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 2、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什么地方?
- 3、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 4、明代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 5、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
- 6、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
- 7、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在哪里
- 8、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点是哪个城市
- 9、起锚地是什么地方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在太仓的刘家港。
太仓刘家港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通港口,郑和选择刘家港的原因是:刘家港有经验丰富的水手、精湛的船舶修造技术、丰富的物资、与朝廷联系方便。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扩展资料: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导致在停止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同时,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亦即,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什么地方?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省太仓市浏家满港。
刘家港起于南宋,兴于元代。元代初年,因北方经济凋敝,京师的一切供给“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大运河转输困难且费用高,元政府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快捷的南粮北运海上通道,至元年间宣慰使朱清、张王宣自崇明徒居太仓,开创以刘家港为起点的海道漕运,太仓刘家港因之兴起和繁荣。
当时,太湖唯一的泄水大道娄江“不浚自深”,穿境入海,独具枕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另外,太仓由娄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连成一片,有着丰厚的经济基础。
总之,元初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开放的外贸政策,太仓刘家港所独具的地理、水利、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使太仓出现了历史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刘家港便由此兴起,成为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
扩展资料:
1405年6月,从南京启航后,经过两天的航行,郑和率领第一次下西洋的舰队来到这里。他们将在这儿进行入海前的最后准备。从刘家港起锚入海后,下一个目的地是福建长乐太平港,那里将是郑和舰队入洋前的最后补给地。
在太平港,他们会一直等到太平洋西北季风的到来。从那以后,连续七下西洋,郑和船队都是从这里出发,驶向遥远的大海。
太仓刘家港靠近长江口,具有衔接江海的地理优势,是元明时期中国最大的港口,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称。
娄江因“掣淞入娄”,具两江之势,元明之际,江水深,水阔可达二三里,万斛之舟可由娄江泊于太仓城东郊和南郊。元时留下的航海基础,码头设施和贸易条件还很完备。充足的仓储以及精湛的船舶修造技术,确保了郑和远洋活动的顺利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在太仓刘家港。太仓刘家港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郑和之所以会选择刘家港准备入海,一是刘家港有精湛的船舶修造技术,能确保远洋活动的顺利展开。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扩展资料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明代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里
江苏太仓的浏河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西南与上海市嘉定两区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渔业基地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太仓的浏河镇。浏河镇是江苏省重点镇隶属江苏省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上海宝山、西南与上海市嘉定两区接壤,为长江口的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和郑和下西洋起锚地。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太仓的刘家港。太仓刘家港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通港口,郑和选择刘家港为起锚地是因为刘家港是沿海地区,有着大量经验丰富的水手可供挑选。
太仓是鱼米之乡,商贾云集,有着充足的资源,能满足航行时所需的物资。而且刘家港离都城近,便于船队和朝廷的联系。此外,郑和下西洋始于永乐三年,止于宣德八年,共计七次。在这七次航行中,郑和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之间的海上交通,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哪
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在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事件起因
寻建文帝说
建文元年到四年(1399-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_火烧皇宫,不知所踪。在明代,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此后,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_传》均收录这种说法,近现代学者如许立群、范文澜也曾加采用。
宣扬威德说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原始史料根据。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有多种解读。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军事目的说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但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帖木儿帝国不再对中国西陲形成威胁。
此外,朱国祯认为郑和下西洋有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郑一钧进一步指出,明初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但他同时认为,这些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李新峰则结合下西洋与明成祖北伐在时段上的关系,推测朱棣或许对以南方军士为主体的水军缺乏信任,故在皇帝离京、北伐时尽量派水军出洋以消除隐患。
事件影响
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秩序由于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
开拓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
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为大宗,甚至有学者认为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求,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官方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开,遵循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等原则,其使用的“击掌定价法”传为美谈。民间贸易则由私人自发展开,例如据考证郑和船队的官兵便可以携带商品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宗教文化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被认为是这方面的一项证据。在伊斯兰教的输入方面,郑和船队的分船队曾经到达天方国,带回了该国大清真寺的写真画本,加强了中国和伊斯兰教文化区的联系。郑和船队也在海外传播佛教,《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就是这方面的例证。还有推测称,以天妃信仰为代表的道教也随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在哪里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在太仓刘家港。太仓刘家港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郑和之所以会选择刘家港准备入海,一是刘家港有精湛的船舶修造技术,能确保远洋活动的顺利展开。二是太仓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航行所需的物资。三是刘家港地处沿海,有大批航船经验丰富的水手可供挑选。四是刘家港商贾云集,商品充足,便于船队给养补充。五是由于刘家港离都城比较近,便于朝廷与船队联系。因此,太仓刘家港是舰队起锚最理想的口岸。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点是哪个城市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刘家港是长江口第二道门户、太仓市沿江的重要集镇,江苏省最大的渔业基地,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在历史上被称为“皇帝的粮仓”。在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统领下,大明船队先后七次都是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往西洋,被誉为是“天下第一码头”,到如今郑和出海祭祀的天妃宫仍然存有后殿建筑,重新开辟的郑和纪念馆也成为了中外游客观光的胜地。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重要的海上远航活动,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耗时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起锚地是什么地方
起锚地是江苏太仓的刘家港。
刘家港保存着郑和出海祭祀的天妃宫,重新开辟的纪念馆也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史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纪念馆并没有保存下多少明清时代的宝物,多是一些郑和下西洋的仿制物品或图片。馆里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太仓城东半径湾村发现的元末明初时候的渔绳,和在盐铁塘挖掘的元代古船舵,但这两件古物都借自于太仓博物馆。
如今的发展
江苏省太仓港(太仓口岸)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太仓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这里古称刘家港,历史上曾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深泓近岸,岸线平直,边滩稳定,陆域开阔,拥有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长江深水岸线长达25公里,具备建造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的自然条件。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南与上海宝山接壤,北与常熟相接,沿长江岸线纵深4至5公里。岸线规划分为生活、旅游、渔业岸线,深水液体散货专用码头岸线。大型集装箱和件杂货等多用途码头岸线,深水干散货专用码头岸线,预留建港岸线等五类。陆域规划分为中远国际城区、石化工业区、临江基础工业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