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兰经,“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出处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7 16:47:51 浏览7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山不到默罕默德那边去,默罕默德就到山的这边来出自哪里

出自《古兰经》中关于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个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相信《古兰经》的原文在世界未创造之先早已存在天国,后由天使加百列启示穆罕默德才传至世间。穆罕默德从第一次得到启示到逝世的二十二年两个月又二十二天中,神的“教诲”逐节逐章不断地赐下来,由他口传给门徒。
扩展资料
先知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
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兰经
山不到默罕默德那边去,默罕默德就到山的这边,这句话出自《古兰经》中的故事《山不过来我过去》。
《山不过来我过去》原文:
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经说道。
穆罕默德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事情。
这时,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对面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
穆罕默德望着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接着,穆罕默德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他的回声,回声渐渐消失,山谷又归于宁静。
大家都聚精汇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于是,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弟子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爬到了山顶,他们因为内心的希望成为实现,在山顶上欢呼着。
这时穆罕默德说:“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扩展资料:
《山不过来我过去》释义: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
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兰经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出处是什么?

源自《古兰经》中的故事: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徒弟问:“师傅,听说您会搬山之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傅说:“好吧,我就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事情,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
《古兰经》介绍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真主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宝命真经》等。
伊斯兰教主张《古兰经》“降示”于610年(伊斯兰教历9月)的“盖德尔”夜,直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启示”中止。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神圣的语言”,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道德行为的重要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位学人听说世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于是他就决定要学这种大法。但他拜访了许多名师,都未能如愿,感到十分失望。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禅师,把自己的苦恼向禅师诉说了一通。禅师听完他的诉苦,十分轻松地告诉他:“你不用到处跑了,在这里暂住一个时期,我可以教你‘移山大法’。”
这位学人很高兴,于是就住了下来。但好多天过去了,禅师只是询问他的生活情况,并没有教他“移山大法”。于是他找机会问禅师:“师父,你什么时候教我‘移山大法’?”
禅师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但有一种方法也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学人激动地问:“是什么法子,请师父快告诉我。”
禅师平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出自《古兰经》,没有名字的记载
出自《古兰经》。
原文:
一位学人听说世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于是他就决定要学这种大法。但他拜访了许多名师,都未能如愿,感到十分失望。
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禅师,把自己的苦恼向禅师诉说了一通。禅师听完他的诉苦,十分轻松地告诉他:“你不用到处跑了,在这里暂住一个时期,我可以教你‘移山大法’。”
这位学人很高兴,于是就住了下来。但好多天过去了,禅师只是询问他的生活情况,并没有教他“移山大法”。于是他找机会问禅师:“师父,你什么时候教我‘移山大法’?”
禅师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但有一种方法也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学人激动地问:“是什么法子,请师父快告诉我。”
禅师平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扩展资料:
《古兰经》把一切伦理道德纳入对真主的关系中加以解释,即“你们无论行什么善功,都确是真主所全知的”。
只有敬畏、信仰真主,才能遵照真主的启示去做,而只有依照真主的启示去做才是行善。也就是说,人首先信安拉、服从安拉,一切罪恶就都可以赦免。信仰、服从安拉就是遵从真主的戒令。这样的人才是诚实、正直的。
《古兰经》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先知的各种活动来体现这一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之间政治、军事、经济关系和家庭准则具体体现为人正直、诚实做人这一原则。
在《古兰经》中,真主所昭示的为人正直、诚实做人这一伦理道德规范,是建立在信仰真主的基础上的,它是吸取前人的道德标准、追求一种道德境界,塑造一种理想人格。
它不满足于世俗道德的舆论约束力,主张以先知为道德楷模下,在敬畏真主中达到更高程度的道德自觉,以此来强化信徒们的宗教信仰和对真主的信念。
那么,从宗教道德的一般形态来看,《古兰经》除了把信仰安拉作为核心信仰外,其余的德目很多都是人类世代崇奉的社会公德。
在这一点上如果撇开宗教形态来看,它很清晰地反映了人类道德的共同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兰经》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的故事有哪位详细知道?

