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释迦牟尼佛是如来佛吗
- 2、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 3、佛陀释迦牟尼是什么时代的人?
- 4、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 5、释迦牟尼是谁
- 6、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哪天?
- 7、释迦牟尼的来历
- 8、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
- 9、佛教如来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 10、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
释迦牟尼佛是如来佛吗
很多人对于佛教的了解,都是从小说、电视剧中得来的,所以他们虽然没有去过寺庙,也没有读过经书,但他看过《西游记》,所以对佛教多少也了解那么一点点。你要问他佛教谁最大?他会说孙悟空都翻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肯定是如来佛最大了。一听这些话,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这个如来佛到底是谁?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人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分享一下。
“如来”是的佛的十大通号之一,意义很深,我们简单分享其中的三个意思:
一,“如”就是如实以及本来面目的意思,“来”就是今佛如同古佛再来,只要成佛了,佛佛道同,今佛就和古佛再来一样,没有区别,因此称作如来。
二,另外一个意思,佛经上讲:“乘真如之道而来”,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来成就正等正觉,来三界教化众生,广度有缘,所以称“如来”。
三,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真佛,报身、应身只是幻化。《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报身、应身有来有去,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舍兜率、入胎、降生、出家修道、降服魔怨、成道、说法、涅槃。有降生,有涅槃,都是随缘化现,这是应身佛。而如来法身呢,则是无生无灭,也没有来去,所以只称“如来”。
也就是说,只要圆满证得法身自性,就可以称如来,比如可以称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佛如来;称阿弥陀佛为阿弥陀佛如来;称药师佛为药师佛如来。“如来”只是一个佛教通用词,并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现在娑婆世界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第五尊佛是弥勒佛。佛经常提慈氏,阿逸多。是也。
所以的佛都有十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上士,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不管称如来佛还是如来世尊,都是对佛的尊称。
不是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是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释迦摩尼的生平事迹:
一、开创大和尚制度
因僧团逐步扩大,佛确立大和尚制度,由他们教导新比丘并制定更多规章;也规定对犯戒者的处罚。上座部毗奈耶举出几起非正规处理后,让佛陀制定受具足戒的全面正式手续。
二、限制出家条件
因僧团情况日益复杂,故再三发布条文限制出家条件,避免与世俗社会相冲突和防止不良动机者。 盗贼、负债人和杀人犯或以出家名义脱逃,也应拒绝;一般二十岁以下或父母不许者亦不接纳。
三、教团分散和会议制度
僧团由数目不定的地方小组构成。各僧团划定比丘正常居住和集会的范围。开会除疾病等特殊情况可托人投票或转达意见外,须全体到场。会议决议经一致通过方有效。规定必须尽一切努力辩论、调和、折中异见,以达全体一致,否则会引起团体分裂。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我把全年的大型佛诞日(佛菩萨诞辰日)发给您,供您慢慢挑选:
1、弥勒菩萨诞辰 正月初一
2、定光佛诞辰 正月初六
3、释迦佛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
4、释迦佛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五
5、观音菩萨诞辰 二月十九
6、普贤菩萨诞辰 二月廿一
7、准提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
8、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
9、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
10、药王菩萨圣诞 四月二十八
11、伽蓝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
12、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
13、观世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
14、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15、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日
16、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二十四日
17、地藏王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
18、月光菩萨圣诞 八月十五日
19、燃灯佛圣诞 八月二十二日
20、观世音菩萨出家 九月十九日
21、药师琉璃光佛圣诞 九月三十日
22、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23、日光菩萨圣诞 十一月十九日
24、释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25、监斋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三日
26、华严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九日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刹那之间,世间万物,时时相应,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说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测查闻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机感。
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小佛如来或释迦佛等。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释迦牟佛诞辰日。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古印度释迦族人。当时印度这个领土上有二十多个小的国家,释迦族就是其中的一族。传说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是他母亲站着将他生下来的,他出生的第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当时就有人预言释迦牟尼最后一定会成佛。
