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牧星耕宇
- 2、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爷爷101岁了,你知道他是谁吗?研制了哪些火箭?
- 3、载人航天精神代表人物及事迹
- 4、王希季的人物经历
- 5、王希季的介绍
- 6、王希季的主要著作
- 7、两弹一星元勋在世的是哪几位
- 8、历史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
- 9、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
- 10、两弹元勋还有几人在世,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牧星耕宇
牧星耕宇指的是:耕宇牧星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商业航天器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在轨运行管理的公司。
具有很强的航天器开发、研制能力及丰富的航天工程经验,能力覆盖皮纳卫星、微小卫星、小卫星及大卫星全领域。
牧星耕宇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的名字是王希季。
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成功发射:在王希季等人的带领下,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由此托举起了新中国的航天梦想。
主持研制我国的返回式卫星:王希季不仅主持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而且亲自担任总设计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提出航天新概念,探索宇宙新空间:王希季始终积极探索航天新概念,如太空资源、空间技术体系和空间基础设施等新概念,他还主持完成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编制。
对航天事业的深入思考和前瞻性展望: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党员,他始终视发展航天技术为开拓天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宏伟事业,至今仍思考着中国航天的未来,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不竭智慧。
牧星耕宇在空间技术领域:
牧星耕宇是中国空间技术的重要贡献者王希季的别名。他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在王希季的领导下,新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王希季并未停止他在空间技术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的返回式卫星,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诸多新的概念和技术。
王希季的贡献并非仅限于空间技术领域。他的工作和研究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努力和智慧为我国的航天强国建设贡献了不竭的智慧。
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爷爷101岁了,你知道他是谁吗?研制了哪些火箭?
为中国造12种火箭的爷爷101岁了,他是我们国家两弹一星获得者王希季院士,他为我国带头研发了12种探索太空的火箭,其中的T7M火箭系列就是他带头研发的。
我知道,他就是王希季 ,曾经为中国火箭研发行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研制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
他叫王希季,他是中国总方案的设计者,中国第1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研制出来的,他让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以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神舟载人航天是基础初步的形成。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做出巨大贡献的元勋,大家所熟悉的长征一号火箭,以及探索太空的T7M火箭系列都是由他所带头研制的。相信有很多人对他一定非常熟悉,特别是学习航天方面的专业知识时,相信大家对他也都有所耳闻。中国的18种用来探索太空的火箭当中就有12中是由他所带头研究的。不得不说他对航天事业真的非常热爱。
据报道,他为了中国的航天领域的需要,转行了很多次,从刚开始的研制卫星再到研发探索太空的火箭,能够载人的火箭,能够进行返回的卫星这些领域。可以看出他的学识非常的渊博,不管在什么方面他都能够做的很好,为了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他也在不断地进步。如今他已经101岁了,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的航空事业。在他身上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对航天的热爱,更多的是他对航天的坚持。
他让中国的航空技术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他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石。他让中国成为了第一个能够向太空中发射卫星的发展中国家,要知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技术不仅落后,还被其他有实力的国家孤立。但是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于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在他学习理解了之后会教给其他人。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值得追随的目标。
虽然现在他已经101岁了,但是他的身体状况还非常好。现在他仍然在关心着国家的航天技术发展,在带领着团队研究一些新项目。他身上的敬业精神以及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着大家,打动着祖国。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他对中国航天的贡献,并且学习他l带来的宝贵知识,像他一样为祖国航天奉献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代表人物及事迹
1、王希季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2、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当,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3、景海鹏
有次,在空中训练飞行,景海鹏的飞机降落时机头向下耷拉着,轮子因地面热受到的冲击力很大,爆掉了。如果飞行员控制不好方向,高速奔跑的飞机很容易发生倾覆。看到这一情况,许多战友都紧张起来。
没想到,景海鹏却牢牢地控制住了飞机前进的方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处置:放减速板,关掉一台发动机,放减速伞,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了停机坪上。战友们赶快跑过去,想帮助景海鹏一把,没想到他镇定地走出了机舱,毫无惊慌失措的痕迹。
事后,景海鹏有条有理地向领导讲述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并和战友们一起对跑道路面进行调查,消除了事故的隐患。
刚到部队,景海鹏就面对一大难题——他不会游泳,而一个空军飞行学员如果不会游泳只能选择退出。面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游泳,景海鹏只用了一个礼拜,从一点不会游泳到考核勉强及格,再到成绩优秀。
“要是我们一般人,能及格过关就可以,他不行,非要优秀才满意。”弟弟景海龙回忆说,就因为优秀的游泳成绩,景海鹏成为一个中队125名飞行学员中第一个受到嘉奖的人。
4、刘旺
2012年6月24日,刘旺以太空“百步穿针”正中“靶心”的精度,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他在地面训练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工程设计要求,两个航天器在对接时的姿态角偏差为4到5度,但在训练时刘旺却坚持按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100%。
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屡屡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
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5、黄纬禄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6、屠守锷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