故事详细内容为: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法大师’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
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
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
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扩展资料:
类似的故事为: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弟子说:“我们趟水而过。”
师傅摇头。
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
师傅仍摇头。 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趟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源自《古兰经》中的故事: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问:“师傅,听说您会搬山之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弟子说:“我们趟水而过。”师傅摇头。
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
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趟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走,总会找到桥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和“没有桥就顺着河走”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事情,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
扩展资料:
《古兰经》通过人对真主安拉的敬畏之情建构起此岸——彼岸双重结构的精神世界。
1、人与神
神:即真主安拉,“天地万物都是它的,一切都是服从他的”。
人:由真主“用精液和血块创造人,孕育在母体的子宫里,并预定他发育的程序”,“人都要尝试死的滋味,死亡有真主制定的定期,在复活日复活,接受真主的审判”,“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理者”。
人神关系:信仰真主独一,感谢真主,为主道而奋斗。
2、人与人
人与人的关系:古兰经中明确指出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善人是那些“信道而行善”的人,恶人是那些既不信道又不行善的人。对于那些还未信道但心地善良不与穆斯林为敌的人,古兰经命令穆斯林要与他们和平相处。“未信道者”和“不信道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穆斯林对前者要宽容仁慈;而对于后者,只有在遇到挑衅迫害的情况下才会与之战斗,平时也应该和平共处。真主警告穆斯林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
3、人与自然(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唯真主拥有天地的国权。说明人与自然平等的关系。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古兰经》
4、人对物的意志力(心性修炼)
人的心性修炼:从人的性格品质这部分体现。人:忍受穷困、患难、战争。对于人,提倡不顺从私欲,克服自身的贪吝,应坚忍、诚实、公平、宽容。人的品质可以通过一系列宗教功修如施舍、斋戒、礼拜、圣战来达成。这样才能为真主所喜悦,成为成功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兰经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此句怎解?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这句话是一种比喻,意思是如果某件事情无法改变或者难以达到,我们可以采取主动的态度去适应它或者尝试改变它。
具体来说,这个比喻来源于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穆罕默德和他的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一位门徒问:“老师,您有信心,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山,你过来!”回声最终消失,山谷又归宁静。大家都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这个故事传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主动适应和努力改变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或者无法迎合我们的期望,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主动的态度去适应或者尝试改变,正如穆罕默德所说的“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意思是说“山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既然如此那我就主动的去适应它。”
这句话是一句古语,原文是:"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自己的意愿:"山不来就我",表示山不会主动过来,如果我想要与山相遇或达到目标,就需要主动行动。这句话强调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意愿和决心,不依赖外界的因素,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
顺应环境变化:"我便去就山",表示如果山不来,那么我就主动去迎接山。这句话强调了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困难时,要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达到目标。
综合来看,这句话传达了主动追求目标、积极应对变化的思想。
如果你呼唤那山,而山不来,你便向它走去。
既然不能改变这个情况,那就只好去适应它
意思是现实的那些事物不能够改变的情况下,要适当改变自己,融入现实之中。深刻含义是,一种尝试行不通,就换另一种方式。
据说《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伊斯兰教的教主穆罕默德有一次指着远处的大山对周围的教徒说:“我只要念几句咒语,这座山就会移到我面前来。”穆罕默德喃喃自语起来。许久过后,咒语结束了。结果山还在那里,这时他就腾腾腾地跑到山跟前。然后对着众教徒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古兰经》(??????)共114章,6236节,其中穆罕默德在麦加口述了86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他迁移到麦地那以后又口述了28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麦加”篇章以宗教教义为主,反复强调安拉至上,宣扬后世的乐园火狱、复活日的审判,告诫信仰者应坚忍、顺从、行善、施舍和为主道而战(为主道而战是指与心中的私欲、恶念而战,与易卜劣斯(恶魔)而战)。
“麦地那”章节则对伊斯兰教的信士们阐述教法,关于礼拜、斋戒、朝觐、天课、圣战等宗教礼仪和义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与律例,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及民俗生活的约占整个文本的十分之一。
作为入世的宗教,这些社会制度与律例明确了伊斯兰教信众的行为准则与伦理道德规范,在其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指导、约束与协调的重要作用,把信众的心性走向引向现实世界而非完全虚幻、未知的彼岸,同时也投射出伊斯兰民众追求力量与秩序、崇尚智慧、向往幸福的心理。
《古兰经》的内容主要有这样五个方面;一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义务,其中特别强调安拉独一无二和“五功”;二是对阿拉伯半岛社会的有关主张;
三是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制定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制制度;四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进行辩论的记述;五是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人的故事、传说和谚语等。
《古兰经》除了阐述宗教生活和礼义方面的规定外,还广泛涉猎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家庭婚姻、遗产继承、债务纠纷、饮食禁忌、衣着服饰、财经法令、刑法、诉讼程序法、宪法、战争法等等。有的原则规定,有的详细解释。
《古兰经》通过人对真主安拉的敬畏之情建构起此岸——彼岸双重结构的精神世界。