释迦牟尼在年少时期过了一段非常荒唐的生活,还娶了一位妃子,生下了一个儿子。有一次,释迦牟尼出城时,在路上看到老人、死人和病人,之后回到王宫的他一直被生与死的问题所困扰,最后终于选择出家去寻求结果。
释迦牟尼出家问道,到了摩揭陀国,被当地的国王挽留,并允诺给他一支军队,后来又多次挽留。但是释迦牟尼一直坚持禅修和苦行,到了伽椰城的释迦牟尼已经成为了佛陀。
后来释迦牟尼在深山修行,在一棵菩提树下参悟佛道,经过许多天的苦修,终于释迦牟尼从阳光透过菩提树叶透下来的光,成功悟道,成就了金身。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出了什么。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感悟到了微观世界。他说一粒沙里与三千世界,一粒尘里亦有三千世界,所以世界上无论任何渺小的事物,都是自成三千世界的,而且他们是独立且独特的。
就像德国的一个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事物是独立且不同的。释迦牟尼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而且认为他们是独立的,那么就是每个微尘里的世界可以是平行的,而且是不会相互影响的。
那么人类的灵魂也是一个独立的微观世界,即使有一天肉体不在,那么他也会形成一个独立的三千小世界。那么人就实现了永生。悟到了永生法门的释迦牟尼终于顿悟,开始成立 了佛教,四处传道。
两千年前释迦牟尼说到的一粒沙里三千世界,在今天用科学的眼光看来就是微观世界的粒子,这些粒子是独立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平行世界的存在。那么对于灵魂的是否存在,在现代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两千年前,释迦牟尼用心感悟,发现了一粒沙三千世界的微观物质,到了多年后我们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来。今天我们的意识也可以感受时间的流失,更可以感受微观世界的美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释迦牟尼是什么时代的人?
佛祖出生年代众说纷纭。
比较权威的据《周书异记》记载,佛祖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7年。此说法受百年高僧虚云老和尚认可。 其次,公元1950年,在锡兰首都科伦坡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上,形成“世界佛教纪元”决议:即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623年,成道于588年,入灭为543年。1954年,该会于缅甸仰光再次决议:佛教国家可用世界佛历,以佛陀涅槃日推算。如:2015年为佛历纪元二五五九年,佛陀诞辰2639周年。因此,全球佛教界,对佛祖的住世年代,大多采用世界佛教纪元,即:佛陀公元前623年诞生,543年入灭,住世80年。由于我国当时刚过抗日战争,未派代表参加,使得这一日期比较流行
为交代清楚起见,多啰嗦一点文字。
释迦摩尼,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时间:公元前563年,去世时间:公元前483年。关于他的出生年代有很多说法,大概六十多种,总体讲上面这个比较靠谱。佛教传说他是王子,其实他所在的迦毗罗卫国很小,2600平方公里,跟未来西安规划的主城区一样大。母亲是摩耶夫人,姨母是瞿昙弥,传说悉达多出生七天后母亲去世,由姨母瞿昙弥抚养成人,娶妻耶输陀罗,儿子叫罗睺罗,堂弟是阿难,还有调达,就是跟乔达摩悉达多唱对台戏的提婆达多。受胎时左肋入,右肋出和刚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以及出城四门遇到的病人、老人、死人、天神这些,都是后世编造,没有记载,也没有啥价值。
乔达摩悉达多是个有血有肉,有老婆孩子,也要吃喝拉撒的凡人,但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管他的思想有多么荒谬,作为一家之言,在公元前2500多年,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宇宙,算是个厉害角色。
悉达多在世,传说是29岁出家,至于他条件比较好,为什么出家的问题,可能跟他的国家被别国消灭有很大关系。他曾阻挡,但是没有拦住,国家被彻底消灭。出家后先是苦行六年无果,重新调整思路,在菩提树下发誓,大意是:若不成佛,绝不站起。这当然也是传说。经历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开悟了。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这个七七四十九,和九九八十一一样,不必认真对待。
无论如何,反正成佛了。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什么,大概还没有以后浩如烟海的佛经那么多,但是最根本的佛教基础东西,算是悟出来了,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悉达多在世的时间,大概和我国的孔子同一个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也带学生,授徒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作品也就是编篡《春秋》,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悉达多成佛后,是不是真的开悟,洞彻天地,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当然不是。坐那里不实践,能想出个至高无上的真理,本身就够荒谬。反正开悟了就开始说法布道,35岁开始,到80岁去世,说法45年。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且很勤奋,韦编三绝就是个例子。一生也就总结了那么多。悉达多一生绝对说不了现在整理的佛经那么多。楞严经七八万字,法华经七八万字,华严经近七十万字,这些才是佛经的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即使再“天竺好繁,秦人好简”,悉达多一生不可能说那么多话。所以大部分经文都是在悉达多去世后结集整理的。也就是说,有很多不是乔达摩悉达多说的。
佛经结集,是个大事情。随着佛陀的逝世,僧侣间的意见分歧愈益严重,这就产生了统一思想的要求。到阿育王为止,相传 佛教经过三次结集。所谓结集,意思是会诵经典,就是为了维护团结,消弥分歧所作的一种努力。 佛陀一生的教诫,本无文字记录,哪些是由他直接口述的,属于他本人的思想,已经不可考证。但 在他的弟子群中口耳相传,背诵记忆者,为数相当可观,其中也少不了后学者的自我创作。把这些各以 佛陀名义流传的教诫汇集起来,经过各地比丘集会共同讨论协商,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经典,是统一的 需要,也是统一的前提。
佛经集结的过程大概如下:
第一次结集是在悉达多去世后第一年的雨季, 由弟子大迦叶召集主持,五百比丘参加,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阿阇世王提供一切费用。
悉达多逝世一百多年以后,由耶舍召集七百僧侣在吠舍厘城举行第二次结集,再次统一经律,重心是讨论戒律。
到阿育王时,又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地点在华氏城。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首, 有一千名比丘参加。
