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邵飘萍的解释邵飘萍的解释是什么
- 2、漂萍奖由来
- 3、《什么三秋》揭秘记者邵飘萍私生活以新闻要挟官民?
- 4、邵飘萍:幸还是不幸
- 5、乱世飘萍小神童是谁?
- 6、金华报报头谁写的
- 7、邵飘萍被杀害照片谁拍的
- 8、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报纸是
- 9、觉醒年代中邵飘萍的扮演者是谁?
- 10、邵飘萍的人物概述
邵飘萍的解释邵飘萍的解释是什么
邵飘萍的词语解释是: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邵飘萍的词语解释是: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注音是:ㄕㄠ_ㄆ一ㄠㄆ一ㄥ_。结构是:邵(左右结构)飘(左右结构)萍(上下结构)。拼音是:shàopiāopíng。邵飘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邵飘萍的成语浪迹萍踪飘飘忽忽断梗飘萍萍飘蓬转飘萍断梗梗泛萍飘萍水相逢飘飘欲仙飘萍浪迹关于邵飘萍的词语断梗飘萍萍飘蓬转浪迹萍踪泛萍浮梗年高德邵浮萍断梗飘萍浪迹飘萍断梗梗泛萍飘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邵飘萍的详细信息
漂萍奖由来
为了纪念邵飘萍而设立的奖项。邵飘萍,浙江金华人,进步记者,1923年被张作霖所害,漂萍奖是为了纪念邵飘萍而设立的奖项,“飘萍奖”是对新闻工作者最高荣誉的奖项,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
《什么三秋》揭秘记者邵飘萍私生活以新闻要挟官民?
在百年言论史上,像邵飘萍这样的记者,在去世多年后也很少被后人争论。在查找和阅读邵飘萍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或学者对他评价很高,而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却对他进行批评甚至诋毁。为什么前人和后人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和反差?时隔80多年,不发现新的史料,完全拨开邵飘萍的迷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所掌握的史料来讨论邵飘萍留给后人的种种启示。这也是邵飘萍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离不开他最后的死法,比如邵飘萍。回顾1926年中国报刊发生的重大事件,与邵飘萍、林白水先后被军阀枪杀的惨死是分不开的。地点是北京天桥,时间只有100天。所以当时他们名字里嵌的一副对联广为流传,“同是蒲平故事,未来白水篇”。然而历史上吊诡的是,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却出奇的一致。批评者认为,这两个人为了新闻和言论自由牺牲了生命;诋毁者说他们死于金钱,他们缺乏个性和报道。另写一篇文章解释林白水之死。本文只讨论邵飘萍。首先,私生活受到质疑。邵飘萍,浙江金华人。18岁毕业于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开始了我的报纸生涯。1918年,“北京新闻编辑社”和《北京报》相继成立。他在采访、编辑、管理、新闻研究、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民国初年不可多得的全才。政治上很早就反对袁,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晚年强烈同情工农革命,最后以“脸红”的罪名被杀。60年后的1986年,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认定为“秘密党员”。这样的履历和地位,堪称死重于泰山。但纵观他同时代人的回忆录,无论谁的政见相同或不同,都不乏批评之声。在今天的网络上,不难找到一张邵飘萍的近照。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邵飘萍也是个美男子。民国时期,邵飘萍既是名人,又是时尚达人。至少在我有限的民国史阅读中,我只知道他是个喷香水的人。老记者高白石在回忆录中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在湘昌东方饭店有一个小饭局。大家有说有笑,朴平来了。几轮酒后,朴平匆忙辞职。香已过,香为香。”邵飘萍抽的是比较特殊的烟。烟草来自美国,印有“邵振清制造”的字样,非常珍贵。客人来参观,不想当场抽烟。他“不善言辞,他的骄傲无与伦比。”他出门的时候,坐的是一辆华丽的外国车,两边各有三盏非常漂亮的灯。当他看到它时,他知道这是他的专用汽车。后来,他换了一节车厢,又换了一节车厢。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记者。因为他身材优美,外表精致,生活奢侈,人们有时给他起绰号叫“报童”——。在他同时代人的记忆中,无论是同情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对他奢侈生活的记录都是一样的。被他批评的张,说他“衣奢令辈惊”;胡的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报社记者,说他“被虚荣心所困扰”。时至今日,这些记忆可能随着时间而陌生,于是在2008年他的后人捐赠给金华的文物中,就有邵飘萍bef使用过的瑞士怀表和象牙烟嘴记者需要善于社交,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在外表上也要注意包容。但是,如果在通往金钱的道路上经不起考验,无异于自毁形象。邵飘萍被诽谤和批评恰恰是在资金来源上。胡在《哀朴平》中写道:“无非是要求别人止乱,沉湎虚荣心,教育不纯,知识不固,活在恶社会,活在险事业,活在多分,死在险。”