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亦农,湘潭县罗亦龙陈列馆开馆时间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05:22:55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罗亦农墓旁边是谁的墓地

张锡瑗、苏兆征。西部文明播报有文章显示安葬在张锡瑗旁边的是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与苏兆征。罗亦农墓位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在罗亦农牺牲当天深夜,党组织派人冒着风险,将罗亦农的遗体移地掩埋好,取“共产党人罗君”之意,在墓地立了一块“龚四维君之墓”的石碑。

罗亦农的人物评价

1928年5月30日,党中央发表《悼罗亦农同志》专文称赞:“罗亦农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最英勇的战士。”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 1982 年,李哲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回忆罗亦农:“亦农同志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声,他那机警而沉静的神情、热情而幽默的性格,将永远地、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记忆中。” 2002年,罗亦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称赞:“罗亦农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2009年,罗亦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委党史办原主任龙正才评价罗亦农:“罗亦农是富有激情的演说家和宣传家,他笔锋犀利,战斗性强,他的演说深入浅出,语句通俗易懂,语调充满热情,极富号召力”。

罗亦农的介绍

罗亦农(1902-1928),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1916年,罗亦农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教会学堂,后在陈独秀的启迪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因霍家新、贺治华出卖,罗亦农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21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年仅26岁。22009年,罗亦农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莲城好家风」罗亦农:有德性有文性有血性的革命领袖

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附近,有一古桑洲罗氏家族,近代以来名人辈出,大儒迭起。罗氏家族忠厚传家、诗礼裕后等家风家训不仅造就了“湘军之父”、理学大师罗泽南,陶龛居士罗信南等文化名人,也造就了 *** 早期领导人之一罗亦农这位热血革命青年的德性、文性与血性。罗亦农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而舍生取义的一生。
德性:同情贫农的富绅“逆子”
1902年,罗亦农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罗子厚是管辖罗家几所公堂的地方团总,又在易俗河街上开店,是个闻名遐迩的富绅。
“罗亦农是富家少爷,可他偏偏喜欢和穷人家的孩子混在一起。” 湘潭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湘潭群英谱》编纂者鄢德全介绍,罗亦农小时候就被家人骂为“逆子”,他十分讨厌别人叫他罗少爷,在他看来,少爷就是好吃懒做的人。
罗亦农有一种天生的怜悯之心,常常帮穷苦农民说话。最令父亲恼火的是邻居谢家借钱一事。当初一元纸币值1块银圆时,谢家向罗子厚借了200元纸币。后来,纸币贬值,两元纸币才值1块银圆,罗子厚非叫谢家还200块银圆不可。罗亦农当场为谢家说话,指责父亲贪财,父子俩差点翻脸。事后,罗亦农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写的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规劝父亲善良处世,安分持家。

