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刘伯承生平
- 2、他南昌起义是粟裕排长,21年后却成粟俘虏,孙子是国足门将
- 3、给六个关于战争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 4、这个普通的安徽农村妇女,在粟裕家住了二十多年,备受尊敬
- 5、桐村镇的红色记忆
- 6、受孙子兵法影响的名人
- 7、粟裕的名言名句
刘伯承生平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中国现代杰出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贡献。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 (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一九一二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一九三○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贵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是个人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时期从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国、护法战争,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1982年后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名著的许多章节出口能诵。在将校学堂10个月,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1912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失败后于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1923年参加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任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取得驰援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8月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在成都治疗期间,结识川籍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吴玉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10月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奉命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起义。由于他熟知川军情况且素负众望,被赋予“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在历时167天的起义过程中,他调兵遣将,进退有方,安民治政,措置裕如,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制四川军阀部队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 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刚到苏联时,为攻克俄文关,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1930年夏学成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期间,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作战指挥上的教条主义和专横作风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任第5军团参谋长。长征初期,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掩护中央机关通过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1934年底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1935年1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部队跳出了敌军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并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保障全军渡过天险金沙江。5月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方针,在逆境中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被张国焘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降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敌寇的蹂躏涂炭。1942年,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日本投降后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作出重要贡献。 内战全面爆发后,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1947年6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与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300里正面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他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战法,指挥部队经过28天连续作战,取得歼敌4个整编师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刘邓大军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心的壮举。途经汝河时,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响亮口号,并和邓小平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随后,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粉碎敌人33个旅对大别山的重点进攻。继而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逐步在鄂豫皖边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实现了中央和毛泽东设想的最好前途——站稳脚跟,创建巩固的根据地。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歼敌30余万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开辟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形成三路大军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把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起点的战略进攻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1948年5月起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他战前提出:“我们的打法是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战役第一阶段,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他和邓小平、陈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果断地指挥部队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之敌完全陷入孤立。接着他和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围歼黄维兵团,成为准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整个淮海战役以歼敌55万余人的巨大胜利而告终,大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1月与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他出色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各个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共歼敌约90万人,解放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康省大部,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割据西南、伺机反攻的企图。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剿匪作战和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50年11月建议并受命在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办好这所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宵衣旰食,手不释卷。他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繁衍发展了我军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官。他在教育训练军事人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年9月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2年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耄耋之年,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适时为中央军委、总部出谋划策。他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他南昌起义是粟裕排长,21年后却成粟俘虏,孙子是国足门将
给六个关于战争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被称为奸雄,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很好的领导才能,但是他多疑,虽然在他的身边有很多贤能,但是由于他的多疑,埋没了很多人才.
屈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想帮楚怀王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他提倡与齐国同盟,采取合纵的政策,提倡改变法度,但受到贵族的嫉妒和排挤,愚昧的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将屈原流放,最后楚国被灭,屈原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投江自尽.屈原象征着一种爱国精神.一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是值得赞誉的.
曹操:被称为奸雄,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很好的领导才能,但是他多疑,虽然在他的身边有很多贤能,但是由于他的多疑,埋没了很多人才.
屈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想帮楚怀王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他提倡与齐国同盟,采取合纵的政策,提倡改变法度,但受到贵族的嫉妒和排挤,愚昧的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将屈原流放,最后楚国被灭,屈原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投江自尽.屈原象征着一种爱国精神.一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是值得赞誉的..
