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彻,汉武帝刘彻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9 17:35:28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

汉武帝刘彻生平简介纵观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汉武帝是一个顶级的皇帝,可以和亚历山大以及世界其他国王相提并论。汉武帝是一个不朽的帝国传奇。整个汉朝,神武有那么多英明的皇帝,但只有汉武帝能如此光芒四射,也只有汉武帝被无数人公认为汉朝最伟大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汉武帝刘彻生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他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在他之前,西汉经过两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西汉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地方诸侯势力过于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当时的匈奴经常入侵中国,匈奴势力强大,尤其是骑兵。武帝即位后,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使这位伟人正式进入巅峰。一方面,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晋升令,加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壮大了帝国的实力。在文化上,他还积极倡导儒学,采纳了“废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完成了文化的大一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以惊人的勇气进攻匈奴,将战场从达汗的主场转移到匈奴的地盘。这种转攻为守的思想被无数人推崇,并在他正确的思想政策下,达汗精兵击败匈奴,将达汗的边界线从长城推进到漠北地区,夺回河套地区,奠定了后来的国家版图。也为后来大汉多次击败匈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迫使匈奴分裂迁徙。可以说,汉武帝刘彻一生伟大。虽然他在人生后期有一些缺陷,但他能够在0755到79000之间果断认错,他的才华和谋略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世界上伟人很多,但汉武帝无论和谁在一起,都没有人会轻视他,也没有人敢轻视他。这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的小名是什么?汉武帝的婴儿名字叫毕,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据说汉武帝的母亲怀上汉武帝时,梦见红龟从云中直下入宫,一条红龙遮住了宫殿的门窗,还有一个仙女把天上的太阳送给了她。根据《汉武故事》中的记载,汉高祖在梦中也要求他给这个新生儿取名为“毕”,所以汉武帝的婴儿名就是这样来的。但是随着汉武帝的成长,他的聪明和傲人的才华就显现出来了。他过目不忘,对政治和军事非常感兴趣。汉景帝非常疼爱这个儿子,觉得“璧”字已经配不上现在的儿子了,就改名叫。古时候“比”字有聪明的意思,但也有猪的意思,而猪是又脏又懒的动物,不太雅观。“车”代表聪明、透明的意思,也寄托了汉景帝对的希望。汉武帝七岁改名,正是在这一年,汉景帝废黜了长子,立了刘彻。刘彻本人非常配得上韩晶皇帝赋予的名字,而且他很受韩晶皇帝的青睐。汉景帝死后,刘彻继位。从此,他的小名就成了过去式,除了太后,没人能叫他的小名。汉武帝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他的许多措施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造福了后世的百姓,也让皇帝被世世代代牢牢记住。如何客观评价汉武帝?汉朝的皇帝刘彻,一个传奇的名字,总是被人们提起汉武帝的一生波澜壮阔。在他之前,汉朝一直在休养生息。面对匈奴的挑衅,多是以一种软弱的态度寻求原谅,结交各种亲友以求和平。但是从他开始,汉人就不再允许匈奴入侵了。无数将士奋勇作战,长途驱逐匈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来在后人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对匈奴的大胜。汉武帝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中国第一个“独尊儒术”的皇帝。他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两千年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导致了文化意识的统一,对国家的稳定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汉武帝也是第一个大规模培养人才的皇帝。他设立了国子监,然后国子监这个政府的高等学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同时,他积极与西域各国交流,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良好关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时间从0755年到79000年的皇帝。汉武帝晚年也犯了一些大错,但他勇于站出来表达内心的悔意。这种勇气值得无数人学习。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有许多错误,但他的存在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给了一个国家站在世界之巅的信心。男性梁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汉武帝时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社会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比如,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儒生。虽然汉初一直实行黄老无为,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汉武帝的需要,于是决定重用儒家,于是董仲舒终于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到了尽头,儒学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之死标志着道教的衰落,董仲舒的有限举措无疑是儒学兴盛的起点。前134年汉武帝选贤任能,连问董仲舒三策。因为主要问题是天人关系,所以又称为“天人三策”,提出了“废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可惜董仲舒没有得到重用。为什么?其实这和长期以来儒生中的只说不练的问题有关系。试想在汉武帝时代,可以说人才济济。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以他在儒生中的威望和汉武帝的野心,怎么会故意不让他执政呢?原因是虽然他说起来很好听,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有理论指导价值,但是叫他做就做不到。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有重用董仲舒。尽管如此,董仲舒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一笔。他和汉武帝直接和间接地促成了中国未来的主流文化格局。卫子夫,刘彻皇后,汉武帝他是汉武帝一生中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妃皇后。然而,众所周知,汉武帝的名后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卫子夫也是如此,他在陪伴了汉武帝几十年后,在后宫自杀。卫子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从小就被送到侯家学习歌舞,成为歌女中的一员。有一天,汉武帝祭祀完祖先回到皇宫,顺道拜访他的姐姐。因为汉武帝当时没有孩子,平阳公主就想把家里的那些名妓送给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看中了卫子夫。婚后一夜,平阳公主奏请送卫子夫入宫。然而入宫后,卫子夫的日子并不好过。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青睐。汉武帝想把宫里一些没用的人送走的时候,卫子夫又能见到汉武帝了。卫子夫很想离开皇宫,求他放自己出去。当时这种楚楚可怜的模样吸引了汉武帝的喜爱,于是汉武帝又对她青睐有加。结果卫子夫怀孕了,于是卫子夫越来越受宠。后来我想,当时陈皇后是嫉妒卫子夫,她揭发了用巫术刺杀卫子夫的故事,这样陈皇后就废了。之后,由于卫子夫生下了皇帝的长子,她被立为皇后。随着卫子夫人老珠黄,她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受宠,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在后宫里帮助汉武帝处理后宫事务,让汉武帝可以专心处理国家大事。卫子夫从来不争什么,就像一潭死水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所以一直深受汉武帝信任。然而,任天之幸流逝,随后一场大灾难让在后宫待了40多年的卫子夫绝望地自杀了。汉武帝肖像描写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巨大成就的皇帝。为了纪念他,人们树立了一座汉武帝的雕像。从这个汉武帝雕像可以看到,汉武帝戴着皇冠,右手举到前面,左手放在腰间,手里拿着腰间佩戴的青铜剑。他的衣袖随风扬起,整个人呈现出一种威严的气势。看看汉武帝的五官。他留着长长的胡子,呈倒三角形。他有着剑眉,目光坚定地直视前方,面容肃穆。整个演示就是一个中尉上战场作战的手势。这个汉武帝的雕像和汉武帝的形象非常吻合。但就外观而言,汉武帝的表情雕刻得非常好。在很多汉武帝的画像中,可以发现汉武帝的胡子和这个汉武帝刻的锁一样长一样粗。是典型的“倒三角”形状。包括雕像上的服饰,虽然没有涂上鲜艳的颜色,但雕像上汉武帝所穿的服饰都是工匠们精心雕琢的。雕像上的青铜剑,是汉武帝手持的,在很多汉武帝画像中也可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汉武帝总是佩戴着一把青铜剑。他不是一个只擅长政治谋略的皇帝,除了政治谋略之外,他还擅长军事谋略。在位期间,打败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和百越。在他的统治下,汉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他的统治下,奠定了中国未来统一的基础。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汉武大帝刘彻吗