山不就我我就去就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现实的那些事物不能够改变的情况下,要适当改变自己,融入现实之中。深刻含义是,一种尝试行不通,就换另一种方式。
据说《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伊斯兰教的教主穆罕默德有一次指着远处的大山对周围的教徒说:“我只要念几句咒语,这座山就会移到我面前来。”穆罕默德喃喃自语起来。许久过后,咒语结束了。结果山还在那里,这时他就腾腾腾地跑到山跟前。然后对着众教徒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古兰经》(??????)共114章,6236节,其中穆罕默德在麦加口述了86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他迁移到麦地那以后又口述了28章,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麦加”篇章以宗教教义为主,反复强调安拉至上,宣扬后世的乐园火狱、复活日的审判,告诫信仰者应坚忍、顺从、行善、施舍和为主道而战(为主道而战是指与心中的私欲、恶念而战,与易卜劣斯(恶魔)而战)。
“麦地那”章节则对伊斯兰教的信士们阐述教法,关于礼拜、斋戒、朝觐、天课、圣战等宗教礼仪和义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与律例,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及民俗生活的约占整个文本的十分之一。
作为入世的宗教,这些社会制度与律例明确了伊斯兰教信众的行为准则与伦理道德规范,在其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指导、约束与协调的重要作用,把信众的心性走向引向现实世界而非完全虚幻、未知的彼岸,同时也投射出伊斯兰民众追求力量与秩序、崇尚智慧、向往幸福的心理。
《古兰经》的内容主要有这样五个方面;一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义务,其中特别强调安拉独一无二和“五功”;二是对阿拉伯半岛社会的有关主张;
三是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制定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制制度;四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进行辩论的记述;五是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人的故事、传说和谚语等。
《古兰经》除了阐述宗教生活和礼义方面的规定外,还广泛涉猎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家庭婚姻、遗产继承、债务纠纷、饮食禁忌、衣着服饰、财经法令、刑法、诉讼程序法、宪法、战争法等等。有的原则规定,有的详细解释。
《古兰经》通过人对真主安拉的敬畏之情建构起此岸——彼岸双重结构的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兰经
就为接近,去为离开的意思,此句可能是,上不到我跟前来,那我就离开这里到山跟前。此段文字应该另有深意。
山不救我,我就去救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遇事情不要想着放弃,坚持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该典故出自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
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天和他的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
一位门徒说:“老师,您有信心,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山,你过来!”回声最终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让我们去爬上这座山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人物简介
穆罕默德(Muhammad,约570-632),伊斯兰教先知。我国曾经译为“摩诃末”、“马哈麻”、“谟罕蓦德”。全名艾布·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本·哈希姆。他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拥有掌管麦加克尔白祭祀、召集古莱氏部落议事会议等权力。从其曾祖父后家境开始衰落。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殁于经商途中。

