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
- 2、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五虎上将有谁?
- 3、五虎将:彭林刘徐粟,为啥彭德怀必须是第一?六大原因说清楚
- 4、解放军五虎将是那五个,有那些辉煌的战绩?
- 5、冯玉祥西北军的“五虎上将”都有谁,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 6、新中国哪位将军最厉害 中国开国将军五虎上将是谁
- 7、“五虎上将”的成名之战是什么?
- 8、抗日五虎上将
- 9、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主要歼敌地点有哪
- 10、谁知道赵姓的历史和名人,陆姓的来源,陆姓人口总数
中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
中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谁?
1947年8月的某天,华野司令陈毅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上称赞粟裕和陈赓前程远大,可以和刘伯承、林彪和彭德怀并肩。之后人们在谈论起这五人时,一些时候会将他们合称为“五虎上将”。
陈赓和粟裕
其中陈赓和粟裕虽然不是元帅,但能力却丝毫不弱。
粟裕被称为“共和国第一大将”,其带兵打仗的本事可谓是出神入化。人们常说粟裕善于打神仙仗,他也非常善于在战场上“见缝插针”长途奔袭,以各种让敌人意想不到的手段打击对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件事中就能看出中央对粟裕军事才能的肯定,第一件事是1950年时中共打算解决台湾问题,所以在1950年6月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粟裕本想以身体原因推迟自己“攻台总指挥”的位置,但是毛主席依旧认定此战应该由粟裕负责指挥。
第二件事就是抗美援朝。
在美国仁川登陆后东北亚形势危急,于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推后,中央军委开始全力准备抗美援朝。这时候粟裕是毛主席钦点的志愿军总司令第一人选,只是当时粟裕身体很不好,不得不前往苏联治疗,因此粟裕才在后来的抗美援朝中缺席。
中国的“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谁?其中有三个是开国元帅
原创2023-04-11 10:11·盏中残酒
1947年8月的某天,华野司令陈毅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信上称赞粟裕和陈赓前程远大,可以和刘伯承、林彪和彭德怀并肩。之后人们在谈论起这五人时,一些时候会将他们合称为“五虎上将”。
陈赓和粟裕
其中陈赓和粟裕虽然不是元帅,但能力却丝毫不弱。
粟裕被称为“共和国第一大将”,其带兵打仗的本事可谓是出神入化。人们常说粟裕善于打神仙仗,他也非常善于在战场上“见缝插针”长途奔袭,以各种让敌人意想不到的手段打击对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件事中就能看出中央对粟裕军事才能的肯定,第一件事是1950年时中共打算解决台湾问题,所以在1950年6月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粟裕本想以身体原因推迟自己“攻台总指挥”的位置,但是毛主席依旧认定此战应该由粟裕负责指挥。
第二件事就是抗美援朝。
在美国仁川登陆后东北亚形势危急,于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推后,中央军委开始全力准备抗美援朝。这时候粟裕是毛主席钦点的志愿军总司令第一人选,只是当时粟裕身体很不好,不得不前往苏联治疗,因此粟裕才在后来的抗美援朝中缺席。
可以说粟裕是一名非常纯粹的军人,他对于军事的追求已经深入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陪老婆逛街的时候,想的也是街道上什么地方可以架设机枪封锁街道。
在粟裕去世后,他的讣告上也写着“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算是中央军委对其能力的肯定。因此在很多人心中粟裕就是中国的“无冕元帅”,共和国五虎将的评价当之无愧。
陈赓和粟裕比起来更像是一个“全能型选手”,属于那种军政的全才。
除了给“李云龙”当旅长外,陈赓还干过情报工作,在1928年到1932年期间,陈赓化名王庸潜伏在上海,为中共收集可用的情报。
凭借着出色的情报手段,陈赓在上海手眼通天,国民党甚至都知道了上海有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王先生”,有时候也会来找他帮忙。因为国民党方面对其的信任,一度出现了国民党请“王庸”抓陈赓的情况,可见陈赓的情报能力。
并且在练兵方面陈赓也是非常娴熟,美国驻华武官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实地考察了八路军根据地,评价陈赓率领的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日军在扫荡期间,还曾在坦克上绘上“专打386旅”的字样,可见陈赓大将的386旅多让日军痛恨。
彭德怀元帅
在这“五虎将”中彭德怀的地位最高,位列新中国的第二元帅,仅在朱德元帅之下。
朱德元帅作为第一元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红军之父”,当初的三河坝分兵后,朱德带出来的800红军发展成了现在的200万解放军。所以出于资历和贡献的原因,朱德是第一元帅,但要论及带兵打仗的能力,彭德怀位列第二元帅就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要证明彭德怀军事能力战争,那毫无疑问是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巅峰兵力为190万,这是中国历史上,甚至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数一数二的大兵团。在苏德战争中,朱可夫最多指挥了约190万人,后来的抗美援朝中彭德怀也指挥了约190万人,两个人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单人指挥最多部队的记录。
