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风出尘,凌风出尘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06:08:01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凌风出尘的意思是什么

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我这是百度百科的说法,好象不太全面!!!-.-!
就是超尘脱俗。指一个人性情高洁,具有不同一般人的气质。

学语文的进!几个成语意思

是“轻鸢剪掠”
轻鸢剪掠: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吞言咽理
解释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出处 《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凌风出尘
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轻鸳剪掠: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吞言咽理: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凌风出尘: 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谁帮我取一个群头衔?要霸气的,很牛逼的那种,不要太土的

一代萌主。凌风王者。凌风出尘。
等会给你个,
牛逼哄哄
大圣
杀千陌,杀人狂
傲视群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情基调

苏轼思念弟弟的思想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这首词,人们通常这样理解:这是一首咏月怀人之作,抒发了词人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并以旷达的情怀来排遣离愁,词的基调开朗达观。近来重读苏子词作,对这首词感情基调的说法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以为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第一,词的小序部分写道:“欢饮达旦。”我想此处的“欢饮”绝不会是“高高兴兴地饮酒”。若苏轼政治上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中秋之夜家人团圆高朋满座,那才是真正的“欢饮”。而此词作于苏轼密州任职期间。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而任职杭密是其仕途第一次遭逢挫折,这一挫折对其思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此刻,诗人正值宦海漂泊、壮志难酬之际,客居他乡、远离亲人之时,他内心的失意感伤、离愁别绪可想而知!所以,从苏轼的境遇来看,此处“欢饮”应理解为“强作欢颜,饮酒消愁”。
  第二,词的上片望月问天,把失志之人的愁闷一展笔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就是“天上宫阙”,就是人间皇宫,即朝廷的隐喻。词人想结束这贬谪的生活,回到朝廷去,只有回到朝廷,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朝廷的政治斗争又使词人觉得难以容身。这句诗抒发了词人潜藏在心底的凌云壮志,也倾吐了仕途坎坷的忧愁苦闷。此外,“恐”“寒”“ 清影”“归去”等词语给人冷寂,萧索之感,也给词着了一些冷色调。
  第三,词的下片怀念亲人,抒写的是亲人无由相会的怨恨愁情。“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句话借问月写出词人满心的凄凉。月亮啊,你不应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团圆的光辉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谁应有恨?词人自己。恨什么?恨人生不得志,恨月圆人不圆!中秋月夜,词人独在异乡,仕途失意,痛饮达旦,一夜无眠。满怀愁情苦绪,问月话凄凉。一句“不应有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第四,词中所谓豁达开朗之语,是词人在沉重的感伤之中自我解脱之语。丙辰中秋的不眠之夜,词人为了排遣心中的孤独失意,于是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能两相周全的客观中求得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再用一个美好的愿望来安慰自己:“便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豁达开朗之语,表现了词人对待挫折失意的勇气和胸怀。可以这样说,达观是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却并不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之所以有“达观”之说的误解,是因为词人善于“以理节情”,这也是中国诗词的特点之一。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即使被沉重的情感压得腰弯背断”,在诗里也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所以我认为苏轼这首词里的“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便是钱先生所说的“凌风出尘的仙意”,而词人人生不得志之恨、亲人不得见之苦便是那“被压得腰弯背断”的“沉重的情感”,并且这“沉重的情感”就回旋在整首词之中。
  综上所述,这首词的基调应是感伤的。
  所以应该选 舒缓深沉 !!!!!!!!!!