虽然是批评,但也是含蓄的。张的批评也略显严厉。他说:“是狂妄的,他的话是真的。这两种不满都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字字有价”,就是“付费新闻”。二、如何通过报纸赚钱?邵飘萍是如何做「付费新闻」,通过报纸赚钱的?被称为民国“大炮”的龚德柏,为后人提供了名人的具体事例。虽然邵飘萍的女婿郭根老师曾经写过反驳文章,为邵飘萍的很多观点辩护,但对很多例子都保持沉默。《傻瓜的话》龚德柏说:“他的风格是先骂。他拿到钱后,180度大转变,大大恭维了他。”用今天的行话来说,先要舆论监督,再要封口费。比如1924年,中苏恢复外交谈判,王任谈判代表兼外长。经过多次谈判,他签署了一份合同草案,并上报给顾维钧。但顾不同意,让王再次协商,结果陷入僵局。起初,邵飘萍站在一边,写了一篇谩骂的文章。骂了,但是给了邵3000块钱,还增加了外交部《京华日报》的津贴。第二天,《京华日报》的社论赞扬并痛斥了王。所以龚德柏说,“24小时之内,这种180度的态度转变,不过是银元在说话。”虽然动机不纯,但可以说有“监督政府”的影子,最坏的可以说是“狗咬狗”。但是,利用媒体工具用社会丑闻勒索公众是不可原谅的。“大约十四年。时任外交部工作人员夏某与儿子通奸,儿子娶了一个女人。当我妻子回到我母亲家时,我母亲痛打了至夏一顿,这成了社会新闻。现在不用说了,邵写了一部小说,让人送夏去读,然后和夏讨论。夏天结束时,送给邵五百元。”从政府高官到普通百姓,都是邵飘萍勒索的对象,所以高白石说:“你要拿就不要捐。你会尽力的。他的‘沟通’和‘活动’都很优秀,所以这条路上的人都是最棒的。”龚德柏强烈质疑,“这种人值得谈言论自由吗?”就言论自由而言,在于言论自由;就法律意义的定义而言,不在于说话者的动机,对错。理论和阴谋论一样,因人而异。文字的对错要用文字来纠正。从这个角度来说,邵飘萍肯定吃亏,但龚德柏说自己不配谈言论自由,这是出于知识分子的道德洁癖,有被攻击的嫌疑。但如果邵飘萍滥用言论自由,应该是公正论。可惜邵飘萍沉睡已久,他的“让政府服从正当民意”的话并没有得到落实,依旧飘渺如云。龚炮轰派批判的货币主义,在地面上可以听到,在今天随处可见。
邵飘萍:幸还是不幸
八十年后的邵飘萍殉难,一本砖样的书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悄然问世,这大概是对这一代生于乱世,死于乱世的新闻工作者最好的纪念。八十年不是短时间,几代人过去了。人们还记得邵飘萍被杀的那一天,他平静死去的那一幕,当然还有他在报业史上的辉煌。与此同时,当代报纸记者胡在他去世的第五天写了一篇文章哀飘萍。他对这个文采横溢、才华横溢、采访有才的记者充满了伤感,认为这是民国以来新闻界前所未有的悲剧。那一年,邵飘萍才四十岁,正处于新闻事业的巅峰。他创造的京报巍然屹立,已经是北方舆论重镇。它受到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各阶层读者的喜爱,当然也受到强大群体的侧目。8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新闻史上那座一直令人心痛的桥时,依然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仿佛邵飘萍从未离开,一直在我们身边,邵飘萍走上正义之路的那个早晨,又仿佛与我们近在咫尺。对他来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可惜邵飘萍生在一个动荡的乱世,军阀混战,政局诡谲。枪杆子为王,新生的共和国只有议会、总统、宪法,却无法保证真正的民主,在枪杆子面前不堪一击。从辛亥革命那一年开始新闻生涯,十五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这些事他都经历过,坐牢,流放,封报,造谣中伤,权力恐吓。从杭州汉民日报到申报在北京做特派记者,再到京报独立建制,他的历程并不顺利。这条路没有铺满玫瑰,而是布满荆棘和坎坷。正是在不平中,年轻的邵飘萍显示了他的生命力。他是新闻方面的全才,他是采访方面无与伦比的天才。只有能和他相提并论,就连报业巨头胡和都在自叹不如。他的评论常常一针见血,极其尖锐。他之所以被有权有势的人讨厌,是因为他那无情的笔。他总是热切地关心社会,站在一个报人的角色推动社会进步,毫无顾忌地批评、嘲讽和鞭挞各种军阀、政客和无耻的议员。他不t不喜欢用弯笔,他的批评往往直截了当,这是新闻本身的风格决定的。难怪拿枪的军阀恨他,很快就杀了他。他的声音穿透了时代的黑暗,他借助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将时代暴露在阳光下。他的时事通讯和时事评论因此成为了一个令人憎恶的时代的有力见证,而他本人也屡遭迫害。一是民国初年,他在杭州,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当地权贵。他曾经站在被告席上;他因批评袁世凯而被捕。他在监狱里呆了九个多月。获释后,他不得不在1913年穿越到日本以躲避灾难。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因公开批判当权的安福系而被通缉。创办不到一年的京报第一次被查封,被迫再次逃离日本。“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身为军人的张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血光之灾。几个军阀密谋把他作为一个手无寸铁的学者送上刑场。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没有不要后悔。他死时面带微笑。这一天的到来对他来说可能并不突然。在这之前,他拒绝了张一张30万元的支票。此前,他拒绝了袁世凯购买10万大洋。他的妻子朱文秀回忆说,她曾劝他不要得罪张京报美军太多,以免发生意外。他平静地回答:我赢了师谈张的倒行逆施,没有人敢谈论他们;即使你杀了我,我也会告诉你!不久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记者法拉奇,事实上,这种独立性在我国的新闻传统中依然存在,黄远生、邵飘萍等人的采访和报道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文字几乎可以被视为信史。