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冰川地貌的解释
- 2、冰川地貌有哪些
- 3、冰川地貌有哪些
- 4、冰川地貌的成因
- 5、什么是冰川地貌
- 6、冰川地貌特点
- 7、我国美到让人窒息的冰川地貌
- 8、冰川地貌分哪几个区域? 冰川侵蚀形成哪些地貌景观?
- 9、冰川地貌特点
- 10、冰川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的解释
冰川地貌的解释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堆积地貌,如终碛丘、鼓丘、蛇形丘等。 词语分解 冰川的解释 在高山和两 极地 区,沿斜坡滑移的大冰块称为冰川详细解释在高山或两极地区沿地面倾斜方向移动的 巨大 冰块,叫做冰川,亦称“ 冰河 ”。 华山 《山中海路》:“他们站在悬崖边上,看雪水在冰川的舌头底下奔流着, 地貌的解释 地表面高低起伏的 状态 。按其 自然 形态可分为山地、 丘陵 、平原、盆地等 详细解释地球表面的形态。 吴晗 《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 研究 工作的 徐霞客 》:“要认识祖国的真正面貌,科学地纪录地形地貌, 一定 要 经过 亲身观
冰川地貌有哪些
1、由于冰川形成运动消融过程中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就被称为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两类冰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u形谷峡湾;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
2、1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1堆积地貌 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由于黄河源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在第四纪曾发育过较大规模的冰川,乃至于形成冰盖周尚哲等,1991,1994,并有多期冰川活动,所以那里的冰川地貌比较发育,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以及冰水沉积地貌1冰蚀谷 冰蚀谷在;鼓丘的尖锐一端对着冰川运动方向,鼓丘的高度通常在1050m之间,长度在12km以下这种地形往往是成群出现的鼓丘的成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在冰川边缘冰进过程中的冰蚀作用和冰积作用的交替有关系同时,鼓丘的形成与冰;冰砾阜是散布在冰川作用区的不规则分布的丘陵与冰碛丘陵不同之处是其组成物质为有层次的砂砾层,是冰川接触沉积它们是冰面或冰内空穴所接纳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消融时坠落地表堆积而成,由负地形变为正地形冰砾阜。
3、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知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道痕磨光面内羊背石冰斗;中国典型冰川地貌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昆仑山脉冰川,唐古拉山脉冰川;波状平原冰碛作用,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典型景观有波德平原冰蚀湖冰蚀作用,阿尔卑斯山脉南部峰峦挺拔,多宽谷尖峰冰蚀湖,山脉两侧有湖泊冰川地貌指的是在冰川作用下塑造的地貌冰川的运动包括内部的运动;就以我国为例子吧 我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有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此外还有丹霞地貌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雅丹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
4、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欧洲冰川地形主要有两类,一个是峡湾,一个是冰渍湖峡湾主要分布在北欧山海相连地区,主要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沿岸成因斯堪半岛地区纬度高,冰河时期为大量冰川覆盖,又半岛地域狭窄,地形崎岖,冰川河流流程短,但落差大,因此;冰斗冰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育在谷地两侧山坡盆地中的,称谷坡冰斗冰川一种是发育在主谷的源头,称谷源冰斗冰川相邻的三个以上谷源冰斗冰川包围着一个尖锐的角锥头山峰,称为角峰,平面图形呈放射状冰蚀地貌 冰蚀。
5、5种基本地貌类型1平原2高原3山地4丘陵5盆地属性特征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盆地;冰川地貌在中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粗略估计,现代冰川面积总计44万km2,其中约五分之一。
6、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
冰川地貌有哪些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冰川融蚀地貌等。冰川侵蚀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
冰川地貌的成因
冰川地貌的成因如下:
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冰碛湖、冰碛丘陵等等。
冰川地貌指的是在冰川作用下塑造的地貌。冰川的运动包括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而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外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高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涉及比现在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因此,冰川地貌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他沉积物,故对于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就世界范围来说,雪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在南北极,雪线就降低在海平面上。雪线是冰川学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
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冰川学上称其为粒雪盆。
什么是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表物质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后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冰蚀地貌和冰积地貌。前者如角峰、冰斗、U型谷、峡湾等,后者如冰碛丘陵、冰碛堤、蛇形丘等。
冰川地貌特点
冰川地貌分为两类,一类是侵蚀地貌,另一类是堆积地貌。
