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聿明一生瞧不起孙立人,杜聿明和孙立人是什么关系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7 12:55:26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杜聿明跟孙立人之间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晚年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不和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远征军在缅甸撤退的时候,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指挥,而是单独撤到了印度。此后,杜聿明在东北攻打四平,但是一个月也没有打下,这时他想借刀杀人,让孙立人回来帮忙,如果打不下就撤了他的军长职务。然而,孙立人回来后,战局迅速转变,四天就打下了四平,这让杜聿明颜面扫地。
杜聿明作为指挥者,在一些安排上明显偏向自己的心腹廖耀湘,而孙立人则认为这对新一军不公平,不愿意服从。两人因此频繁发生争执,最终在我军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矛盾彻底爆发。
至于两人的晚年结局,杜聿明在带领部队穿越野人山两个月后,才带着残部回到国内,但4万多人的部队回到国内的还不足2万人,约15000多人永远留在了野人山,这让他倍感挫败。而孙立人则成功将部队带到印度,并接受了美国军事专家的指导,换装了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集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历史专业人士。
杜是蒋介石的心腹,当然就是亲蒋派了,而孙立人是亲英美的,他们之间对作战有分歧,而且杜还经常向蒋打孙的小报告,这样2人就更不和了。杜在淮海战役中被活捉,孙后来是逃到台湾的,在台一生未被蒋重用。

缅战英雄孙立人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杜聿明是怎么样一个人,与孙立人真的关系很差吗?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毕业,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毕业,之后由于对军事的兴趣转入维吉尼亚大学,维吉尼亚大学军事理论专业毕业。
根据台国防部长郝伯村的说法,孙立人确实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的,不过他只受过美军的养成教育,没受过指参教育。
所以,这点上来说,也就是为什么孙立人不如国军最高手那几位将领的原因。也许首先,智商天赋不如别人。其次,本来可以依赖留洋镀金带来的优势,结果却因为只是学到半桶水,所以并没有很好利用海龟这个名号啊。
孙立人在辽沈之战,确实与杜聿明交恶。首先杜聿明就不是一个很会打仗的料,相比他们来说。其次,正因为这种情况下,杜聿明的指挥不当导致孙立人与他想法的不一致,最终导致双方交恶。

孙立人不服杜聿明:打四平让新一军攻坚,占长春就是新六军?

