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1 20:56:2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的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一句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木兰诗》。它的意思是,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即使牺牲掉成千上万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木兰诗》是一首描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诗歌。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后来,这句诗被改编成了歌曲《木兰辞》。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木兰诗》的后半部分,意思是当一个将领完成了伟大的功业,背后可能会有无数的士兵为此牺牲。这句诗意味着为了国家、家族或事业的成功,有时候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它强调了个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于追求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和勇气。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意思:将军的功绩,是建立在千千万万士兵的牺牲之上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也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哀悼。
全诗如下: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代】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全诗的解释如下: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词句注释
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一作“樵渔”。传闻:一作“波间”。
赏析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周啸天先生对组诗第一首的赏析。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作者简介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意思: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们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赏析
《己亥岁二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作者简介
曹松是唐朝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录一)》。是一首时事诗。
【原文】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注释】
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樵苏:一作“樵渔”。
传闻:一作“波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在诗人看来,封建社会中最为荣耀的封侯之事实则是一种罪恶。"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黄巢、王仙芝等起义不断,国家长期处于兵荒马乱状态,诗人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相关拓展】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主要作品有: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己亥岁感事、南海旅次、中秋对月、碧角簟。
“一将功成万骨枯”本义是指一将成功成名就要以成千上万的士卒牺牲为代价。其出自唐·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原句是“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此诗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起句,点出了“一”与“万”的比例悬殊,又从诗题“己亥岁”说到“僖宗广明元年”(880)的安南叛乱。
诗人用“一将功成”与“万骨皆枯”对照,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指出了他们的发家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史、灾难史,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原文】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唐代〕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战云笼罩,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注释】
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一作“樵渔”。传闻:一作“波间”。
【赏析】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两句首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征伐不断,民不聊生的乱世图。首句中的“泽国”,即指江汉流域。这一句说汉江流域都被画入了作战图,言外之意就是说战火已经从大江以北蔓延到了大江以南。由此,一个到处打仗的乱世就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然而表达上却含蓄委婉。次句通过刻画乱世中百姓的普遍心理,反映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情形。“樵”指打柴,“苏”则为割草。在和平的年代,这本是两种极为艰辛的生计,根本谈不上什么快乐。但是如今,它们却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这样的乱世,能给以打柴,割草平安地活着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这一卑微、渺小的要求,对于百姓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当真要让闻着落泪,见者伤心了。这一句只七个字,描述的事情也极为简单,但是语意却几度转折,不得不让人佩服诗人的写作功力。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本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作者简介】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用象棋来直观表达这句成语的意思!一目了然
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语解释]指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典故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42回:“尸骸遍野,一将功成万骨枯。”
译文:尸体到处都是,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近义词]一将成功万骨枯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一将成功万骨枯
[成语解释]指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典故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42回:“尸骸遍野,一将功成万骨枯。”
译文:尸体到处都是,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近义词]一将功成万骨枯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近代

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一位将领立下的赫赫战功,都是由士卒的白骨堆砌出来的。诗句出自《己亥岁二首》,作者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松,其原诗为:“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写作背景与赏析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战争,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攻击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

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灰”的出处和含义

“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朝诗人曹松《己亥岁》.
全诗如下: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该句意思是:凡是一将立功成名,必然会有很多人的牺牲,简单的说就是将军的功劳是建立在广大士兵的尸骨上面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的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意思: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们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赏析
  《己亥岁二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作者简介
  曹松是唐朝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说直白一点,就是说在战场上战死了成千上万人,才换来一个将帅的成功。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曹松诗《己亥岁二首》其一。
诗句原文: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不难从诗句读出,在诗人看来,封建社会中最为荣耀的封侯之事实则是一种罪恶,因为牺牲了千千万万人性命,才换来将军的战功。诗中“ 一”与“万”、将军荣与“万骨枯”的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一将功成万骨枯!我用象棋来直观表达这句成语的意思!一目了然
意思是为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出自唐代曹松《己亥岁》
全文如下: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 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曹松(830--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出处

1、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现代解释为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2、出处: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这个功名背后不知道得沾染多少将士的鲜血。
出自唐代曹松的《己亥岁感事》,“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
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作者生平经历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的意思

  全诗意思是: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两首·其一》,这首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

  《己亥岁两首·其一》原文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己亥岁两首·其一》注释   ⑴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的干支。
  ⑵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⑶樵苏:一作“樵渔”。
  《己亥岁两首·其一》翻译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己亥岁两首·其一》创作背景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诗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880)。”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880)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己亥岁两首·其一》赏析   首句“泽国江山入战图”,是说大江以南的河山已经陷入战火之中。次句“生民何计乐樵苏”,而是反衬句,“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乐樵苏”三字反衬出战乱之苦,相比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祸,老百姓觉得“樵苏”也是快乐的事了,这个“乐”字实际是说其“苦”,诗人意在以“乐”反衬战争给“生民”造成的苦难。
  “凭君莫话封侯事”,是陡转笔锋,“凭”字意在“请”、“求”之间。封侯是皇帝对功臣的爵赏,建功封侯是当时许多人的理想,但诗人却说,面对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请你不要再说封侯的事了。
  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诗人给出了答案,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军功成名就,得到荣华富贵,是建立在数以万计寒门子弟的枯骨之上的,没有什么好夸耀的。这句诗乃点睛之笔,词苦声酸,词约而义丰,且掷地有声,是诗人对战争的控诉。
  《己亥岁两首·其一》作者简介   曹松,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早年栖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唐昭宗天复元年(901)七十余岁中进士。曾官秘书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之作。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工于炼字炼句。《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意思及上一句 一将功成万骨枯原文

1、“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是: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上一句是“凭君莫话封侯事”。
2、出处原文: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