1. 侵蚀地貌主要包括冰斗、角峰和冰川擦痕等。冰斗是冰川形成的主要源头,呈半圆形,三面为山,一面开口,开口处常有冰川槽谷。角峰是冰斗反复上升,山峰不断尖陡,最后形成的尖锐山峰。冰川擦痕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岩壁和岩层表面留下的擦痕。
2. 堆积地貌主要包括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和冰川沉积特征等。冰碛物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产物,包括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和泥砾等。冰水沉积物是冰川融化后,流水携带的物质在冰川末端沉积形成的产物,包括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等。冰川沉积特征主要有冰川舌、冰川谷和冰蚀湖等。
此外,根据冰川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和平顶冰川等。平顶冰川又称帽状川或冰帽,一般发育在高山山体上部夷平面上,表面向四周倾斜,无明显起伏。
大陆冰盖很少受下伏基岩地形的控制,冰盖形态单调,其塑造的地貌景观也不甚复杂。从冰盖中心到外围,冰川地貌作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最内部是侵蚀区,出现大量的冰蚀湖泊,如芬兰曾是第四纪时期冰盖的中心,有“千湖之国”之称;此带之外鼓丘成群出现;鼓丘带之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和冰砾阜景观,蛇形丘也分布其中;再外即为标志着古冰川边界的终碛系列和宏伟的外冲冰水平原。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由于冰川形成、运动、消融过程中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就被称为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两类。冰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u形谷、峡湾、冰蚀洼地、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碛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和底碛平原、鼓丘、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大陆冰盖连绵分布,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古冰川地貌遗迹。
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大致分布于东经1040(四川九寨沟雪宝顶)以西至帕米尔高原,北纬270(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以北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极高山、高山地区,冰川总面积约58651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0%。
我国冰川海拔多在5000m以上,其中80%为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西段、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西段和中段北坡、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西地段、唐古拉山东段、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东段。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东地段、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东段。天山和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天山山脉冰川数量约占冰川总数的21.7%。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占西部冰川总面积的82.6%。
我国最长的冰川是天山山脉库马里河上游的南依诺列切克冰川,长63.5km。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山峰北侧的音苏盖提冰川,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冰川,长41.5km。
我国美到让人窒息的冰川地貌
01绒布冰川
绒布冰川(又译:隆巴克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里。这冰川有两条支流:东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向北流,形成珠穆朗玛峰北面的绒布山谷。绒布冰川起源于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是珠峰地区面积最大的冰川,由于冰川景色奇绝,所以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
02托木尔冰川
托木尔冰川,是古冰川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冰川方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冰雪覆盖层绵延数千公里,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是一派玉龙飞起、周天寒彻的冰雪世界。托木尔冰川上常形成消融区热喀斯特现象,水深莫测的冰面湖,数百米深的冰裂缝。
03海螺沟冰川
海螺沟冰川是中国唯一的国家冰川森林公园,其中包含了你能想到的所有形态的冰山奇景,堪称一座巨大的冰山奇观博物馆。6公里的冰川长舌,穿过两旁的悬崖峭壁,紧舔着大地,直伸向涌绿叠翠的原始森林。人们站在冰川之上可以欣赏两旁峡谷之上翠绿的树木与皑皑冰雪共存的奇妙景象,这就是著名的冰川舌。
04米堆冰川
从东方泛白到璀璨闪烁的星空,从云雾飘渺的早上到阳光正好的午后,它的每个瞬间,都值得你等待。米堆冰川的日出值得被记录,天空由暗到明,米堆冰川山尖泛出耀眼的金色,时而划过的流星,冰蚀湖中倒影下的漫天繁星,都是冬天不可错过的风景。
05特拉木坎力冰川
特拉木坎力冰川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之一,位于叶尔羌河河域。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这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类型齐全,尤以巨大的冰盆,众多雪崩,陡峭巨大700-800米的冰瀑布,消融区上游的冰面弧拱构造,以及冰川末)端冰湖和农田、村庄共存为特点。
06透明梦柯冰川
透明梦柯冰川,读来便有梦幻诗意之感,仿佛此等人间美景仅是南柯一梦,让人沉溺其间不愿醒来。其壮阔的冰地美景、险峻的刃脊角峰以及易于攀登的天然地形吸引了无数冰川爱好者一探究竟。透明梦柯冰川属于大雪山,而大雪山又是祁连山中一个完整小山地。
冰川地貌分哪几个区域? 冰川侵蚀形成哪些地貌景观?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冰川侵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主要有:(1)拔蚀作用;(2)磨蚀作用;(3)冰楔作用。