归根结底,他们坚持新闻的独立性,而不是依附于当时不同的势力和利益。他们不幸的命运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权力屈服,也是因为他们忠实地捍卫记者和报人的独立选择。在新闻自由没有制度保障的年代,他们的选择注定了他们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们的不幸。邵飘萍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一个王刚解决了他的问题,世界没有被重新定义的乱世。延续了几千年的极权独裁瓦解了。辛亥革命把皇帝从紫禁城的宝座上拉了下来,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破土而出。古代社会暂时获得了自我解放,有机会在夹缝中喘口气。大学、报纸、书店等现代新生事物第一次有了展翅的空间。从1911年到五四,再到318年5月30日,他有幸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里有炽热的理想,有年轻人的热血,有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有对普遍文明的真诚向往。只有在这样的时代,他才能登上新闻舞台,施展自己的全部才华,赤手空拳创办自己的报纸,影响一个时代。可以肯定地说,那是一个不稳定的乱世,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但包括邵飘萍在内的很多人,依然可以在一个没有路的地方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在一个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享受追求自由、实践自由的快乐,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保持自己独立的人生选择,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换句话说,即使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命,有流血的危险,他们仍然可以努力工作和斗争,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邵飘萍有幸生在那个年代,他的人性味道依然存在。他殉难的时候,北京一片寒意,他的家人和新闻界的同行都不敢上前收尸安葬。站出来的是几位歌剧界的朋友。著名昆曲歌唱家韩世昌从海洋中拿出200元,请大师侯瑞春收藏飘萍的身体。他被称为夷陵。著名京剧演员马也亲自参加了演出。保存下来的邵飘萍殉难后的照片,那些有弹孔的脸,都是马自己拍的。京剧大师美国往事和手埋记者邵飘萍的故事,不仅在报业史上值得永远铭记,在戏剧史上也值得永远铭记。另一位小说家陈写了一篇30万字的断送京华记,在自己的中华新报上连载,抨击军阀暴行,被张囚禁三个月。他侥幸得救了。这才是一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嗜血、杀戮、赤裸裸的暴力摊牌游戏一般都会上演,但在民间社会,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依然有温情、忠诚、人情的味道,可以不要被军阀带走子弹,被贪婪而狡猾的官僚和政客摧毁,而它邵飘萍荣誉。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的身后,虽然北京的新闻界被卡住了咽喉,但在上海等城市,他的朋友、同学、同事包括胡、等人发表了沉痛的纪念词,各界、各团体谴责军阀杀人的宣言、电报、公告也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如申报商报0755。甚至在北京,民国日报发表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当时张学良代表北京新闻界为邵飘萍求情,说自己无能为力。他还说,即使朴平死了,她还是很出名。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坚强?不是邵飘萍的第一本传记,但也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把作者邵飘萍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和新闻事业的大背景下,而不是单独把叙述者拉出来,这是一个特点。历史人物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都离不开那个时代。对于传记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待遇,虽然我不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对一些历史背景的判断,如对三一八事件的定性,如对其他历史事件的解释等。邵飘萍不是完美的,不是没有缺点的。他有才子的精明,为人排场,注重享受,生活消费水平很高。为了维持国闻周报和自己的开销,他还接受过各种政治势力的津贴和拨款,包括北洋政府和冯玉祥美国国家军队。他没有因为收了钱而改变看法,这也是军阀们从尴尬到对他生气的原因之一。澄清了一些关于邵飘萍的传言,为他辩护,但他没有不要回避他的私人领域和他的一些缺点。然而,我们赢了别忘了鲁迅有缺点的士兵终究是士兵这句话。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邵飘萍作为记者的荣耀可以不被覆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十五年的新闻生涯也不算长,但他生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大时代的风风雨雨。