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张居正简介
- 2、张居正简介
- 3、张居正简介
- 4、张居正简介 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 5、明朝首席运营官:张居正
- 6、张居正 简历
- 7、张居正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8、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是谁
- 9、张居正有什么历史功绩
- 10、明朝张居正的简介
张居正简介
1、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3、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的资料?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
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5)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
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
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
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
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
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
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
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
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
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
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
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
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 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 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 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 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 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 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 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 *** ,课吏职,行赏罚,一 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 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 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 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 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
张居正的故事简介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
作家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图。 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小说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政治家张居正简介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的简介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千户。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如果到了县里还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么官都被削去,回家当老百姓为止。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请选择一个不同类的.商鞅梁启超王莽吴起张居正.并说明理由.
王莽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明朝张居正的简介
概况
[编辑本段]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最好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简介——张居正,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湖广江陵。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6月20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计划,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如计划过少,就要退回重写。计划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计划而努力。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如果到了县里还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么官都被削去,回家当老百姓为止。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时任内阁首辅的权力交接中,在徐阶的托付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张居正与李太后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王朝新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刚刚上任不久的张居正,便对跟他年龄相仿的李太后,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心,而李太后对张居正奇怪的百依百顺,更是让民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过不可言说的暖昧关系呢?
母以子贵
李太后来自民间,原名李彩凤。由于生活贫困被父亲卖到当时的裕王府(裕王就是后来的隆庆帝)当丫头。
李彩凤到裕王府做婢女之后,有一次被裕王临幸了,生下了小万历。等小万历登基之后,她就成为了李太后。