因冰川强大的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1)冰斗;(2)刃脊、角峰、冰哑;(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4)峡湾;(5)悬谷;(6)羊背石;(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并崩落后退。
刃脊和角峰——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
冰川擦痕——指冰川搬运物在运动中相互摩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摩擦时形成的,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
u型谷——在山地区域,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2)磨蚀作用,因而对地面的刨削深度也大不如主冰川、两岸陡峭的海湾。这种过程反复进行。主要有,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不平坦,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5)悬谷,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微倾斜,到后来冰川时代结束了,光滑、u型谷,粗的一端指向上游:(1)拔蚀作用,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洼地逐渐扩大。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冰哑。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称为刃脊:(1)冰斗,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3)冰楔作用、冰川擦痕,长数厘米至1米,站在主冰川谷底部望向次冰川谷,主冰川与次冰川的交会处,深度一般数毫米、水深、角峰,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
因冰川强大的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
峡湾——冰川谷地被海水淹没而成的狭长,细的一端指向下游。
羊背石——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
悬谷——在冰川时代时,形成源头裂隙;(2)刃脊,也被蚀低加深,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4)峡湾;(6)羊背石;(3)削断山嘴;羊背石背冰面较陡,一端粗一端细。几个冰斗所夹峙的山峰逐渐变成尖锐的金字塔形角峰、石洼地,相邻冰斗间的岭脊逐渐变成刀刃状山脊,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多保存在冰碛石表面和冰川槽谷两侧与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迹。擦痕多呈丁字形。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7)冰川磨光面。宽浅的u形海湾称为“峡江”。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斗壁后退,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冰川侵蚀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就像是一道悬在半空中的裂谷,由于次冰川的重量小于主冰川
冰川地貌特点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形成各种冰川地形。
冰川堆积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形成的地貌特征,它们包括:冰川碛。这是最高的堆积地貌形式,它由冰川运动产生的砾石堆积而形成。
阶地。这是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梯级状的地形。
雪花地。这是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成雪花状的地形。
雪坝。这是由冰川搬运的砾石和沉积物形成的地貌,表现为半圆形或钟形状。
冰河谷。这是冰川融化时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河谷状的地形。
冰湖。这是冰川底部融化形成的地貌,表现为湖泊状的地形。
冰川地貌面临的困境
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与冰川表面的能量得失有关,而太阳辐射和近地层大气湍流交换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冰川表面所获得的能量多,冰川融化或升华的量比较大。19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温暖。人类生产生活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气污染物加速消融。青藏高原冰川快速退缩、冻土显著退化,与黑碳、棕碳、粉尘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等息息相关。这些大气污染物,降低了冰川的反射率,增强了冰川表面吸热能力,促进冰冻圈里冰川、冻土的消融。
冰川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2、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
海洋性气候冰川(暖冰川)我国西藏东南部和阿尔卑斯山的现代冰川都属于这种类型。
大陆性气候冰川(冷冰川)发育在降水较少、气温低的大陆性气候地区,我国西部大陆内部和中亚的一些现代冰川属这种类型。(2)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区。
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大。如冰川中心凸起形似盾形的,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
平顶冰川:是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的冰川。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冰川规模较大,覆盖在整个穹形山顶上,又称冰帽。这类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
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流速要小得多,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即使有一些突然性的快速运动冰川,其运动速度也不及河流水流速度。冰川运动由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
冰川运动速度随季节有变化。在消融区冰川运动的趋势是夏天快,冬天慢。(一般夏季运动速度要大于年平均流速,冬季则小于年平均速度。因为夏季冰川表面消融,融水对润滑冰床和冰体起着很大作用,这样就加强了滑动过程)
冰川运动速度还与冰川冰的补给量和消融量有关。(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加快,冰川尾端向前推进;补给量小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减薄,流速减慢,冰川尾端往后退缩。补给量等于消融量,冰川就处于稳定状态)不管冰川属于上述哪种状态,冰川始终向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