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3、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意思?
- 4、“生死契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 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
- 6、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 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 8、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成现代汉语~
- 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出自先秦·佚名的《击鼓》。
原句的意思是: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扩展资料: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参考资料:国风·邶风·击鼓_百度百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意思?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一、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二、翻译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唯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与你立下誓言。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邶风·击鼓》的赏析: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此诗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写征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生死契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译文: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生死契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先秦的《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2、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
我们早已立下了生死不分离的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可叹的是我们相距太遥远了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的是我们已经分别太长久了,无法坚定守誓言。
此句出自《国风·邶风·击鼓》,诗中描写了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击鼓》诗中一个“平”字,显示的是师出有名,平定天下,不许为乱,是义之所在。有国家必有战争,战则有义与不义之别,本诗“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展示的是师出有名之下的人心向背,是知所以战而从军南行的义无反顾。
于是《击鼓》,通篇不见怨尤,但见历经苦战的战士,对于战友的深情怀念而已——擂响战鼓,其声镗然,国家用兵,人心振奋,战士们积极入伍,踊跃向前。家乡的亲人们都在为国出力修筑漕城,劳苦非常。
只有我一人加入了南下的军阵行列,心怀必死之志准备去冲锋陷阵了,肩并肩的皆是陌生人。就这样出征,向南方,向南方。这一次,为天下太平,跟随孙子仲,我们义无反顾去平定陈、宋的动乱。战争结束了,大军凯旋,曾经与我肩并肩的战友啊!却没有能够与我同归,因而满怀的惆怅忧痛,挥之不去。
“奋勇向前,戮力杀敌,无论遭遇怎样的艰险,同生共死,永不分离”,是你我走上战场时立下的誓言。当时矢志赴死,我们双手紧握,我的命放在你手里,你的命放在我手里。可叹你就这样离我远去,不与我同生,天人永隔是怎样的遥远呐!可叹你远远地、永远地离我而去。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是我们立下誓言,承诺同生共死永不分离。契阔:聚散。契,合;阔,离。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2、该句出自先秦无名氏《诗经·邶风·击鼓》,全诗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意思是我们立下誓言,承诺同生共死永不分离。契阔:聚散。契,合;阔,离。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2、该句出自先秦无名氏《诗经·邶风·击鼓》,全诗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翻译成现代汉语~
.....额 你写这么多,有毛用,有几个能看懂。这个翻译成现代文。就不是意思了。其实就是讲 战友之间的友谊。一起去死。和 不能同年同月生,就同年同月死 差不多。
谁知道,不知道那个傻比给删掉一些。变成个男女之情了。也不知道,作者能不能被气活过来。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翻译后就没味道了。
这是我很喜欢的《诗经·邶风·击鼓》的一段
前面的人已经回答得很好了
我没什么好说的了
原句意思: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http://www.bookhome.net/lishi/gudai/ymdjc.html),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不论生死,不论会有多艰难,我与你说定了,握着你的手,我会陪着你一同老去。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
原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参考资料:《国风·邶风·击鼓》——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