并且彭德怀指挥的抗美援朝还打得非常精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完全处于装备和火力上的劣势。要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志愿军需要大量优秀的基层军官,极高的组织度、动员能力和士气,以及极具战略眼光并善于指挥大兵团的最高军事统帅。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从朝鲜人民军差点被赶下鸭绿江开始,一路向南打,一直打到了38线。后续志愿军还打进了汉城,一举夺取了韩国的首都。正是靠着志愿军强悍的军事素养以及彭德怀的优秀指挥,中国才把美国按在了谈判桌上,从这就不难看出彭德怀的军事能力。
林彪和刘伯承
十大元帅中彭德怀之后就是林彪。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林彪的军事素养在十大元帅中也是顶尖水平。他带兵打仗的风格就是喜欢多想,这让他有时候会显得优柔寡断。然而一旦林彪想通了仗该怎么打,就会极为快速的发布命令并要求部队严格执行。
在新中国历史上除了彭德怀元帅外,也就林彪指挥过“百万大军”。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规模一度达到百万,并且这支部队一路从北打到了海南岛,贯穿了全中国。
刘伯承元帅在军事能力上相较于粟裕、彭德怀、林彪等人可能还差点火候,但他是和陈赓一样的“全能型人才”。如果有一支现成的部队让这五个人带着去打仗,那打得最好的很难是刘伯承。但要是要考虑怎么把这支部队带起来,那刘伯承绝对是这五个人里面最厉害的。
刘伯承有带出一块根据地的本事,这已经达到了战略家的水平。
在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刘邓大军”,就很好的证明了刘伯承开辟根据地并进行建设的能力。
此外刘伯承还有一个“军神”的外号,这个外号来源于他早年的一次手术经历。当时刘伯承右眼被打穿需要动手术,因为担心麻醉药会影响大脑所以他坚持不打麻药,最终医生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刮除了刘伯承的眼球和周边息肉。因为这种坚定的意志,大家也开始尊称他为军神。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五虎上将有谁?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五虎上将:刘亚楼、邓华、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
1、刘亚楼: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邓华: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辽西军区、辽吉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3、李天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6月,指挥2个纵队另1个师和配属5个炮兵营攻打四平,歼敌1万多人,攻占城区五分之三。战后,总结出一套攻坚战术,在东北各部队推广。1948年5月,指挥3个纵队和4个炮兵团再次攻打四平国民党守军,歼敌近2万人。1948年9月,率部参加辽沈战役,歼敌近3万人。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李天佑担任解放天津西线指挥员,指挥38军、39军,全歼天津国民党军13万人。是役后,担任第13兵团副司令,率部南下参加(长)江、解放湖北等战役,为全国解放立下赫赫功勋。
4、韩先楚:1946年10月,韩先楚又参与指挥了新开岭战役。战役前夕,由于发现敌兵力增加,第4纵队部分领导对打与不打一时决心难下。这时,韩先楚率纵队第10师从200里外日夜兼程赶回,力主下达战役决心。1947年1月-2月间,韩先楚和政委彭嘉庆等率4纵向敌守备重点宽甸、桓仁、凤城、赛马集地区及安(东)沈(阳)铁路两侧实行远程奔袭,作战50多次,拔掉敌据点40多个,歼敌6000余人。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中,韩先楚指挥五个团攻克梅河口,歼敌重建的第184师,打通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南北联系。建国后,1949年4月韩先楚出任12兵团副司令员,率部解放武汉。湘赣战役后,他又率部解放了长沙,建立湖南军区并任副司令员。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一代名将韩先楚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冒着丧师琼州海峡的极大风险亲率40军,43军四个师三万关东子弟乘坐400多艘风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起渡,跨海进击海南岛!
5、黄永胜: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热辽军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1949年先后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军长,第十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曾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广西战役。
五虎将:彭林刘徐粟,为啥彭德怀必须是第一?六大原因说清楚
五虎将:彭林刘徐粟,为啥彭德怀必须是第一?六大原因说清楚!
解放军五虎将彭林刘徐粟,这基本是公认的事实了,但五虎上将的排序却有很大争议,因为军事领袖的水平高低不是数学题,一是一二是二,军事贡献和指挥艺术是非常复杂而多变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虎将各有其优秀之处,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一定要评出谁是第一,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每个军事爱好者都对自己的偶像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五人中无论选谁都可能会得罪另外四人的拥趸,所以,评选五虎上将本身就是件得罪人的事。
但是,我个人还是愿意把这项桂冠给彭德怀元帅,有以下六大原因,应该算是比较硬核的了,同时也欢迎广大军事爱好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评选我们心目中的五虎上将之首,不存在褒谁贬谁的问题,而是把一个无法用条条框框衡量的东西尽可能列出标准来,共同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人!