巴顿将军
被称为“热血与豪胆”的巴顿将军于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加尼福尼亚,他成为世界闻名的将军不光是因为他的象牙柄手枪和他的性格,他是人们公认的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他军事生涯的顶峰是靠他不断努力来换取的。
一个为战争而生、视和平为地狱的男人,他有幸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个士兵的天才领袖,在战斗中勇猛而残酷无情;用他那极富特性的粗俗语言激发士兵的斗志,屡建奇功。
一个“美军中的匪徒”,对他的妻子却有着另一种深情。
粟裕
他是典型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最终赢得战争的杰出将领。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培训,他接受最早的军事术语就是可能就是毛主席著名的16字诀;因此,怎么褒扬这个天才的将军也不过分。
粟裕一生身经百战,他打过各式各样的仗,什么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他用过各种各样的战术手段,并最擅长打险仗,并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例。如脍炙人口的黄桥决战,如粟裕三次上书,改变了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淮海战役等。可以说,粟裕一生经历的凶险是最多的。
但是我们对粟裕的战略战术艺术研究的远远不够。这是因为粟裕虚怀若谷的原因。历史上,他曾四让司令,因此,他指挥的战争往往也就张冠李戴了。
林彪
参加过红军的长征,抗日的时候的平型关大捷是其领导的,后受伤去了苏联治疗。伤好回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后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逃亡坠机死亡。
总的来说他 是功大于过。
戴高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同年6月6日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主张抵抗纳粹德国的进攻,后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叛国”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 从敦刻尔克撤退的法军,从德国占领区逃离出来的法国人组成了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抗争德国法西斯. 戴高乐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清晨,戴高乐将军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一周以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戴高乐将军组织了这次行动并发表了有关这次轰炸取得胜利的消息
艾森豪威尔
出身于著名的西点军校,艾森豪威尔属下的英国将领不少都具有比他丰富的战场指挥经验,同时他还要同一个喜欢直接干预战场指挥的英国首相打交道。这给他带来了相当的困难。然而他恰当地处理了同英国人的合作关系,又成功地保持了作为联军统帅的权威。人们说,他获得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是位兼具政治家眼光的军人。
麦克阿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晨,日本代表团登上美国密苏 里号战列舰,签署投降书。代表同盟国在受降仪式上签字的是身穿开领衬衫,斜戴镶金边军帽的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发生了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后,麦克阿瑟以他的勇气和才能,奔波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华盛顿之间,为恢复美军元气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在战争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全,曾经数十次进入日军的火力封锁区.
这个普通的安徽农村妇女,在粟裕家住了二十多年,备受尊敬
粟裕,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之首。
方忠义,安徽桐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这两人本应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但奇妙的缘分,却让两人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方忠义是一个保姆,原本是在安徽芜湖军分区司令家做事,饭菜做得非常好,当这位司令得知粟裕家里缺一个保姆时,就把方忠义推荐了过去。
这位司令没说去的这家是谁,但方忠义知道部队的保密原则,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句话也不多说、不多问。直到有一天,方忠义才惊讶地发现,这家的主人竟然是开国大将粟裕,比原来那家的主人高了不知道多少级。
因方忠义做菜的手艺非常好,粟裕就找了个机会,请陈毅陈老总来吃饭。陈老总来了之后,也赞不绝口,对方忠义说:“你这个女大厨很不简单呐,你是安徽人,做的菜却符合我这个四川人的胃口!”
就在这次吃饭时,陈老总和粟裕敲定了一门“娃娃亲”,就是陈毅之子陈小鲁和粟裕之女粟惠宁。
这件事也让方忠义自豪了一辈子,经常对人说:“开国元帅家和开国大将家的订婚宴,就是我做的。”
方忠义和粟惠宁的感情非常好,粟惠宁也把她当成自己的妈妈一样。粟惠宁经常对人说,我有两个妈,一个是亲妈,一个是方妈妈。她和陈小鲁第一次正式谈恋爱时,首先告诉的不是父母,而是方忠义。
粟惠宁结婚后,说我是方阿姨带大的,我的孩子以后也要交给她带。经粟裕同意后,1976年,方忠义来到陈家,开始照顾陈小鲁和粟惠宁的儿子陈正国。陈正国的乳名小果子,还是方忠义给起的。
方忠义对粟家人感情很深,作为第三代的陈正国,方忠义更是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疼爱。陈正国懂事后,一口一个方奶奶,也让方忠义非常感动。
有一次,方忠义带着6岁的陈正国出去玩,走在马路上,陈正国却让方忠义走在路里面,方忠义问为什么,陈正国说,方奶奶走在里面,汽车轧不到你啊!
