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庐山瀑布 古诗,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9 22:18:59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望庐山瀑布》的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全诗如下:
望庐山瀑布
唐代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古诗作者是谁

望庐山瀑布 古诗作者是(李白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附原诗: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译文对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注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庐山瀑布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是写庐山瀑布之景,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紧扣题目中的“望”字,而且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具体细致地描写瀑布的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可谓字字珠玑。
望庐山瀑布水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二】诗意:
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意思:
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
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zhào
xiāng

shēng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kān


guà
qián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shì
yín

luò
jiǔ
tiān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的云雾因阳光照射化成了紫色烟霞,远远望去,瀑布就如一匹白练挂在山川之间。那瀑布从高崖上飞腾直落仿佛有三千尺长,令人恍惚以为是银河从九天上泻落到了人间。【赏析】《望庐山瀑布》短小精悍,流传甚广,诗人用浪漫而夸张的手法把瀑布的绝美展现给读者,是写景诗的绝佳代表。诗人将庐山瀑布的壮美奇观写得夸张而又合乎情理,气势如虹的瀑布一泻而下,仿若九天之上的银河落入了凡间。诗人开篇就将香炉峰想象成了一座巨大的香炉更妙的是,香炉上还升腾着紫色的烟雾,仿若人间仙境,这和末句“九天”更是交相辉映,浪漫而唯美。而在一片紫色烟雾中,一条白练样的瀑布倾泻而下,一个“飞”字,更是把瀑布下降的速度与美感表现得生动活泼。而最后的一个“疑”字,表现出诗人明知不是银河,而故作不知,让整首诗显得自然、浪漫。

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香炉: 指香炉峰。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从远处看。挂: 悬挂。前川: 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 笔直。三千尺: 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 怀疑。银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 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

万庐山瀑布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万庐山瀑布》属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名称是《望庐山瀑布》,古诗如下: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释义: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作品鉴赏:
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望庐山瀑布 古诗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

《望庐山瀑布》七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五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翻译 其一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其二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地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唐代设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约10公里)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生在唐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还有一说是绵州昌隆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望庐山瀑布全解


望庐山瀑布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古诗赏析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⑧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
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
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
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
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
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
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
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
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
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
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
”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
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
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
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望庐山瀑布的诗句及解释 望庐山瀑布全文翻译

《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出神入化,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词句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赏析: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作品评价: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作品赏析《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出神入化,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创作背景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望庐山瀑布》全文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原文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解释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作品概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品原文】
望庐山瀑布①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②。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③。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④。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⑤。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⑥。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⑦。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⑧;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⑨。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⑩;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米芾《望庐山瀑布》
【语句注释】
①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②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③三百丈:一作“三千匹”。壑(hè):坑谷。“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④歘(xū):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⑤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⑥造化:大自然。
⑦江月:一作“山月”。“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⑧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⑨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⑩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全文翻译】
【其一】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 ,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 ,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 ,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 ,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 ,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 ,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 ,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 ,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 ,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 ,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 ,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
【其二】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 ,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
【作品概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风景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教授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艺术特色】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同时运用了大量写作、修辞手法,大大提升了全诗的艺术造诣。
【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为五言古诗,一首为七言绝句,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一向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此二诗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载)前后作者初次登庐山时作。第一首五古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水》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的心。
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望庐山瀑布》全文
《望庐山瀑布》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李白望庐山瀑布注释
《望庐山瀑布》注释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望庐山瀑布翻译
李白《望庐山瀑布》翻译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望庐山瀑布》点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原文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望庐山瀑布古诗 《望庐山瀑布》全诗

1、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