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 2、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
- 3、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 4、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
- 5、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何解
- 6、夏虫不可语冰 后半句
- 7、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 笃于时也(关于这句话的原文和解释)
- 8、《庄子》: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 9、夏虫不可语冰 后半句是什么?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这是一句出自《庄子·秋水》的经典语句,意思是不要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们生命短暂,没有机会体验冰的感受;不要和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们眼界有限,无法理解大海的壮阔;不要和普通的凡人谈论深奥的道理,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理解这些高深的智慧。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学会分辨不同人的层次和境界,不要对那些无法理解或者不感兴趣的人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要试图去说服那些固执己见的人。
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经验和见解,不要轻易地否定或者嘲笑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认知方式,需要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不要跟夏天的虫子谈冰,它不懂;不要跟井底之蛙谈大海,它没见过不懂;不要跟凡夫谈高深的道的学问,他不懂。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即可。
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
原文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伯夷以让天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注释:
①拘:受拘束,受局限。
②虚:同墟,狭小的居处。
③笃:固,局限。
④时:时令。
⑤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
⑥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
启示:
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生长环境,每天待人接物之所见所闻可以是天壤之别,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的观念不同很正常。这种“不同”是每个人之人生自然而然的演变结果。就像我们无法强求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致,我们亦无法强求观念一致。强求观念一致必然违背“自然”,会得不偿失。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
出自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本段话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大意是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乡曲之士(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因为他受见识的限制而不能理解。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它的意思是,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的事,是因为它们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生活在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的事,是因为它们被生活的空间所限制;乡间的农民,不可能跟他们谈论生死的道理,是因为他们被教化的程度所限制。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往往受到时空和生存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不同的人和群体,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理解和谈论问题。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意思是不能要求不具备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
【出处】
出自《庄子集释》。
【原文节选】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
北海说:“井底之蛙不能理解海的广阔,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太过狭窄;夏天的虫子不能理解冰的寒冷,是因为它只知道适应当下的时节;普通人不能理解高深的道理,是因为他们受到教育和文化的束缚。”
【赏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要求没有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每个人的认知和视野都是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阅历和学问,才能领悟深奥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句话出自《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与“道”、“无为”等概念有关。当时的社会环境,注重的是礼教和传统,而庄子则在强调个体主义、自然和道德。因此,这句话是庄子对于当时社会中教育、文化和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注释】
夏虫:指夏季的昆虫;
冰:指冰雪,寒冷的天气;
井蛙:指住在井里的青蛙;
海:指大海,广阔的海洋;
凡夫:指普通人;
道:指道家思想中的“道”。
【生活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认知和视野,不能要求不具备相应经验和知识的人去理解高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事物。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不要盲目评论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要保持谦虚和客观的态度。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从而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与他人交流时,也要倾听对方的观点,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见,以建立更加和谐和互相理解的关系。
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
蟪蛄不知春秋!
出处:战国中期庄子《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
原文节选: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译文: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扩展资料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该句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外篇·秋水》。
所在段落原文: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沟通讨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
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
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扩展资料: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凡夫不可以语道。何解
你不要跟夏天的虫子谈冰,它不懂,不要跟井底之蛙谈大海,它没见过不懂,不要跟凡夫谈高深的道的学问,他不懂
出自《庄子集释》,意思是:你不要跟夏天的虫子谈冰,它不懂;不要跟井底之蛙谈大海,它没见过不懂;不要跟凡夫谈高深的道的学问,他不懂。
原文: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扩展资料:
启示:
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时间隐喻限制了人们的知识。这也是不明白大事的短视人的比喻。
事实上,大多数能理解这句话的人都是智者。当海虫在说话的时候,夏天的虫很难看到夏天以外的东西,就像哥白尼或伽利略发现了新的科学发现之后,周围没有人了解它们一样,于是盲者嘲之。
木耳是分不清低音和高音的,如果夏虫再多活一个季节,它可能会走得更远,在它的圈子之外了解更多的善与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后半句
没有“夏草不可语冰”这句话,只有“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后半句是“笃于时也”,“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 笃于时也(关于这句话的原文和解释)
经常能够听话有人用夏虫不可语冰,来形容人的见识浅段。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你知道吗?完整的一句话是“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子谈冬天的冰,一般被人用来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关于夏虫不可以语的解释 对于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相信许多人不陌生,经常有人用它来形容人见识浅短。至于夏虫不可语冰下一句是什么,它出自何处?在《庄子·外篇·秋水》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井蛙”就是指井底之蛙,不可与井蛙谈论海,因为它们眼界受居住地所限,格局很小,以为世界也就那么狭小。不可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们的眼界受时令的限制,见识也十分的有限、浅短。
不要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们的眼界受教育的束缚,见识也很有限。不管是夏虫不可语冰还是井底之蛙,都是用来形容人见识短浅、眼界有限。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为那方寸之地就是全世界,生活在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冬天的寒冷。
当一只经历过四季景色的虫子,和一只夏虫谈论冬天的冰冷时,夏虫是很难理解夏天以外景色的。一些见识浅短的人,总是不能理解大家眼光长远广阔的人。比如一些学科家在有重大发现的时候,别人总是不理解他们,因为受眼光所限无法接受超出自己界限以外的事情。
只有见识过更广大的天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也才能与人将大道理。夏虫只有迈出自己的限制,感受冬天的冰冷,才能理解什么是冰。许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之后,才发现自己见识短浅。夏虫不可语冰一般用来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董先生与您分享每日好话好故事
吉祥平安,家人朋友们!
-董先生?先生好语-
《庄子》: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有一个故事:
老教授和学生路过一个鱼摊,
打算顺便买条鱼回家。
老教授挑了一条刺少的清江鱼。
鱼贩以为他不懂说,
你挑鱼的眼光不行,这种鱼肉质不鲜美,
要不我帮你换一条吧?
老教授笑着回答不用了。
鱼贩自以为是地说,
读书人只会读书不会挑鱼,
买鱼还得听我的。
一旁的学生看不下去了,
开口与鱼贩争辩,谁也不服谁。
老教授见状,忙把学生拉走了。
学生问老教授,
鱼贩看不起读书人,老师你不生气吗?
教授微微一笑说,我能理解他。
他卖鱼知道哪些鱼更好吃就行了,
何必非得弄明白世上有多少种鱼,
什么鱼刺少更适合老年人。
思想不在一个高度,不必互相说服,
只需用沉默互相尊重。
跟层次不同的人,
争辩再多也只是对牛弹琴。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心胸宽广之人,
他们不会被一些小事所扰,站得高看得远。
聪明是一个人的能力,
而智慧是一个人的境界。
夏虫不可语冰 后半句是什么?
拘于时也。
原句是: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译文:井底的青蛙,不可能和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文章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