我本人不能算是彭德怀的粉丝,在我印象中,彭德怀为人过于刚猛,欠缺变通,我认为这既是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用兵所短。比起来,我更欣赏另外四位,他们个性内敛深沉,不事张扬,但都极具军事才华,从军事天赋来看,我觉得彭老总恰恰是那个最不占优势的。
但有一说一,彭德怀的综合能力却是五个军事家中最突出的,这一点无可辩驳。
以下就是我所总结的六大原因,分析为何彭德怀会是五虎上将之首。这六大原因没有先后之分,只是就事论事,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从职务上看彭总的军事地位,不能算最客观,但却是最直观的。
彭德怀参加革命是在1928年,那时他本是湘军中一名团长。那一年他领导了湖南岳阳的平江起义,创建第5军,随后他率部突进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彭德怀是井冈山峥嵘岁月中第5个上山“聚义”的元帅,也是最后一个。彭德怀入党也是在1928年,是十大元帅中最晚的一个。
彭德怀在军中地位直线上升,在中央苏区他是红三军团军团长和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八路军副总司令和解放军副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又任志愿军司令员,指挥百万大军在渡江参加抗美援朝——上述职位是其他四位战神都不曾有过的高度,因此在职务上,彭德怀占据明显优势。
彭德怀的职务,仅低于总司令朱德,而其他四位呢?林彪最高军职是红一军团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和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二野)司令员;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和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粟裕的职务也无法和彭德怀相比,红七军团参谋长,新四军师长和华东野战军(三野)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
这一回合,彭德怀胜出。
在指挥人数上,彭大将军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
五位军事家中,虽然徐向前是最早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在大部分元帅只能指挥一两万人的时候,徐向前就率十万之众纵横驰骋了,但十万已经是徐帅的天花板,包括在解放战争时期,也基本没有突破这个标准;刘伯承也曾指挥过数十万大军,但一方面不是他单独指挥的,另一方面也远达不到百万雄师。
真正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只有彭德怀、林彪和粟裕三人。粟裕的百万大军多多少少有点水分,勉勉强强凑够百万;林彪的四野实力真是吓人,巅峰时期高达150万人;彭德怀在朝鲜指挥的军队人数也十分恐怕,近140万!
单纯从数字上看,彭德怀似乎要屈居林彪之下了,但请记住,林彪并非一个人指挥这些大军的,至少还有政委罗荣桓在;而彭德怀在朝鲜,却是一个兼任司令员和政委的双重职务!
解放军五虎上将都和世界军事强国交过手,但其他四位仅和日本打过仗,彭德怀则一人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日都掰过手腕,而且丝毫不落下风!
五位军事家都是抗日英豪,林彪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打过漂亮的伏击战“平型关大捷”,但整个抗战期间就露过一回脸,然后就因伤沉寂了;刘伯承是八路军129师师长,是三大主力师中战斗力最强的;徐向前是129师副师长,在山东战斗过,不过早早被召回延安筹备七大了;粟裕则在南方和日军周旋,他是新四军骨干将领,是最令日伪顽军头痛的新四军大将之一!
但上述四位只和日军交过手,而彭德怀却是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和日本美国都正面硬扛过的战神。他任八路军副总司令,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他的手笔,而在建国后他又临危受命,率军入朝作战,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大战三百回合,敌人没有占得丝毫便宜,最终被赶回了三八线。至今彭德怀在美国都大名鼎鼎,因为他把他们打疼打怕了!
彭德怀的资历在前期不占优势,刘伯承等人发动南昌起义时,彭德怀还没有参加革命。1927年,刘伯承、林彪、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徐向前参加了广州起义,只有彭德怀还是湘军的中级军官。
但彭德怀很快赶了上来,井冈山之后,彭德怀是中央苏区的开辟者之一,他不仅是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还是中革军委副主席,是红军最高层负责人之一。而同期的四位高级将领,都没有进入决策层,刘伯承虽然是红军总参谋长,但未进政治局,不是决策人物;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率军冲杀在前;粟裕更是被“边缘化”,率抗日先遣队北上,实际是给红军主力长征打掩护;徐向前虽然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但在红四方面军内部,前三都排不到!
之后的彭德怀在资历上一直高于其他四人,包括在解放后,他是第一批被视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人,除了朱德外,只有林彪勉强能和他并列。
军衔不是衡量一个高级将领的唯一标准,但却是最重要的。
五位战神中,有四位获得了元帅军衔: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而粟裕则是大将之首。因此,粟裕自然在这一回合中占据了不利地位。
四位元帅中,地位其实也是不一样的,从排名就可以看得出来。彭德怀无论从各方面来讲,在十大元帅中都仅次于朱德,因为朱德的才干、声望、职务、资历、年龄、贡献以及象征意义,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除了朱德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有资本和彭德怀抗衡。
如果说其他几位都是雄霸一方的各镇诸侯的话,那么彭德怀就是坐镇中央的副统帅,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任何人敢于挑战他元帅第二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太客观了,根本无从反驳!