抱歉,我无法对历史事件的结果进行假设或预测。历史事件的结果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军事力量、政治环境、天气和运气等。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义乡人,抗日名将。孙立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任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后任国民党军新编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带兵注重训练,任新三十八师师长时,该师在军阀混战中迅速崛起,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杜聿明,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杜聿明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日军,毙伤敌军五千余人。杜聿明因昆仑关一战成名,被授予国民党军中将军衔。
四平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关键性战役,也是解放战争在东北的最后一次战役。四平战役的胜利,为东北解放军随后在东北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一军,国民革命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五〇师、第五十四师。
新六军,国民革命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新编第三十九师、新编第四十一师、新编第四十二师。
孙立人就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所谓抗日名将。 孙立人在远征军将领中,作战时的表现应该说还不错,但并不算特别出类拔萃。和当时的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相比,并不是特别出众。但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缅甸作战结束后,撤退时孙立人没有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要求,直接退回国内,而是按照英美的要求,直接退往印度去了。在缅甸作战时,他曾率部为被包围的英军一部解围,加上他曾经留学美国的背景,所以英美媒体很喜欢吹捧他,但他这种做派,在国军高级将领中并不受欢迎,而是是让人十分反感的。 解放战争之初,孙立人的新一军被调往东北参战,但孙立人却突然应英国之邀,到英国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印缅战场曾经配合过英国人作战,所以英国决定给他授勋。大战在即,他作为军长,部队正在前线,他扔下不管,却应邀出国,去了英国,完了不赶紧回国,还去了一趟美国,然后才回国。实际上,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尤其是黄埔出身的将领,大多数都有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北伐的时候曾经吃过英国人的亏,所以对英国人都不太感冒,是比较警惕的,但孙立人却刚好相反,宁可听英美的,不听国军统帅部的。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在四平街进行了会战,14日,右翼兵团新六军在廖耀湘指挥下,在威远堡击败防御的 *** , *** 撤退,之后又全线撤退,放弃了四平街。新一军此时为中央兵团,但并无什么进展,反不如担任左翼兵团的71军陈明仁部表现好。战斗结束后,杜聿明顶住国军统帅部的命令,坚持要向长春、永吉方向追击,将 *** 赶到松花江以北,以便于和 *** 隔江对峙。于是,杜聿明下令左中右三路同时向长春方向追击,新一军仍为中央兵团,沿中长路以西经怀德、长春、德惠、农安方面向松花江北岸追击。 杜聿明部署既定,命令下达以后,怕各路部队不能协同,被 *** 趁机各个击破,所以马上赶赴前线去督战。杜聿明一到前线,正在前线指挥所的杜聿明的副手郑洞国就说,新一军自从孙立人回来以后,反而不如孙回来以前好指挥了。各部队接到命令后,陈明仁和廖耀湘已经奉命追击,进展顺利,只有孙立人部除了派出五十师一个师追击外,其余部队按兵不动。杜聿明问怎么回事,郑洞国怕杜聿明发脾气,也没说,只让杜聿明到前线去看了就知道了。 杜聿明继续向前,到了四平附近的双庙子车站,孙立人来见杜聿明,马上就提出,部队连续作战时间太久,疲劳不堪,要求停止整顿三天。杜聿明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耐心的给他分析当时的形势,以及他的判断和部署的理由,并说明,如果孙立人只让五十师一个师前进,如果在长春遭到 *** 反击,五十师就可能会吃亏。五十师如果吃了亏,就不仅是孙立人的损失,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军的作战形势。孙立人仍然油盐不进,坚持不肯出动剩下的两个军,并且说,梨树附近尚有大批敌人,需要三五天扫荡,否则大军北进,后路被阶段,局面会很危险。 杜聿明说,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判断梨树方面并没有大量 *** ,孙立人只需要用一个团扫荡就可以了,不必留下两个师去扫荡,主力仍应该按照统一部署继续向长春追击前进。孙立人反唇相讥说,长官部第三处不明情况,即下令部队北进,如果后方被截断,谁负起责?杜聿明也不客气了,反击说,你没看命令吗?命令本来就说了,要你派一部扫荡梨树方面的残敌,你到现在尚未排除,出了问题,谁负责任?郑洞国看不下去,也在一旁规劝,孙立人仍然不为所动。 最后,孙立人勉强答应接受命令,返回了部队。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派部队追击,追击的仍然只有五十师一个师。幸运的是, *** 当时已经全线撤退,直接退往松花江以北,并没有在公主岭和长春一带准备大打,所以五十师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预订目的地,并没有吃大亏。如果当时 *** 知道孙立人这个情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在半路上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孙立人的五十师可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孙立人认为新一军和他在四平会战中劳苦功高,等到进占长春这样的东北中心城市,杜聿明却把这个荣誉给了新六军,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所以拒绝执行命令,其它都是借口。 占领长春之后,蒋亲赴东北,孙立人和杜聿明都前往晋见。杜聿明请他命令孙立人服从指挥,孙立人则直接请求停止行动,休整三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辽南鞍山、海城、营口一带的六十军一八四师已经处境危险,兵力薄弱,部署又分散,出处薄弱, *** 正在这一带反击,该师有被全歼的危险,师长潘朔端连电求援。杜聿明请蒋命令孙立人部马上增援,但蒋却同意了孙立人的要求,休整三天。杜聿明再去见蒋,请他命新一军服从命令,蒋反而说,我看一八四师守得住。杜聿明只好紧急抽调五十二军的一个师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最后潘朔端率一八四师残部在海城起义。 *** 撤退后,姗姗来迟的孙立人部占了一座空城,反而大肆宣传,说成是大捷。 其实,孙在应该受勋之后没有马上回国,反而瞒着国军统帅部,擅自去了美国,国军统帅部还是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蒋为此大发雷霆,马上致电孙立人,要求他马上回国,并直接致电杜聿明,要杜聿明考虑新一军军长人选。但杜聿明认为是蒋要假他之手对孙立人下手,怕因此得罪了美国人,而且认为孙立人回国后在东北作战,而他又在东北一手遮天,大权独揽,孙立人应该不会不服从命令,所以就劝蒋不要临阵换将。结果孙立人回来后,反而对杜聿明反咬一口。杜聿明和郑洞国在回忆中对此都十分反感,这也是孙后来在台湾的遭遇的前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杜聿明跟孙立人之间不和的原因是什么,晚年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杜是蒋介石的心腹,当然就是亲蒋派了,而孙立人是亲英美的,他们之间对作战有分歧,而且杜还经常向蒋打孙的小报告,这样2人就更不和了。杜在淮海战役中被活捉,孙后来是逃到台湾的,在台一生未被蒋重用。
杜孙之间谈不上合不合。相处只有滇缅一段,杜是长官,孙是下属。滇缅溃败,孙抗命携全师全身而退。杜一意归国,付出重大损失,翻越野人山归国。后无相处。杜是蒋系两大干系中的何应钦系,维蒋公是瞻。孙军中无后台,留学美国,除听命蒋公,自然情亲英美。二者思想做法不同,于一处公干自有分歧,后也有向左。谈不上合与不合。后杜淮海被擒。在后首批被特赦。孙在台出任国军陆军总司令,因英美有意协孙换蒋被疑,借故兵变被压。(无有在台一生未被重用戏说)。于今二人皆已不在。