伊朗为什么不能喝酒

因为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禁止饮酒。
伊斯兰教徒是不能饮酒的,这是古兰经上规定的。《古兰经》记载:“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为远离,以便你们成功。”。这是《古兰经》明文规定穆斯林不要饮酒,穆斯林应该服从真主的命令。
久而久之,不准喝酒就成了一种生活习俗。
扩展资料:伊朗是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国,7世纪后遭不同异族先后入侵。18世纪前期,纳迪尔沙推翻外族统治建立阿夫沙尔王朝。
19世纪后期起,英国和俄罗斯势力不断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兰教为国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伊朗法国总统因饮酒起分歧 一同进餐计划或告吹
因为伊朗执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严禁信奉伊斯兰教的本国国民饮酒,若有违反,必会遭到严惩。
伊朗在1979革命后不久开始限制酒的消费和生产,并对违反者给予苛刻的惩罚,不过官方承认的非穆斯林少数民族可以生产葡萄酒,供他们自己消费和宗教仪式如圣餐礼使用。
扩展资料:
相关报道
两名伊朗男子因喝酒被当地法院判处死刑,该判决正在等待伊朗最高法院的批准。
据报道,这两名男子是第三次被当局抓到喝酒,已经严重违反该国的禁酒令,所以他们被当地法院判处死刑。
据悉,在伊朗只有犯下谋杀、强奸、严重抢劫和贩毒超过五公斤等罪行的人才会被判处死刑。酒精消费虽然在伊朗被严格禁止,但一般违反者只会被判鞭刑或罚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朗饮食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两名伊朗男子因喝酒被当地法院判处死刑
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义禁止饮酒。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
(《古兰经》第五章第三节)又说:“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古兰经》第五章第九十节)故穆斯林的饮食禁忌很多,“饮酒”也是很大的罪过。
扩展资料:用餐时,仅备盘子与水杯,用右手取食。禁猪肉,不食自死、病死或未经阿訇、毛拉念经宰杀的牲口,也不吃外形不端正的动物肉,忌吃无鳍、无鳞的鱼。禁酒和含酒精饮料。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禁止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不得用手触摸小孩的头部,忌讳议论婴儿的眼睛。忌讳以竖大拇指夸赞人。忌讳交谈时背对着另一个人。高声谈笑是粗鲁行为。乘坐公交车,男女需分开,地铁有女士专用车厢,男士不得入内,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车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两名伊朗人因饮酒被判死刑
原因:伊朗执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严禁信奉伊斯兰教的本国国民饮酒,若有违反,必会遭到严惩。
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开始实施伊斯兰教法。根据教法规定,首次和第二次因饮酒被判有罪将被处以80次鞭笞的惩罚。第三次再犯将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据了解,伊朗国内只有信奉基督教的少数国民不受禁止饮酒教法的管辖。
上一次有伊朗国民因饮酒触犯伊斯兰教法而被判处死刑的案件还要追溯至2007年,但据伊朗《资讯报》报道,在囚犯正式表达忏悔之意后,死刑判罚得以减轻。
扩展资料:
伊朗在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动了严厉的禁酒、禁赌,扫除一切色情的纯洁运动,封闭了歌舞厅、夜总会、赌场和妓院,甚至美容院也不能幸免。
例如,根据严厉的禁酒法令,即使接待外国人士的饭店,也只供应不含酒精的饮料,犯戒者,处以鞭挞,屡犯者判以徒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伊朗饮食
人民网-两名伊朗人因饮酒被判死刑
伊斯兰教禁止饮酒
伊朗执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严禁信奉伊斯兰教的本国国民饮酒,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
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古兰经》第五章第三节)又说:“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古兰经》第五章第九十节)故穆斯林的饮食禁忌很多,“饮酒”也是很大的罪过。
扩展资料一般法律对于违法者只限定今世上的惩罚,而教法还要对人们内心的恶念如嫉妒、仇视等进行惩罚,尽管这些内心的犯罪不足以得到今世的惩罚,因为伊斯兰教法重视倡导使人行好,止人做恶。
当两种利益相冲突时,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当两个人利益相冲突时,首先考虑受损较大的一方的利益,例如:鼓励集体礼拜,鼓励交易,反对高利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不是允许娶四个妻子?

