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 2、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 3、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
- 4、中秋含义和来历
- 5、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
- 6、中秋节的由来及意义是什么
- 7、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
- 8、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 9、中秋节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的寓意和象征
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如下是我DL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及意义,赶紧一起看看吧!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农历的八月在秋季的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便称为“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的意义是庆祝团圆,无论古今,人们只要能够回到家中,就能不远千里赶回来,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对于发扬敬老尊老的传统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是时间方面,由于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大家便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
1、中秋节的来历如下:中秋节的起源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九个,拯救了人们。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王母娘娘赐给了他一瓶长生不老药。然而,他的妻子嫦娥无意间喝下了这瓶药,飞上了月亮并住在那里。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就在家中摆放水果、月饼和烛光,以纪念嫦娥和她的丈夫后羿。2、中秋节的意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这个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含义和来历
中秋含义和来历如下:
一、含义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
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庆贺丰收。
二、来历
中秋节是从古代的祭月演变而来的,在古代历法中,按季节分为孟月、仲月、季月三个月,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天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而旧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二分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秋,最初被认为是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但渐渐变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后羿射下了多余的9个太阳,然后上天赐给他成仙的药,但他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8月15日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亮,因为后羿很怀念嫦娥,所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在院子里摆放嫦娥爱吃的东西,期待她回来团聚。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农民极为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秋收时节,农民会祭拜土地神,而旧历8月15日正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所以逐渐演变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
1. 中秋节的起源:这个传统节日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并在汉代广泛传播,最终在唐代确立了其独特的形态。
2. 节日含义:中秋节不仅是对秋季时令的庆祝,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古代的祭月仪式,逐步演变成了赏月、颂扬月亮等多种活动。
3. 节日别称:中秋节在民间有多个别称,如祭月节、月光诞等,体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不同解读和庆祝方式。
4. 文化习俗: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中,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不可或缺,这些传统至今仍被传承和弘扬。
5. 起源与天象崇拜: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敬,特别是对月亮的崇拜。它与秋分时节的祭月活动紧密相连。
6. 文化意义:中秋节不仅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的祈愿。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7. 月亮的象征:在中秋节,月亮是家人团圆的象征,它的圆润代表着和谐与完满,激发着人们深切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的由来及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我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及意义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中秋节的由来及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中秋节传统习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传统习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习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猜你喜欢:
1.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2. 中秋的文化意义
3. 中秋节的由来
4. 详解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如下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农业社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福利政策。
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甚至女儿节或团圆节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01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并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间庆祝丰收的节日。“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农业社会,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丰收的日子。人们为了庆贺五谷丰登,表达愉悦的心情,并期待来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举行各种活动。这些习俗流传下来,就成了中秋节。
此外,《礼记·月令》上也记载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不仅是“中秋”一词的最早记载,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向老人们施粥,以增强他们的体质,防止衰老的福利政策。
02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骚客兴起了中秋赏月的活动。比如《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而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可见当时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有文人集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吟咏诗词歌赋,像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赏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不过当时尚未有中秋节之名,八月十五也并非法定节日。
中秋节一词的出现,是唐代时期。《旧唐书·太宗本纪》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而且唐代赏月风俗日益普及,中唐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就将唐代赏月风俗表露出来。
唐代文人赏月,开始与思念故乡联系起来。比如脍炙人口的李白的《夜静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
03
到了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放假一天,全国欢庆。加上北宋经济发达,国人开始有了夜生活,因此每年中秋汴梁城里都格外热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描绘了当时中秋节的欢乐场景:“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而南宋临安城的中秋夜,也不亚于北宋的东京,据吴自牧的《梦梁录》的记载:“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同样热闹非凡,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则记载了北京城里,在中秋节里的“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可见,中秋节从宋代开始,就成为汉民族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可以说,中秋节具备了类似西方狂欢节部分特点。
04
到了当代社会,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则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尽管如今的中秋节,带有迷信色彩的祭月活动已经消失,也很少有人会出来赏月。但中秋节的娱乐功能并未消失,广大民众仍会在三天的假期里,外出游玩,品尝月饼,并举办各种富有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动。
当然,中秋节最核心的价值乃在于团圆。很多地方的民俗中,全家老少都会在中秋节这天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交流感情。而在我们厦门的风俗中,在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举行博饼游戏,欢度佳节,一派美满团圆,其乐融融的气氛。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 和习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中国的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中国人喜欢以圆为和睦!所以中秋节也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兴起: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明朝被官方认可,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汉族的一大传统节日。
典故
1、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2、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当然现在也流传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3、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习俗:
中秋时节的习俗有很多,有打月饼、聚团圆餐,合家赏月,团坐聚饮“圆月”,出游逛市“走月”。还有观菊花,游园会、对诗等等活动!
影响: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但是不是法定节日,节日的习俗也有异同!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
1、走月
中秋节之夜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2、祭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中秋节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的寓意和象征
中秋节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节的寓意和象征
中秋节的寓意为家庭团圆幸福、花好月圆。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传说还很早很早以前,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有一次后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服下即能成仙的神药。但后羿舍不得妻子,就把神药交给嫦娥藏起来。三天后,后裔有事外出,盗匪待后羿走后不久,持剑闯入了嫦娥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神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盗匪的对手,于是危机之时拿出神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盗匪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1、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