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定的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8 04:56:13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请看回答


1、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2、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3、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是怎么平定的?

在位皇帝是唐玄宗,前后达8年之久。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l?wtp=tt 该地址可以查到
唐玄宗李隆基,郭子仪借胡兵平定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历时八年。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在位,由李光弼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开始。
扩展资料: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安史之乱经过
1.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2.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3.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4.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5.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6.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7.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8.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乾元元年(758)九月 ,唐派郭子仪 、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 。上元二年(761)二月 ,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 ,屡为唐军所败 。宝应元年(762)十月 ,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被平定的呢?

在安禄山的精心策划下,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狼狈逃亡。而走到马嵬坡时,太子联合将军发生了一起兵变,其目的是为了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纵使是千般不舍,但此时的李隆基也只能看着美人香消玉殒。
而自马嵬坡兵变之后,太子李亨成功得到了民心,而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明显变得不问政治了。于是太子提前即位,并且尊在四川清修的李隆基为太上皇,随后这位唐肃宗就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平定叛乱之事。
因为中原的军队根本不足以对付叛乱军,于是唐肃宗向西域等边疆地区的将领求援,在接到回师擒贼的命令后,马上就有3只西域大军来增援唐肃宗,总数达到15000人。因为调用了西域的大量兵力,所以最终唐肃宗得以平定安史之乱。
但这样调用大量的边疆兵力,导致的是边疆地区的无人镇守,给了外敌的可乘之机。在西域以及整个河西走廊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直虎视眈眈的吐蕃,终于找到了机会进攻唐朝。而经过再三思考后,狡猾的吐蕃人选择不要荒凉的西域地区,而一味冲着更富裕的河西走廊进发。
在内部安史之乱平定的那一年,外部却出现了危机,甘肃地区可以说是全线失守,在吐蕃等国的进攻下,西域也彻底断了和唐朝廷的联系。那些离开边疆的将士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注定做的是光荣之事,有奖赏可拿。而留守的人,则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单要面对外敌的夹击,还没有内部的增援,甚至是死了也没有人知道。
虽然是面临重重包围,但西域的守将还是希望可以和朝廷取得联系,起码告诉他们,我们还没有失守。于是西域的将士们,无数次组织小分队去突围,但基本上都被敌人给杀死了,或者是困在了沙漠里。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西域将士们的努力下,最后终于有一队人马成功地回到了长安。而当他们进入大明宫时,皇帝早已不是唐玄宗了,而变成了唐代宗。在西域将士说完遭遇的经历后,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大家都以为西域已经失守了。
虽然成功取得和朝廷的联系,但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根本无心顾及西域,所以在等了45年之后,西域还是失守了。

安史之乱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是怎么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后来还有史思明称帝等等。也被平定了。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历时八年。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准确地说是唐代宗李亨,也就是玄宗的儿子,当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亡成都,李亨以当皇帝为交换条件,才肯平息安史之乱!没办法,玄宗只好答应!
唐玄宗李隆基,郭子仪借胡兵平定
在位皇帝是唐玄宗,前后达8年之久。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l?wtp=tt 该地址可以查到
回答: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在位,由李光弼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下:
1、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2、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3、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4、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5、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6、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怎么开始的又是谁平定的