关于三次结集的传说,即使在佛教的文献中,记述也不尽相同,这表明,早期的佛教典籍决不是出 自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僧团之手,而是在不断变迁中,汇集多种僧侣的思想凝结而成。结集的过程,也就 是佛教理论和神话编造与加工的过程。
这三次结集是小乘和大乘共同承认的。以后肯定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各门派小范围结集已不可考,意义也不大。在结集过程中。第一次大家还可以凭借回忆,你一言我一语总结些佛的言说,虽然有水分,但是还比较接近佛语,以后隔一百多年,二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已经不是结集,差不多就是编经,造经了。
真正有多少是乔达摩悉达多亲口讲的,就连现在最自以为是最正宗的佛门释子的人,我相信,他也是糊涂的。如果竟然一本正经有确切的数字,并信誓旦旦说这是乔达摩悉达多先生亲口所言,那简直就是笑话了。
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简介
佛教的创始人的领袖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王子。那释迦牟尼生平是怎样的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释迦牟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释迦牟尼生平简介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 故事 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释迦牟尼佛生平 事迹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也是这个国家的太子,他的父亲是净饭王。相传她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头长者6个牙齿的大白象飞进了她的肚子里面,后来就生下了悉达多。但他母亲生下他没几天就去世了,悉达多是由他母亲的妹妹波阁波提抚养长大的。
悉达多年少非常聪明,据说他12岁就掌握了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妻,悉达多看到了人世间太多的痛苦和命运的枷锁,为了解救人世间的这些痛苦,于是在29岁的时候,他丢下家庭和亲人,出家修行娶了。悉达多在民间尝遍了民生疾苦,遍访各地,35岁的那年,悉达多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连续七天七夜他总结了过去的 经验 ,终于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意思是彻底觉悟的贤者。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这要的任务就成了宣传佛教教义了,他先后收的了十个弟子,比如摩诃迦叶、阿难陀、舍利弗、须菩提等等,在宣传教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十个人也因此非常有名。随着释迦牟尼带领弟子宣传教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规模也逐渐扩大,45年后,释迦牟尼佛来到了拘尸那城,在城外的树林里涅槃成佛,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也就这样走完了。但佛教没有随着释迦牟的去世而覆灭,而是不断壮大,中国的佛教也正是从印度传入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
有人常常在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同一个佛,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两尊佛并不是同一个,而且从时间上推算,两者也不是一个时期。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但在一些经书上 传说 两者的前身是君臣关系、兄弟关系。
在《悲华经》中有记载,很早很早以前,好几个劫以前,这里的劫是指时间单位。有一位梵志大臣对无诤念国王建议建立一方净土,而这大臣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释迦牟尼在那个时候就许了五百个大愿,后被称为大悲菩萨。但是他不忍心看到众生对与人类百岁寿命的苦痛,于是释迦牟尼佛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投身到现在这个世界并成佛。
在《法华经》里也记载了,很久远之前,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国王有十六个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个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选择了各不相同的刹土成佛,也就有了今天的两尊佛,阿弥陀佛选择了清静的极乐世界成佛,而释迦牟尼佛则选择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成佛。
因此,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经书上来看,只是版本太多,也不知道到底是君臣关系还是兄弟关系。但总得来说,不管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只要我们理性信仰,学习其中的禅理,明白为人处事即可。
猜你喜欢:
1. 释迦牟尼出生在什么时候
2. 释迦牟尼怎么死的
3. 佛陀的格言佛陀本指释迦牟尼
4. 印度的释迦牟尼和如来是同一个人吗
5. 释迦牟尼是男人还是女人?-脑筋急转弯
释迦牟尼是谁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和领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释迦牟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释迦牟尼的简介
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古尼泊尔人,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 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百二十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释迦牟尼的 传说 故事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盘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 旅行 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
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佛院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盘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 辩论 。据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
释迦牟尼是怎么死的
在中国传统佛教中,佛界最厉害,道行最高的当然是如来佛祖了,他具有无边的法力,洞悉一切的智慧。然而我们知道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土的,在印度佛教中,最高领袖叫释迦牟尼,当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来佛祖。他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创立了佛教。
