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望洋兴叹的故事
- 2、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是什么?
- 3、望洋兴叹寓言故事
- 4、望洋兴叹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 5、望洋兴叹出自哪本寓言故事书
- 6、成语”望洋兴叹“的故事及寓意
- 7、《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举例简介
- 8、望洋兴叹的寓意和道理
- 9、望洋兴叹是属于伊索寓言还是拉封丹寓言还是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语言?
望洋兴叹的故事
望洋兴叹这个故事讲的是:
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的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斥我,没有到我这里来时呢。现在我亲眼看到您的广大,我又是这样的愚陋,以我个人的力量,在您面前只不过是海洋中的一滴水,如何能不自惭形秽?”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儿,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受狭小生活的局限;夏天的虫儿,不能跟它谈冬之雪,因为它受生命短暂的限制;糊涂的人,不能跟他们谈大道理,因为他们被是非长短局限住了。今天你走到我面前,请稍加审视一下,你恐怕还不到忘形得意程度吧?”
河伯说:“何谓‘忘形得意’?”
北海若说:“今天我以天地为腹,以日月为目,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我与万物同一,何须得意忘形?如此这般,我便能与你共同深究天地之本源,牵引出万物的本来面貌,我又怎能不与万物同一呢?我又何必有什麽得意忘形的呢?”
河伯仍然茫然自失,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突破自己,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望洋兴叹的故事(5篇)
望洋兴叹的故事1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练好剑法,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望洋兴叹的故事2 成语望洋兴叹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篇》。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篇》。
很久以前,有一年,秋水暴涨,许多小河里的水,汇聚到黄河里来,黄河顿时变得特别宽阔,都看不淸对岸的牛马了。
黄河之神河伯,于是沾沾自喜,以为他是天下最美的了。于是,他顺流东行,不觉来到了北海(即渤海)。他向东望,只见白浪连天,茫茫一片,哪里望得见边库!这时河伯才感到十分惭愧。河伯抬起头来,仰天向北海之神海若叹道:“唉,我原先自以为了不起,现在看到你这样的宽广难穷,才明内自己的骄傲实在毫无根据。我将永远被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见笑了。
北海之神海若对河伯说:“住在井里的蛙,不可能知道海是怎么样的,这是因为它受着环境的限制;活在夏天的虫,不可能明白冰是什么东西,这是因为它受着时令的限制。你现在离开你偏狭的河床,来看一看大海,觉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无数河流的水,不断地灌人大海,大海始终不见深了多少,不论春秋,旱涝.都没有影响,不增不减,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广大的宇宙之间小小的一部分而已……可见,所谓四海之内的中原之地,从整个宇宙来看,不是好比小米放在大仓里吗?……
这句话的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的故事3 出处:《庄子·秋水》。
意思:望着海洋感叹。形容一种无能为力、怅惘无奈的心情。洋:一般解释为“海洋”。
《庄子·秋水》里写道:秋水暴涨,许多小河里的水汇聚到黄河,黄河顿时变得很宽阔,都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黄河之神河伯沾沾自喜,顺流东行,不觉来到北海(渤海)。他向东一望,只见白浪连天,茫茫一片,哪里望得见边岸!河伯十分惭愧,望洋向北海之神海若叹息道:“我原来自以为了不起,现在见你这样的宽广无边,将永远被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见笑了。”
海若对河伯说:“井里的蛙,不可能知道海是怎么样的,这是因为它受环境的限制;生活在夏天的虫,不可能让它明白冰是什么东西,这是因为它受时令的限制。你现在离开偏狭的河床,来看一看大海,觉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经典台词,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无数河流的水,不断地灌入大海,大海始终也不会满起来;大海的水,也不断向无数河流输送,却也始终不见浅了多少;不论春秋旱涝,都没有影响、不增不减。但我从未因此而自高自大,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宇宙间小小的一部分而已……可见,所谓四海之内的中原之地,从整个宇宙来看,不过‘?米(小米)之在大仓’……”
根据以上故事,产生了数条成语。除“望洋兴叹”,还有以下几条——
北海难穷:形容志向远大、胸怀宽阔,难于估量。
大方之家:或“方家”,习惯用来尊称有学问、有修养的专家。
见笑大方:形容学识浅陋,被内行人笑话。也作“贻笑大方”。
大仓?米:比喻非常渺小的事物,犹如大谷仓中的一粒小米,也作“太仓?米”。
望洋兴叹的故事4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望洋兴叹:望洋兴叹(拼音:wàngyángxīngtà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庄子·秋水》。该成语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战国·庄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后人根据上述文献中的“望洋向若而叹”提炼出成语“望洋兴叹”。望洋兴叹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的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 头条搜索更多望洋兴叹的`故事望洋兴叹的典故
2、典故: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示例:引用典故。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神马搜索更多望洋兴叹的故事望洋兴叹的典故
3、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富于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 谷歌搜索更多望洋兴叹的故事望洋兴叹的典故
4、分不清:《分不清》是由张雨生填词、王天佑演唱的一首中文歌曲,收录于专辑《青春像把枪》分不清-王天佑词:张雨生无缘无故想起你和败坏的心情输赢的念头盘旋着揉酸我眼睛莫非我也不能自己殃料笑不能摒息当欢呼声过去那熟悉的声音无嗔无喜想起你和掉泪试钻只的情绪并没有空间来安放失落的感情只是我又不能自己府祖寻照不能摒息当记忆还有些小碎片要整理分不清我一直紧紧距离这样近却抓不住你分不清时间把生达辨活棱角都磨平我们一无转机分不清... 图片搜索更多望洋兴叹的故事望洋兴叹的典故
望洋兴叹的故事5 成语释义:
原意是看到别人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来一般用来比喻办事力量不足,条件不够,无从着手,无可奈何。
来源追溯: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而叹。
故事链接: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望着滚滚的波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了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河伯更加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决定顺流而下,看看黄河究竟有多大。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放眼望去,只见大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 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大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最大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学以致用:
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面对一些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不应该望洋兴叹,而应奋发图强,努力掌握好知识和本领,为未来的奋斗打好坚实的基础。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是什么?