李彩凤为人非常质朴,地位尊贵却从不恃宠耍威。她和隆庆帝的正室陈皇后的关系也很好,小万历很小的时候,李彩风每天一大早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到陈皇后那里去行礼、参拜、问早安,一年365天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李彩风人很善良,而且非常看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三件大事
李彩凤本质上不是一个喜欢弄权的女人,所以她还是需要找一个人来做小万历的依靠。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忧心忡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前任内阁首辅高拱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第二个让他更加忧心的,就是这对孤儿寡母。张居正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安抚孤独无助的李彩风,所以张居正一上台就为李彩凤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给李太后上名号,维护她的名誉。按照朝廷礼仪,隆庆死了之后他的老婆都可以称太后,但是称太后里有一个小小的细节的差别,因为陈太后是原配,所以她这个太后前面就可以加尊字,也叫尊号,陈太后就被称作“仁圣皇太后”;而因为李彩凤不是原配,所以这个太后前面不能加尊字。小万历一登基,冯保就跟张居正讲,李太后前面也得加尊字,可是礼部大臣们坚决不干。
张居正的头脑比较活,他认为太后前面加几个尊字不是原则问题,当前政治环境的稳定、各方面势力的和谐才是关键问题。所以他力劝当时的礼部尚书潘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最后给两宫太后同时加了尊字,陈太后叫做“仁圣皇太后”,李太后叫做“慈圣皇太后”。这件事做过之后,李太后也很高兴,她和张居正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很融洽。
张居正为李太后做的第二件事,是在兴趣爱好上和她产生共鸣。李太后喜欢崇佛,经常就要许愿和施舍,这可是要花大量的钱,尤其是对她这种身份的人。但张居正又坚决不肯拿国家的钱,来满足李太后的这种爱好。那怎么办呢?张居正比较聪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最后他把属于皇室的宝和店划归到李太后的名下。这一下既解决了李太后崇佛的资金问题,又解决了国家财政不受影响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双赢。
张居正为李太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把李太后的心肝宝贝当成是自己的心肝宝贝。
小万历是李太后生活的一切,张居正也把小万历当成是自己生活的一切。张居正一生只为两件事付出过全部的心血,其中之一就是小万历的教育。
“黑心宰相卧龙床”
有关张居正和李太后发展到秘密情人的关系,在民间非常流行,清代民间的戏曲里面流行这样一个对联故事:说张居正考中进士那一年,有一个同学叫艾自修,跟他同年考进士,结果落榜了。后来张居正见面和他开玩笑,出了个对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艾自修心里很恼火,觉得是一种侮辱,就记在了心上。后来有一次路过张居正家顺便找他聊天,进去之后,门人说张居正正在后花园赏花。艾自修就跑到后花园,刚进后花园,只见张居正的身影在假山后面一闪就不见了。艾自修忙跑过去一看,只见地上有一个地洞,一个石板刚刚盖上,巧的是这个石板刚好压住了张居正袍子的一角,艾自修反应快,当时抽出宝剑割了一截袍子就跑了。
过后他秘密探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地道直通李太后的卧室,所以报仇的机会就来了,当时灵光一闪,20年没对出来的对联也对出来了:“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这就是有名的黑心宰相卧龙床的故事。他把这副对联写下来,连同这截袍子角,上呈了当时已经长大的万历皇帝,万历非常恼火,把张居正发配边疆,而他母亲李太后也只能每天在宫中思念那个倒霉的张居正了。
当然这样的故事,是不值一辩的。但民间流行这种故事,也说明这种观点是很有市场的。
“柏拉图式”恋情
话说回来,要说两个人一点暖昧关系也没有,那也不一定。李太后和张居正之间,大概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张居正有没有不清楚,李太后对张居正肯定有这么一点,理由主要有四点:第一就是张居正太帅了,《明史》记载:“居正为人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这么—个大帅哥对孀居的李太后产生吸引,应该正常;第二就是张居正自己的婚姻生活,张居正的情感生活不太理想,他第一个妻子叫顾氏,两个人感情很好,但顾氏不知道什么原因在30岁之前就去世了,张居正虽然后来又续娶了一位王氏,但是有关他和王氏之间的感情张居正从来没有提到过;第三个理由就是张居正为李太后做的事,他一上台为李太后做的三件事,让李彩风这个女人对张居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第四,李太后有那种精神之恋的关系,这从张居正死后她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在张居正死前,不论是儿子的教育或者是国家大事,李彩风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张居正一死,李彩凤的态度都产生了180度的急转弯,不论儿子再怎么不像话,她也不管了;不论朝政再怎么不像话,她也不问了。所以要说她和张居正之间完全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尤其是男女爱情上的那种关系,那么她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之后突然就四大皆空了呢?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情感真相
当然,如果李彩凤对张居正有着不可言说的情感,张居正难免也会有所触动。一次李彩凤过生日,恰好翰林院飞来几只罕见的白色燕子,张居正就写了几首《白燕诗》,庆贺李彩凤的生日。其中有一首“白燕飞,两两玉交辉……有时红药阶前过,带得清香拂绣帏”,就是说成双成对的两只白燕子,从我阶前的花丛飞过,把我院子的花香带到你的绣帏(闺房)。虽然不能说这诗暖昧,但是这里头多少有一点不一样的情感。
爱情这个东西,不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后人都看到的李太后和张居正关于权力的交集,可是谁又想过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之间那种质朴的情感呢?如果他们之间有这种精神之恋的话,这不也是一种美好人性的真实展现吗?但是人言可畏,张居正当时大概也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可能有些什么,但如今看来一切都是依稀、隐约的,如果说面对李彩凤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张居正也能产生心灵的震颤,那完全是人之常情。
张居正简介 明朝名臣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高拱简介,汉族,幼时叫张白圭。明朝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