首先我们要说到佛教的一些教义,佛教认为佛陀固然是可以永远活在世间的,但这是违背 自然 规律的,所以就是道行再高的佛也要死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圆寂。释迦牟尼佛是在他80岁的时候圆寂的,这一天,释迦牟尼到了拘尸那伽城外的一片树林中,这片树林风景秀丽,地上绿草如茵,山花烂漫。释迦牟尼命弟子在树林里铺上了一张坐席,然后他面向西方盘腿坐着,到了午夜的时候,他对弟子说到:“即便是我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我离开了尘世,只要你们能继续遵从教义,光大佛法,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嘱咐完遗教后,释迦牟尼便安详圆寂了。
弟子们都非常伤心,都痛哭流涕,外地传教的弟子也纷纷从各个地方赶来吊唁。七天后,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把他的遗体火化了,之后摩诃迦叶取出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分成八分送到八个国家修建佛塔进行供奉。
当然在佛教看来释迦牟尼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他已经得道成佛了,他只是离开了尘世,去往天国,在那里继续修行,同时也在监督着每一位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哪天?
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四月初八、出家日是二月初八、成道日是十二月初八,但涅槃日是二月十五。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出家日和成道日都为初八的原因,有两说:
一说,佛的生、死、涅槃同一日,表示不生不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二说,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关系,而且释迦牟尼的涅槃日是在二月十五,在佛教上并没有特别的解释这三者的关系。
二
扩展资料: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出生在二千四五百年前,西元前511年 的农历四月八日 。 有关佛陀出生之年,至今尚无定论。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认为《异部精释》之佛陀生于西元前511年,灭于西元前431年的说法,较近于事实。前印传说,佛陀是在吠舍伽月的月圆日诞生的 (吠舍伽月是前印的第二个月),换算为阳历的五月十五日。前印及南传国家认为佛陀的出生、入道及入灭都是这一天。北传的汉译佛典中,也有认为是在二月八日的。出生地点:中印迦毘罗卫城的蓝毗尼园。
释迦摩尼出家:
农历二月初八(2018年3月24日),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一生示现,目睹老病死,舍弃王位、妻子,及后宫六万婇女,种种上妙伎乐,夜半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成无上道。
《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
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
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
释迦摩尼成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修习苦行。经过六年苦修,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释迦牟尼认识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献乳糜供养。
他吃了之后,体力有所恢复,来到岸边一棵毕波罗树下,静坐沉思,发誓“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释迦牟尼终于豁然大悟,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佛”或“成道”。后世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称为“佛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就称为“成道节”、“成道会”。
释迦牟尼佛涅槃:
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周那)奉献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Sukara-maddava),重病发作(南传记载为痢疾,北传记载为背痛)。
释迦牟尼口渴,让阿难去给他打水喝。释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们继续向前走。走到拘尸那醯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佛告知弟子们将入涅槃,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记载为“绳床”),头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侧偃卧,左足置右足上,弟子们都守候在身边,聆听佛陀的最后教诲。夜里须跋陀罗(Subhadra)去求佛开示,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佛于此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闍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参考链接:释迦牟尼(佛陀)-百度百科
释迦如来成道日-百度百科
释迦牟尼涅槃-百度百科
释迦牟尼的来历
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也就是彻底觉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在民间信仰中信徒也常称呼为佛祖。
佛就是觉悟了如来的人,觉悟了如来的人就是佛。 佛祖就是觉悟了如来佛祖的人,觉悟了如来佛祖的人就是佛祖。 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他不是佛祖、不...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生悉达多。释迦诞生多有神话:他从兜率天下凡,摩耶梦见白象投胎;他从摩耶右胁生下,空中涌泉,一凉一温浇灌母子;他站立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相士进宫预言他将来成佛等等。
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她是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 )。七岁开始受学,包括吠陀、五明、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一子名罗睺。释迦自述那时生活奢侈,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惯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扩展资料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盘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摩尼