韧性其实就是不服输的精神,敢于昂首阔步的精神,不知道怕字怎么写的精神!
其他四位战神级军事家都有这样那样的优势,但唯有在韧性和气概上,彭德怀远超诸人。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嫉恶如仇,为敌所惧,为己所尊。他是天生的统帅,傲视群雄,睥睨一切。这种韧性和气概从他带兵的风格和作战特点就能看得出来,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毛泽东在落脚西北之初曾有一首著名的六言诗赠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不管是在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还是朝鲜战争中的各大战役,无不体现出彭德怀的韧性和气概,或气吞山河,或摧枯拉朽,这个来自湖南的贫苦农家的汉子,终成各路顽敌的噩梦!
朝鲜战争前,中央讨论入朝参战问题,有人瞻前顾后,有人唯唯诺诺,只有彭德怀态度坚决,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决定请他率部入朝的原因。因为只有有韧性和气概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
彭德怀无疑是军中最为出色的高级将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五虎上将之首,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关公。但关公比起彭德怀,无疑逊色得多,他既没有为民请命的悲心,也没有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的胆略,更不具备救国救民的觉悟和高度。拿彭德怀比关公,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无论是职务、所指挥的人数、与军事强国较量的次数、革命资历、军衔以及韧性和气概上,彭德怀都比五虎上将另外四位占据明显的优势。
当然,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和粟裕,都是不世出的天才,既是军事奇迹的制造者,也是国家和民族之幸!他们和彭德怀一样令人尊重、令人钦佩。我们在此“评选”五虎上将之首,目的也不是为挑战争端和哗众取宠,只是换个角度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 历史 。正如周恩来总理常说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放军五虎将是那五个,有那些辉煌的战绩?
解放军五虎将与蜀汉五虎将
一、徐向前 v 马超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的,两人的共同点如下:
1、作战风格相似。 徐向前作战狠硬快猛,擅长打硬仗恶仗,攻则势如猛虎一往无前。 马超也是以快猛恨而著称,他风卷残云式的骑兵冲锋曾打得曹操大军一溃百里。
2、部下多属猛将悍将。 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几乎全是"胆子大、嗓门大、打仗猛"的虎将,许世友、陈再道、王近山、王建安、陈锡联、聂凤智、韩先楚、秦基伟、王必成、陶勇等等。 马超的手下如庞德、马岱、马铁、马玩、马休、成宜、杨秋等人,玩过三国志的人就知道,这些人智力不高、谋略很少,但最擅长的就是"突击"。
3、徐向前当年只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三把手,打仗由他负责,但政治地位不如张国焘、陈昌浩,还不被信任。马超也只是西凉军中的二把手,军事上全靠他,但政治地位排在叔叔韩遂之后,也不被信任。张国焘和韩遂一样,都是没有多少军事才能的人。
4、徐向前不是毛泽东的井岗山嫡系,得不到信任。马超在蜀国也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因为他也不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嫡系。
徐向前"归顺"中央之后长期得不到重用,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示军事才能,再现红四方面军时期的辉煌战绩,但元帅的名份是少不了的,而且也得以善终。马超投靠刘备后也再没有机会独当一面,再现当年狂追猛打曹阿瞒那样的大胜仗,不过也始终居于五虎上将之列,也得以善终。 二、林彪 v 关羽
1、林是毛泽东井岗山嫡系。毛林彭三人最早在井岗山相聚,创业之初就在一起,好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2、林彪论军事才能无疑是第一流的。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中国现代战争历史上第一天才,特别是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军事fans尊为第一名将,盛名堪比关羽被尊为万世武圣。
3、大多数三国游戏也把关羽定位为武力最高的第一名将。(除吕布外)
4、林彪深受毛泽东信任,视为己出。关羽也深得刘备赏识。两人都被委以大任。林指挥中共最强大的四野大军,掌管战略要地东北。关羽也统帅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坐镇荆州重地。
5、林彪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人过于玩弄精巧、聪明过度,机关算尽反害自己身败名裂,跟林立果一起亡命异国。关羽也有一个致命缺陷:狂妄自大、贪慕虚名,结果就败在这上面,跟关平一起走麦城被斩。虽然两人弱点不同,但结局差不多。
林和关两人都是极爱面子的人,只能当老大不愿当老二。为了方便指挥关羽,诸葛亮曾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跑曹操,让他内疚,此后就不敢不听军师的话了。林彪也一样,除了当副统帅,从来没有当过副职。
三、彭德怀 v 张飞 (略)
四、刘伯承 v 黄忠
1、刘伯承在加入共产党以前早就是川中名将。在解放军主要将领中年龄最大。 黄忠在投奔刘备之前本来就是三国名将,在五虎上将中也是年龄最大。
2、刘伯承视力不好,看地图费劲,黄忠体力不支,交战久了不行,都有这么一个弱点。 3、黄忠擅射箭,刘伯承据说枪法也很准。有一张刘伯承持枪卧射的照片很有名,据说他是在向二野干部们示范如何射击。
4、刘伯承儒雅博学,著述颇丰。黄忠也是一代名将,看长相不似粗人,倒有点象个老学究,估计学问也不小。
5、黄忠不服老,老当益壮。刘伯承在解放战争中已50多岁,也算老将一员。
6、黄忠的传世经典战役是"定军山",刘伯承则是"千里跃进大别山",两者都跟山有关。 五、粟裕 v 赵云
赵云的经典之作是长板坡单枪匹马救少主杀出百万曹军重围。无独有偶,粟裕的成名之作也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在几十万国军反包围中一举歼灭国军74师。虽然一个是救主,一个是歼敌,但共同点都是在大量敌军包围圈中火中取僳,险中求胜,极具英雄气概和传奇色彩,并且都是打掉了敌军的气势,精神上的意义非凡。