生于富绅之家的罗亦农,为什么会成为封建“叛逆”,帮穷人说话?“这与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市委党史办原主任龙正才介绍,罗亦农人生第一位教师是他的母亲,母亲出身贫寒,有怜悯之心,常将米粮周济贫苦农民。母亲良好的品德对少年罗亦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亦农(左二)与任弼时(左一)等在莫斯科。(资料图)
文性:富有 *** 的演说家
古桑洲罗氏家族以“耕读文化”传世,作为罗氏后裔,罗子厚常常告诫儿子:“‘耕读’文化不能放弃,家族要发达,必须读书。”在儿子未满7岁时,罗子厚就将罗亦农送进私塾。
罗亦农十分厌倦私塾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直到遇到湘潭“狂儒”郭月钦,老师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不过分强调死背经书而讲求真才实学,而且主张社会变革,提倡读书救国,使他真正尝到了读书学习的甜头,燃烧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书传家”的优良品性逐渐显现,为他后来成长为一名富有 *** 的演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笔锋犀利,战斗性强,经常自写演讲稿,然后深入工友中发表演说。”龙正才介绍,罗亦农有着如簧之舌,雅号“大口”。他的演讲极具煽动性,讲课时眉飞色舞,手势极多,常常用一些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的语言,一下子点出问题的实质。
因为犀利和战斗性强,罗亦农的演说受到工人的欢迎。广州越秀南路93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罗亦农曾在此向广州的工人振臂高呼,领导了1927年省港大 *** 。“四一二”政变后,罗亦农在上海泥城桥旅馆召开的大会上发表演讲:“你们看, *** 那么狠,但他们没有把我们杀光嘛!他杀得光我们吗? *** 人越杀越多,就像割韭菜一样,越割越多!”
在他牺牲后不久, *** 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悼文称:“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上海工人纠察队。(资料图)
血性:以革命为职业的勇士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是罗亦农英勇就义时写下的绝命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这片热土,造就了罗亦农“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可贵“血性”。
来到上海后,罗亦农逐渐从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出路的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而璀璨的革命生涯,曾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 *** 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 *** 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为党的早期事业呕心沥血。
罗亦农的“活跃”表现,很快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这位年轻的 *** 领导者早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并扬言要以万元巨款悬赏追捕他。然而这丝毫没有削弱罗亦农顽强的斗志,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伏在办公桌前,一手顶着胃部缓解胃痛,一手撰写文章。他还不顾生命危险,到湖南、湖北了解和研究农村工作情况。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英勇就义,年仅26岁。2009年,罗亦农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生前,罗亦农曾不止一次对身边的同志说:“入党不是来享福的,是来受苦的。”临刑前,他给妻子留下遗书:“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来源:湘潭史志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湘潭(4)银圆(1)纸币(1)

罗亦农的主要作品

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1925年春,罗亦农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先后写了《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始末》、《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五一”纪念与农民》等一系列文章在《向导》、《中国工人》等刊物上发表;同年5月下旬又写出《形势严重下之广州政府》。

湘潭县罗亦龙陈列馆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的早上八点半到中午十二点。罗亦农生平业绩陈列展的首展仪式在湘潭县红色教育发展中心举行,展馆以时间为轴,以罗亦农的成长历程为内容,湘潭县罗亦农陈列馆开馆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早上八点半到中午十二点,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周一闭馆。

女叛徒贺治华是怎么死的?

1928年4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国民党残酷杀害。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出卖罗亦农的是我党的叛徒贺治华及其丈夫何家兴。在嫁给何家兴之前,她曾是朱德的妻子。
贺治华能流利地说英语德语。她原是四川开江女中教员,19岁时随同朱德赴欧洲,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后又转到苏联。在这一时期,贺治华嫁给了朱德,成了朱德的第四任妻子,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
1926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朱敏接回了成都,改名贺飞飞。贺治华是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婚后和朴实敦厚的朱德彼此间感情日渐疏远,此后,贺治华爱上了从法国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革命青年何家兴,并再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与之何家兴结了婚。
1928年初,组织上安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回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上海,贺治华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其时,何家兴、贺治华夫妇住的是一间大洋房。当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把和邓小平等人接头的地点安排在贺治华家的楼上。罗亦农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悬赏3000美金捉拿之。
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贺治华此时早就叛变了中国共产党,暗地里为国民党特务提供情报,以换取利益维持她的高消费生活。听说罗亦农等人要会面的消息,她觉得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她偷偷地去巡捕房告了密。
结果罗亦农和山东省委书记吴鬃当场被抓,前来赴约见面的邓小平晚来了一分钟,躲过此劫。
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何家兴是叛徒。周恩来说,“当初我也曾做过这种判断,但是同志们,请你们负责任地想一想,这件事关系到何家兴和贺治华两人的政治生命呵!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会上,周恩来指示陈赓:一、通过内线查明真相。二、立即将何家兴、贺治华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严加监视,但不要惊动他们。
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何家兴。原来,在四月十五日早上,贺治华来到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自诩手中有三百五十多个共产党员名单和地址,条件是三千美金和二张让他们想去的国家的护照,并为他们保密。为了证实她所言真实,可以在今天早上让巡捕房抓到罗亦农。原来贺治华和何家兴在1927年夏天回国后,分到上海中共中央组织局,在罗亦农领导下作秘书工作,所以知道罗的行踪。贺治华之所以背叛革命,除了对革命悲观失望和贪生怕死外,她素来贪图享受,到上海后经常出入酒楼舞厅,每月二十多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开支。由于他们不守秘密工作纪律,经常外出深夜才归,多次受罗亦农的严肃批评,因而怀恨在心,想以出卖同志的生命来换取敌人的赏金,以便远走高飞过起享乐的生活。
罗亦农被捕牺牲后,邓小平和李维汉作出了锄奸决定,由陈赓带人执行。4月25日清晨,一队迎亲队伍来到贺的住宅前,在猛烈鞭炮声中,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冲入贺房中,迫其交出手中党员名单后,开枪打死了何家兴和贺治华。但后来贺治华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给国民党送到医院救治。本来红队还要到医院干掉贺,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
贺治华后来的结局一直是个谜,有一种说法是回到老家嫁给了一个农民,在建国前因病去世。
贺治华的女儿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成回国后,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她在其著作《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说:“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朱德第3任妻子贺治华的照片

