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怏怏是什么意思
“怏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àngyàng,指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造句:
一、他还在为考试的事怏怏不乐。
二、霍尔太太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他,让他一个人去自言自语。
三、到同学家里玩,同学却没在家,我只得怏怏不乐地回来了。
四、大家劝他不要为一点小事就整天怏怏不乐,他总是不听劝说。
怏怏是什么意思
不满意、不高兴的神情。怏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àngyàng,指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出处,稀罕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节选,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_,无切肉,又不置_。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_。
怏怏是什么意思
怏怏的意思是指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释义】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神情,怏怏不乐。
【出处】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昨为小儿抱病,有失救援,于心怏怏不安。今幸得相见,大慰平生渴想之思。
【示例】《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操知来意,乃悬回避牌於门。关公怏怏而回。”
【拼音】yàng yàng。
造句
1、霍尔太太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他,让他一个人去自言自语。
2、到同学家里玩,同学却没在家,我只得怏怏不乐地回来了。
3、大家劝他不要为一点小事就整天怏怏不乐,他总是不听劝说。
4、而且看样子,柳义一直都是力充气足,精神焕发,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的怏怏病态,形如槁木,这才作罢。
5、楼梯上响起了绵软无力的脚步,一个病怏怏、浑身烟臭、满嘴烟渍的高个子老头儿犹犹豫豫地走了进来。
怏怏是什么意思
怏怏的解释 [disgruntled;sullen] 不高兴;不满意 袁绍怏怏而别。—— 《 三国演义 》 详细解释 不 服气 或 闷闷不乐 的神情。 《史记·绛侯周勃 世家 》 :“ 景帝 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唐 王昌龄 《 大梁 途中作》 诗:“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 清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阿英》 :“嫂自来抚问:‘夜来 相对 ,何尔怏怏。’” 王蒙 《春之声》 :“他怏怏地看着手中的火车票。” 词语分解 怏的解释 怏 à 不服气,不满意:怏怏不乐( 形容 不满意的神情)。怏然不悦(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自大 :怏然自足。 部首 :忄; 怏的解释 怏 à 不服气,不满意: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的神情)。怏然不悦(形容不高兴的样子)。 自大:怏然自足。 部首:忄。
怏怏是什么意思
怏怏的所以:(形)形容不满意、不高兴的神情:~不乐。
【拼音】[ yàng yàng ]
【造句】到同学家里玩,同学却没在家,我只得怏怏不乐地回来了。
【反义词】奕奕
怏怏的反义词
奕奕
【拼音】[ yì yì ]
【解释】(形)①精神焕发的样子:神采~。②高大美好的样子。
【造句】由于衣穿得好,他显得高贵优雅,或是神采奕奕。
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读音:yàng yàng
引证:王蒙《春之声》:“他怏怏地看着手中的火车票。”
举例:霍尔太太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他,让他一个人去自言自语。
反义词奕奕:yì yì
释义:
1、美好貌。
引证:先秦·佚名《诗·鲁颂·閟宫》郑玄笺:“奕奕,姣美也。”
2、光明貌;亮光闪动貌。
引证: 冰心《斯人独憔悴》:“这时 颖石 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3、精神焕发貌。
引证:罗旋《红线记》一:“大家见这位负伤的将领仍象往日那样精神奕奕,胸怀豁达,谈吐风趣。”
怏怏是什么意思
怏怏的意思是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怏怏”这个词语,在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它暗示着一种内心的不快和不满,给人一种消极、沮丧的情绪体验。
这个词语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怏怏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不满和失落。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常常表现出怏怏的神情,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落感。
除了在文学中的应用,怏怏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工作、学习或其他场合中的不满情绪。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怏怏的神情,表达他对工作环境或同事的不满和失落感。
此外,怏怏还可以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某些事情的不满和抱怨。例如,当一个人对于食物或住宿条件不满意时,他可能会表现出怏怏的神情,表达他对这些事情的不满和抱怨。
例如,它可以用来形容植物生长缓慢或不旺盛。在农业生产中,如果作物表现出怏怏的状态,可能是因为缺乏水分、养分或其他生长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能会采取措施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以促进其正常生长。
此外,怏怏也可以被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情绪低落。例如,当一个人经历失落、挫败或受到打击时,他可能会感到怏怏不乐。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积极的心态和措施来缓解内心的不快和沮丧感。
总之,“怏怏”这个词语的含义比较广泛,可以用来形容人们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也可以用来形容植物生长缓慢或不旺盛,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情绪低落。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具体判断其含义。
总之,“怏怏”这个词语在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给人一种消极、沮丧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在文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抱怨。
怏怏的意思
怏怏的意思介绍如下:
【怏怏 yàng yàng】:1.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相似词:怏怏不乐 怏怏不悦 怏然。
怏怏的造句如下:
一、他还在为考试的事怏怏不乐。
二、霍尔太太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他,让他一个人去自言自语。
三、到同学家里玩,同学却没在家,我只得怏怏不乐地回来了。
四、大家劝他不要为一点小事就整天怏怏不乐,他总是不听劝说。亦作“怏怏不悦”。