"大战长板坡"一千多年来成了中国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被写入众多的文学戏剧。
同样,"大战孟良崮"50多年来也成了解放军的传奇故事。
粟裕虽军事才能突出,但军中资历太浅,属于后起之秀,既没有彭、林那样受领袖喜欢,又没有刘徐那样拥有自己的大山头和人脉,所以他的威望和排名受到影响。
赵云也一样,虽武艺高强,但不象关张那样是领袖的铁哥们,也没有马超那样的大山头和一大批忠心的下属。
赵云在民间声名很大,妇孺皆知,被视为是中国军人英武善战的典型代表和理想化身。 粟裕在军事fans中也很受欢迎,常被人抬出来跟林彪竞争"第一名将"的宝座,被很多 人视为解放军优秀战将的典范。
冯玉祥西北军的“五虎上将”都有谁,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在历史上,冯玉祥鼎盛时期的兵力多达40万人,他靠着手下的“十三太保”,也曾叱咤风云,成了“西北王”。那么,冯玉祥手下的的“十三太保”到底是何方神圣,还有就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指的是当年冯玉祥西北军中13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们被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长期跟随冯玉祥,为冯玉祥南征北战,被冯玉祥所倚重。他们分别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和韩多峰。
一、韩复榘,河北霸州人,在冯玉祥手下,从一个小文书被一步步提拔成为西北军的重要军事将领。但是在中原大战,他弃冯投蒋。后来,他占领山东,成了“山东王”。在抗战时期,因不战而放弃山东,被军事法庭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枪毙。
二、石友三,吉林长春人,著名的倒戈将军。他本是吴佩孚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冯玉祥,从马夫做起,不断升迁,成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后来,他又反反复复,叛冯投阎,投蒋叛蒋,投张叛张,抗日投日,最后他被不愿意做汉奸的结义兄弟高树勋活埋在黄河岸边,这也算是罪有应得。
三、孙连仲,河北雄县人,本是冯玉祥的手下的一个炮兵,由于得到冯的赏识,一路升迁,成为西北军中的重要将领。孙连仲在抗战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抗日英雄。1990年8月14日,孙连仲将军病逝于台湾。
四、孙良诚,天津静海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战投蒋。在抗战时期,他率部向日伪军投降,成为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他摇身一变又成为了抗日救国军。在解放战争是,又投诚。上海解放后被捕,1951年他在苏州监狱中病故。
五、张维玺,山东馆陶县人,中原大战后,他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后来,他重新被国民政府征召去军校学习,毕业后,他负责在贵阳练兵。抗战时期,他的妻子和父母辈伪抓捕命在旦夕,经国民政府批准于1943年去开封找孙良诚解决人质问题被孙扣留,日伪妄图任命其为汪伪二方面军副司令,他誓死不从,后来被日军毒死,终年55岁。
六、刘汝明,河北献县人,他从一名小卒被提拔成总指挥,对冯玉祥忠贞不渝,中原大战后,他誓死不降蒋。后被整编为第29军,宋哲元任军长,刘汝明任副军长。1933年,他参加了长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属的部队被解放军全歼。1949年10月,他退到台湾。1952年退役,1975年4月28日病故台北。
七、佟麟阁,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他从一名哨兵,成为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七七事变,佟麟阁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八、过之纲,安徽蒙城人,为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参加过五原誓师、北伐战争。在中原大战后,他没有选择投蒋,而是去了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后来又去了山东的韩复榘处任职。1937年,他告别了军旅生涯,1957年因病逝世。
九、葛金章,安徽人,为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战后,托庇于韩复榘,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十、赵席聘,河北保定市赵家庄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他跟随冯玉祥赶走了住在紫禁城的溥仪。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他也离职在家赋闲。他在赋闲期间,曾被受命为湖南剿共总司令,但他以生病为由并没有去赴任,1957年在北京病逝。
十一、闻承烈,山东威海人,中原大战时被韩复榘裹胁投蒋,任济南市长。后来投降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史馆任职,1976年去世。
十二、程希贤,河北省景县人,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早年因作战失去右臂,但仍能在单杠上大回环,枪法极准,喜爱京剧。中原大战后,追随韩复榘。抗战时期,他投靠了日本人。
十三、韩多峰,东省东平县人,1914年开始追随冯玉祥将军,先后参加了滦州起义、反张勋复辟、二次直奉战争等。抗战时期,他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为抗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5年,他弃兵从教,创办抗战烈士子女学校和济南育幼院。1987年3月25日,韩多峰将军在山东省立医院病逝,享年99岁。
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在中原大战后,各自走上自己不同的道路。有赋闲在家的 ,有成为抗日英雄的,也有成为汉奸的。总之,他们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结局。
新中国哪位将军最厉害 中国开国将军五虎上将是谁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岁。
“五虎上将”的成名之战是什么?