蒋介石为什么要把孙立人撤离东北?

因为孙立人和杜聿明在军队的战术上有分歧,再加上在印缅时的矛盾进一步加深,(38师在缅甸没有和第五军一起进入野人山回国,让杜深感难堪,尤其后来证明孙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走野人山的部队减员惨重,戴安澜就是在野人山途中殉国的。),另外,杜聿明认为孙立人应该给足他面子,不应该在东北当着众多的将领和他闹翻。毕竟杜当时在东北是国军一把手,作为下属孙应该给足他面子。当然孙立人性格比较直爽,对于不同意见敢于挑战上司。而杜作为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致,杜认为下级应该无条件的执行上级命令,而不谙世事的孙当然没有摸清国军中的潜规则,所以要吃亏,蒋介石通常都是偏袒嫡系(黄埔系),所以索性将孙立人从东北调离了事!
另外看看下面引用的材料:
伍立杨:1946年初到东北,两人首先因长春警备司令一职而生芥蒂。杜聿明瞩意廖耀湘,而孙立人认为非他自己莫属。然而廖耀湘的任命已经发表。孙立人坚持认为,新一军虽然出关较晚,然抵达东北后,一路上追奔逐北首先进入长春,长春警备司令一职,无论如何也不应由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担任。争执的结果,最后还是杜聿明让步,改派孙立人为长春警备司令,从此两人嫌怨已深,肇致了日后的公开决裂。
其次,孙立人认为他不是黄埔生,感觉受歧视。杜聿明则认为孙立人自恃为美国军事学校毕业,涯岸自高,其心目中除了美国人以外并无本国部队长存在。再次,孙立人推崇机动战术,迷信高机械化的战力。杜聿明对孙立人不认真执行命令甚为恼火。另外,杜聿明心中认为孙立人最不可原谅者,是当他在农安被围之际,几乎被俘,而怪孙立人在长春视若无睹。孙立人则说,新一军其时正在艰苦作战中,并非坐视不救,乃因备受纠缠一时无法出击。
后来,杜聿明召开作战检讨会议,在会议席上杜、孙两人又发生严重争执;散会后,杜聿明立派首席幕僚赵家骧专机飞往南京,报告种种隐曲,赵家骧自南京返沈阳后,南京方面立刻发表孙立人调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其所遗新一军军长缺,由潘裕昆升任。