簪花带酒侧帽风流什么意思

“簪花带酒,侧帽风流”是古代形容文人洒脱不羁的形象特征。
簪花,是指春天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带酒,是指身上散发着酒气。侧帽,是指帽子歪斜,为的是达到一种凌风出尘的效果。风流,这里不是指生活上的风雅不俗,而是指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的超群武艺和不畏强暴、不慕权势的节操。
这句话的含义是,文人雅士佩戴着鲜花和酒壶,显得不拘小节,自由自在,充满着放荡不羁的浪漫气息。
如果这个官员长得好看,即使带酒也会被称赞。除了鲜花以外,有绢花、罗花、绫花、缎花、绸花、珠花等,古时喜庆之日,朝廷百官巾帽上都簪花,也代表官员。侧帽风流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长得很好看的话,即使是他犯了小错误,还是能够得到人们的称赞的。

求(谈中国诗 )钱钟书的原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5册第7课吧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 #高三# 导语】正如你现在根据自己的爱好想确定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就可以查阅资料哪个心仪的大学有这样的专业,再查阅该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那就应该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历年升学情况,估算出应该在年级的排名,这就是你现阶段的目标,并争取实现。 考 网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以下文章,在浩瀚的学海里,助你一臂之力! 【篇一】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寀,权倾一时。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再如明代危害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篇二】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求四字词,其中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字音调相同,我作笔名

‘’梦笔雨欣‘’,‘’许枫桧柏‘’,‘’水无影华‘’,‘’淡艾孤城‘’。这几个觉得咋样?请你自己选选吧,如果你不满意,我还能想几个。谢谢。
写的是什么风格题材的文?说清楚
凌风出尘怎么样
烟波浩缈(烟和波)
海阔天空(天和空)
岁月琉璃(琉和璃)
潇霄暮雨(潇和霄)
三分光景(三和分)
七堇年华(年和华)
粉妆玉砌(玉和砌)
指尖香墨(尖和香)
默然如水(然和如)
飞花雪月(飞和花)
花开半夏(花和开)
万水千山(千和山)
繁华落尽(繁和华)
墨字温香(温和香)
君醉清风(清和风)
琉璃锦墨(琉和璃)
现世安稳(现和世)
岁月静好(岁和月)
春暖花开(花和开)
满山阡陌(山和阡)
望楼主采纳!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1997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掉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2)通中外。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拉丁一次)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5)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6)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英一次)7)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英一次)8)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9)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绕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11)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12)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英一次)13)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14)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拉丁一次)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16)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英一次)17)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18)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19)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20)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3)通学理。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而又与之相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有人指出,钱钟书的“引文虽多,却并不因此使人感到有里斯多德所称优美散文当备的‘首、腹、尾’一气相连的有机整体之生命感。此中的真谛,据我想来,不外有二。一为钱钟书继承了中国传统学者作文的‘家法’,二为钱钟书有极高的语言敏感,故所引诗文一般均系并不为人熟知而富有独特之美的佳句,再参之以作者本人议论的奇警,引文遂与议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矣。”(胡河清《钱钟书文章之美发微》《中文自修》91/0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阅读中要细细品味。此文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1.首段自“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至“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作者认为,评价一个中国诗人,单以一两句话来下结论是不一定恰当的。他必须要“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有这样,那才是真正具有文学的良心,具有适合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反之,如果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那么所下结论就不一定合适。2.本段自“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至“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流毒无穷地聪明”。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根据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按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顺序进行的,而作者认为,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刚好与此相反,是按抒情诗―戏剧诗-史诗的顺序而进行:“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所以“中国诗一蹴而至最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其总体特点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3.本段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1)(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此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根据爱伦·坡的说法,“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钱钟书是支持爱氏的说法的,但他只是针对外国诗而言。而中国诗在这方面的特点则更加突出:中国诗仿佛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而造成的原因则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2)(“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段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在上文论述了中国诗篇幅的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将短小而精悍的中国诗话题提了出来。作者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正好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相同,外国人说“空泛联结着确切”与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好一样。而它们又恰恰都具有“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展示出“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的优越性来。乃至于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3)(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此段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的风格:“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比重”“低于西洋诗”;“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其原因则是“跟语言的本质有关”。并且与中国人的气质追求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而这一点,似乎中西方都相若。“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如果说有差异,则是“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4)(本段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说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作者是赞同美国人的看法的,即“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如果要说不同,那就是“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只不过是称号不同而已。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全面的宏观的观点,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它。既不要轻信也不要夸饰,而是保持诗的本色。只有找到了诗的本质,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诗的含义。同时也暗示作者的观点,他是喜欢中国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