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全诗
-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
-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全诗
- 4、《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 5、“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什么?
-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7、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思?
- 8、两岸青山相对出下一句是什么
- 9、两岸青山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全诗是什么
-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全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全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诗句。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2、《山中》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译文: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3、《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4、《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5、《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2.“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什么“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出处:《望天门山》作者:李白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原文鉴赏: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2、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3、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4、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1、原文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开掘;开通。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3、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4.关于青山绿水的古诗词有哪些1、《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清·纪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2、《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3、《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4、《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扩展资料: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参考资料:
望天门山-百度百科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 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 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 ,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 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 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 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 约束力和反作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 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 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 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 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千里一行客 2010-08-14
相关问题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思????? 1964
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75
望天门山诗句意思!!!!!!! 143
望天门山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128
望天门山诗题的意思 40
望天门山古诗解释 63
古诗望天门山解释 41
更多相关问题>>
用APP一键提问“...”的问题
其他回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 道,碧绿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可是又旋 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双峰耸立 ,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 烂的阳光,从天边漂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 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 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 约束力和反作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 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 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 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 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liuyanranran 2013-01-1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 青山相对出,孤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译:天门山被楚江从中间隔断,碧绿的江水向着东奔流到此回旋着改变了方向。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两岸的青山相对着出现,一叶孤舟从天边缓缓地驶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是李白,诗人是唐代的。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天门山,青山,楚江。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唐·李白
【释义】: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因为被楚江冲开,江水向东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像从日边悠悠驶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天边
【背景】:
《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鉴赏】:
《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扩展资料:
《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
唐·李白
【释义】: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因为被楚江冲开,江水向东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像从日边悠悠驶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天边
【背景】:
《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鉴赏】:
《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扩展资料:
《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什么?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整首古诗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处:《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原文鉴赏:
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2、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3、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4、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扩展资料: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2、《望天门山》[作者]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白话翻译: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1、两岸青山相对出翻译: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2、原文: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翻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意思是说:“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描写了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这是李白的诗句,下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视野的延展。
这句诗出自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 ,这句话的意思两岸青山巍巍 似乎扑面而来
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舟行进的过程。
下句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即突出。“日边”即天边。这里两句紧接上两句而来,在两岸青山相互对峙中,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天边悠然驶来。上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描写了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视野的延展,使得诗歌的时空得到延伸。这里,顺着诗人的视线所展示的画面中,从“日边来”悠悠而来的“一片孤帆”进入视野,不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而且提高诗歌的艺术意境。同时,在两句中,两个动词很妙,上一句的“出”字,把对峙不动的天门山动态化,使人又回到“天门中断楚江开”那种气势中去。下句一个“来”字,不但照应着上句“出”,而且由远而近,感觉到那如同天上白云飘荡的船向自己漂游过来。从审美情感来说,这句中的“孤”字,才是真正富有情感意蕴的,它不但表明了眼前所见迎面而来的朋友独行的船只,而且也表明了朋友远游的“孤独”,及其诗人朋友远游后自己的“孤独”之感。所以,而今朋友归来,面对滔滔的楚江水,诗人感觉是那样的清澈而又富有气势,它冲开了天门山,以满喜的心情迎接朋友的归来。可以说,这“孤帆”就是诗人“望”的目标,就是诗人“望”的希望所在。因此,“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所蕴含的情感是喜悦的,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凄凉之感。
两岸青山相对出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全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扩展资料: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两岸青山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全诗是什么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出: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全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大体意思就是两边山相对着,远处(太阳升起的方向)一叶帆船缓缓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解释: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此句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