安禄山起兵造反开始的,李光弼最后平定的。
安史之乱的经过如下: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拓展知识: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并没真正平定,只是叛军不再造反,名义上投降朝廷,实际是割据。安史之乱最后已经演变成叛乱者的集体意志,叛军不会因为首领死了就分崩离析。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唐军和回纥军联合平定的,但叛军内部的不合也是其被打败的重要原因,包括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朝义杀史思明等。
最后应该是判决内部不和,然后郭子仪最终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夺得了这次的胜利。最后应该就是让这个人平定的。
是杀死了杨玉环,很多将领跟着皇帝一起打回了皇宫,最后把这场战乱平定了,安史之乱很有名。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平定主要有三个方面:叛军内部不和、唐王朝尽调边疆精锐平叛还有分化叛军,依靠这三个办法,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只不过,自此之后,唐王朝实力大减,盛世不再,唐朝进入到了藩镇林立的中期。
首先,叛军内部不和,导致实力大减
安史之乱的叛军曾有数次内部倾轧,使得内部动荡不安,最终走向了失败。
刚开始,安禄山自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起兵,南下进攻中原。此时,唐朝内部空虚、军备废弛,再加上指挥者无能使得两京(长安、洛阳)全部丢失。然而,很快因为继承问题,导致安禄山被嫡次子安庆绪所杀。
之后,安庆绪面对唐军的进攻,接连失败,内部矛盾大增。最后,安庆绪被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所弑。不过,他们的动荡还远未结束,史思明同样因继续问题,被自己的长子史朝义所杀。
这几次大的动荡,使得叛军实力锐减,最终,被唐王朝平定。
其次,唐王朝为平判,尽调边疆精锐
唐朝前期,先后打败周边游牧民族,控制了西域的广大地区。不过,尽管对方被打败,但实力尚在的游牧民族依然时刻威胁唐朝的西北边疆。更别说还有新近崛起的对手,为此,唐朝在边疆安置精锐大军,抵抗对方的侵袭。
当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为了平叛,边疆精锐被尽数抽调。他们的加入使得唐军实力大增,赢得了战争主动权。
最后,唐王朝对叛军进行招降
除了下面打击之外,唐朝宫廷还对叛军将领进行招降,许以重利,让他们归顺朝廷。看到内部倾轧不断和战争上接二连三地吃败仗,将领们开始心思动摇,逐渐被说服选择向朝廷投降。
依靠这个办法,唐王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由于是归降,这就使得对方实力得以保存,之后,便开启了唐王朝的藩镇割据时代。
综上所述,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战乱,安史之乱是被谁平息的?

郭子仪 功高不镇主 连唐代宗都敬畏他 单骑退回鹘 收复两京 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大功臣 其次 李光弼 基本和郭子仪齐名 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 当安禄山刚叛乱时 是李光弼率军抵抗 将叛军阻击在大唐腹地之外 为唐王朝做准备奠定了基础. 还有张巡 许远 颜杲卿 等等 都有功劳.
但普遍认为 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 他的功劳最大.
希望可以帮到你.
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总的来说是这2个将军: 郭子仪,李光弼
安史之乱最后是被唐朝的大将郭子仪带兵平定的
郭子仪
主要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1、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2、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3、郭子仪体貌魁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过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载(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4、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湖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向东进入东险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

唐朝军队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的?

唐朝军队方面派出了非常优秀的将领,让他们参与到了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同时制定了优秀的计划,当时的治乱的军队进行了正面打击和精准打击,才可以平定安时之外
他们采用了离间的方式解决啦,再加上他们有一个比较好的领导人,所以才能够更好的压制安史之乱。
安禄山被杀,当时的皇帝与其他民族建立了联系,共同的进行抵抗,最终将其消灭。
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唐朝军队强大军事实力作用下的结果。
宝应元年(762),代宗嗣位,随后任命中使及仆固怀恩往回纥处求取援兵。回纥可汗出动了4千兵马,与前几次出兵的数量约略相等。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撇开李泌,不计后果与回纥谈判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之后,代宗任命仆固怀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统领诸军行营出征。唐朝军队分道进逼洛阳,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为先锋,鱼朝恩等为后殿自渑池入,李抱玉自河阳入,李光弼则自陈留入。
官军到洛阳北郊时,就分兵攻取怀州。史书记载史朝义军队见到官军之整肃都露出了惧色。叛军先是以数万兵战败。史朝肃义继以10万铁骑来救,阵于昭觉寺,镇西节度使马璘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援旗而进,单骑奔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之中,左右披靡,唐朝大军斩首一万六千级,生擒四千六百人,降者三万二千人。
昭觉寺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官军的士气,也重创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以致在随后的石榴园、老君庙战役,叛军屡屡丧败。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八日进入长安城,回纥要求唐军履约。广平王李俶不得不拜于叶护马前,请求攻占东京洛阳后再履约。十月十八日在攻取洛阳后,回纥兵大肆抢掠,烧杀奸淫,百姓哭天喊地。
史朝义兵败洛阳后往东逃跑,怀恩留回纥可汗守河阳的同时,命其子仆固玚领兵继续追击史朝义。因为回纥在中原的烧掠已让中原百姓受不了,河北的百姓并不见得那么好欺负。如果让回纥也往河北,河北军民一起殊死抵抗,事情就糟了。
史朝义东逃后,仆固玚乘胜追击,不给顽寇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仆固玚是以大胜之军乘胜追击的,其势正盛。史朝义虽屡结兵马出战,然终无胜绩。
魏州一战后,史朝义又屡次联合田承嗣拒战,亦数败。最后田承嗣劝史朝义往幽州援请救兵。田承嗣在史朝义走后就领兵投降了。此前李怀仙也已经投降了。史朝义不久即死于幽州境内,河北悉平,安史之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