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此外,他把矛头对准了文官集团,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高拱简介,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均被褫夺)。为万历所忌,死后不久即被抄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Tags:
明朝首席运营官:张居正
明朝首席运营官:张居正
男主简介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荆州人,明朝著名政治家辅佐明万历皇帝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任首辅十年,实行系列改革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官更公元1582年病逝,享年58岁赠上柱国,溢文忠。
01少年聪颖 崭露头角
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取乳名“白圭”望其光宗耀祖张居正从小即是当地神童,当地知府对其怜爱有加赐名居正15岁乡试中举,23岁授庶吉士就此开启了三十多年的仕途。
02官场升迁 步步为营
张居正入朝时正值内阁动荡幸得徐阶赏识积攒政治资本,观察时局静待施展才能之机,因病休回乡3年间游历故乡,看遍民间疾苦和赋税症结遂决意重返政坛改革救国,1567年借由徐阶上位之势,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朝政,期间平息北部边防祸患,巩固内部民生治理,直至明神宗继位登基。
03首辅万历 推进改革
张居正因政绩显赫改革有功神宗上位后即任命其为首辅万历元年至万历10年,张居正大兴改革变法,这些改革统称万历新政,其中考成法、一条鞭法,对于明朝的更治革新以及,财政赋税减轻百姓负担,都具有划时代的积极影响。
04 鞠躬尽瘁 死后不安
1582年张居正病逝享年58岁神宗赠上柱国,谥“文忠”但因言官上奏诋毁张居正神宗对其抄家剥夺全部封号甚至险些被挖坟鞭尸!直至天启登基后为其复位方得死后的最终安息。
人物结语
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张居正 简历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居正十六岁中举人,又颇 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说他是“国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 院编修。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 - 生平
世宗后期,居正升任右中允,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高拱关系良好。而居正亦是当时少数能与两大重臣严嵩 与徐阶都能保持良好来往的官员之一。张居正与朝廷中宦官和权臣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对他后来的仕途与施 政都有著很大的影响,但也埋下“祸发身后”的悲剧。
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声明 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在南 方,准许广州举办一年两次“交易会”。
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 后的完全信任张居正简介,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居正实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考评,并裁减了大量的冗官冗员。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下令吏部遍 查两京衙门,“有冗滥者裁之”。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裁两京户部侍郎以下156个职位,同年裁撤郧阳巡 抚、顺天巡抚、湖广总兵等地方大员职位。文武官员从12万馀人降到9.8万人以下。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 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 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张居正 - 政治主张
政治上,以“尊 *** ,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 *** 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张居正 - 经济思想
(一)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1580年(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二)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1)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张居正简介,“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现在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2)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现在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4)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张居正 - 赋税思想
张居正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张居正 - 简介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居正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荆州知府李士翱很赏识他。居正十六岁中举人,又颇 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说他是“国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 院编修。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明朝的,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赋治一大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得衰微大明王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同时也使得戚继光这样的人才,有发挥才能之地。
明朝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明朝内阁首辅,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因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又被人称为“张江陵”。