是的,伊斯兰是世界上唯一允许多妻,直至4个妻子的宗教,但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公正的对待她们。一视同仁真正实践起来其实是很难的。
伊斯兰教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子,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们的女奴为满足。这是更近与公平的。
扩展资料:
1、穆斯林女性在结婚之前一直是陪在父母身边的。
2、穆斯林的教规教导穆斯林美女不可在除了丈夫、父亲以外的异型面前裸露除面部、手脚以外的其他身体。
3、对穿传统服装的妇女,包括蒙面纱和不蒙面纱的,绝对不能拍照、触碰身体。如果要给当地人拍照,必须事先征得同意。一对男女如住在一起必须为经过法律上的认可的婚姻关系,并被检查过证件后方并允许。
4、必须带盖头和面纱,穆斯林老年妇女一般带白色盖头,已婚妇女带黑色盖头,未婚少女带绿色盖头。
5、禁止妇女独身外出旅游,除非有近亲骨肉陪同。
6、男女都有提出离婚的权利,但是不提倡,男子具有绝对的休妻权,被丈夫休掉的妇女,必须经过三次月经后方可改嫁,在此期间丈夫有权挽留妻子。而一旦离婚生效后,妇女则不能直接同前夫复婚,必须改嫁其他男子,并同后者离婚后,在经过三个月才能和前夫复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斯兰教
是的,对于一夫多妻,《古兰经》里面有这样的规定:“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伊斯兰教在允许娶四个妻子的同时,还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公平对待各妻”。如不能公平对待,那么只能娶一个妻子。所以一夫一妻的穆斯林大有人在。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伊斯兰社会中,男性因具有延续血统的权利,所以在性行为上有相较于妇女更大的自由权;女性穆斯林则有保护血统纯洁的义务,在性行为上绝对不允许越轨。因此,伊斯兰法明确规定男子可以娶多妻纳多妾,而前提只是男性可以公平地对待她们。
伊斯兰法还规定,男人娶的妇女必须是纯洁的,而不在乎男性在贞操方面的纯洁性。《古兰经》曰:“她们应当是贞节的,不可是淫荡的,也不可是有情人的。”对于不守贞操的婚姻的处分,夫妻双方具有不同的权利。
《古兰经》曰:“你们的妇女,若作丑事,你们当在你们的男人中寻求四个人作见证;如果他们已经作见证,你们就应当把她们拘留在家里,直到她们死亡,或真主为她们开辟一条出路”显然,在不贞问题上,丈夫对于不贞妻子的处分更为严厉。
扩展资料
人文背景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经济正处在原始社会制的迅速解体和奴隶制社会逐步形成的大变革的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生产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频繁的贸易交往中,出现了如麦加、叶斯里卜等商业城市。
但居民的大部分是按血缘关系结为各部落的贝都英人,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各部落经常发生为争夺牲畜、牧场、水源、土地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加剧了阶级的分化,产生了一大批拥有奴隶、牧场的氏族贵族和商业贵族。
城乡贵族的相互勾结,加重对广大农牧民和小手工业的经济剥削。也就在这一时期,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也门到叙利亚商道所进行的长期侵略战争,使半岛初步繁荣的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田园荒芜,城市变成瓦砾堆,许多人背井离乡。
公元572—628年,波斯对也门的统治时期,由于商道的改变,曾是阿拉伯半岛经济命脉的麦加等地的过境贸易迅速衰落,社会矛盾加剧,广大农牧民纷纷破产,沦为奴隶,造成了阿拉伯半岛的贫困局面,出现了买卖奴隶和妇女等罪恶现象。
穆罕默德及追随者,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创立了伊斯兰教。也由于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依靠群众的生活和心里状态,伊斯兰教的出现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英游牧民族。”
产生伊斯兰教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就是《古兰经》及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古兰经》及早期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改革,完成国家统一,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品背景
《古兰经》是在公元610—632年的时间内,由安拉陆陆续续地、零星地下降给穆罕默德的启示。文献记载,公元610年伊斯兰历9月(斋月),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天使斋拜莱伊理(或译加百列)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传达启示;直至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为止。
《古兰经》不是穆罕默德在世时完成的,当时虽有一些记录,但比较分散,经文片断主要记录在骨片、石头、树叶上,后来有几个能背诵穆罕默德启示的忠实信徒在反对冒牌先知穆赛里玛的战斗中牺牲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担心穆罕默德学说今后会中断,不能长久地传下去,便由欧默尔于633年前后向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建议整理《古兰经》。
由宰德最终完成这一工作,并交由艾卜·伯克尔保管,伯克尔死后由欧默尔保管,欧默尔死后由他的女儿、穆罕默德之妻哈福赛保管,后来,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穆斯林为《古兰经》的读法而发生争执,哈里发欧斯曼便又指定宰德等人于公元653年重新修订,制定由官方公布的定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文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兰经