每个英雄的成名战个不相同,2楼回答的可以,不过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吓死夏侯杰,不是夏侯恩,夏侯恩是赵云杀死,并被赵云夺去宝剑。
赵云 长坂坡之战
关羽. 斩颜良,诛文丑(历史)
张飞 当阳桥阻敌(吓死夏侯恩)(历史)
黄忠 定军山之战 (斩杀夏侯渊)
马超 进攻长安之战
演义 关羽和张飞成名是虎牢关之战(三英战吕布)
谢谢
赵云(汉中争夺战) 长坂坡中赵云力战曹系众将, 单骑救阿斗是三国演义的情节. 三国志只提了一句说他在乱军中带抱了阿斗回来(过程可能很惊险又可能很平淡, 读者无法知道), 算不算成名...... 赵云的胆色其实是在刘备vs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表现出来, 刘备於是说: "子龙一身都是胆" , 军中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那应该才叫成名之战.
关羽(白马之战). 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的情节. 但三国志中对关羽的武勇是绝对肯定的, :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正史中这样斩敌将於万众之中的猛将其实没有几个人. 关羽亦因此而成名. 文丑的死则好像跟关羽没有直接关系.
张飞(长坂坡之战) 长坂坡之战中当阳桥阻敌是真的, 曹军因此而不敢前进. 但吓死夏侯恩好像是三国演义的夸张手法. 但其实张飞,关羽早年跟刘备投靠曹操时, 两人就被人称为万人敌, 当时的曹系武将看似没有人比得上2人(三国志注释), 在曹系将领心目中, 可能他早已很有名.
黄忠 (益州争夺战, 定军山之战) 黄忠益州争夺战中经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当时已经算是成名战了, 定军山之战斩杀夏侯渊是锦上添花.
马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後, 马腾曾派马超随锺繇讨伐平阳的郭援、高干. 之後马腾入仕朝廷, 马超与韩遂成为西北军阀, 其实一个人做了一个军阀, 应该算成了名吧....如果不算的, 之後他进攻长安也一定算是成名战
现代中国也有解放军五虎将
按授衔顺序进行排列: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
按战绩排:林彪,粟裕,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
稳如关羽 独当一面-林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成名比彭德怀略晚些,指挥的特点:稳、准、狠。有“红军之鹰”、“战争魔鬼”、“天才战将”之称,成名战争:“莱阳之战”、“第四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赵云 长坂坡之战、单骑救阿斗
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张飞 当阳桥阻敌(吓死夏侯恩)、
黄忠 定军山之战 (斩杀夏侯渊)
二楼看来书没读仔细啊
首先,第一个错误就是夏侯恩是给赵云砍死的,然后才抢走那把青釭剑。夏侯杰则是被张飞吓死的,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小说情节,至于是不是吓死有没这么夸张谁也不知道。
【关羽】的成名之战可以说是温酒斩华雄吧,但那是演义叙述,其实华雄事实上是被孙坚干掉,其次,关羽的著名战斗太多了,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长沙之战都很有名气。。。
但我个人认为关羽最豪放的一张应该是樊城之战,放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实乃威震华夏啊。
【张飞】长坂坡确实很豪放,但是小说这么说,不知道有没夸张啊,个人认为巴郡之战张飞擒严颜一战很是漂亮,巴西之战大败张郃也很是帅气,要知道作为蜀中之患的张郃可是困扰了蜀汉后期不少年的老杆子
【赵云】长坂坡不用说了,汉水之战也很出名,此役之后才有的“子龙一身都是胆”的称赞
【马超】【黄忠】的成名之战我完全同意诸位的说法,一个打得阿瞒割须弃逃,一个高龄猛男干掉魏国超级猛将,都甚是霸气
抗日五虎上将
国民党军五虎上将以作战勇猛,能打胜仗著称。他们分别是:第一猛将薛岳;第二猛将——胡琏;第三猛将——陈明仁;第四猛将——孙立人;第五猛将——王耀武。
国民党军第一猛将——薛岳:
纵观国军战史,国民党军的第一大战将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共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国民党军第二猛将——胡琏:
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军的骨干: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整编第十一师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战死几千日军,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一九四三年,整编第十一师镇守鄂西石牌,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要塞,石牌保卫战日军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伤亡之后撤退,保住当时国民党陪都重庆。
1944年,作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后的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和74军联手作战,整个战役历时55天,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 鉴于整11师(18军)胡琏在46年后国军戡乱战争开始后中原战场(近百战斗,战果自明),引起了我军极大重视,毛泽东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中野不但对整编十一师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与之交战。能避则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对金门发起进攻。苦战三天后,共军被全数剿灭。重建的敌18军随胡琏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金门战役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国民党第三猛将——陈明仁:
陈明仁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作风勇猛,性格倔强。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中正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
后陈明仁在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1930年27岁任二十八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会战中,参战的其它八个师均溃不成军,独陈部预二师完成了预定任务。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歼敌2000余,完成任务,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进入滇西,滕冲一仗,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国军戡乱战争期间在东北枢纽四平,陈明仁大战林彪。他以2万守军对抗第四野战军10余万人围攻,孤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后林彪放弃进攻,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前夕,刘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陈明仁到徐州担任兵团司令,胡宗南电请蒋介石派陈明仁去西北任职,白崇禧亦推荐陈明仁担任武汉警备司令。但是陈性格执拗,所以在国民党军界屡受排挤,和上司妒嫉。后陈明仁后在背叛党国,湖南起义,55年获解放军上将军衔。