张居正 - 简介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明朝的,1525年出生的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男,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为内阁首辅。此时由于新任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张居正得到其母李太后的信赖,开始独掌一切军政大事。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但他的财政措施带有强烈的敛财性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不过在严苛的考成法下,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不得不使用残酷的手段逼迫老百姓交税,造成死人无数、民怨不断的局面。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查出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说明张居正言行不一,贪污严重。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政府为了借助张居正的敛财办法,为其恢复名誉。
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是谁
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是谁
1.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字太维,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经学家。生于嘉靖二年(1523年),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享年62岁。他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曾任太学助教、南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等职。万历初年,他回京任首辅,主持国家大政方针,被誉为“明朝之冠”,但其后因遭诬陷、被贬谪、逝世之后更被贬为“淮抚中之苛政者”。
2. 张居正的政治成就
张居正作为朝廷的重臣,施政理念以“循良法而进循恶法而退”、“赏罚分明”、“以法为人”为核心,提出了许多广受赞誉的政治措施,如“为官卖官”、“削藩抚”、“苏松粮政”、“靖难支招”等。他推行的这些改革,治理了吏治败坏、民不聊生的局面,使得庶民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 张居正的贡献
张居正本人深谙儒家经典,立志要恢复儒学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他曾提出“远无人为、近无贫民”的口号,号召大家关心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市场经济思想的倡导者之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4. 张居正的遗产
张居正生前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笔巨大财富。他留下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遗产,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弘扬的儒家思想和值得称道的为民政策,也是后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
5. 张居正的贬谪和遭遇
然而,张居正的遭遇也让人叹为观止。因为与权贵的利益产生矛盾,他被人诬陷陷害,最终被贬谪到家乡,同时被禁止再从事官场。在后世,他曾经一度被批评为“政治斗争的殉道者”,但是也正是这种遭遇让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历史上备受尊重的政治家和经学家。
6. 张居正的影响
经过近500年的历史沉淀,张居正对于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愈发凸显。他的改革措施和提出的很多治国理念,直接关系到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而他推动的经济政策、儒学思想、治国理念等,现在仍然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7. 结语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智慧,也在后人的眼中焕发出永恒的光芒。我们应该沉思其为民与理学精神,感受其为经济与治国所作的探究,缅怀他为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张居正有什么历史功绩
张简介张简介居正,明代名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年内阁幕僚。他帮助万历皇帝推行万历新政,延长了本已危机四伏的明朝的寿命,取得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张,本名达叔,是太岳人。原籍安徽凤阳。张,是的祖先,被发配到贵州,那里住着几千户人家。张的曾祖父,无法继承世袭官职,迁居湖广江陵。张生于1525年5月24日,卒于1582年6月20日。5岁时,他进了学校。7岁时,他就能掌握六经荣誉感。12岁时,他被录取为秀才。13岁参加省考,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只是因为湖广总督顾林有意让张多磨练几年,他才我不会成功。16岁时,他被提拔到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从编辑到讲师。元年,隆庆任吏部左侍郎兼东葛大学士。后来,他被任命为内阁第二次助理、吏部尚书、建济堂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的后代高拱继位,做了记录。当时还年轻,军政大事都是张说了算。过去10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检查地主隐匿的田地,实行鞭法,改变税制,改善明政府的财政状况。戚继光、李、等名将被用来训练军队,加强北方边防,保卫边陲城镇于平定;用凌、尹正茂等。平息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严格净化整个法庭。在张的时候的成功,他把矛头指向了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级公务员群体。张除了实行一条鞭子的办法外,还统一收税,节省了大量的土地,甚至还实行考核的办法。其具体实现方法类似于今天考勤,方法如下:比如一个县令年初要写一个计划,可以不要太小。写完后,自己留一份,张留一份。如果计划太少,我们必须将它们退回重写。计划通过后,知事会努力在下一年完成。如果到了年底,经过检查,发现知府有未完成的事情,那么知府就要降职为知府。如果在县里还是这样,那就降下去,直到把所有的县令都砍掉,回家做老百姓。点击查看更多图片。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中集殿大学士张,卒年五十八岁。他死后被献给朱果,朱果被封为文忠。他死后不久,就遭到宦官张成和保守派官僚的攻击,夺了他的家。