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高祖刘邦。他4岁立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计54年。
景帝对太子刘彻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为了把太子刘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给他特意选配了一位儒学大师卫绾。本来汉初至今,在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对纷乱的国内外现状,隐隐感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他很有远见地开始寄希望于儒家学说。为此,他决定把对儒家学说有着深湛修养的、为人行为端正的卫绾,选作太子刘彻的老师。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刘彻是个好学上进的皇太子。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作辞赋和舞刀剑。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他作为皇太子,平时学习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为将来顺利接班,他作着全面的准备。公元前141年,他16岁,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加冠典礼的举行,说明皇太子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独立掌权了。不料,在冠礼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当日,皇太子刘彻即位,君临天下,是为武帝。
16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武帝胸中有数。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汉律,对各级官吏严加管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汗高祖刘邦,实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设立了9个诸侯国。封国的诸侯王,权势很大。他们在本国有人事权、财政权,甚至有部分的军事权。他们逐渐闹起独立来。景帝时,吴楚七国终于叛乱。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诸侯国强大的势力终究是块心病。武帝想解决这个难题。
大臣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在诸侯国内,诸侯王虽有几十个王子,原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现下令,推恩各诸侯王,可以在其国内用自己的领土,分封王侯。这样,大诸侯国就自然分解为几十个小国了。表面上恩及他们,实则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个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采纳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决定统一货币。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郡国原有旧钱一律收回销毁。铸币权归中央所有,统一发行五铢钱。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汉朝北部边境1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
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武帝于公元前87年病逝。
回答者:非常少年 - 一派掌门 十三级 12-8 17:56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刘彻简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汉朝皇帝)