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
释迦是佛的族名,意思是能仁,勇敢,牟尼是宝,圣人,翻译过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又有寂寞的意思,能仁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
梵语音译词,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是指释迦族的 牟尼是圣人的意思
即释迦族的圣人
望采纳
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的教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真实人物。如来佛祖,本身是对于佛的一种称呼。
因为“如来”正是佛陀十种称号里面的其中一种。称其为祖,是因为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开山鼻祖也。故称之为祖。
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
释迦牟尼建立僧团
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就为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僧伽”即是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起初只准男性加入,后来妇女也被允许出家。释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团吸纳了社会上各行业的人,如商人、猎人、理发师等,甚至杀人犯也可入教。
虽然没有首陀罗加入佛教的记载,但是相对于其他宗教来说,佛教僧团是平等的,没有种姓歧视的。创教初期,释迦牟尼并没有为僧团制订任何制度。
僧团的戒律是根据所发生的事件逐渐创建形成的。遇到事件发生时,僧人们就请释迦牟尼做出裁决,他的决定被认为是关于处理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所制订的戒律,涉及到个人品德行为,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禁忌。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为僧伽规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过忏悔等制度。这些建制构成了信徒们的宗教实践,也成为维护僧团组织和秩序的有力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释迦牟尼;百度百科-如来
佛教如来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如来”是“佛”的另一名号,每一位成佛的人都具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可以理解为“如来”是一种成佛者的泛称,用个不尊敬的比方来理解,“如来”就相当于“教授”的头衔,“王教授”是“教授”,“李教授”也是“教授”,但是“教授”并不是“李教授”也不是“王教授”。所以释迦牟尼是“如来”、阿弥陀佛也是“如来”,药师佛也是“如来”,只不过因为《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影响,大家都以为“如来佛祖”=释迦牟尼,这是认知上的误差。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名号就跟人的名字类似。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个是通号。
释迦牟尼是别号,释迦牟尼佛,专指这尊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地球)的教主。说 如来佛主 是不准确的。是外行人乱说的。
佛有很多的。比如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是一个人名,如来是是佛的德号之一。
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大能者的尊称。
扩展资料: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
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参考资料:释迦牟尼-百度百科如来-百度百科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
从现在保留的佛经来看,比较正式的法会是三百多次。但佛经并不是全部都保留下来,肯定有遗失,而且佛祖在传道的过程中,简短的随宜说法也很多,没有收录,因此,佛祖说法的具体次数已经不可考。
释迦牟尼佛讲经共49年,谈经三百余会。
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
至于字数,有不完全统计:
楞严经有7万4千多
法华经有10万5千
华严经有65万
般若经2亿多
大般涅槃经37万5千9百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
1·出家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
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2·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3·觅道的经过
出家到摩揭陀国:佛陀29岁出家(或19岁、25岁)。他在某天中夜离城,行至阿那玛河畔,剃去须发并去除饰物。然后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
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41] 的优娄频罗聚落。苦行流行于各时代,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达到解脱,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时间深入极端苦行,摧残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为他将丧命。
最终他认为苦行无益,因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所以放弃。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树下的初禅体验,认为这可能有所帮助。他在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苏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陈如等五随从因此厌弃他。这成为佛后来表达佛教立场的开端,即佛教的教义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
4·证觉成道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
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 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佛陀开悟后享受于法乐中。他感到其学说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愿说法的心理。 据上座部说,梵天王得知佛不愿说法,感觉事态严重而下凡劝请,他保证世间将会有人能够理解佛法,佛最后同意说法。此处以婆罗门教的上帝劝请佛陀,意将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