介绍孙立人将军的传奇人生

孙学历
  国立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 (1923年)
   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25年)
  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毕业 (1927年)
  经历
  南京中央党务学校学生大队大队长 (1928年-1929年)
  宪警教导总队第二大队队长 (1929年)
  海军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副总队长 (1929年-1930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特科兵团团长 (1930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步兵第四团团长 (1930年-1938年)
  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支队长 (1937年-1938年)
  财政部盐务总局缉私总队总队长 (1938年-1941年)
  陆军第三十八师师长 (1941年-1942年)
  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师长 (1942年-1943年)
  曼德勒卫戍司令部司令 (1942年-1943年)
  第一军副军长 (1943年-1944年)
  第一军军长 (1944年-)
  前敌司令部司令官 (1944年)
  第一军军长 (1944年-1947年)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 (1947年-)
  陆军总司令部(代理)副总司令 (1947年-)
  陆军训练司令部司令 (1947年-)
  东南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 (1949年-)
  台湾防卫司令部司令 (1949年-1950年3月)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台湾防卫司令部总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实践研究院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1954年)
  总统府参军长 (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这个完全可以去百度,我就不赘述了。
另外有兴趣的话看看凤凰卫视的《孙立人沉浮录》,央视纪录片《中国远征军》也有提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孙立人将军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是位颇为传奇的一代名将。他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抗战中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极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尤其在远征滇缅与日寇作战中,他战绩辉煌,这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内战时他曾一度击败中共名将林彪。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主持编练国民党军,也很有建树。但1955年,他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从此,关于他的一切事迹,也长期遭到国民党的雪藏。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病逝,终年90岁。在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两面校旗,一面是清华大学校旗,另一面是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校旗。
扩展资料:
孙立人是安徽庐江县人,1920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孙立人的运动能力非常强,曾担任清华大学篮球队队长,担任主力后卫,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队,为中国夺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清华大学毕业后,孙立人投笔从戎,考入了美国维吉尼亚军校,与马歇尔、巴顿将军成为了校友。毕业后,又游历英、法、德等地,参观学习军事。
回国后,孙立人被宋子文看中,加入了税警总团。税警总团虽然名义上是一支用于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但无论是从编制、装备,还是人员的训练上,都是全部德式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在远征军的生涯,也是孙立人戎马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仁安羌大捷,孙立人率领1000余人,大败3000日军,救出了被困的7000多英军,震惊了世界。
在远征军的高级将领中,孙立人是最受史迪威器重的一个,但同时也是跟他吵架最多的一个。因为孙立人受过美国的军事教育,习惯西方的交流方式,因此只有他敢明目张胆地跟史迪威对吵。
在个人生活上,孙立人极为节俭,每天家里的伙食费都是固定的,有时去了客人,也只是再加一个咸蛋,或是皮蛋、炒蛋,被人戏称为“三蛋轰炸”。
后来因为兵变事件被软禁,失去了生活来源,有些部下主动送钱给他,都被他拒绝了,而是带着一家人种玫瑰卖(看看,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据说卖的还挺好,被人戏称为“将军玫瑰”。
立人被软禁了33年。恢复自由后,有媒体采访他,想让他站出来揭露蒋介石的罪行。但孙立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蒋介石毕竟是他的长官,自己再恨他,也绝不能说他的坏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立人

杜聿明和孙立人是什么关系

上下级关系,远征军的时候杜聿明是孙立人的上司
可以是同学关系 和上下级关系 或者同事关系 鄙视那些动不动就抄的
远征军时期杜聿明是军长而孙立人是师长,上下级关系。后来国共内战两个人依然还是上下级关系,不过由于孙立人和杜聿明不和多次对杜聿明的决策表示不认同,原因不知道 不过好像后来很多黄埔系出身的都说孙立人有点不好的话之类的,应该是他们的出身不同吧导致彼此互相看不顺眼。

孙立人为什么两次派小分队进入野人山,他们在野人山发现了什么?

应该是搜救杜聿明第五军在向野人山撤退的过程中掉队的士兵吧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金牛镇人,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军军长。在美国留学,仁安羌一战赢得了国际声誉,营救英军并和美军并肩作战,打通中缅公路中声誉鹊起,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是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荣获第三等级的不列颠帝国勋章,被视为国军中相当另类的鹰派,孙立人将军不但军事才能极高,而且重视教育。
种种考虑之下,孙立人最后当机立断,脱离第五军的建制。
孙立人的擅自脱离,让正在步入野人山的杜聿明非常恼火,他恼怒地命令部下发电文给孙立人,要他服从命令,立即跟进。但是孙立人依然坚持己见,打定了往西撤退的主意。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空军演习在西北地区已演习完毕。
孙立人顶撞杜聿明的结果使他面临两种风险选择:如果突围失败,他将以抗命罪受到审判;即使突围成功,他仍然可能受到来自上面的非难而被撤职。因为抗拒杜聿明同样意味着对蒋介石不忠。但孙立人的经验告诉他,此次不大胆抗命,把队伍拉到印度去,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无法估量的,现实逼迫他这样做,生死攸关,别无选择。
1942年5月10日,在曼西至温佐三百公里干线公路上,孙立人亲率新三十八师的一万多名官兵,急速向南前进。他们冒着空中敌机轰炸扫射和地面日军的围追堵截,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迅猛突围。拥有西方现代化燃气涡轮直升机生产实践经验之后,中国航空制造师开始在其基础上研制国产直升机,90年代末开始研制国产陆军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直-10
5月11日晚,新三十八师在行进途中,师先头营在南马与日军一个搜索大队迎面相遇。日军将车辆阻塞在道路上,并占据有利房屋,强行阻击。孙立人一面指挥战车向敌人猛轰,一面下车,亲自率领士兵排除路障。全师只用了四十分钟就杀开一条血路,然后马不停蹄,向南挺进。
5月26日,孙立人率新三十八师的七千余人,抵达了印度边境小镇锡邦。九千多人的部队伤亡不到两千人,孙立人还下令沿途收留了数以千计的缅甸难民和英国散兵。此时,英驻印边防军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拒绝解除武装。恰巧,被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解围战中解救的英联军第一师师长正在当地医院疗伤,闻知孙立人部的情况后,即前往调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师开进印度,英军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示欢迎。 为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对南海问题上制定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战略方针。