刘彻(前202年-前195年),字恒山,汉高祖刘邦的长子,汉朝的第二位皇帝,谥号为高惠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朝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
刘彻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刘邦是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建立了汉朝。刘彻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明机智,善于学习,很快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能。在刘邦去世后,刘彻被立为太子,成为了继承汉朝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登基与改革
刘彻登基后,面临着国家内外的许多问题。他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法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对外扩张
刘彻在位期间,还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他派遣将军韩信和彭越率军征服了南方的楚国和南越国,统一了南方地区。他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后期政治动荡
然而,刘彻晚年的统治并不平静。他身边出现了一些权臣,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同时,国家内外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社会动荡不安。刘彻在位期间,曾多次更换重要官员,试图解决问题,但效果甚微。
刘彻的去世
前195年,刘彻去世,享年8岁。他的去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然而,刘彻作为汉朝的第二位皇帝,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他的对外扩张也为中国的疆域扩大做出了贡献。
结尾
刘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和对外扩张为汉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的统治并不平稳,但他的影响力却超越了他的短暂统治。刘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汉武帝刘彻的简介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也是西汉时期的第三位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创性的措施,使得汉朝的国力和文化达到了巅峰,被后人尊称为“太宗”。
汉武帝刘彻的生平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56年出生在长安,是汉景帝的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对政治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公元前141年,刘彻继位为皇帝,时年15岁。
刘彻登基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创性的措施。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得汉朝的国力和文化达到了巅峰。
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汉武帝刘彻还加强了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他组建了一支由精锐骑兵组成的“神兵天降军”,并且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使得军队的后勤保障更加完善。
在文化方面,汉武帝刘彻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推行“儒家思想”,重视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使得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他还大力推广汉字,使得汉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之一。
汉武帝刘彻的功绩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创性的措施,使得汉朝的国力和文化达到了巅峰。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得汉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加强了军队的后勤保障,使得汉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文化方面,汉武帝刘彻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推行“儒家思想”,重视教育,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使得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他还大力推广汉字,使得汉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之一。
汉武帝刘彻的逝世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逝世,享年69岁。他在位长达54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逝世给汉朝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留下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结尾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创性的措施,使得汉朝的国力和文化达到了巅峰。他的政治和文化遗产,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汉武帝刘彻简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17]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19-20]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21-22]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17]汉承秦制,汉初一直推行秦历——颛顼历,以10月为岁首。直至汉武帝太初改历,施行新历法。而春节正是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23]帝刘邦、曾祖母:(追谥)高皇后薄氏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祖母:孝文皇后窦氏父:孝景皇帝刘启母:孝景皇后王氏后妃皇后1、陈皇后,生卒年不详,无子,西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正史未留其名,终被废,居长门宫。[45]2、卫子夫:孝武卫思后(?-公元前91年),也称卫皇后,名不详,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建元二年(公元139年春),被到访平阳公主家的汉武帝临幸并带入宫中。[46]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称赞卫皇后: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第十九。可见卫皇后具有母仪天下的品格,因此才能够得到这位大史学家的称赞。【注释】《汉书新注》“夫”,卫子夫。[46]妃嫔李夫人,后由霍光追封为孝武李皇后,李延年的妹妹,生昌邑王刘髆。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史记里王夫人去世后刘彻命齐少翁招其魂,汉书将这段故事移到了李夫人身上。赵婕妤(即勾弋夫人,也称拳夫人),生汉昭帝刘弗陵(也作刘弗)。后来被追封为赵太后。尹夫人(尹婕妤)邢夫人(邢娙娥)李姬,生刘旦、刘胥。某氏,生夷安公主。某氏,生盖长公主(即鄂邑长公主)。子女儿子长子 戾太子刘据,母皇后卫子夫,其孙刘询后为汉宣帝。次子 齐怀王刘闳,母王夫人,元狩六年立,18岁驾薨。三子 燕剌王刘旦, 母李姬。四子 广陵厉王刘胥(与刘闳、刘旦同日封王)。五子 昌邑哀王刘髆, 母李夫人,天汉四年立(其子是汉废帝刘贺,当过27天皇帝)。六子 汉昭帝刘弗(又名刘弗陵),母钩弋夫人赵婕妤,在位十三年,21岁驾崩。女儿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刘彻之女未有明确排序,而且很可能部分帝女未曾史书留名。(比如汉景帝时期只记载了刘彻三个同母姐妹,文帝时期只记载了馆陶公主和绛公主)长女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访方士。最著名的方士栾大,被封为五利将军、天道将军、地道将军、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汉武帝还将卫长公主嫁给了他(卫长公主原先嫁给曹寿的儿子平阳侯曹襄,因为丈夫早死,再嫁栾大),后来武帝发现栾大是个骗子,怒火中烧,派人把栾大活活烧死,以泻心头之恨。从此卫长公主再无事迹见于史料。只知道她的儿子曹宗可能在“巫蛊之祸”中遇害身亡(因史料记载有出入,也有说曹宗未被牵连的),汉宣帝时她的孙子曹喜恢复了列侯爵位,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鄂邑长公主(盖长公主),生母不详,刘彻去世后因抚养汉昭帝被封长公主,与燕王刘旦、上官桀、上官安及桑弘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发后自杀。诸邑公主,史记索隐称其母为卫子夫,死于巫蛊之祸。石邑公主,史记索隐称其母为卫子夫,生卒年不详。阳石公主(德邑公主),生母不详,死于巫蛊之祸。夷安公主,生母不详,嫁汉武帝姊妹隆虑公主之子昭平君,后昭平君因杀人犯法而被处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据《史记》《
刘彻画像[2]
汉书》的后妃传,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母王氏,汉景帝中子。[3-4]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景帝后,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5]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6]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7]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8]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的时间无考。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1]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1]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114-115]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114-115]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114-115]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114-115]