国民党军第四猛将——孙立人: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后回国,任职于税警总团。 1937年,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1941年底,蒋中正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由孙立人为首任师长,立即奉派赶抵缅甸八莫,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经过苦战,孙部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已的敌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曾轰动全球,使孙立人举世闻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政府也为他颁授了丰功勋章。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攻势厉。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因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当时的国际舆论际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国民党军第五猛将——王耀武:
王耀武,蒋介石王牌部队第74军主将。黄埔三期毕业,在第四次“围剿”战中率部孤军死守宜黄24天,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升任旅长。1934年率部与红军北上先遣队激战,将其主力击散,红19师师长寻淮洲阵亡,红2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后我军先驱方志敏被叛徒出卖被捕。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主要歼敌地点有哪
据我所知,有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一带、江苏省的徐州市一带、和河南省永城市一带。
陈官庄地区、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第十六兵团
碾庄地区、第七兵团
双堆集地区、第十二兵团
“最后一天,他完全绝望了。”作为当年粟裕身边的技术侦察参谋,84岁的老兵徐充和他的战友们,几乎侦听到了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前的所有电台来往。59年前,开国大将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几十万大军,把国民党中将黄百韬的12万军队,紧紧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
经12天激战,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
绝望之中,蒋介石眼中的“常胜将军”黄百韬,把腰间那支冰冷的小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兵力优势,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国民党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承认:“黄(伯韬)兵团覆没,所谓徐蚌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49天之后,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闻听此讯,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被围
当一代伟人毛泽东,接受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请示电之后,他就在考虑,首战打谁?
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给粟裕去电:“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这种战法,体现了毛主席一贯的用兵原则。”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少将认为,就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78岁的王辅一,当年是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徐州东西两侧的4个兵团中,数黄百韬第7兵团离徐州最近,而他的东面是滔滔大海,最适合成为首歼目标。”86岁的秦叔谨,作为一名跟随了粟裕10余年的作战参谋,亲历了那场惊心动魄围歼战的日日夜夜。
“黄百韬兵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旦被围,邱清泉、李弥等都不会尽全力相救。”曾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的王楚英分析认为,毛主席的这一招实在高明,悟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和作战心理。
84岁的南京市政协专员王楚英说:“关于这一点,蒋介石、刘峙、杜聿明等人一开始并没有判断出来。”
“他们认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徐州。”1954年经香港起义归国的王楚英说。“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王楚英说,刘峙深恐徐州陷落,急忙下令李弥、黄百韬、邱清泉、孙元良等兵团向徐州周围各指定地点集结,保卫徐州。
就在此时,一记重锤沉重地打在蒋介石、刘峙等人的心口上。
战役开始后第三天,中共秘密党员、刘峙所属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 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举行战场起义。
毛泽东称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
就在黄百韬在兵团部驻地新安镇准备西渡运河,朝徐州方向西撤之时,南京国防部却命令他等待由海州西撤的第44军。
“黄百韬准备从新安镇向徐州方向逃跑,是我们侦察到的。”76岁的徐法全,当年是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特务团侦察员。
“我和另外7名侦察兵深入到黄百韬兵团驻地。”徐法全记得,在这次侦察中,4名战友成了俘虏,被黄百韬处决了。
“后来在碾庄圩,我还看到了战友们的尸体。”老人悲伤不已。
当王泽浚的44军从东海之滨赶到新安镇时,已是2天之后了。11月9日,黄百韬渡过运河,但他不等待后卫的2个团过河,慌忙炸毁铁桥,破坏船只,企图阻止追击中的解放军。
这天晚上,当黄百韬率领4个军到达碾庄圩地区时,他认为危险已经过去,竟下令部队整顿1天。
“这延误的向徐州撤离的3天,是致命的。”王楚英说。
此时,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已悄悄向黄百韬兵团形成合围之势。
“我们山东兵团越过不老河南下,迅速攻占了徐州以东的大许家、曹八集等地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逃向徐州的退路。”南京军区司令部离休干部徐法全回忆。
这一步棋,极为关键。“我们抢渡运河,紧追、猛攻黄百韬兵团。”83岁的老兵黄浩,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30团3营副营长。
“活捉黄百韬,全歼黄兵团!”王辅一记得,华野还发出了《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克服困难,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实行敌人跑到哪里,我追到哪里,直至将其歼灭为止”。
“到11月11日,我们华野就把黄百韬兵团4个军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3公里、东西6公里的区域内。”几天前,年轻的秦叔谨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粟裕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作战股股长。