他一生不离新闻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舍身报国,为近代中国树立了报国的榜样。我个人很看重邵飘萍个体生命更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他在新闻业的实力是反复的,在乱世里是勇敢的,自由的,大胆的。这本书提供的细节还是太少。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这位记者最详细的传记。作者和邵飘萍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感情特殊。郭根,他的父亲,是朴平是他的大女婿,也是一名报社记者。曾担任清华周刊新闻版编辑和乱世飘萍主编,受到许朱成等人的赏识。作者虽然不从事新闻工作,但对新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听奶奶唐秀慧说起过往事。他们家可以说是一个报人家庭,也算是一个精神血统。八十年来,邵飘萍的身影在邵家后人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在,这本传记不仅是作者的结晶的多年心血,也是一代又一代唐秀慧和郭根未了的心愿,因此,这本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乱世飘萍小神童是谁?
邵飘萍。在《乱世飘萍》中的小神童是邵飘萍,邵飘萍14岁即考取秀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邵飘萍身处乱世,通过把握时代脉搏,反抗压迫与束缚,反映广大群众的真实呼声。《乱世飘萍》是一部于2000年出品的古装、爱情、家族电视剧,由著名女导演胡玫监制执导,范冰冰、韩青、贾致罡、杜志国等人主演
金华报报头谁写的
金华报报头是从老报人邵飘萍墨迹拼合而成。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京报》馆的旧址,大门上方刻着“京报馆”三个字,落款“振青题”,振青就是邵飘萍。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非常有名,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18年10月,邵飘萍自资创办《京报》,邵在其编辑部手书此“铁肩辣手”四大字,以铭己志。文从沈梦了解,“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是明朝嘉靖年间忠直之臣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邵飘萍于1918年摘录杨继盛联中“铁肩辣手”自勉。
报头:指报纸刊登报名的地方,一般都在第一版的上端,横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左,竖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右,也有把报头放在上端正中的。
除刊登报名外,报头上还刊登出版单位、当日出版日期、当日出版版数、出版总期数、当日的天气预报、刊号、邮发代号等;上了计算机网的报纸还刊登本报的网址;有的还标明报纸的性质和隶属。
报头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但也有些报纸在某一特定日子移动报头的位置,以吸引读者注意。许多报纸的报头在特定的日子套色印刷,有的报纸报头每期都套色印刷。
邵飘萍被杀害照片谁拍的
您好,我的答案是邵飘萍被杀害,照片是未知的人拍摄的,这个人是警警察保护的,这如果这个这张张照片被别人翻出来的话,他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这个照片我们是不知道是谁拍摄的
著名京剧名伶马连良先生,在邵飘萍殉难后拍摄。
有句老话说的好“防民口,甚于防川”这句话用在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在恰当不过了,尽管那时是白色高压政策,仍有很文人和记者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而献出了生命;民国时期,总有一些记者,为了能够让民众知道事实的真相对于当时的一些军阀所做的事情,进行了无情的披露,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些非常出名的记者遭到了杀害。
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被军阀杀害后,一张罕见的遗容。照片的拍摄者是当时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记者,名字叫松下幸之助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右眼下方有一个明显的子弹孔,据记载当时的法警用马枪向其脑后射击,砰然一响,他应声倒地,子弹由右眼穿出,邵飘萍壮烈牺牲,年仅四十岁。
邵飘萍是浙江金华人,12岁时考中秀才,16岁时受戊戌变法的影响,考入浙江高等学堂,辛亥革命以后,他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想法,于是创办了著名的《汉民日报》,并多次在报纸上直斥袁世凯为“袁贼”,揭露他的卖国行为。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组织,后来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报纸是
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报纸是 A.《民立报》 B.《京报》 C.《国民公报》 D.《北京特别通信》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
觉醒年代中邵飘萍的扮演者是谁?