但在晚年,刘彻却因巫蛊之祸滥杀大臣王子,引得后世非议。相较于一生从未滥杀一位大臣的秦始皇,这无疑是刘彻的不及。[114-115]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
《史记》《汉书》的后妃传,汉武帝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母王氏,汉景帝中子。[3-4]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景帝后,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5]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6]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秋九月,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废。第二年(公元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为皇后,丁巳,刘彻被立为太子。[7]他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古代按虚岁计算)的胶东王刘彻。[8]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的时间无考。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
登基之初,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们都希望天子举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禅大典,改换确定各种制度。[9]而皇上也崇尚儒家的学说,就通过贤良方正的科目招纳贤士。赵绾(wǎn,晚)、王臧等人靠文章博学而做官,达到公卿的高位。他们想要建议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为朝会诸侯的地方。[10]他们所草拟的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制度的计划尚未完成,正赶上窦太后还在推崇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不喜欢儒术,于是派人私下里察访赵绾等人所干的非法谋利之类的事情,传讯审查赵绾、王臧,赵绾、王臧自杀,[11]他们所建议兴办的那些事情也就废止了。[12]
直至窦太后去世,武帝才得以乾纲独断,一展其胸中
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13]
抱负。[14]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yǎn)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15]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6]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17-18]
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已蒸蒸日上。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17]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19-20]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21-22]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17]
汉承秦制,汉初一直推行秦历——颛顼历,以10月为岁首。直至汉武帝太初改历,施行新历法。而春节正是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23]
征和二年的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皇室内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当时人对神怪诅咒之说深信不疑,汉武帝也不例外。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给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24]
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擅自动用军费1900万钱,事败后被捕下狱。时值武帝下诏通缉阳陵大侠朱安世,公孙贺为赎儿子之罪,将朱安世捕获移送朝廷。孰料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声称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武帝大怒,公孙贺父子死狱中,满门抄斩。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相继被牵连入内,被杀。[24]
江充率领胡人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巫术害人。江充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陷害太子。[25]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不在长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壬午,皇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把江充杀了。苏文逃到武帝处,向武帝控诉太子,武帝开始并不相信此说,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汉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氂率兵平乱。太子带人离去,将长安四市的市民约数万人强行武装起来,到长乐宫西门外,正遇到丞相刘屈髦率领的军队,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26]长安城有流言说太子谋反,所以人们不敢依附皇太子,而丞相一边的兵力却不断加强,最终,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唯有逃离长安。[27]
汉武帝愤怒异常,唯有壶关三老令孤茂敢上书汉武帝为太子申冤。[28]
汉武帝画像[29]
太子向东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隐藏在泉鸠里。主人家境贫寒,经常织卖草鞋来奉养太子。[30]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识的人住在湖县,听说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于是消息泄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围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难以逃脱,便回到屋中自缢而死。[31-32]主人与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33]
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太子之子、史皇孙刘进有一子刘病已幸存,尚在襁褓中,后改名刘询,为汉宣帝。[34]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经过调查发现多为有不实。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高寝郎田千秋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于是汉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曾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陆续被杀。[35]上怜太子无辜,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天下闻而悲之。
轮台罪己
主词条: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杀戮太过,颇思悔悟。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武帝下《轮台罪己诏》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36-37]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
接受汉武帝托孤的霍光[38]
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39]在这段时间里(具体时间不详),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因过”受到斥责,忧死于云阳宫。一般认为是子幼母壮,为了防止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找借口处死了她。[40]
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的丁卯日,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41]三月甲申葬于茂陵。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39][42]其后继者昭帝(实为霍光掌政)和宣帝坚持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汉中期出现了被后世称颂的昭宣中兴局面。
刘彻去世后,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41]
魏晋南北朝之前,去世的皇帝能否追尊庙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西汉十四帝,历经211年,仅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即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帝刘恒、世宗孝武帝刘彻、中宗孝宣帝刘询。 [43]
政治
主词条:刺史、中朝、察举制、推恩令、年号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边境匈奴袭扰不断,而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
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15][43]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23]汉武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设立中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47]
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48]