请问:孙立人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哪些战绩?

46年的孙立人1946年1月,孙立人被派往美国参加联合国参谋总长会议,1946年3月下旬,新一军乘美舰在秦皇岛登陆,由于东北战事受阻,蒋介石急电孙立人返国指挥新一军。5月15日,在四平被攻陷前夕从郑洞国手中接过新一军的指挥权,正面攻击四平,时值新六军廖耀湘部在杜聿明指挥下迂回攻占塔子山,即将切断四平守军的退路,林彪见战况不力,先下令撤退,再给军委打电话报告。杜聿明接到投降的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提供的准确情报后,确定共军战力已失,命令所属5个军进行超越追击,孙立人一路的新五十师强渡辽河,攻击公主岭,五日内攻陷长春,随后取回农安、德惠等战略要地,进展顺利。在救援海城的问题上,孙立人与杜聿明发生了矛盾,致使184师因孤立无援而投共,因为美苏的秘密协定,美国势力不进入北满和美国希望在中国推行两党制,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休战。国军部队追击到松花江南岸为止,但蒋介石为了显示国军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个团渡过松花江,占领交通要点陶赖昭堡,杜聿明明知此地地形低洼,防守困难,但是是老头子指定的,不好反驳,就把皮球踢给孙立人,孙就派非嫡系的新五十师派一个团执行这个任务。
1947年,林彪为打破杜聿明的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先后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1947年1月5日,孙部新38师1个营被共军第3师包围,孙立人命113团主力解围,结果在其塔木被全歼,113团团长赵狄被击毙。新50师150团从德惠出援也被击溃,这是孙立人第一次见识共军围点打援的威力。2月21日,1纵、2纵、6纵和一些独立师共12个师,突然二下江南,歼灭城子街新一军新38师89团,占领九台和农安。民主联军原想乘胜对德惠发起攻坚,却久攻不下,新五十师一四九团因坚守德惠被蒋介石赐名“中正团”,孙立人和陈明仁立即指挥4个师北上解围德惠,杜聿明打开了小丰满水库,使松花江江水大涨。企图截断民主联军的退路,迫使民主联军在松花江南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东北民主联军却回避决战,撤到松花江北。随后在三下江南作战中,陈明仁的71军又有两个师被全歼,师长阵亡。新一军和新六军也各被歼灭一部。杜聿明屡次发电向蒋介石批评孙立人,指责其作战不力,骄横跋扈。蒋介石明升暗降其升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虚职,解除兵权,其新一军军长之职由坚守德惠成名,黄埔出身的新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蒋介石将孙立人调离东北,出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陆军训练司令部。陈诚赴东北,拆散新一军组成新一军、新七军、以其老部队新50师使用新一军番号,而把孙的新38师改为新七军命其驻守长春,最后在长春围城后在他老部下李鸿带领下缴械投降,孙立人离开东北时,东北局势已经恶化,孙立人及时退出东北,对他个人而言是幸运,保全了他的名声。11月,孙立人将陆军训练部迁到台湾,并从新一军调去几百名他在税警总团和在缅甸作战时期的干部,一同前往台湾训练新兵,在台湾建立新军。早在1945年缅甸反攻胜利,孙立人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有记者采访了共军总司令朱德,问他怎么看待新一军的战绩。朱德回答: “是的,他们打的很好,但那是在异域,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有美国人的全力支持,如果他回到国内这个环境,我不认为他能长期保持这种态势,制度总是比人要强。”

孙立人与杜聿明闹掰是远征第多少集?

第十九集。根据查询远征!远征相关剧情得知,孙立人与杜聿明置气闹掰是第十九集,杜聿明一直对上面派二百师去西线帮助英军耿耿于怀,他在途中和孙立人置气。远征!远征2015年上映,共38集,导演是朱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