觉醒年代当中,邵飘萍的扮演者是朱泳腾,将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的深入人心,演技非常不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邵飘萍的扮演者是朱泳腾,在这部剧里表现的非常的好,演技也特别的棒,把这个人物性格都表现出来。
邵飘萍的扮演者是朱泳腾,出生于1976年,是中国内地男演员,演技也特别棒。
是朱泳腾扮演的,这一位演员的颜值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演技非常好。
就我个人而言,《觉醒年代》中邵飘萍的扮演者名叫朱泳腾,75后内地男演员,从1995年毕业于上戏以后,便进入了演艺圈中发展,如今已经在圈中发展了26年之久,在剧中的朱泳腾只是一名配角,不过虽然只是一名配角,但拥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朱泳腾依旧将邵飘萍这个角色塑造的非常到位。
一、75后内地男演员放眼演艺圈中望去,75后拥有演技,热度,流量,名气的演员也有那么一部分,虽然朱泳腾在演艺圈中的名气并不是特别响当当,但作为上戏毕业,95年进进入演艺圈中发展的老演员来说,实力和演技都好具备的,入行二十多年间,朱泳腾参演了一系列的电影和电视剧,两者加起来有一百多部,参演了各种类型题材的剧,也饰演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角色,也让很多观众朋友们对他有着一定的印象,虽然这些年参演了这么多剧没有真真正正彻底的爆红一把,但好在朱泳腾也早已经在圈中站稳了脚跟,资源一直存在着,如今也一直在圈中绽放着自己的光芒,一直在定期更新自己的新作品。
二、《觉醒年代》中邵飘萍的扮演者名叫朱泳腾《觉醒年代》是一部历史剧,也是今年上映的一部热剧,这部剧是由张桐,于和伟等人主演的剧,虽然朱泳腾并不在主演列表中,但他所饰演的邵飘萍一角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为这个角色身份是一名民国著名的报人,这个身份在剧中是非常有重量的,虽然不及主演那么有角色光环,戏份和镜头非常之多,但每一次朱泳腾在剧中的亮相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邵飘萍这个角色身份其实并不好饰演,但朱泳腾依旧凭借自己扎实且精湛的演技将邵飘萍这个角色塑造的淋漓尽致,并且,这部剧也是一部非常有看点的剧,历史题材的剧是非常有价值的,加上有实力和男演员朱泳腾的存在,使得这部剧非常经典。
邵飘萍的人物概述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从小在金华长大。1899年考中秀才,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最初印象。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至袁世凯。他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1913年8月10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还曾遭到过暗杀。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申报》是当时上海第一大报(资格最老、销路最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他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深入实际采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两年间,他为《申报》写了200篇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都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请看他揭发张作霖1918年2月抢劫政府军械而写的一篇报道《张作霖自由行动》:“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至于今所谓‘大东三省主义’,所谓‘奉天会议’,所谓‘未来之副总统’,所谓‘第二张勋’,时时见之于报纸,虽虚实参半,褒贬不同,委之马贼出身之张作霖亦足以自豪也矣。”“消息传来,此当中原多故,西北云扰之时,张督军忽遣一旅之师,截留政府所购枪械二万余支,陈兵滦州,观光津沽。当局莫知其命意,商民一夕而数惊”。寥寥几笔,就已活灵活现地画出了马贼出身的军阀张作霖的嘴脸,也为他自己8年后被杀埋下了最初的伏笔。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党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会,蔡元培聘他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京报》刚刚创立,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一直坚持去上每周二小时的课。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我们今天再去看看这份名单,不禁感慨万端。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最早的领袖级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都从事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由此可见其影响的深远。1919年5月3日晚上,“五四”前夜,是个准备直接行动的不眠之夜,在北大的“五三晚会”上,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国民》杂志顾问的邵飘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大声疾呼“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他的报纸更是热情地支持“五四”运动。8月,因《京报》屡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1920年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季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张作霖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要枪毙邵飘萍!1926年4月,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到京缉捕邵飘萍。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 ,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予以逮捕。《北京晚报》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 ,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代表时,竟毫无隐违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面向尚未露出曙光的天空,哈哈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