刘彻怎么读

刘彻读法是[liú chè],人物介绍如下:
一、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政,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
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
征和四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两年后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刘彻好文学,尤喜辞赋,代表作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
二、成就:
刘彻刚继位就表现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第一次举贤良文学时所进的学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都不录用,同时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让申公师徒商议明堂等礼制,但不久就受挫于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
建元五年刘彻设置五经博士,重申尊崇儒术,元光元年彻第二次举贤良文学,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录取数百名儒者,后来儒生公孙弘又做了丞相,引领天下学子竞相习儒。在尊儒的过程中,刘彻又最为重视公孙弘董仲舒等所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并让太子刘据学习《春秋公羊传》等。
刘彻在位时四处用兵,汉朝七十年的积蓄逐渐不敷使用,民间的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坐拥大量财富,却不佐国家之急。因此刘彻的经济政策以扩张财政为中心。

刘彻简介历史

  1、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 ,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

  2、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后元三年(前141年)继位,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又设十三州部刺史,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因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和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3、在位晚年,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多地爆发农民起义。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去世,临终前立八岁幼子刘弗陵为太子。 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刘彻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生平
汉武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后继续他父亲的政策,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裂。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在军队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物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集中于他的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认为他利用儒学统一思想,同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统治,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刘彻(汉武帝)》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刘彻(汉武帝)】
【拼音:LIU CHE】
【字号:字通,庙号世宗】
【所属朝代:汉代】
【生卒年代:前156—前87】

【籍贯:】
【人物简介:即汉武帝,西汉皇帝。汉景帝子,母王美人。前141—前87在位。刘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刘彻头像取自《集古像赞》。】

汉武帝刘彻上位之路

刘彻,景帝刘启的儿子,出生于前156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景帝刘启归天后,由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然而汉武帝当初是怎样当上太子的?却还有一段秘事。原来,刘彻本为景帝爱妾王美人(后称王夫人)王姝所生。景帝还有一个爱妃栗姬,生得也是娉娉婷婷,这两人在景帝面前互相争宠,成为情敌。栗姬年轻漂亮,性格温柔,又善情面,惹得景帝形影不离。因此,就景帝而言,对栗姬更为爱恋情重。当栗姬生第一个儿子荣时,景帝便秘许立为太子。