只有在天启的第二年才能恢复名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作者。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嘉靖年间,明朝百病缠身,危机重重。故宫里,每天都要设坛修缮,烟雾缭绕。梦想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陶醉在庆云颂的华丽辞藻中,闭眼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汉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作恶,收受贿赂。在当时的内阁首辅权力交接中,受徐阶委托,在此背景下,出身平民的内阁首辅张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拨乱反正,巩固国防,实行鞭法,使垂死的明朝起死回生。张和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万历皇帝的老师张成为明朝新任内阁侍郎。张李彩凤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但他有一个高贵的地位,但他从不试图被宠坏。她与隆庆的第一任妻子陈皇后关系也很好。在萧万历很小的时候,李彩凤每天早上都带着儿子向陈皇后行礼、顶礼膜拜、道早安,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李彩凤非常善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三件重要的事情李彩凤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喜欢玩弄政治的女人,所以她还是需要为萧万里找一个依靠的人。这个人就是张。张成为内阁第一助理后,忧心忡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前任内阁助理高拱留下的烂摊子;第二件更让他担心的是孤儿寡妇。张当务之急是如何安抚孤独无助的,于是张一上台就为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说出李太后的名字并保护她的名誉。按照宫廷礼仪,隆庆死后,他的妻子可以称为王太后,但在王太后身上有一点细节上的差别。因为陈太后是原配,所以可以在太后前面加一个尊称字,也叫尊称。陈太后被称为太后仁圣。因为李彩凤不是原来的,王太后可以在她面前我不会感到荣幸。万历一登基,就告诉张,要在他面前供奉,但礼部大臣坚决不允。张的头脑是活跃的。他认为在太后面前加几句敬语不是原则问题,当前政治环境的稳定和各种势力的和谐才是关键问题。于是他力劝当时的礼部大臣潘升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最后,他还对陈太后和李太后太后说了几句恭维话。做完这些后,李太后也非常高兴。她和张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很融洽。张为做的第二件事是在兴趣爱好上与她产生共鸣。李太后喜欢拜佛,所以她经常要许愿和布施,这要花很多钱,尤其是对她的身份而言。但是,张坚决拒绝从国家拿钱来满足的爱好。那我该怎么办?张倒是聪明,皱了皱眉头,算了算。最后,他把属于皇室的包河店放在了李太后的名下。这不仅解决了李太后美国朝拜佛教的经费,又解决了国家财政不受影响的问题,可以说是双赢。张为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给他视如己出。萧万里是李太后的一切而张也视萧万里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张居正一生只致力于两件事,其一是萧万里的教育。黑心宰相卧龙床张与的关系的发展到暗恋在民间很流行。在清代的民间戏曲中,有这样一个对联故事:张考中进士的那一年,一个叫艾子秀的同学也考中了同年的进士,但他失败了。后来张见了他,跟他开玩笑,做了一副对联:艾自习,自习不自习,白面书生扛虎榜。艾自学很生气,觉得这是侮辱,放在心上。后来,我路过张屋和他聊天。进去后,师傅说张正在后花园赏花。艾秀跑到后花园。他一进后花园,就看到了张的身影消失在假山后面。艾自学跑过去,看到地上有个洞,一块石板刚好盖着。巧合的是,这块石板正好压住了张袍,而艾自学反应很快。这时候,他拔出剑,割下一块袍子就跑了。经过秘密勘探,他发现这条隧道直接通向李太后的卧室,于是复仇的机会来了。这时候,一道亮光闪过,一幅二十年未对齐的对联也出来了:张活在义里,不活在义里,黑心宰相卧龙床。这就是著名黑心p的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不值得争论。但这种故事在民间的流行也说明这种观点很有市场。柏拉图式的爱情反过来说,要说两个人互不相干,也未必如此。在和张之间,大概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张不清楚的情况吗?对于张肯定有这一点。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张太帅了。明史记载:堂堂正正是个人物的脸,一个人必须长到肚子,勇敢,是一个英雄。这么帅的男生吸引丧偶的李太后应该很正常;第二个是张自己的婚姻生活。张的感情生活并不理想。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顾实,两人感情很好,但顾实在30岁前就去世了。虽然张后来娶了一个王,张却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和王的关系。第三个原因是张为所做的事情。他一上台就为做了三件事,使这个女人对张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是完全自然的。第四,有那种精神上的关联,这可以从她继张之后的表现看出死亡。在张死前,的态度非常积极,不管是他的儿子美国的教育或国家事务。不过在张死亡,李彩凤美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不管她的儿子有多可笑,她都没有我不在乎。不管国家大事有多离谱,她都赢了不要问。那么如果张和她之间没有感情关系,尤其是男女恋爱关系,那么为什么过了这一次她就突然失去了一切?点击查看更多图片。情感真相当然,如果对张有说不出的感情,张必然会被触动。一旦李彩凤的生日,我北方电影院的野蛮格格恰好有几只罕见的白燕在翰林院飞舞。张写了几首歌白燕诗来歌颂的生日。其中一首是白的,玉遇玉,有时红药从梯前经过,给绣梯带来一股清香。也就是说,两只白色的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过我家楼梯前的花丛,把我家院子的清香带到你的绣楼。虽然它可以不要说这首诗是暧昧的,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情感。爱情这个东西,不是执着于当局,往往是执着于当局和旁观者。后人看到了和张之间的权力交集,但谁曾想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朴素感情?如果他们之间有这样一种精神上的爱,是不是这不也是对美好人性的真实展示吗?但是,人怕被人怕,张当时大概也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可能是有事情的,但是现在看来,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面对这样优秀的女人,张也会产生一种心灵的震颤,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明朝张居正的简介
概况
[编辑本段]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最好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