谁知道赵姓的历史和名人,陆姓的来源,陆姓人口总数
一.赵姓概述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的血缘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缘始祖是伯益。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另有学者认为:赵姓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时《百家姓》的统计中赵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赵姓全国总人口有2000多万人。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2007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公布:全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4.29%,按人口比例,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赵姓名人不胜枚举,春秋时有晋国的赵勇,战国时有名将赵奢、平原群赵胜、秦宰相赵高。西汉有赵婴棋,关内侯赵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营平候赵充国,年逾七十犹驰马破敌。三国时有名将赵云。唐代,苗族人国珍任工部尚书,也姓赵。宋代赵氏立国历经320年,为帝王者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还有名宰相赵普,西夏国君李元昊出自党项羌族,也被宋太祖赐姓为赵。元代有著名书画家赵孟俯等。明代有吏部尚书赵南星,清代有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等。近代以来,赵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赵树理、诗人赵朴初、艺术家赵丹等,都为世人所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有12位赵姓当代将军。他们分别是赵可铭上将,(-——),湖北省武汉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20晋升为上将军衔。赵南起上将,(-——),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赵坤中将(1929-——),江苏省丰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昭中将(1923-2004),原名赵明发,笔名赵松,河北省安国县(现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4年1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赵先顺中将(1924-2002),河南省永城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赵兴元中将(1925-——),山东省济南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赵国臣中将 (1935-1994),辽宁省绥中县人。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1994年9月27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赵炳耀中将 (),山东省莱阳县人。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赵文泷少将(1942-2004),河北省易县人。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7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2岁。赵本胜少将 (1942-2004),安徽省舒城县人。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62岁。赵宗焕少将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2月22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终年71岁。赵织雯少将(1935-——),女,上海市人。1990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三.赵姓对世界的影响
清康熙初年,广东开平县单水口有一座龙岗古庙,供奉有刘、关、张、赵四姓祖先﹝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的神像,并成立了龙岗亲义会组织。清光绪年间,侨居美国的四姓宗亲重建了龙岗古庙。清宣统二年(1910)又修建了旧金山龙岗公署大楼.此后,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秘鲁等国家和地区均成立了龙岗亲义公署。1960年,台湾和香港在港筹备成立世界龙岗亲义会。1963年, 世界龙岗亲义会正式成立。此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欧洲均建立了龙岗亲义总会。赵姓宗亲在世界龙岗亲义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赵族宗亲总会编辑出版了《赵族会讯》,并成立了旅港潮阳仙门城乡赵氏保堂宗亲会有限公司,负责对外开展交流活动。可见我们赵姓宗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历史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
赵 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 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五虎上将"之一。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当今陆氏人口单位面积(即 1 平方公里)内的密度,最高的是在江、浙、沪、皖和粤、桂、琼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 0.8 人以上,中心密集点在上海、江苏东南、浙江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陆姓人口达到 4 人以上。每平方公里达到 0.8 人的地区,陆姓人口大约 149.3 万,其覆盖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 10.6% 。每平方公里不足 0.8 人的陆姓人口大约 222.7 万,约占国土面积 89.4% 。
陆姓分布很广,但不平衡。陆姓在两广和江浙地区则是常见的姓氏之一,但在北方和西部则难见到。陆姓在人群中的分布密度是: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地区的陆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 1.5% 以上,其中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半岛,陆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 3% 以上,最高达 4.2% ,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2.1% 。在广西北部、广东西部、贵州大部、湖南西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东端地区,陆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 0.5 —— 1.5% ,其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6.3% 。其他地区,陆姓人口占当地人口不足 0.5% ,其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91.6% ,其中人口不足 0.51% 的覆盖面积占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