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王希季的人物经历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生于昆明,初中毕业后,进入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大概读了一年,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年,大学毕业后,王希季先后在兵工厂、发电厂工作。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11月份,上海市委决定调王希季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工作,担任技术负责人,仍兼任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副主任。1960年2月19日,主持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使中国两弹一星工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63年,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航天部),王希季作为院总工程师承担了负责研制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的工作。1965年以后,历任上海机电设计院、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中国返回式卫星系列总设计师,1976年之后,担任了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总设计师,负责了6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一部分初样阶段工作。 1982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返回式0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希季为第一完成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0年,返回式I型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3年,因为王希季在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等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因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返回式II型遥感卫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获奖者之一。
王希季的介绍
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的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船舶汽轮机原理与热计算》,王希季、钟芳源《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王希季《太空·地球·人类》(“空间资源的开发部分),王希季《工程设计学》王希季,包妙琴《空间技术》,王希季、李大耀《卫星设计学》,王希季、李大耀重点论文《论空间资源》,王希季《空间微重力资源》,王希季《从空间资源开发展望空间技术发展》,王希季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王希季《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引发新技术产业革命》,王希季、闵桂荣《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材料科学试验》,王希季、林华宝、苏连凤
两弹一星元勋在世的是哪几位
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元勋包括: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王希季
出生于1921年7月的王希季是云南省大理人,白族,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毕业,1949年美国弗吉利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获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王希季相继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1977年后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上海交大报》介绍,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
孙家栋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4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
孙家栋还是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长期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
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光召于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幅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另外,周光召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历史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
在中国现代史上,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传奇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强大而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出自己的才华,直到死后才有可能被公众所认知,有些人甚至一直被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可以说这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王希季、王淦昌是荣获两弹一星奖章的两位科学家,他们一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武器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在在世的时候不为人知,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王希季院士是中国火箭技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大家都知道,在二十世纪的世界,美国、苏联等大国一直保持着对火箭和航天技术的绝对优势,我们国家的火箭研究可谓是从零开始做起,王希季院士不畏惧艰难险阻,一步一个脚印,让航天技术从无到有,提出了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这是十分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一步。
王淦昌院士也是一位无名的英雄,他所钻研的是核技术方面的内容,核技术一直是国家重点培养、重点保密的一项计划。所以王淦昌院士为了顾全国家的大局,隐姓埋名半辈子,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从事了什么工作,只知道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渴望受到他人的仰望和崇拜,但是为了核技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荣誉。这是十分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漫漫的历史长河,总能有很多传奇人物,他们也许并不出名,但却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厕所是在十九世纪被发明出来的,我并不知道发明它的人是谁,但却十分佩服这个人。他深刻的改变了卫生环境,使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奖项介绍: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7年2月13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5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元勋还有几人在世,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健在的还有:
1、程开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周光召,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因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他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部分赝矢流守恒律,这一观念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是对弱相互作用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进,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和很高的评价,其成果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3、孙家栋,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中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程开甲今天上午去世……
还有:周光召,王希季,孙家栋,于敏健在,两弹元勋以寥寥无几,愿后继有人……
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元勋包括: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梳理发现,至此,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3人健在,他们分别是: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著名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孙家栋与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