这句话,把方忠义感动得不得了,更加深了对陈粟两家的感情。
到了1984年,粟裕去世后,方忠义也年事已高,看到粟裕家的第三代也长大了,就向粟家辞别,要回老家。
粟家人都不想让她走,粟裕的夫人楚青说:“你在我们家生活了二十多年,早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你哪也不用去,我们给你养老。”但方忠义去意已决,楚青只好给了她一大笔钱,送她回到了安徽桐城老家。
但粟陈两家人仍然没有忘记她,每年逢年过节,都会去安徽看望她,还经常给她寄东西,尤其是陈正国,无时无刻不想念方奶奶。2001年年底,陈正国给方忠义寄过去5000块钱,半年后,陈正国又亲自来到桐城,看望方忠义。
当时,方忠义已是88岁高龄了,眼睛已经花了,一开始没认出来是谁,等到终于认出是陈正国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2014年9月19日,这一天对粟陈两家来说都是大日子。什么大日子呢?方奶奶百岁生日!
这一天,陈小鲁、粟惠宁、陈正国,还带着陈正国的孩子,一起来到方家,给方忠义举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百岁生日宴,陈正国说:“方奶奶活了一百岁,争取再活一百岁。无论您活多久,您永远是我们的亲人。”
方忠义老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笑了整整一天。
桐村镇的红色记忆
在桐村镇王畈村有一座老屋,上面写着“红十军团徐家村战斗遗址陈列室”。走进陈列室,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墙壁上挂着方志敏、粟裕等人的照片及与徐家村战斗有关的图文资料,还有一件件从民间收集而来的战斗遗物。其中有一盏马灯引起了大家的围观,马灯上方其中有一行字母:NEWYORKUSA(美国纽约)。1935年1月13日,方志敏、粟裕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抵徐家村后岭上,遭到敌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五团的围堵。由于敌军火力密集,后面高山密林又不易攀登,虽然突击队几番突围,多次与敌展开肉博战,但都未能成功。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抗日先遣队主力撤离战场后,爬菜刀岗沿着山冈小径向王山村方向转移,后向江西苏区进发,留下19师(即老十军)作掩护。1月15日晚,夜深人静,小雨夹着雪花不停地下着,一浑身透湿、头戴笠帽的青年人手拎一只熄了火的马灯敲开了苏乃皋的门,打着哆嗦说:“大叔,借个宿行不?”苏乃皋马上答应:“进来吧。”青年进门后,苏乃皋老人唤醒了老伴,给这位青年张罗吃的。吃完饭后,老人找来一件破棉衣、一件破粗布衫、一条便裤子让青年换上,老伴则帮年青人烘湿衣服。第二天清晨,小年轻吃了玉米糊,换上还没有干透的衣服对苏乃皋老人说:“大叔,我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您,要不,这马灯留给您们作个纪念吧?”年青人把心爱的马灯递给老人就匆匆地走了。原来这个年青人就是在战斗中失散的红军战士,手上这盏马灯从瑞金一直跟随部队北上抗日而日夜行军作战。时间一晃,78年过去了,这盏马灯在苏家传到了苏乃皋的孙子苏良法手上,苏良法老人把这盏马灯捐献了出来。 走出陈列室,王畈村党支部书记苏东旭指着陈列室后面的一座山告诉笔者,这座山的山顶至今还保留着战斗时留下的战壕和一座红军墓。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泥道而上,满目苍翠,竹香绵绵,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由于山势的陡峭及体力的逐渐消耗,我们一行人显得越来越疲劳,早已满头大汗,衣服也湿透了。大约爬了40分钟,苏支书指着一绿地:“这就是战壕,国民党保安团构筑的。”笔者望着绿树蒿草摇着头,茫然若失,真的看不出。不知啥时候,山上又多了几位义务导游:“这,确实有战壕,原来沟壕很深,成圆形。我们小时候,在这捉迷藏。年代太久远了,加上垦荒种树,挖得不成样子了。”为了弄个水落石出,在我们示意下,两个热心村民用柴刀斫开了一个口子。不久,一条壕池跃入眼帘,真的是战壕遗址。在战壕边上,笔者又看到了一座红军墓。