目前根本没有关于她的任何照片。她是个叛徒,中央10台曾经演过关于她的事,演的时候都说过目前没有找到关于她的照片,资料也不多。
想想连中央电视台都没有她的照片,更不用说普通的网站了,像这样的谍报人员一般是不照相的,因为这样极容易暴露自己。连大叛徒顾顺章都仅仅留了一张照片,更不用说他了。特别是她的身份,我党特科的红队一直想干掉她。所以,她本人也不可能去照相。
贺治华
http://images.google.com.hk/images?hl=zh-TW&q=%E8%B4%BA%E6%B2%BB%E5%8D%8E&btnG=%E6%90%9C%E5%B0%8B%E5%9C%96%E7%89%87&gbv=2&aq=f&oq=
贺治华,原名贺稚番,女,四川开江县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朱德的第三任妻子,朱敏的生母。与朱德离婚后嫁与他人后来叛变出卖了罗亦农。
叛变事件
贺治华叛变出卖罗亦农一事发生在1928年4月15日上午。罗亦农湖南湘潭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这天上午罗亦农和邓小平来到设在戈登路中福里的中央机关处工作,工作完后邓小平按地下工作规定先离开从后门走出到弄堂口时。
习惯地看了一眼街边的修鞋摊这是中央特科设的警戒哨,只见那修鞋匠作了一个不易察觉的手势邓小平知道出事了,他只好匆匆加快步伐消失在人流中前后相差一分钟罗亦农被捕了。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
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霍家新是叛徒。周恩来说,“当初我也曾做过这种判断,但是同志们请你们负责任地想一想,这件事关系到霍家新和贺治华两人的政治生命呵!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会上周恩来指示陈赓:通过内线查明真相。
立即将霍家新、贺治华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严加监视,但不要惊动他们。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霍家新。
扩展资料:
人物生活
贺治华的兄长是朱德部属和好友,是他介绍贺治华与朱德认识。有资料显示:贺治华是1920年在云南的盐津县与朱德结婚。在余玮的《敦厚朱德》一书中,也记载为:“朱德与贺治华在滇边盐津县结婚”。
这年正是朱德作为护国军旅长带队驻防于泸州,盐津与泸州相隔不远。1919年秋天朱德把代炳和代钧两个弟弟送进旅部军事训练团,准备走上飞黄腾达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治华

历史上叛变的女党员有没有,有的话有哪些

我党最大的女叛徒是贺稚华,罗亦农就是她出卖的,当时贺稚华叛变投敌之心早以有之,并和巡捕有了联系,预先作了布置。贺稚华出卖罗亦农的代价是3000元美金,后来罗亦农被杀害。

1927年长江局组成人员

1927年9月,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5人组成长江局,罗亦农任书记,易礼容任秘书长。
1927年10月1日发出决议,规定长江局管辖范围为湖南、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七省,代行中央职权,指挥上列七省的革命运动与党务。
2日,长江局开会决定蔡振德任秘书。
15日,长江局会议永定,在罗亦农、王一飞赴湖南期间,由任旭代理书记,同陈乔年、刘昌群一起处理日常工作。毛泽东与易礼容始终未到职。
1927年11月11日,中央决定撤销中央长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