五、新世纪好男人标准:身心皆健康,不病怏怏,幽默但不猥琐,能赚钱但不嗜钱如命,有信仰和一份正当职业,关键一点正常性取向。
六、他就是个棺材瓤子,总是病怏怏的。
七、那么多人都已经死了,还活着那些人却病病怏怏的。
八、他自从丧偶以后一直怏怏不乐。
九、她默默无言,怏怏不乐,没有回答她的话。
十、命定展翅翱翔的鹰,收束它的翅膀,只会令它怏怏而亡。
十一、他病怏怏的,干活时一点力气都没有。
十二、厨房里的那株常春藤瘦瘦的、病怏怏的,一点也没生长。
十三、这天晚上保罗怏怏不乐,很反常。
十四、我发现我的狗孤零零地躺在我家楼后,而且还病怏怏的。
文言文怏怏
1. 怏怏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出处:稀罕.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节选: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译文:
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不久,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条侯心中不满,扭头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
条侯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扩展资料
《绛侯周勃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本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
周勃父子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诛吕安刘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汉军统帅,父子二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有功于汉室,但他们都只做了两三年的丞相就被免职了,父子二人晚年都因被诬告谋反而被捕入狱。
周亚夫更是入狱后五日不食,绝食呕血而死,周亚夫之死显然是对汉朝统治者迫害功臣的无声抗议,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篇专写功臣受辱的传记。
作者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 文言文 ”不服”的意思 1. 不从事,不经营。
《书·盘庚上》:“不昬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蔡沉 集传:“不事田亩,安有黍稷之可望乎?” 2. 不佩带。
《楚辞·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谓 屈原 独佩兰蕙,而不佩带薋菉葹等恶草。
3. 不臣服;不顺服。 《书·立政》:“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周礼·夏官·大司马》:“负固不服,则侵之。” 贾公彦 疏:“谓倚恃险固,不服事大国。”
《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遂西,屠烧 咸阳 秦 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 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4. 不甘心;不承认。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 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后汉书·梁节王刘畅传》:“ 永元 五年, 豫州 刺史 梁相 举奏 畅 不道,考讯,辞不服。”《儒林外史》第九回:“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七点多钟了, 刘四爷 有点发困,可是不服老,还不肯去睡。” 5. 不信服;不相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 赵 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宋 王铚 《默记》卷下:“众有不服者,请其由。”
巴金 《关于(二)》:“我当时年少气盛,又迷信科学,不相信 诸葛亮 会骂死 王朗 ,因此不但不服,而且常常回敬几句。” 6. 不习惯。
《楚辞·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姜亮夫 校注:“服,习也。”
李庆藩 《拖拉机开进高家村》:“场长拿起烟卷,就往 老品 手里塞。 老品 长短不要,说:‘不,不,我抽不服这物。
’”。
3. 杨万里刚正不阿文言文翻译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这是关于杨万里的一篇文言文 对了吗
4. 群臣劝其官古文翻译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错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 ”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
译文:
徐锴是会稽人。四岁丧父,母亲正教他的兄长徐铉学习,没有时间照顾徐锴。徐锴自己能读懂书籍。等到他稍微长大,文章与徐铉齐名。升元年间,议论的人以文人浅薄的原因,多凭经书和法律获取功名,但是徐锴耻于这样做,闭门不求做官。徐铉与常梦锡一同当值门下省,拿出徐锴的文章给他看,常梦锡欣赏不停,于是向烈祖推荐,还没得到被任用,烈祖就驾崩了。元宗继承皇位,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齐王景遂上奏授予他记室之职。当时殷崇义担任学士,草拟军书,用典有错误,徐锴私下议论这件事。殷崇义正被君主宠信,就上奏诬蔑徐锴泄露禁内机密,于是被贬乌江太尉。一年后被召回,被授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议论冯延鲁为人名望浅薄,不应当做巡抚使。又违逆权要,凭秘书郎的身份掌管东都。但是元宗很怜爱他的才能,又召他做虞部员外郎。后主即位,徐锴又担任屯田郎中、知制诰(起草诏令)。后被授予右内史舍人,被赐予高官显爵,夜间值班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长徐铉一同在皇帝身边侍奉,号称“二徐”。
当初徐锴任职已久应当担任中书舍人,游简言掌管国事,每每压抑徐锴。徐锴于是拜访游简言,游简言镇定地说:“凭借你的才能见地,何止一个中书舍人呢?但是你兄弟俩一同位居要职,同时众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暂缓(此事)。”徐锴很不高兴。游简言慢慢让艺伎助酒,艺伎所唱的歌词都是徐锴写的,徐锴很高兴,就起来拜谢说:“丞相所说的,正是我的意思啊。”回来后告诉徐铉,徐铉叹息说:“你太痴了,竟然因为几支歌曲换了一个中书舍人?”
徐锴总共四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号称得人。后主聚集所写的文章,让他作序,士人以之为荣。徐锴酷爱读书,隆冬严寒和烈日酷暑,都不曾停止。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当初没有这部书,也没有人懂,(后主)因而拜访徐锴,徐锴一一逐条应对,没有一点遗忘。久在集贤殿以后,黄笔红笔不离手,不到傍晚不出门。年轻时候就精通小学,所以所校对书籍尤其精当。后主曾经感慨地说:“群臣努力尽官员的职分,(如果)都能像徐锴在集贤殿那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李穆派来的使者,见到徐锴和徐铉,感叹说:“这是二陆一类的人才啊。”
徐锴曾经夜间值班,后主召见他回答问题,谈论天下大事,以及用人,才能和德行哪个为先,后主说:“国家多难关头应当以才能为先。”徐锴说:“有人才能像韩信、彭越那样却没有德行,陛下敢把十万兵权交付给他们吗?”后主称好。当时国势一天天衰落,徐锴忧愁愤懑、郁郁不乐,生了病,对家人说:“我现在免于做俘虏了。”开宝七年七月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被追封礼部侍郎,谥号文。徐锴病逝一年后,江南被讨伐,等到国家破败,他的文章也大多散失了。
“怏怏地”是什么意思?
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