苏东旭说,在徐家村战役中,抗日先遣队主力撤离战场后,留下作掩护的19师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及将士们连续战斗2天2夜过于疲劳,加之又饥又饿,19师在徐家村战斗中牺牲了7人。15日,徐家村村民陈春灯、陈绪芬、陈孝辉、陈绪委等人,上山将红军战士尸体好好掩埋,并立红军墓3座。1952年,徐家村村委会为红军墓立了碑,历年均有村民上山扫墓。2010年3月28日上午,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粟裕将军的女儿粟惠宁等人来到桐村镇王畈村、徐家村、江西马岭底等地,寻访革命先辈足迹,缅怀先辈,祭奠英灵。 桐村镇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苏区的红色贸易路线的重要商埠之一。据史料记载,自1930年11月至1934年年底,国民党先后在王畈村驻守基干队和独立旅,建立了3个炮台、调堡,挖战壕3000米,扎木城(松木加铁丝网构成)约3500米,并设立2个哨卡,日夜有哨兵盘查来往行人,使苏区食盐、布匹、西药、文具等物资供应一度处于十分困难境地。红军中的伤病员,亦由于严重缺乏食盐和药品,治疗上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何应钦在给鲁涤平的电报中,洋洋得意地说: “尤以伤兵缺乏医药治疗,最为伤惨。”于是,马岭底根据地干部王金芽到徐家村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设立大桥区委,徐家村陈春灯、王畈的林升道、苏乃皋、苏天棋、苏仁畔、苏仁甘、苏乃唇、林大某等人先后秘密加入组织,为根据地提供情报,想方设法运送紧缺物资。其中苏仁甘的药箱最值得一提。坐在陈列馆边上晒太阳的老村民告诉笔者:苏仁甘是一位医生,家境也很富裕,家开设油坊。苏仁甘利用其身份的便利和随身背着的藤条药箱,将中草药或医药书籍、针灸工具等放在医药箱的上层,将食盐和小件物资(如手电筒、电池等)放在底层,过关时,哨兵认识他是医生,有时哨兵不检查,让其过关。有时要打开药箱例行检查,简单地看下也就完事。有一次,马岭底一大户人家请苏仁甘看病,为表示诚意特放来轿子,他利用这一机会,在轿子底座隐藏了一批急需物资,并顺利地通过关口。尽管烽火硝烟已散去,但红军的故事传了下来,一代传给一代。在桐村,你随便走进哪一家,都能给你讲上一二个红军的故事,说上一二段红军的动人事迹。
受孙子兵法影响的名人
古代的韩信,张良,现代的毛泽东,刘伯承,陈赓,粟裕等。
武田信玄,仗着自己懂半本孙子兵法,打谁虐谁,战无不胜。
粟裕的名言名句
人平易近战斗是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年夜海,这是一条真谛。
仇敌认为安然的处所,恰是我最轻易到手的处所,这是战斗的辩证法。
人平易近是父母。
现代战斗的胜负,一般的说决定于其本国广大年夜人平易近对于战斗大年夜政治上经济上、精力上物质上的支撑程度。谁可以或许动员其绝大年夜多半甚至全部公平易近,全部精力、生命及物质来支撑战斗,则谁就可以或许获得战斗的成功。
战斗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较,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比较,是各类力量的总决赛。要保障战斗的成功,必定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战斗的哪一方面多动员些力量,哪一方面就多一层成功的保障。
精确的方略意图,必须经由过程战斗的成功来实现。
战斗有它本身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根据敌我两边的实际情况和战斗内涵规律去寻找。
依附人平易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人的服治标语,而是计谋思惟。
接触是最讲辩证法的,因为两边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行动,仇敌同我们一样也会动脑筋走路,他打着打着就变了招,我们就得跟着蹦┞沸,我们也常要根据疆场上变更了的形势来变更打法。孙子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更而取胜者,谓之神。
时光对于战斗是很重要的,战斗的胜败,往往决定于最先于最后的几分钟,哪个能占先机之利与保持到最后关头,哪个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