生后首先停发了这则广告,并在一些媒体发布致歉信….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虽然广告的创意是中国人设计的,但丰田公司是广告主,古谷俊男与丰田公司高层都一致“表示诚恳的歉意”,很快赢得了中国消费者们的理解,化解了危机 [3] 。
巴纳姆效应不仅在广告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若能够捕捉到大众笼统的一般性的心理需求,则对吸引、发展顾客群具有更高的价值 [3] 。
应对方法编辑
巴纳姆效应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人格测试与决策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决策,不能使决策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于巴纳姆效应的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考虑对立面就能有效地应对巴纳姆效应,避免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4] 。
考虑对立面是指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时考虑有关信念、假设、观点、结果等的对立面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考虑得更加全面,也能帮助大学生在判断与决策时更加谨慎。如有研究人员把被试分为3组并阅读与自己的人格有关的描述。阅读完毕后,要求第1组被试列举出与该描述一致的例子;第2组被试列出与人格陈述不一致的例子;第3组被试同时列出与人格陈述一致和不一致的例子,然后要求被试评价该描述符合自身情况的程度。结果发现,第1组显著高于另外2组、第3组显著高于第2组,第2组表现出更低的巴纳姆效应 。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会相信一些比较宽泛的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性格描述的内容,是对自己性格特点的准确描述。
巴纳姆效应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马戏团鼻主P.T.barnum,他也是电影马戏之王主人翁的原型。他曾说自己的表演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就在于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就像那些笼统的性格描述,他们几乎适用于每个人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是我懂你,你信吗?要不要来试一下?
你认为过多地向别人袒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一些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得到发挥。你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你有时比较外向,善于社交,但是有时又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发呆,谁也不想理。
怎么样,说的是你吗?如果你觉得还挺准的,那么你可能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巴纳姆效应。
虽然这些句子本身没什么毛病,但是他们对于评估个人独特的人格特征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巴纳姆效应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发现的,所以也被称为福勒效应。
1949年,福勒在他的心理学导论课上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学生们进行一项人格测验,然后告诉学生们他会对每个人进行单独的分析,给每个人都生成一份单独的性格分析报告。
学生们拿到自己的分析报告之后,福勒要求他们对于这份报告的有效性进行评估。0分是完全无效,5分是完全有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份分析很有效。
39个学生里面有13个打了5分,25个打了4分,1个打了3分,平均分高达4.3分。
那福勒的人格测验真的有这么准吗?
实际上这都是福勒的设计,福勒并没有对每个人进行单独的分析,实际上所有人拿到的分析报告都是一模一样的,是13句对于性格的描述,而他们大多数都来源于福勒从报刊里面的一本占星书上面摘抄的。
比如安全感是你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比如有时你会严重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者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这些分析报告看起来这么准呢?
福勒认为这是由于一种叫做个人验证或者主观验证的认知偏差,我们会倾向于把那些笼统的、宽泛的描述和我们自己结合起来,从我们过去的经历中去寻找那些能够证明他们对的部分。
而且我们往往会去更加关注那些能够验证他们的部分,而去忽略那些说明他们不对的部分。此外,人们往往更愿意去听到说自己的好话。而巴纳姆式的性格描述往往都是比较积极的,所以人们也倾向于去相信他。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道,性格分析师获得成功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几乎适用于所有普通人的模糊术语。
所以有一部分的性格测验占星算命占卜之所以让人觉得很准,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巴纳姆效应。你可以听一听笑一笑,不过最好不要让它去影响到你正确的理性的职责。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呢?
一、保持警觉,保持理性
如果你觉得他说得很准,那么不妨反过来去想一想有没有不符合的部分,有没有不符合的例子。
二、做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人格测验
比如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等。那么这些测验都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家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