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没能达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不可以同它讲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望洋兴叹的成语寓意
这个典故寓意深刻,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1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清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2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没能达到顶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才明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不可以同它讲大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今,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望洋兴叹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典 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一眼望不到边,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了,哈哈!”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望洋兴叹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中国寓言故事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吗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大海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大海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大海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我的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一眼望不到边,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是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了,哈哈!”
望洋兴叹,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无能为力,汉语成语,拼音是wú néng wéi lì,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白话译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这个罪最重,如果不是我很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也没有办法啊。”
用法
1、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翡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沈石溪《斑羚飞渡》
2、他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显得异常颓丧,无能为力,只得走了一条惹不起而躲得起的逃避之路。
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望洋兴叹出自哪本寓言故事书
望洋兴叹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成语,意思是感到无能为力,对某种事情感到失望和沮丧。这个成语来自于一本叫做《伊索寓言》的故事书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海鸥和鲲鹏”的故事。海鸥是一只小鸟,它飞行能力强,但是它只能在海面上飞翔,无法飞到更高的天空。一天,海鸥看到了一只鲲鹏,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大鸟,能够展翅高飞,飞入云霄之上。海鸥非常羡慕鲲鹏,它想要像鲲鹏一样飞得更高更远,但是它却无能为力,只能望洋兴叹。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它们,而不是望洋兴叹。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望洋兴叹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成语,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这个成语来源于《伊索寓言》这本寓言故事书,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一味地羡慕他人或者望洋兴叹。
成语”望洋兴叹“的故事及寓意
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的故事: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没能达到顶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才明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不可以同它讲大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今,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望洋兴叹给人的启示: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举例简介
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屠龙之技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原文: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随珠弹雀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庄子·让王》鹏程万里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原文: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庄子·逍遥游》庖丁解牛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原文:\x0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庄子·养生主》鲁侯养鸟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寓意: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x0d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庄子·至乐》老汉粘蝉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 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原文:\x0d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x0d庄子《庄子·达生》井底之蛙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原文: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庄子《庄子·秋水》匠石运斧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 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原文: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庄子《庄子·徐无鬼》猴子逞能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 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 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庄子《庄子·徐无鬼》 寓意: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原文:\x0d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邯郸学步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原文:\x0d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x0d庄子《庄子·秋水》防冻手的药 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 这药能够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 庄子《庄子·逍遥游》 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原文: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氵并氵辟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氵并氵辟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氵并氵辟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东施效颦 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 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原文: 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庄子《庄子·天运》触蛮之战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 梁惠王回答:“知道.” 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 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 惠王说:“没有.” 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 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寓意: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原文: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忘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忄尚然若有亡也. 庄子《庄子·则阳》 庄子(约公元前368-前288),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曾为漆园史,后拒绝楚威王的重聘书,终身不当官,过着闲适的生活,是当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现存《庄子》33篇,有许多寓言故事,想像奇特,妙趣横生,机智幽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文学价值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补充: 相濡以沫\x0d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x0d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盗亦有道解释 道:道理.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x0d出处 出自《庄子·外篇·箧第十》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x0d越俎代庖解释 越:超过.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代:代替.庖:厨师.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x0d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治:从事.祝:主持祭祀的人.樽:盛酒的器具.\x0d望洋兴叹释义: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x0d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朝三暮四解释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x0d出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东施效颦解释 效:仿效;颦:同矉,蹙眉.原比喻不根据具体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现泛指模仿者的愚蠢可笑. 捧心:捂着心口.挈:带领.\x0d出处 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标新立异解释标:检举;立:树立.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x0d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x0d呆若木鸡解释:本意为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现使用多为字面意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x0d出处: 庄周《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x0d螳臂挡车解释 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前进的车子.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招致失败.\x0d出自《庄子·人间世》.\x0d蜗角之争解释: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x0d出处: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无中生有解释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x0d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枯鱼之肆释义 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x0d出处《庄子·外物》
望洋兴叹的寓意和道理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1、此成语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也。”2、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3、《望洋兴叹》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它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站在海边,望着远处的大海,却无法跨越自己心中的障碍,感到无比的迷茫和无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犹豫,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望洋兴叹是属于伊索寓言还是拉封丹寓言还是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语言?
望洋兴叹是属于中国古代寓言里的词语。属于《庄子 秋水》里的词语。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