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征镒,吴征镒的人物评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8 19:30:16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是

吴征镒。吴征镒在70多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由他定名或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达到1766个,涵盖了94科、334属,新属22个,是中国植物学家中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

通过对植物学家吴征镒的了解,感受大师人格魅力,我们需要学习什

我们需要学习以下方面:1、热爱自己的事业。吴征镒一生都热爱植物学事业,并且对植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2、不断学习并保持敬畏之心。吴征镒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不断学习、探索并研究新的领域,并且保持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3、严谨的科学态度。吴征镒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十分严谨,对数据、实验过程和结论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和验证。

为人才华翻蕴藉每于朴素见风流形容谁

吴征镒。这是陶光送给吴征镒的对联,表达了陶光对吴征镒的赞美之情。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即不管自己有多么出色,都应该保持谦虚和朴素的心态,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保持自己的风度和淡定。吴征镒: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1937年生物系毕业,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吴征镒的人物评价

他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扎根边疆,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我国植物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新华网云南评) “吴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学术成果,他的学术精神激励了几代科研工作者,我们将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他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吕春朝评) 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吴老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自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吴老为榜样,感受他博大胸怀、海纳百川的情怀,为推动植物科学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评) 吴征镒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扎根边疆,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为我国植物科学事业鞠躬尽瘁。他的逝世,使我国科学界失去一位大师,植物学界失去一位巨匠。与会者均表示将化悲痛为力量,以吴征镒先生为榜样,继续完成其未竟的科学事业。(中国科学院评)

吴征溢 简介

吴征镒,男,著名科学家。
1916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他先后获国家级一、二等奖6项、院省级一、二等奖8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求实基金会杰出科学成就团体奖,1999年获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al COSMOS Prize),2001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发表论文140余篇,编著专著20余部。主编的《中国植被》、论文《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专著《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保持了本学科名列前茅的单篇引用率,并成为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经典。发表的中国植物区系分析和热带亲缘理论,引起国际关注并被我国大学教科书广为引用。
与各国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编著,并担任中方主编,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做出了的重大贡献。
吴征镒院士治学严谨,造诣深厚,德高望重,所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如今已是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现在,吴征镒院士仍坚持科研工作,近年有多部学术论著出版,2007年1月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
吴征镒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突出贡献。
吴征镒,男,1916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从小在扬州长大。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1937年,西南联大任助教。
1940-1942年,为张景钺教授的研究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9年,6月任北京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12月任中国科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1975年,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7-1992年,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2006年,任《云南植物志》主编。
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同年被评为云南省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
1980-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
1983-1986年,任《西藏植物志》主编。
1983年,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
1985年,任瑞典植物地理学会终身会员。
1987年,任前苏联植物学会外籍会员。
1987年,任云南省科协主席。
1987年,任《中国植物志》主编。
1988年,任《Flora of China》中方主编。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
1996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
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
2001年,为国际植物分类学会会员。
2007年,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
吴征镒院士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的权威学者,为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成就如下:
一、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
1942-1952年间完成载有模式标本和有关文献信息的中国植物卡片三万余张,为编著《中国植物志》积累了最早的材料。1959年起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著,1987年起任主编,2004年领导完成了《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这是一部记载我国高等植物种类、特征与分布最完整的著作,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吴征镒院士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主持编著了国内关键地区植物志《云南植物志》和《西藏植物志》。通过这些植物志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为我国植物学研究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广泛而深远。
参与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
二、植物区系地理学
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阐述了中国种子植物的组成和来龙去脉,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和植被区划,为植物资源保护、农林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对全球植物区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东亚应成为独立的植物区,即“东亚植物区”,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创新贡献。
三、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学
建国之初,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与其他几位专家共同解决了我国橡胶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使国家急需而紧缺的战略物资得到缓解。
提出植物有用物质形成与植物物种分布区及其形成历史相关联的观点,推动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以及引种驯化等工作。
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以实施,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持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四、吴征镒院士其他相关情况
他先后获国家级一、二等奖6项、院省级一、二等奖8项。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求实基金会杰出科学成就团体奖,1999年获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al COSMOS Prize),2001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发表论文140余篇,编著专著20余部。主编的《中国植被》、论文《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专著《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保持了本学科名列前茅的单篇引用率,并成为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经典。发表的中国植物区系分析和热带亲缘理论,引起国际关注并被我国大学教科书广为引用。
与各国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编著,并担任中方主编,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做出了的重大贡献。
吴征镒院士治学严谨,造诣深厚,德高望重,所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如今已是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现在,吴征镒院士仍坚持科研工作,近年有多部学术论著出版,2007年1月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
吴征镒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突出贡献。