有一句话都山不过来那我就过去怎么说来着

生活中,每个人都应拥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积极心态。作家杨大侠杨科指出,在变通中实现自己。
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您说的应该是:“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
该典故出自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
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天和他的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
一位门徒说:“老师,您有信心,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满怀信心地答应了,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山,你过来!”回声最终消失,山谷又归宁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穆罕默德说:“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让我们去爬上这座山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典故。山并没有过来,穆罕默德却翻过了那道山。既然对方不能主动迎合我的想法,那我就主动来迎合对方的想法。这本来是常被用来讽刺那些政治骗子的谎言的,然而却也提示人们:在客观环境改变不了的时候,人要改变主观信念。
也有人说是出自《古兰经》,没有名字的记载的故事,
一位学人听说世上有一种“移山大法”,于是他就决定要学这种大法。但他拜访了许多名师,都未能如愿,感到十分失望。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大禅师,把自己的苦恼向禅师诉说了一通。禅师听完他的诉苦,十分轻松地告诉他:“你不用到处跑了,在这里暂住一个时期,我可以教你‘移山大法’。”
这位学人很高兴,于是就住了下来。但好多天过去了,禅师只是询问他的生活情况,并没有教他“移山大法”。于是他找机会问禅师:“师父,你什么时候教我‘移山大法’?”
禅师回答:“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但有一种方法也能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学人激动地问:“是什么法子,请师父快告诉我。”
禅师平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事情,也改变不了他人,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适应。适应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看透一切后的接受,大彻大悟后的坦然。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别人的的想法,总试图去改变环境,如果环境并不像预期那样改变,就会产生各种不满、愤慨、抱怨,像怨妇一样,这不是我的风格,所以,我要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工作态度,让自己开心地去工作,而不是仅靠音乐来调节情绪、排解忧愁。
扩展资料:
穆罕默德(阿拉伯语:??????,拉丁语:Mu?ammad;约570年-632年6月8日),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Abu al-Qasim Muhammad Ibn Abd Allah Ibn Abd al-Muttalib Ibn Hashim 含意为:受到善良人们高度赞扬的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政治家、宗教领袖,穆斯林认可的伊斯兰先知,广大穆斯林认为他是安拉派遣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伊斯兰教教徒之间俗称“穆圣”。享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穆罕穆德(Muhammad,约570~632)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掌管麦加克尔白祭祀、召集古莱什部落议事会议等权力。从其曾祖父后家境开始衰落。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殁于经商途中。
6岁时母亲阿米娜病故,由祖父阿卜杜勒·穆塔里布抚育。
8岁时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布·塔利卜收养。因伯父多子女,家境贫寒,童年失学,替人放牧。
12岁起,跟随伯父参加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经商,并接触和了解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情况。
20岁时,参加了阿拉伯半岛部落之间长达4年的“伏贾尔之战”,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他为人诚实谦虚,办事公道,乐善好施,赢得族人的赞誉和信任,被誉为“艾敏”(即忠实可靠者)。
25岁时,受伯父的嘱咐,受雇于麦加诺法勒族富孀赫蒂彻,为她经办商务,并带领商队到叙利亚一带经商。他精明、诚实和善于经商的才能博得赫蒂彻的信赖和爱慕。
596年,时年25岁的穆罕默德和40岁的赫蒂彻结婚。从此,穆罕默德的生活走向富裕、安定,在麦加的社会威望日益提高,为他的传教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穆罕默德生活的时代,正值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动荡的时期。他在早年经历放牧、经商、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中,目睹和接触阿拉伯社会贫富悬殊、高利贷盘剥、部落氏族对立、血亲复仇盛行、战争频仍、经济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况,体察到人们渴望安定统一和摆脱困境的愿望。
他目睹和接触到当时盛行于半岛的多神信仰、偶像崇拜带来的愚昧、无知和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并广泛接触半岛各宗教的传教师、神父和学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识,还深受流行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响,为他后来的宗教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婚后的穆罕默德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一个山洞里隐居潜修、沉思冥想,探求解决阿拉伯民族的社会和宗教危机的出路。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载,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据传在莱麦丹(九月)的一个夜晚,当他在希拉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旨意,并首次向他启示了《古兰经》文,授命他作为安拉在人间的“使者”,向世人传警告、报喜讯。此后不断受到启示,命他传播主命,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从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以无限的虔诚献身于伊斯兰教事业。
参考链接:
穆罕默德-百度百科

“七人一狗”讲的是什么?

山洞人(Ashab al—Kahf)  《古兰经》中提到的故事传说人物。也称“七眠子”,中国穆斯林习惯称为“七人一狗”。
据《古兰经》载,古代有几个青年因信奉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而受到当时国王的迫害,遂逃离家乡到一深山洞中避难,有条狗随其同往。他们在洞中沉睡了300余年,醒后派人出洞寻购食物,而外界已更换人间,数易朝代,人们发现他们所持金币刻有往昔国王的名号,乃是数百年前的一个暴君,料想其中必有缘故,遂跟踪而来,查问情由。洞中人见此情况,复睡不醒。后当地人在洞口竖一建筑,以示纪念。
《古兰经》为回答当时犹太教人的问难而讲此故事,用来说明《古兰经》所说的死后复生是不可怀疑的(18:21)。
《古兰经》对山洞人数列了几种说法,并未确定具体人数,穆斯林学者一般侧重于经中最后一说,即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