当王夫人生刘彻时,史书记载因有许多吉祥征兆,景帝使又想立刘彻为太子。后因栗姬好事多磨,景帝又不好自食前言,便于公元前153年4月。立荣为太子,封刘彻为胶东王。景帝立荣为太子后,王美人却不甘心。正好这时长公主嫖(景帝的胞姐)有一个女儿,芳名阿娇,欲婚配太子荣。长公主托人向栗姬说合,本料一说便成,但栗姬却坚决不允。这一来,长公主感到大失面子,恼羞成怒,遂对栗姬十分不满,结下不解冤仇,王美人知道后,认为时机已到,便趁此格外与长公主亲近。当长公主说及女儿婚事被栗姬拒绝时,王美人也为其报不平,而后转了一个弯又说:“可惜我没福气,没能讨得一个这样的好儿媳。”长公主当时正在气头上,只是顺便说了一句:“干脆我们两个结亲,将阿娇许配给彻儿,也气她栗姬一气!”王美人说:“哟,这可使不得,阿娇是您的亲生爱女,可惜我彻儿子又不是太子,实在是无法高攀啊!”长公主冷笑道:“太子废立,乃是常情。她栗姬别高兴得太早,只要有我在,说让她那太子当不成就当不成!”王美人乘机又用话激道:“立太子,既关国家大事,也是很不容易的,栗姬为此费了好大的劲呢,请你千万别为这点小事把太子给废了!”长公主愈发气愤地说:“她不给我面子,我还顾得了她么!”王美人心中十分高兴,又进步说道:“既是这样,你如不嫌弃,彻儿和阿娇的婚事就算定了。今后,彻儿的事,全靠公主了。”第二天,王美人见到景帝,将长公主求婚的事给景帝说了一遍,景帝表示同意

过了些时日,景常准备特果姬立刀皇后。长公主听说后,心中十分着急,便找到景帝说:“栗姬这人,胸怀十分狭窄,可容不得人呢。她和其他嫔妃,没有一个能搞好关系的,常常说别人的坏话,而只字人生信邪术,暗中咒人死地,如果你要让她做了皇后,恐怕将来要看到“人彘'的惨祸了。”所谓“人彘”,是指吕后惨害戚夫人一事。戚夫人原是高祖刘邦的爱妃,吕后十分嫉妒。刘邦死后,吕后便使人断其手足,挖其双眼,以药熏耳致聋,并灌以哑药,无法说话,尔后丢在厕所里,取名“人彘”,意思是骂她好像一只仅是人形的猪。其手段狠毒至极,此后一提“人彘”,便使人毛骨悚然。时隔多年,及长公主一提,景帝也不免激凌凌打了一个寒颤。当时,景帝虽未说什么,但心也有所动。

随后,漫步进入栗姬宫内,用话探道:“待我百年之后,后宫诸妃,你要看重她们;对所生儿女,也要好好照顾!”栗姬听了,十分反感,很久没有表态,脸也不是个颜色。景帝看见,心中十分不悦,拂袖而出。谁知景帝刚一出门,便听见栗姬在里面又哭又骂:“不知又是哪个该死的说了我的坏话,让老狗来教训我一番!”景帝听到“老狗”二字,知道是咒骂自己,心中何等恼怒,自是不可待言,至于立其为后的事,当然也就置之脑后了。尔后,长公主又多次在景帝面前称道王美人如何贤慧谦和,知书达理;其子胶东王如何聪明伶俐,孝敬父母等,景帝听了很是顺心。而王美人呢,这时也知景帝对栗姬已生反感,故对景帝格外温柔体贴,如此一唱一和,天长日久,景帝便生废立太子之心。看看一年过去,景帝对栗姬十分冷落。王美人见时机已到,便故意遣礼官奏请景帝立栗姬为后。景帝一听大怒道:“这事是用得着你来多嘴的么?”礼官仅因此言,便被下狱;后又经王美人周旋,礼官才免受皮肉之苦,得以获释。公元前151年11月,景帝正式下诏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其母栗姬得知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没过几天,便呜呼哀哉。接着,景帝又于公元前150年4月下诏立刘彻为太子;母从子贵,随后,王美人便被立为皇后。所可惜栗姬直到临死,对在这一段太子废立中的计谋,竟还不知道为王美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