吴征镒的家庭家族

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五个兄弟中,有三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一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吴征镒的主要成就


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全国、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己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数十部学术专著。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吴征镒院士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为资源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植物区系区划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征镒院士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国之初,他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解决了我国橡胶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使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紧缺得到缓解。推动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以及引种驯化等工作。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施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吴征镒编著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植被》等专著30余部,晚年仍在发表重要学术论著。 由吴征镒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就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以他为代表的3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共80卷126册的《中国植物志》是中国首部植被专著,记载了301科、3409属、31155种植物。吴征镒认为研究资源和植被必须首过区系关,从《云南植物名录》起步,主持编纂《云南植物志》、力主承担《中国植物志》。1977年《中国植物志》唇形科(第六十五卷二分册、六十六卷)出版,1984年,《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出版。 从1959年,吴征镒任《中国植物志》编委,1973年任副主编,1987年任主编,在主编任上共出版82卷册,约占全志的2/3。2004年《中国植物志》82卷126册,全部出版。同时启动中美合作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2013年《Flora of China》将全部出版,这是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2010年,《中国植物志》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吴征镒任主编的《云南植物志》,1973年起步,2006年全部出版。历时34年,共21卷(增索引一卷),是我国体量最大的地区植物志。2011年,《云南植物志》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其间,吴征镒主编的《西藏植物志》(五卷)于1987年全部出版。 至此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三部巨著终告完成。这些志著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学等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着重要影响。 吴征镒在七十余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根据《丘园索引》(2005),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含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国外学者命名的历史。

吴征镒建立被子植物门之下一级分类原则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当代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等发表了《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提出了被子植物的八纲分类系统。他们提出建立被子植物门之下一级分类的原则是:①要反映类群间的系谱关系;②要反映被子植物早期(指早白垩世)分化的主传代线,每一条主传代线可为一个纲;③各主传代线分化以后,依靠各方面资料并以多系、多期、多域的观点来推断它们的古老性和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④采用Linnaeus阶层体系的命名方法(吴征镒等,2003)。该书中描述了全世界的八纲(class),40个亚纲(subclass),202个目(order),572个科(family)中在中国分布的157目,346科。

高一政治寒假作业,··SOS···快啦··CC啦

一、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领导人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政府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政府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二、埃及客轮红海失事千人遇难
2月2日,埃及“萨拉姆(和平)98”号客轮在从沙特阿拉伯杜巴港开往埃及塞法杰港途中发生故障后在红海沉没,船上1000多人遇难,38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客轮在事发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埃及总检察长指控客轮沉没事件中的6名责任人犯有玩忽职守罪,对他们正式提起诉讼,并对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属公司的老板发出国际通缉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还将59名涉嫌玩忽职守人员移交纪律法院审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四、黎以武装冲突造成灾难
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绑架士兵为由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真主党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对抗,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五、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
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受伊朗核问题等影响,一度创下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全球原油库存增加,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缓解,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削减原油产量,以阻止油价持续大幅下跌。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油价回落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六、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不再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列为太阳系行星,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由传统的9颗减为8颗。按照大会表决通过的行星新定义,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天体。
七、安倍执政后迅速访华
9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10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安倍成功访华,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达成广泛共识。中日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八、核不扩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这一年中,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的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实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绝执行这一决议。
九、联合国产生新一任秘书长
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并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激烈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尘埃落定。接替现任秘书长安南的潘基文将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
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中非国家领导人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审议通过的《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对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7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主要事迹: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四川成都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1月8日,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http://baike.baidu.com/view/192016.htm
吴征镒 (1916— ),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从小在扬州长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1940-1942年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北大生物系主任张景钺教授。张景钺教授是我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吴征镒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迅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8年1月8日,吴征镒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截至2023年12月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如下:
1、2000年,袁隆平,吴文俊。
2、2001年,王选,黄昆。
3、2002年,金怡濂。
4、2003年,刘东生,王永志。
5、2005年,叶笃正,吴孟超。
6、2006年,李振声。
7、2007年,闵恩泽,吴征镒。
8、2008年,王忠诚,徐光宪。
9、2009年,谷超豪,孙家栋。
10、2010年,师昌绪,王振义。
11、2011年,吴良镛,谢家麟。
12、2012年,郑哲敏,王小谟。
13、2013年,张存浩,程开甲。
14、2014年,于敏。
15、2016年,赵忠贤,屠呦呦。
16、2017年,王泽山,侯云德。
17、2018年,刘永坦,钱七虎。
18、2019年,黄旭华,曾庆存。
19、2020年,顾诵芬,王大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